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主编.《历代送别诗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04:105-1062、 陈伯海编.《唐诗汇评 下》.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05. :2357-2358日暖泥融雪半消,行(xíng)人芳草马声骄。
泥融:泥泞。行人:裴坦,字知进,进士及第,任宣州观察府判官,诗人故旧至交。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yì)江村柳拂桥。
九华山: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即青弋江,在安徽省宣城县西,长江下游支流。
君意如鸿高的(dí)的(dí),我心悬旆(pèi)正摇摇。
的的: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悬旆:挂在空中的旗帜,这里形容心情空虚。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故国:故乡,指长安。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主编.《历代送别诗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04:105-1062、 陈伯海编.《唐诗汇评 下》.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05. :2357-2358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
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全诗写山水有远有近,抒情有虚有实,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情韵悠扬,风华流美。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73-1074页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生为七尺男儿却一生无所成就,如今满头白发,牙齿将要脱落,实在值得惋惜。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
回想当年我献三大礼赋于皇宫,为皇帝所赏识,自己也奇怪竟一日之间便声名显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集贤殿的学士们站立围观者密集众多,排列像堵墙,争相观看我在中书堂下笔应试文章。
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以往的时候以文彩惊动君王,而如今却因饥寒交迫奔走在路旁。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晚年时把自己的真情托给年轻的同僚,而他们却当面推心置腹,背地里把我嗤笑。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告知你们这些世俗的世间小儿,我无心与你们争竟好恶,请不要相互猜疑于我。
参考资料:
1、 姜海宽主编.《杜甫诗歌选读·详注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71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男儿生无所成:意谓男子汉大丈夫生活在世上无所成就。皓白:纯白,洁白。落:脱落。真:实在,的确。可惜:值得惋惜。
白献三赋蓬莱(lái)宫,自怪一日声烜(xuān)赫(hè)。
白:回想。献三赋:三赋,指杜甫所作的三大礼赋,即《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蓬莱宫:唐宫名,在陕西省长安县东。原名大明宫,唐高宗时改为蓬莱宫。自怪:自己也奇怪。怪,奇怪、惊奇。煊赫:即显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堵墙:指集贤殿内的学士们站立围观者密集众多,排列如墙。落笔:下笔。中书堂:中书省的政事堂。
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qū)路旁。
往时:以往的时候。往,即过去、从前。动:惊动,触动。人主:指唐玄宗。此日:即如今。趋:奔走。
晚将末契(qì)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末契:指长者与晚辈的交谊。输心:掏心,表示真心。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参考资料:
1、 姜海宽主编.《杜甫诗歌选读·详注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71参考资料:
1、 姜海宽主编.《杜甫诗歌选读·详注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712、 张忠纲、孙微编选.《杜甫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37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江畔林木枝叶繁茂,花朵盛开;云层与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哪里能想到征途中能遇上如此美景,春景引发的意兴更加广阔辽远。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黄昏时分,渡口边的驿亭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飘落的花瓣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相鲜:景色鲜丽,相互辉映。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miǎo)然。
那:同“哪。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春,《全唐诗》注:“一作乡。”按:作“乡”非。渺,一作“眇”。渺然,幽远貌。渺然,犹眇绵之意。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佳处:一作“佳气”。佳气:美好的云气。古代以为是吉祥、兴隆的象征。
薄暮(mù)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薄暮:黄昏时分。津亭:渡口边的驿亭。余花:残花。客船:旅客乘坐的船;运载旅客的船。
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此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颈联述其中不可言传之佳趣;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五六句述其中不可言传之佳趣。中间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尾联复写春江景色。结句,以景物收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张九龄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音癸签》卷五)。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何 一作:无)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在高峻华山上俯视京都长安,三峰伸向天外不是人工削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在武帝祠前的乌云将要消散,雨过天晴仙人掌峰一片青葱。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秦关北靠河山地势多么险要,驿路通过长安往西连着汉畤。
借问路旁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
借问路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为何不到此访仙学道求长生?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7-68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5岧(tiáo)峣(yáo)太华俯咸(xián)京,天外三峰(fēng)削不成。
岧峣:山势高峻的样子。太华:即华山。咸京:即咸阳,今陕西西安。此诗把唐都长安称为咸京。三峰:指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
武帝祠(cí)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武帝祠:即巨灵祠。汉武帝登华山顶后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仙人掌:峰名,为华山最峭的一峰。相传华山为巨灵神所开,华山东峰尚存其手迹。
河山北枕(zhěn)秦关险,驿(yì)路西连汉畤(zhì)平。
秦关:指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驿路:指交通要道。汉畤: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借问路旁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
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学长生:指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7-68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5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何 一作:无)
崔颢写山水行旅、登临怀古诗,很善于将山水景色与神话古迹融合起来,使意境具有辽阔的空间感和悠久的时间感,更加瑰丽神奇。在名作《黄鹤楼》中,就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再现了茫茫天地、悠悠岁月,令人浮想联翩,引起无穷感慨。在这首诗中,他再次运用这一手法。
诗题“行经华阴”,既是“行经”,必有所往;所往之地,就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诗中提到的“太华”、“三峰”、“武帝祠”、“仙人掌”、“秦关”、“汉畤”等都是唐代京都附近的名胜与景物。当时京师的北面是雍县,秦文公曾在这里作鄜畤(畤,谓“神灵所止之地”,即后世神坛之类),到汉高祖作北畤止,这里共有五畤,诗中的“汉畤”即指京师北面的这一古迹。而京师的东南面,就是崔颢行经的华阴县。县南有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又称太华,山势高峻。神话传说这里是“群仙之天”,曾由“巨灵手劈”,所以“仙掌之形,莹然在目”(《云笈七签》)。华山各峰都如刀削,最峭的一峰,号称“仙人掌”。汉武帝观仙人掌时,立巨灵祠以供祭祀,即为“武帝祠”。华阴县北就是黄河,隔岸为风陵渡,这一边是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华阴县不但河山壮险,而且是由河南一带西赴咸京的要道,行客络绎不绝。
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写法则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在这里,一个“俯”字显出崇山压顶之势;“岧峣”两字加倍写华山的高峻,使“俯”字更具有一种神力。然后,诗人从总貌转入局部描写,以三峰作为典型,落实“岧峣”。“削不成”三字含有人间刀斧俱无用,鬼斧神工非巨灵不可的意思,在似乎纯然写景中暗含神工胜于人力,出世高于追名逐利的旨意。
诗人路过华阴时,正值雨过天晴。未到华阴,先已遥见三峰如洗。到得华阴后,平望武帝祠前无限烟云,聚而将散;仰视仙人 掌上一片青葱,隐而已显,都是新晴新沐的醒目气象。首联写远景,颔联二句可说是摄近景。远近相间,但觉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几乎忘却它的对仗之工,而且更无暇觉察“武帝祠”和“仙人掌”已为结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奠基。
颈联则浮想联翩,写了想象中的幻景。这是眼中所无而意中所有的一种景色,是诗人在直观的基础上加以驰骋想象的一幅写意画。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与秦关是不可能的,但诗人“胸中有丘壑”,笔下可以溢出此等雄浑的画面。
在华山下望到咸京西面的五畤,也是不可能的,而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心雕龙》),完全可以感受到此种荡荡大道,西接遥天。古人论诗有“眼前景”与“意中景”之分,前者着眼客观景物的撷取,后者则偏执诗人胸襟的外溢。这首诗就是从描绘眼前景色中自然滑出五、六两句诗人的意中之景。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胸中之情亦由此可窥探。上句中一个“枕”字把黄河、华山都人格化了,有“顾视清高气深稳”之概;一个“险”字又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名利之途的风波。下句一个“连”字,使汉五畤上接颔联中的“武帝祠”和“仙人掌”,灵迹仙踪,联锁成片,更垫厚了结处的“长生”;“平”字与上文“岧峣“、“天外”相对照,驿路的平通五畤固然更衬出华山的高峻,同时也暗示长生之道比名利之途来得坦荡。一“险”一“平”,为人们提出了何去何从的问号。这两句中“枕”字、“连”字,前人称为诗眼,其实,两句中的“险”字、“平”字以及起句的“俯”字都是前呼后拥,此响彼应。
此诗劝“学长生”,感叹自己奔波于仕途。但诗人不用直说,反向旁人劝喻,显得隐约曲折。结尾两句是从上六句自然落出的,因而显得潇洒自如,风流蕴藉。
崔颢现存诗中大都格律严整,然而此诗却打破了律诗起、承、转、合的传统格式,别具神韵。前六句虽有层次先后,却全为写景,到第七句突然一转,第八句立即以发问的句法收住,“此处”二字,绾合前文,导出“何如学长生”的诗旨。从全篇来看,诗人融神灵古迹与山河胜景于一炉,诗境雄浑壮阔而富有意蕴。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7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