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遣怀

:
繁华泣清露,悄悄落衣巾。明日逢寒食,春风见故人。
病来羞滞楚,西去欲迷秦。憔悴此时久,青山归四邻。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灿

生卒年不详,里居未详。德宗贞元、宪宗元和年间进士。事迹略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全唐诗》存诗1首。 3篇诗文

猜你喜欢

冬日归旧山

: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沾满灰尘的帽子还未清洗,匆匆归来后立即叩访山门。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爬满青藤的小路向远处伸延,高远的万点雪峰若隐若现。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周围满地都铺上枯枝冷叶,寒冷的峡谷中都是凝滞不动的密云。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竹,深山中老树古木斜倒着横在江面。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白狗离开村子在远处狂吠,苍苔在屋里的墙壁上生长。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厨房中出现野鸡穿来穿去,临屋处依然有猿猴在啼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树枝掉落上面的鸟巢还在,篱笆疏漏成为野兽的路径。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整理床铺有苍鼠急忙逃走,倒出箱子惊动了箱中蠹鱼。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要发愤读书学好治国本领,养成青松一样高尚的品格。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这次回来不久将又要离去,离开后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参考资料:

1、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581

未洗染尘缨(yīng),归来芳草平。
旧山:安旗等认为此指四川江油境内的匡山。匡山也叫戴天山。染尘缨:沾满灰尘的帽子。芳草平:即芳草坪。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平晴。
雪平:安旗等注:“雪平,当指岷山,俗称雪山,在江油县(即今四川省江油市)西北三百里,四季常有积雪。”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huáng)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篁:竹子。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zhì)过,临屋旧猿鸣。
雉:野鸡。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qiè)素鱼惊。
箧:箱子。素鱼:即蠹鱼,蛀蚀书籍衣物的小虫,因其色白,故名。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素贞:指情操。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三清:道教指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包括玉清、上清、太清。此处比喻朝廷。

参考资料:

1、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581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此诗为李白在出游成渝等地返回匡山时所作,诗写自己匆匆归家发现旧居的荒败景象,表达了即将告别隐居读书生活的留恋之情。全诗采用移步换形之法,描写旧山景象和旧居的荒败,叹惋之情中却展示了自己立志发愤读书,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诗在形式上既讲求格式又不为格律所羁缚,体现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形式迁就内容的特点。

  诗中的李白归心似箭,未洗征尘,行色匆匆,即叩访山门。那久违的远山近水仿佛对他有意,那故园的芳草仿佛对他有情。在归来的路上,他以诗人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一系列景象:那碧绿的“一条藤径”,那高远的“万点雪峰”,满地密密麻麻的枯枝冷叶,一谷厚厚浓浓凝滞不动的寒云,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深山中老树古木破江而横。

  根据诗中的描写,万点静寂的雪峰前有一条鲜活碧绿的藤径,人踪渺无的自然里有冲风冒雪的嫩篁常青,纵然“谷寒云不行”,纵然“古树倒江横”,但静寂中依旧有远山的召唤,死灰中依旧有顽强的生命,这就是不灭的人性之灯。正是在这样的自然里,在这样的山水中,李白真切地感到,他的心是属于阳光、雪峰、嫩竹、白云和大自然的,也只有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人在自然山水中放情,心在自然山水中平衡,诗人在登山涉水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给予他的无限生命力和无尽的快慰感。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两句,表明李白此次回归“旧山”,只是作短暂停留,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又将远离。“归”即将“别”,要告别自己熟悉的居所,告别多年读书学习的一段重要人生经历,无怪乎作者使用了那么多笔墨。诗中明白宣告“去合到三清”,意即以诗文干谒权贵,重用于当世,以伸鲲鹏之志。

  李白的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心仪与交流,是一种人格的“寻真”。他希望达到的,就是借客观自然山水的清凉,来尽情洗涤自己主观的俗虑。在李白的笔下,自然山水有时就是一种象征,当自然山水被当作是一种客观关联物,作为一种永恒的象征时,它就能使李白产生强烈的时空意识。

  这首诗首先写冬归旧山的急切心情,再写归山所见景象。虽然时值寒冬,地冷谷寒,但难掩诗人对旧山的喜爱:万点雪峰,在阳光下闪烁;爬满青藤的山间小路,依然充满生机。接着近距离描写旧居的荒凉破败。由于离居时久,诗人居所已成雉飞、猿啼、鼠走、兽奔之地,在铺陈描写中诗人难以掩饰的叹惋之情表露无遗。最后诗人表示要重新振作,发愤读书,以求闻达于当世,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参考资料:

1、 敬永谅.李白《冬日归旧山》探微.文史杂志,200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贝宫夫人

:
丁丁海女弄金环,雀钗翘揭双翅关。
六宫钗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
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
秋肌稍觉玉衣寒,空光贴妥水如天。

丁丁海女弄金环,雀钗翘揭双翅关。
被风吹拂的海女(贝宫夫人)及侍女,响起了叮铃的佩环,贝宫夫人头上雀钗高耸,雀翅紧闭关。

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
她有六个寝宫,整日不语多安闲,庙门前银匾高悬,辉耀着四周的群山。

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
夫人长眉凝翠绿,神寿长久几千年,她清心寡欲,铜镜中常飞着青凤鸾。

秋肌稍觉玉衣寒,空光贴妥水如天。
秋天的风光多明净,水色天色难分辨,看夫人玉衣多单薄,令人稍觉肌肤寒。

参考资料:

1、 (唐)李贺.《李贺集》:岳麓书社,2003年01月第1版:第322页2、 (唐)李贺 著;徐传武 译.徐传武译.山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08月第1版:第403页

丁丁海女弄金环,雀钗翘揭双翅关。
丁丁:环佩相击声。海女:海神之女。弄金环:风儿吹拂之下,海女塑像上的金环丁丁作晌。雀钗:雀形的钗头。翘揭:高起之貌。双翅关:雀之双翅合起未开。

六宫钗语一生闲,高悬银牓(bǎng)照青山。
六宫:原指古代天子居住之地,有正寝一,燕寝五。神既称夫人,则亦仿天子之制立六宫仪制。钗语一生闲:海女泥塑,钗能言语,故曰“一生闲”。银榜:宫前门上银白色牌额。照青山:夫人像与山对立相映照。

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luán)
凝:凝固钗变。绿:代黑。几千年:谓之神寿长久。清凉:凄清荒凉。镜中鸾:谓夫人没有匹偶,只如孤鸾,自睹镜中形影。

秋肌稍觉玉衣寒,空光贴妥水如天。
玉衣:以白玉为衣饰,言其衣服华好。空光:深秋季节空明澄彻的天宇。贴妥:妥帖稳称。

参考资料:

1、 (唐)李贺.《李贺集》:岳麓书社,2003年01月第1版:第322页2、 (唐)李贺 著;徐传武 译.徐传武译.山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08月第1版:第403页
丁丁海女弄金环,雀钗翘揭双翅关。
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
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
秋肌稍觉玉衣寒,空光贴妥水如天。

  诗歌的前两句“丁丁海女弄金环,雀钗翘揭双翅关”。描写贝宫夫人的环佩和头饰,衬托出神女异常的美貌。

  “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膀照青山”。描绘了贝宫夫人神像的沉默,神庙里高恳的镜子照着远处的青山隐隐,创造出一种静溢的神秘。

  “长眉凝绿化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凝绿”的长眉中,又一次见到了李贺喜欢使用的色彩,诗人将这千年的时间凝结为了贝宫夫人神像上那一弯绿眉,这是时间凝结而成的色彩。“清凉堪老镜中鸾”,前人解释道“今神清净为心,无有情欲,镜中鸾影尚存,安有老期”。“鸾”是爱人的象征,但是通过"堪老"二字,李贺笔下的贝宫夫人拒绝这种人间的感情。和李商隐的嫦娥不同,李贺的贝宫夫人是一个没有情欲的形象,抽离了人的感情,从而制造了读者和贝宫夫人之间的疏离感。

  在这水天一色的神殿背景之下,诗人最后写道,“秋肌稍觉玉衣寒”。诗人通过想象,模拟了贝宫夫人的体感。“稍觉”使得这种疏离感没有那么绝对。

  诗人借贝宫夫人神像以及故事,来抒发心中的悲痛。诗人把生活女性化,为了表现失意心态。山林仙妹表现的是希望的心灵历程,江海女神为失望的凄苦心境,形成在传统诗学基础上的寄托遥深的文学品格。

参考资料:

1、 (唐)李贺 著;吴企明 笺注.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2012.22、 神化女性形象与诗人生存困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何蕾.2012-09-10 3、 蔡伦.论西方学界的李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4、 黄震云; 张英.李贺诗中的神女意象和诗学品格.[J].职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94-9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如玉壶冰 / 赋得清如玉壶冰

: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
未共销丹日,还冰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
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
玉壶有什么作用,偏许素冰放在里边。

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让冰不在日下融化,还同照绮彩窗户。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
透明得中间能看清,从外看怀疑是虚无的。

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
冰气像庭中霜累积,光胜过台阶边的光亮。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早晨照凌飞鹊镜,晚上映射聚萤书。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如果与您比起来,清心还不如您呢。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8-9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7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
清如玉壶冰:京兆府试试题。何用:为什么。素冰:洁白的冰。

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qǐ)疏。
销丹日:指冰在赤日下融化。绮疏:窗户上雕刻的花纹,也指刻有花纹的窗户。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

气似庭霜积,光言砌(qì)月馀。
言:料,知。砌:台阶的边沿。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飞鹊镜:古镜的一种,传说可以照见妻子之心。宵:夜晚。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夫君:以称友朋,此指玉壶冰。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8-9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7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
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
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此诗所写为试律诗中一主要题材,即状物之作。“玉壶冰”最早的出处应是鲍照的《代白头吟》,诗中有“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分明是气节风骨之象征。后来,玉壶冰便成为了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每每为诗人所吟咏。十九岁的王维参加京兆府试,便以“清如玉壶冰”为题写下了一首名篇。

  全诗从不同角度对玉壶之冰作了描摹。首联一破“玉壶”,一破“素冰”,且以设问形式,使诗意更显生动。次联承写玉壶,方法巧妙,上下两句虽未点出“玉壶”二字,但却用素冰免于被赤日所融的命运反衬出玉壶之功用。三联上句紧承二联下句之“照”字,点出素冰之“明”。下句写素冰之“净”,亦紧扣诗题之“清”字。四联上句之“气”字紧承三联之“虚”字而来,描摹玉壶中围绕着素冰的冰雾,此亦衬写素冰。四联下句写素冰之光与台阶边沿之光相比更胜之有余,形容素冰之光亮。五联又紧承上联之“光”字而来,连用两个典故,衬写素冰之亮,其冰光压过可以照见妻子之心的飞鹊镜,如同像车胤聚萤那样用以照书,“玉壶冰”胜于妻、友,真如知己。此联还从早、晚两个对比的时间段来写,可见素冰之光亮昼夜不变。末联用拟人手法写素冰之“清”,显示作者对素冰清高坚贞气节的倾慕。末联之生发,意境深远。

  在这首诗中,诗人寄情的玉壶冰,俨然已成为“世间真情”的意象,是诗人对早已令人绝望的世间真情的急切呼唤。此诗堪称试律诗中的佳作,从诗中可体会出两种意味。

  其一,王维以玉壶盛冰作比,玉和冰,一个高贵,一个纯洁,两者相融,便构成了千古难出其右的高洁品质。王维铺陈多多、比赋连连,而到了结句处,忽然话锋一转,“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一下子从状物而及于写人,从冰之性情转入人之品格。旨在用冰壶自励,推崇磊落澄澈的品格。

  其二,在王昌龄之前之后,唐代诗人都有用玉壶冰表示友情的。骆宾王在跟朋友李峤分别之际,作了《别李峤得胜字》一诗,诗的末二句为“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同样此诗中“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取玉壶与冰两者品性相似,比喻两人情投意合。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8-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蒹葭

: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还担心岁月虚度。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摧折:摧残折断。自守:保卫自己,坚守自我。若何:怎么办。《新唐书》有“诏不许,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花戴雪:暗指花开。芦苇花为灰白之色,花开如同顶着白雪。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cuō)(tuó)
蹉跎:失意,虚度光阴。江湖后摇落:此处江湖引申为退隐。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掩役夫张进骸

:
生死悠悠尔,一气聚散之。
偶来纷喜怒,奄忽已复辞。
为役孰贱辱?为贵非神奇。
一朝纩息定,枯朽无妍蚩。
生平勤皂枥,锉秣不告疲。
既死给槥椟,葬之东山基。
奈何值崩湍,荡析临路垂。
髐然暴百骸,散乱不复支。
从者幸告余,眷之涓然悲。
猫虎获迎祭,犬马有盖帷。
伫立唁尔魂,岂复识此为?
畚锸载埋瘗,沟渎护其危。
我心得所安,不谓尔有知。
掩骼著春令,兹焉值其时。
及物非吾事,聊且顾尔私。

生死悠悠尔,一气聚散之。
生死之间不悠远,全凭一气聚或散。

偶来纷喜怒,奄忽已复辞。
偶然也有喜和怒,转眼匆匆离人间。

为役孰贱辱?为贵非神奇。
为奴谁说天生贱?富贵并非神差遣。

一朝纩息定,枯朽无妍蚩。
一朝气短呼吸停,枯尸朽骨美丑莫辨。

生平勤皂枥,锉秣不告疲。
终生勤劳来养马,铡草喂食无空闲。

既死给槥椟,葬之东山基。
死后仅得小棺材,葬在城东的山下边。

奈何值崩湍,荡析临路垂。
无奈降雨山崩塌,坟墓冲垮路人怜。

髐然暴百骸,散乱不复支。
白骨森森全暴露,骨架散乱收拾难。

从者幸告余,眷之涓然悲。
幸亏随从来相告,亲睹惨景我泪涟涟。

猫虎获迎祭,犬马有盖帷。
古人的猫虎受祭拜,狗死马葬盖帷幔。

伫立唁尔魂,岂复识此为?
默立吊唁你孤魂,谁能再知我所干?

畚锸载埋瘗,沟渎护其危。
竹筐装载铲土埋,开沟护坡把水防。

我心得所安,不谓尔有知。
只求我的良心安,不为你感恩在九泉。

掩骼著春令,兹焉值其时。
孟春时节重埋骨,永州地方风俗传。

及物非吾事,聊且顾尔私。
福泽万民非我辈,略报你劳苦在生前。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6

生死悠悠尔,一气聚散之。
悠悠:即长久、遥远,还有悠闲之意。这里形容人的生死永别,表现了作者的自然主义生死观。气:元气,指人体的本原。

偶来纷喜怒,奄忽已复辞。
偶:偶尔或偶然。奄忽:指时间非常快速。辞:指辞世,即死亡。

为役孰贱辱?为贵非神奇。
孰:谁。

一朝纩(kuàng)息定,枯朽无妍(yán)(chī)
纩:指绵絮。纩息:就是用绵丝置于垂死者的鼻孔边,测试其是否绝气。妍媸:相貌美丽与相貌丑陋。

生平勤皂枥(lì),锉(cuò)(mò)不告疲。
皂枥:皂是指差役,枥指马槽。锉秣:为牲口铡草料。

既死给槥(huì)(dú),葬之东山基。
槥:粗陋的小棺材。椟:匣子。槥椟,即像匣子一样小的薄皮棺材。

奈何值崩湍,荡析临路垂。
崩:指山倒塌。湍:指激流。崩湍:就是能冲垮山坡的激流。荡析临路垂:指坟墓被冲垮后,尸骨暴露在路旁。

(xiāo)然暴百骸,散乱不复支。
髐:指骷髅。髐然:白骨森森的样子。

从者幸告余,眷(juàn)之涓然悲。
眷:回头看。涓:细小的水流,这里指作者的眼泪。

猫虎获迎祭,犬马有盖帷。
猫虎获迎祭:据《礼记》记载:“古之君子,使之必报。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

伫立唁(yàn)尔魂,岂复识此为?
唁:意为吊丧,安慰死者在天之灵。

(běn)(chá)载埋瘗(yì),沟渎护其危。
畚:古代用蒲草编织的盛土工具,后改为竹编。锸:即铁锹。瘗:埋葬,此处作名词用,指埋葬品。

我心得所安,不谓尔有知。

掩骼著春令,兹焉值其时。
掩骼:“掩骼埋胔”。胔(zì):腐烂的肉。即掩埋腐烂的尸骨。春令:即孟春之月。著春令:意为正值孟春之月的时候,合乎习俗。

及物非吾事,聊且顾尔私。
及物:指对天下人民的关爱。非吾事:一作“非吾辈”,意为像诗人这样无职无权的人是做不到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6
生死悠悠尔,一气聚散之。
偶来纷喜怒,奄忽已复辞。
为役孰贱辱?为贵非神奇。
一朝纩息定,枯朽无妍蚩。
生平勤皂枥,锉秣不告疲。
既死给槥椟,葬之东山基。
奈何值崩湍,荡析临路垂。
髐然暴百骸,散乱不复支。
从者幸告余,眷之涓然悲。
猫虎获迎祭,犬马有盖帷。
伫立唁尔魂,岂复识此为?
畚锸载埋瘗,沟渎护其危。
我心得所安,不谓尔有知。
掩骼著春令,兹焉值其时。
及物非吾事,聊且顾尔私。

  这首诗记录了掩埋役夫张进骸骨的始末,简要地勾画了役夫张进生前的坦直性格和勤劳品格,表白了诗人掩埋张进骸骨的动机与情感。诗的语言朴实亲切,似乎是在跟活着的张进叙谈家常。但是,在这种质朴亲切的叙谈中,却跳跃着诗人对劳动大众充满关怀和同情、对自己遭受排挤而治国济世之志不可伸的愤世不平的一颗心。正如诗中所说,他写此诗的动机,既不是因为做了一件极小的善事而宣传自己的善行,也不是为了让张进在九泉之下感恩戴德,图个什么好的因果报应,而是为了“我心得所安”和“顾尔私”。

  诚然,对于诗人这样一位具有知识良心和政治良心的官员来说,顾全私人交情和力所能及地为仆役人员办点好事,这是他做官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但这并非诗人写作此诗的真正意图,其真正意图是为了表达他“及物”的远大志向。一方面,他认为“为役孰贱辱?为贵非神奇”,人生本来就没有贵贱之分。所以,以“捕蛇者”为代表的社会劳动大众和以张进为典型的生前死后无人扶助与殓葬的穷困孤寡者,他们理应受到社会的平等相待和扶助,让他们生有所养,死有所安。但另一方面,当时官府税赋沉重,人民不得聊生,十室九亡。如“捕蛇者”一家三代死于毒蛇之口数人,仍宁可续其捕蛇之役而不愿复其税赋。另外,当时官府的办事作风,如《黄溪祈雨》诗记载,则以敬鬼神为事,虚耗官银不办实事,人民得不到实际的好处。对此,诗人身在官场,却无实职实权去改变现状,还不得不经常陪同当权官员去干些违心之事。因此,他实在按捺不住愤懑之情而借孔子之言,表明自己是在“笃行”,倡“亲民”之说。

  听其言,观其行,然后知其志。因此,在这首诗中,诗人虽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及物非吾辈,聊且顾尔私”,而其真正的写作动机则是为了表达他的“及物”(治国平天下)的愿望。诗人“及物”的愿望跟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表达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齐欢颜”的愿望完全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在表达方式上,柳子比较含蓄,杜甫比较激扬。所以,读柳子诗文,只要能够细心体会,时时处处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他那颗爱民报国的火热之心的律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