登瀛阁

:

穿池引水事清幽,水有寒鱼钓艇浮。惯识蓬莱好风月,装成沧海旧汀洲。

波涵弱柳双行影,露裛衰荷半顷秋。从此东州富宾客,非才先得从公游。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毕仲游

毕仲游,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宋宰相毕士安曾孙。初以父荫补宗正寺太庙斋郎,熙宁三年与兄毕仲衍同举进士。后又任集贤校理,权太常博士等。其历仕神宗、哲宗、徽宗三朝,为官机敏干练、清廉独慎,颇有吏才。但因受党争牵连,仕途不坦,坎坷一生。与司马光、苏轼等多有交游,工于诗文,其文章精丽、雄伟博辩,议论时政切中时弊。著有《西台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卷。 217篇诗文

猜你喜欢

题子瞻枯木

:
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
苏轼摆出强大的阵势,在儒家和墨家之间驰突纵横。他的书法,可跟颜真卿、杨凝式同列并行。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在他的胸中,本有着高山深谷般的境界,所以能画出老木盘屈在风霜之中的傲骨峥嵘。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编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97页2、 赵祖堃等选注.宋诗三百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7.03:第99页

折冲儒(rú)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
折冲:原意为折退敌方的战车,即抵御敌人。诗中有纵横驰骋之意。儒墨:儒家、墨家。阵堂堂:阵势强大。颜杨:唐代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的并称。颜真卿: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五代书法家。

胸中元自有丘壑(hè),故作老木蟠(pán)风霜。
元:本来,原先。丘壑:山水幽深之处,比喻深远的意境。蟠:盘曲而伏。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编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97页2、 赵祖堃等选注.宋诗三百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7.03:第99页
折冲儒墨阵堂堂,书入颜杨鸿雁行。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诗的首句“折冲儒墨阵堂堂”说苏轼用堂堂之阵来平息儒墨之争,学术不偏激,能得其平。赞扬苏轼的学识渊博,又以“折冲”的驰骋之意表现他洋溢的才气。“书入颜杨鸿雁行”,这里不是说苏轼的书法像颜真卿、杨凝式,而是说他和颜、杨两人一样是当时第一流的书法家。这句称赞他的书法高妙,是从运笔使墨、技艺不凡而言,又已经暗含着“师心使气”而写形传神的命意。第三句“胸中元自有丘壑”是全诗之眼。不仅是说苏轼落笔之前胸中已有成像,更强调了综合学识、才艺、经历等诸多因素在其内心积蓄的丰富涵养。即唯有这样的内涵,胸中才会有这样的成像。“故作老木蟠风霜”,这历尽“风霜”的“蟠曲”“老木”,岸然苍劲,既是高明笔墨的表现,也是画家胸襟的写照。“胸中丘壑”原是东晋谢鲲形容自己的隐逸情趣,被诗人借来表现画家的外观与内力的融合。这幅枯木,是苏轼胸中的郁结自然吐露的。跟凡庸之辈不同,所以落笔作画,有“老木蟠风霜”之态。至于称赞书法,当是画上有题字的原故。最后两句巧妙地把评画和品人结合到了一起。热情地赞扬了苏轼的艺术造诣,高度评价了苏轼的人格,两者结合,自然而贴切。

  这首诗前二句说苏轼在学术上有集大成的特点,书法可与颜杨并驾并驱。后二句说正是这些深厚的艺术修养、人生体验,使苏轼画出格高韵古的枯木图,达到诗、书、画三者相互圆融的艺术的化境。诗以议论开端,仍以议论承转,通篇阐述画理,到尾句才扣到枯木图上。全诗构思特点是,不光写“老木蟠风霜”,还写出了苏轼的为人,写出了他的“折冲儒墨”,写出了他的“胸中丘壑”,构思奇特。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编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197页2、 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第333页3、 蒋方编选.黄庭坚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9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气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在节气接近重阳的时侯,芙蓉和金菊争芳斗妍。远处的乡村,秋色如画中一般美丽,树林间从浓密的红叶中透出稀疏的黄色.真是鲜亮可爱。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澈明净;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没有边际,前路茫茫,把握不住。登高远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无限的思念。

参考资料:

1、 石延博 .宋词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4 :29-30 .2、 陈耳东,陈笑呐 .情词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 :220-221 .3、 费振刚主编 陶尔夫 杨庆辰著 .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晏欧词传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124 .4、 曹宁子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二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7 :51 .

芙蓉金菊斗馨(xīn)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芙蓉:荷花;金菊:黄色的菊花;斗:比胜;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天气:气候;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红树:这里指枫树; 间:相间,夹杂。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yàn)来时,无限思量。
流水淡:溪水清澈明净。碧天:碧蓝的天空。茫茫:广阔,深远。目断:指望至视界所尽处,犹言凝神眺望;凭高目断:依仗高处极目远望,直到看不见。鸿雁:即“雁”。大的叫鸿,小的叫雁。思量:相思。

参考资料:

1、 石延博 .宋词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4 :29-30 .2、 陈耳东,陈笑呐 .情词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 :220-221 .3、 费振刚主编 陶尔夫 杨庆辰著 .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晏欧词传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124 .4、 曹宁子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二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7 :51 .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此词以写景为主,上片点明“天气欲重阳”,下片以“凭高目断”相照应,可知此词为重九登高所作。词中通过对节令、景物、环境的描写,烘托出重阳佳节倍思亲的气氛,最后以“无限思量”点出主题。

  词起两句:“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近重阳。” 选出木芙蓉、黄菊两种花依然盛开、能够在秋风中争香斗艳来表现“重阳”到临前的季节特征。接着“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两句,从近景写到远景,从周围写到望中的乡村,从花写到树。秋景最美的,本来就是秋叶,这里拈出树上红叶来写,充分显出时令特征。红树中间还带着一些“疏黄”之色,树叶之红是浓密的,而黄则是稀疏的,浓淡相间,色调更丰,画境更美。

  下片“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三句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着一“淡”字,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而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平原仰视,上天宽阔无际,于是,又用一“长”字状天。这两字看似平常,却很贴切。上面景语,用笔疏淡,表现作者的心境是闲适的。至“路茫茫”三字,则带感慨情绪:前路茫茫,把握不住。接下去:“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写久久地登高遥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的无限思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词之写景正与此境相合。正因为前面所写之景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因此最后点题水到渠成,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建康

:
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
山势犹盘礴,江流已变更。
健儿徒幽土,新鬼哭台城。
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

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
建康古时的大都会,宋高宗南渡时的陪都。

山势犹盘礴,江流已变更。
四周群山依旧,山势磅礴,而江流却以改变,已非往昔。

健儿徒幽土,新鬼哭台城。
曾经居于城中的人偏徒幽土,含冤的鬼魂竟哭于往日繁华的台城。

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
只有这一片清溪上的月亮,还情偏于我这远来的客人。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63-13642、 邓碧清.文天祥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

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
会府:都会。

山势犹盘礴(bó),江流已变更。
盘礴:也写作盘薄,据持牢固的样子。

健儿徒幽土,新鬼哭台城。
幽土:即远土。

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
城:又名苑城,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畔,晋成帝曾于其地筑建康宫。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63-13642、 邓碧清.文天祥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
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
山势犹盘礴,江流已变更。
健儿徒幽土,新鬼哭台城。
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

  这首诗是诗人被俘后路过建康(今南京)所作。前六句主要写了建康的历史地位、变化以及人民的不幸。最后两句对月抒怀,表达祖国河山为外敌所占的无奈和沉痛。

  “金陵古会府,南渡旧陪京。”点明建康地位的诗句,很有王勃《滕王阁序》的开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意味。不过这两句并非在泛泛地介绍建康的历史,而是把它放在“会府”、“陪京”的位置上,使之越发显示出同国家兴亡的关系来,并进而说明作者所以一入建康便感慨系之的原因。同时,句中的一个“旧”字,还仿佛表示:陪京之事,已为陈迹,只可追抚,不得而再了。

  “山势犹盘礴,江流已变更。”继言建康的变化。山势既然盘礴,江流也当依旧,这才是生活的真实,因为改朝换代并不能使山河改观。然而,国家变了,人事变了,作者的感情也变了,所以在诗人看来山势依旧,而江流已非,这种用艺术的真实“破坏”生活的真实而成的句子,古人叫做“无理语”。“无理语”有极强的表现力,清人贺裳称之为“无理而妙”(《皱水轩词签》),并说:“理实未尝碍诗之妙······但是千理多一曲折耳”(吴乔《围炉诗话》引)。之所似能够“多一曲折”,是由于感情的作用;反过来又因为有了这一曲折,感情被表达得更集中、更突出了。

  “健儿徒幽土,新鬼哭台城。”则是说这里最大的变化是这里的人。元人入主中原后,宋朝的忠臣良将非迁即死。“健儿”、“新鬼”包括了忠于宋室的一切人;“徒幽土”、“哭台城”则是他们最可能有的归宿。本应居于城中的人偏徒幽土,含冤的鬼魂竟哭于往日繁华的台城,这里叙写的是建康的现实,也泣诉了作者的情怀。从写法上看,中间四句采用两两相对的形式:三、五句真事直写,朴素、有力;四、六句虚事实描,强烈、感人。

  “一片清溪月,偏于客有情。”写对月伤怀。大约是山河供愁、人事催泪,所以当不堪回首的时候,作者只能掉头去看“清溪月”。也只有这月“偏于客有情”。有何情,作者不说,但从亡国以后的陪京“月”,同被俘以后解送北上的“客”的联系中不难得出答案。这里,诗篇以欲言又止的姿态刹尾,是有意留给以广阔的想象天地。无言的结果,可能敌得过万语千言。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63-136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
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落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逡巡。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

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落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娇美的红花仿佛是美人含羞的笑脸,嫩绿的叶片点缀在她的鬓边,仿佛轻蹙黛眉,微微含恨。我怨恨晚风为什么不把花儿全部都吹落下来,这样飘落的花瓣就像彩绣点缀着厚厚的绿茵般的草地。那苏堤与白堤交叉像燕尾以落,湖面上桂木桨的舟船像轻轻浮荡的水鸥,我骑着勒缰的宝马就像倚在黄昏的残云边上。千丝万缕的绿柳丝轻轻飘拂令人伤神,水中的轻舟沿着柳径渐渐进入一个花丝环抱如屏的仙境,令人回肠荡气。我在岸上紧紧跟随着画船。为她美貌风情而消魂。隔着花朵柳丝,我不时地看见她那背面含羞的苗条婀娜的细腰身。

逡巡。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
我迟疑不决,好不容易才寻找到你的家门,又恰好遇到你不在家,只好满心怅惘地留言题门。后来终于可以得尝所愿,我脱下双鞋子进入你的闺中,那种欢爱的情景真是令人沉醉。以后我便时时刻刻地计算着下次幽会的日期,虽然有时也没有一个定准。不久我慢慢地发现,情思缭绕全是因为你那多情的眼神,衣带渐宽是因为感伤春天。到明天早晨,往事和孤烟一样清冷,满潮的凄风苦雨实在令人倍感忧愁。山色更加幽暗昏暝,水波淡淡,凌波仙子杳然无迹。

参考资料:

1、 (清)上彊邨民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

羞红颦(pín)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zhào)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wù)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羞红:脸上因羞愧而泛出的红晕。重茵:芳草地。燕尾:西湖苏堤与白堤交叉,形如燕尾。桂棹:以桂木为棹之舟,即芳舟。宝勒:以珍宝、金饰勒马络头,此指代宝马。残云:零散稀疏的云。千丝:柳条。迷津:迷失津渡;迷路。楚腰:指细腰女子。

(qūn)巡。题门惆怅,堕(duò)(lǚ)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míng),尘波澹(dàn)绿无痕。
逡巡:徘徊不进;滞留。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堕履:留宿。牵萦:纠缠;牵挂。宽带:衣带宽松。形容腰变瘦。留情缘眼,宽带因春:一本作“留情缘宽,带眼因春”;一本作“留情转眼,带减因春”。山黛:青葱浓郁的山色。暝:一本作“映”。尘:一本作“澄”。

参考资料:

1、 (清)上彊邨民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
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逡巡。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

  《渡江云三犯》,又名《渡江云》。双调,一百字,上片十句四平韵,下片九句四平韵,后片第四句为上一、下四句法,必须押一同部仄韵。

  上片追忆与杭妾始遇时的情景。“羞红颦”三句,描绘出湖边暮春景色。“重茵”,原指厚席,这里喻厚厚的芳草地。此言暮春的湖边阵阵晚风吹得落英缤纷,点缀着绿茸茸的芳草地。这落英恰像那少女们浅颦含羞微怨的娇态。“旧堤”三句,述湖景。“旧堤”指西湖苏、白两堤;“燕尾”言两堤在湖上交叉形如燕尾。“桂棹”,以桂木为桨的船,这里泛指西湖中游船;“宝勒”,即用珍宝装饰的马络头,这里指代马儿。三句言远望湖上苏、白两堤交叉,形如燕尾,湖中众多的游船与鸥鸟一起荡漾在碧波之中。词人骑着马,背衬着西天的彩云伫立在岸堤上观赏远近景色。“千丝”两句,游湖思亡妾。“千丝”指堤岸边的柳枝。此言眼前这些既青柔又浓密的柳枝却不能为词人挽留住就在这儿相识的亡妾。词人到了这湖边,像又回到了刘阮入天台而遇仙的地方(即点明词人与杭妾在此初见之事)。“柳”即留也,所以古人多有折柳赠别的习俗。今杭妾不幸亡故,不禁使词人见柳丝而“怨碧”。“肠漫回”两句,因思之深而致幻。“楚腰身”,楚谚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里泛指美人的细腰身。此言词人对亡妾牵肠挂肚朝夕相思,以致伫立在这两人初识之处,幻觉中向花丛中望去似乎隐约看到了她美妙的背影。

  下片追忆不遇以悼念亡妾。“逡巡”四句,忆不遇。“题门”,事见《世说新语》吕安访嵇康不遇,题字其门。此处借代不遇。“堕履”,本《史记·留侯世家》,张良遇黄石公故事。这是作传艺、钟情解。此言词人想起从前初识之时曾多次来到她的门前徘徊,终因两人不能见面而心情惆怅,词人像张良盼望黄石公传艺那样希望她能对其钟情,但又因为好几次约会都没有实现而感到牵肠挂肚。又“堕履”,事见《北史·韦琼传》,有“不弃遗簪堕履”之语。“还始觉”两句,“缘”,因也;“宽带”,语出沈约与徐勉书:“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柳永《蝶恋花》词也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句,词人用柳词意境。此言词人对亡妾难舍难忘,细想原因,一是因为她有一双令人消魂的多情的媚眼。照现代人的说法,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而古时作画也有“画龙点晴”之说,所以词人突出了亡妾双眼摄人心魄的魅力。二是词人值此清明时节,自然引起了对亡妾的怀念,以致因对她的刻骨相思而日渐消瘦。“明朝”两句,点出悼念。因为今天正是清明节,是祭奠亡灵之时,所以词人想到如今自己与杭妾早已阴阳异路,两人往日的恩爱情景已似幻梦般的风消烟散,词人对亡妾的悼念,也如那湖上的风风雨雨一样愁煞人啊。“山黛暝”一句,以景作结,点明游湖。此句语出苏轼《次韵促仲殊游西湖》诗:“水光潋滟犹浮碧”,言山色空蒙,湖面浮碧似镜,一切都归结于这平静之中。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西江月·渔父词

: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落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陡峭的绿崖有千丈余高,落日照在江面上泛着金光。白鸥翔游是它的天性,既然风波无法预料又何必管它?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鱼肥美新鲜,正是吃鱼的好时节,前村好酒值得喝干了再斟。前事已随时间深埋,兴盛或是衰败又有何关系?

参考资料:

1、 王延梯.辛弃疾词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352、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803、 徐汉明.辛弃疾全集校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505-506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róng)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西江月:词牌名,此体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削翠:陡峭的绿崖。一川:犹满川。镕金:熔化金属。亦特指熔化黄金。选甚:不论怎么。

别浦鱼肥堪脍(kuài),前村酒美重斟(zhēn)。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称浦,或称别浦。脍:把鱼切成薄片。沉沉:悠远。则甚:做甚,做什么。

参考资料:

1、 王延梯.辛弃疾词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352、 傅承洲.苏辛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803、 徐汉明.辛弃疾全集校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505-506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这首词是写江行采石所见所感的,虽自称“戏作”,其实寄慨遥深。

  上片写江行所见。“干丈悬崖”,言采石江岸高峻陡峭;“削翠”,言江岸壁立如削,却草木葱茏。如果说“千丈”句写江岸,而“一川”句则写江水。廖世美《好事近》词说:“落日水镕金。”此句化用廖词,言落日的余辉照射在江面上,一川江水像镕金那样灿烂。落日熔金,悬崖削翠,作者从这两个侧面,表现出采石水光山色之壮美。“白鸥”句写江上的沙鸥;“选甚”句写江上的游人。白鸥在江上自由飞翔,毫无戒心,与人和谐相处;而人则乘舟遨游,任其所之。张志和《渔歌子》说“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还谈什么“今日任风波”,则其江行之安闲可知。

  下片写江行所感。“别浦”二句写江行生活。“别浦”句映带开头两句,写长江沿岸水产丰富,鱼蟹肥美,可供享用。“前村”,和“别浦”对应,言前行途中有江村可以沽酒。“重斟”二字,足见其逢酒必饮。苏轼《渔父》词说:“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又说:“酒醒还醉醉还醒,不论人间今古。”“前村美酒重斟”,似与苏词意近,所不同者,苏写渔父,辛写自己而已。采石为江防要地,历代南北战争,多于此渡江。宋开宝七年(974),曹彬率师攻取南唐,于此渡江不必说了。隋开皇九年(589),韩擒虎灭陈,也是由此济师。至于东汉、晋、梁之师,出入建康,率皆由此。因而,采石成为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见证。“千年”二句,言上述历史的变革,王朝的兴衰,均已成为往事而销声匿迹,为何还去管他?作者借渔父之口出以旷达之语,实质上是反映了他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不满。不管兴亡,正是对于兴亡之事的执着,这里不过是故作反语而已。在稼轩词中反映出世思想的作品,有些是出于一时的愤激,有些则的确表达了真情实感,必须根据作者当时的具体处境,结合同时的其他作品,以及这类词篇的本源,来作全面而具体的分析。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145-1472、 常国武.辛稼轩词集导读:巴蜀书社,1988:152-15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