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庞参军

:

三复来贶,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欵然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三复来贶,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欵然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
我再三拜读您的赠诗,爱不释手。自从我们成为邻居,已经过了两个冬春交替了;时常诚挚愉快地交谈,我们很快就成为了老朋友。俗话说:“几次见面便成至亲老友”,更何况我们的交情又远比这深厚呢?人生常常事与愿违,现在又要彼此话别,正如杨朱临歧而叹,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我抱病多年,不再写诗;体质本来就差,又加上年老多病。就按照《周礼》所说“礼尚往来”的道理,同时也作为别后相思时的慰藉,写下这首诗。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相互知心何必老友,倾盖如故足证此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您能欣赏我的志趣,经常光顾我的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谈话投机毫不俗气,共同爱好先圣遗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偶尔酿得美酒数斗,悠闲对饮心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我本是个隐居之人,奔走求仕与我无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时世虽变旧友可贵,常常写信以释悬念。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情谊能通万里之外,虽然阻隔万水千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但愿先生保重贵体,将来相会知在何年?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3-76

三复来贶(kuàng),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欵(kuǎn)然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hào)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zhé)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
参军:古代官职名,是王、相或将军的军事幕僚。三复来贶(:再三展读所赠之诗。来贶,送来的赠品,这里指庞参军所赠的诗。贶,赠送。自尔邻曲:自从那次我们为邻。尔:那,如此。邻曲,邻居。冬春再交:冬天和春天再次相交。横跨两个年头,实际只一年多。再,第二次。欵然:诚恳的样子。良对:愉快地交谈。对:对话、交谈。忽:形容很快。旧游:犹言“故友”。游;交游,游从。数面:几次见面,成亲旧:成为至亲好友。好乖:容易分离。这里有事与愿违之意。乖,违背。便当:即将要。语离:话别。杨公所叹:杨公指战国初哲学家杨朱。所叹:指所感叹离别之意,亦寓有各奔前程之意。岂惟常悲: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为文:指作诗。六朝以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本:指体质。 丰:指强壮。辄依:就按照。资:凭借,寄托。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相知:相互友好,互为知音。旧: 旧交,旧友。倾盖:盖指车盖,状如伞。定前言:证明前面所说的“数面成亲旧”、“相知何必旧”是对的。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客:指庞参军。顾:光顾。林园:指作者所居住的地方。

谈谐无俗调,所说(yuè)圣人篇。
谈谐:彼此谈话投机。说:同“悦”,喜欢。圣人篇:圣贤经典。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或:有时,间或。闲:悠闲。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幽居士:隐居之人。东西:指为求仕而东西奔走。缘:缘分。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物新:事物更新,诗中寓有晋宋易代之意。人惟旧:人以旧识为可贵,谓继续保持我们的友谊。弱毫:指毛笔。多所宣:多多写信。宣,表达,指写信。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zhì)江山;
形迹:形体,指人身。滞江山:为江山所滞。滞,不流通,谓阻隔。

君其爱体素(sù),来会在何年!
体素:即素体,犹言“玉体”,对别人身体的美称。来会:将来相会。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3-76

三复来贶,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欵然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在此诗正文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好意的感谢,并且表明自己不愿意出仕的心愿。全诗十六句,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前八句,追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两句,说明两人不是旧交,而是新知。这从序文的“自尔邻曲,冬春再交”中可以看出。《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引谚云:“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说,如果人不相知,从初交至白头,还会像刚认识一样,没有友情。如果人各相知,即使是偶然乘车在道上相遇,也会像老朋友那样并车而谈,以至两车的车盖相切、倾斜,久久不忍分手。以下六句,追忆旧游。“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是总述。“赏我趣”当然是谦虚的说法,反过来说,也是陶渊明所处的林园环境的情趣,陶渊明独立的人格力量、高雅的生活方式,吸引、感染了包括庞参军在内的客人,因此使他们经常造访,时时登门,终于成为“相知”。下面四句,从两个方面来谈“趣”,实际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两人交游的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一是谈圣之趣,“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说明谈话内容的格调、境界之高,不是一般碌碌之辈汲汲于名利的庸俗之谈所能企及的。二是饮酒之趣,“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若能以酒助谈,则兴致更高,说明了交遇方式的高雅、闲适,感情交流的自然、融洽。当然,这也是“陶渊明式”的生活情趣和交友方式。

  “我实幽居士”以下八句是第二层,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正因为相交深、知遇厚,所以一旦分离,就无法扯断联络感情的纽带。诗人自己是立志归隐之人,没有俗务缠身,不会因公事鞅掌,东西奔走;而朋友却要远离自己而去,从此天各一方,因此希望别后能常通音问,以释遥念。“物新人惟旧”,语见《尚书》:“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意思是:器物求新,而朋友间当以旧谊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惧相隔万里,也终究无法改变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现实,不复能时时谈笑宴饮。只能希望你在远方自己保重身体,以后相会,还不知在何年何夕呢?这一层诗人抒发的感情十分细腻丰富:分手在即,不免感伤、怅惘;感伤之余,又要嘱咐常通音信,叮咛保重身体,对分手后的“情通万里”,来年的重新相会寄托了希望。显得十分朴实、深沉。

  这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表达真挚友情的抒情诗,反映了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侧面。同陶诗的其他篇什一样,这首诗也以它的真情真意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读者。按理说,送别诗完全可以写得愁肠百结,缠绵绯恻,令人不忍卒读,但这首诗却以明白如话的诗句,举重若轻,朴实无华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真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它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这种“天然”、“真淳”造成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91-4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再三拜读您的赠诗,爱不释手。自从我们成为邻居,已经过了两个冬春交替了;时常诚挚愉快地交谈,我们很快就成为了老朋友。俗话说:“几次见面便成至亲老友”,更何况我们的交情又远比这深厚呢?人生常常事与愿违,现在又要彼此话别,正如杨朱临歧而叹,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我抱病多年,不再写诗;体质本来就差,又加上年老多病。就按照《周礼》所说“礼尚往来”的道理,同时也作为别后相思时的慰藉,写下这首诗。

相互知心何必老友,倾盖如故足证此言。
您能欣赏我的志趣,经常光顾我的林园。
谈话投机毫不俗气,共同爱好先圣遗篇。
偶尔酿得美酒数斗,悠闲对饮心自欢然。
我本是个隐居之人,奔走求仕与我无缘。
时世虽变旧友可贵,常常写信以释悬念。
情谊能通万里之外,虽然阻隔万水千山
但愿先生保重贵体,将来相会知在何年?

注释
参军:古代官职名,是王、相或将军的军事幕僚。
三复来贶(kuàng ):再三展读所赠之诗。来贶,送来的赠品,这里指庞参军所赠的诗。贶,赠送。
自尔邻曲:自从那次我们为邻。尔:那,如此。邻曲,邻居。
冬春再交:冬天和春天再次相交。横跨两个年头,实际只一年多。再,第二次。
欵(kuǎn)然:诚恳的样子。良对:愉快地交谈。对:对话、交谈。
忽:形容很快。旧游:犹言“故友”。游;交游,游从。
数面:几次见面,成亲旧:成为至亲好友
好(hào)乖:容易分离。这里有事与愿违之意。乖,违背。
便当:即将要。语离:话别。
杨公所叹:杨公指战国初哲学家杨朱。所叹:指所感叹离别之意,亦寓有各奔前程之意。
岂惟常悲: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
为文:指作诗。六朝以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本:指体质。 丰:指强壮。
辄依:就按照。
资:凭借,寄托。
相知:相互友好,互为知音。旧: 旧交,旧友。
倾盖:盖指车盖,状如伞。定前言:证明前面所说的“数面成亲旧”、“相知何必旧”是对的。
客:指庞参军。顾:光顾。
林园:指作者所居住的地方。
谈谐:彼此谈话投机。说(yuè):同“悦”,喜欢。
圣人篇:圣贤经典。
或:有时,间或。
闲:悠闲。
幽居士:隐居之人。
东西:指为求仕而东西奔走。缘:缘分。
物新:事物更新,诗中寓有晋宋易代之意。人惟旧:人以旧识为可贵,谓继续保持我们的友谊。
弱毫:指毛笔。多所宣:多多写信。宣,表达,指写信。
形迹:形体,指人身。滞江山:为江山所滞。滞,不流通,谓阻隔。
体素:即素体,犹言“玉体”,对别人身体的美称。
来会:将来相会。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3-7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宋文帝元嘉元年,陶渊明六十岁。据四言《答庞参军》序,庞为卫军参军。按江州刺史王宏镇浔阳,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进号卫将军,则庞当是王宏的参军。庞在浔阳为官,与陶渊明遂成“邻曲”,后庞参军奉命出使江陵,有诗赠陶渊明以告别,陶渊明以此诗作答。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73-76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91-4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在此诗正文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好意的感谢,并且表明自己不愿意出仕的心愿。全诗十六句,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前八句,追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两句,说明两人不是旧交,而是新知。这从序文的“自尔邻曲,冬春再交”中可以看出。《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引谚云:“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说,如果人不相知,从初交至白头,还会像刚认识一样,没有友情。如果人各相知,即使是偶然乘车在道上相遇,也会像老朋友那样并车而谈,以至两车的车盖相切、倾斜,久久不忍分手。以下六句,追忆旧游。“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是总述。“赏我趣”当然是谦虚的说法,反过来说,也是陶渊明所处的林园环境的情趣,陶渊明独立的人格力量、高雅的生活方式,吸引、感染了包括庞参军在内的客人,因此使他们经常造访,时时登门,终于成为“相知”。下面四句,从两个方面来谈“趣”,实际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两人交游的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一是谈圣之趣,“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说明谈话内容的格调、境界之高,不是一般碌碌之辈汲汲于名利的庸俗之谈所能企及的。二是饮酒之趣,“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若能以酒助谈,则兴致更高,说明了交遇方式的高雅、闲适,感情交流的自然、融洽。当然,这也是“陶渊明式”的生活情趣和交友方式。

  “我实幽居士”以下八句是第二层,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正因为相交深、知遇厚,所以一旦分离,就无法扯断联络感情的纽带。诗人自己是立志归隐之人,没有俗务缠身,不会因公事鞅掌,东西奔走;而朋友却要远离自己而去,从此天各一方,因此希望别后能常通音问,以释遥念。“物新人惟旧”,语见《尚书》:“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意思是:器物求新,而朋友间当以旧谊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惧相隔万里,也终究无法改变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现实,不复能时时谈笑宴饮。只能希望你在远方自己保重身体,以后相会,还不知在何年何夕呢?这一层诗人抒发的感情十分细腻丰富:分手在即,不免感伤、怅惘;感伤之余,又要嘱咐常通音信,叮咛保重身体,对分手后的“情通万里”,来年的重新相会寄托了希望。显得十分朴实、深沉。

  这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表达真挚友情的抒情诗,反映了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侧面。同陶诗的其他篇什一样,这首诗也以它的真情真意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读者。按理说,送别诗完全可以写得愁肠百结,缠绵绯恻,令人不忍卒读,但这首诗却以明白如话的诗句,举重若轻朴实无华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真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它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正是这种“天然”、“真淳”造成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91-4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20篇诗文

猜你喜欢

归去来兮辞

: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上)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601-604 .2、 张金英 等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新教材·语文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3 :125-126 .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sù),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mǐ)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yì)。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rěn),当敛(liǎn)(cháng)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耕植不足以自给: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自给:供给自己生活。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指孩童。盈:满。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脱然:不经意的样子。有怀:心有所动(指有了做官的念头)。靡途:没有门路。会有四方之事: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会:适逢。四方:意为到各处去诸侯:指州郡长官。家叔:指陶夔[kuí],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见:被。风波:指军阀混战。静:平。惮:害怕。役:服役。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眷然:思恋的样子。归欤[yú]之情:回去的心情。何:什么。则:道理。质性:本性。矫厉:造作勉强。切:迫切。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尝:曾经。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怅然:失意。犹:踌躇、犹疑。望:观望。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敛裳:收拾行装。宵:星夜。逝:离去。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情:吊丧的心情。在:像。骏奔:急着前去奔丧。仲秋:农历八月。事:辞官。顺:顺遂。心:心愿。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wú)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chóu)(chàng)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jiàn),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yáng),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芜,田地荒废。胡,同“何”,为什么。既自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既,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此处可做“曾经”解。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奚,何,为什么。惆怅,失意的样子。悟已往之不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指出仕)已经不可挽回。谏,谏止,劝止。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来得及补救。谏,劝止,挽回。追,补救。实迷途其未远: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迷途,指出来做官。是:正确。非:错误。舟遥遥以轻飏[yáng]: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飘摇放流的样子。以,表修饰。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问征夫以前路: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征夫,行人。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恨:遗憾。熹微,天色微明。

  乃瞻(zhān)衡宇,载(zài)欣载奔。僮(tóng)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zūn)。引壶觞(shāng)以自酌(zhuó),眄(miǎn)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qì),时矫首而遐(xiá)观。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景翳(yì)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huán)
  乃瞻衡宇: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乃,于是、然后。瞻,远望。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衡,通“横”。宇,屋檐,这里指居处。载欣载奔: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稚子:幼儿。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xǔ] 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来,三径变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就,接近。盈樽:满杯。引:拿来。 觞。眄庭柯以怡颜: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树枝。以:为了。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审容膝之易安: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涉,涉足,走到。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矫,举。遐,远。云无心以出岫: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无心,无意地。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景翳[yì]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抚孤松而盘桓:手扶孤松徘徊。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chóu)。或命巾车,或棹(zhào)孤舟。既窈(yǎo)(tiǎo)以寻壑(hè),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juān)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情话:知心话。春及:春天到了。将有事于西畴: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有时。或棹[zhào]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既窈窕以寻壑: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亦崎岖而经丘: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huáng)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yún)(zǐ)。登东皋(gāo)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已矣乎:算了吧!助词“矣”与“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遑遑,不安的样子。之,往。帝乡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怀良辰以孤往: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怀,留恋、爱惜。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往,独自外出。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籽,培土。登东皋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舒,放。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到死。尽,指死亡。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复:还有。疑:疑虑。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上)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601-604 .2、 张金英 等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新教材·语文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3 :125-126 .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希望的春天。“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己呢,已近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认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四句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军)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参考资料:

1、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2008年04期 2、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2年01期 3、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Journal of Changsha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定情诗

: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
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
日旰兮不来,谷风吹我襦。
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
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
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
与我期何所?乃期西山侧。
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
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
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襟。
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
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
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
褰衣蹑茂草,谓君不我欺。
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之。
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我从东门出去游玩,不经意间得亲足下的尘土。

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盼望郎君来到我闺房,我愿意在你入室就寝时在一旁手持衣巾。

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
我本来没有桑中的约会,只是路人般偶然的亲近。

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我既爱慕郎君的风姿,郎君也喜欢我的容颜。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用什么表达我的眷恋之意呢?缠绕在我臂上的一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用什么表达我对你的殷勤?套在我指上的一双银戒指。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用什么表达我的真诚呢?戴在我耳上的一对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用什么表达我的挚诚呢?系在我肘后的香囊。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用什么表达我们之间的亲密呢?套在我腕上的一对手镯。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用什么连接我们的感情呢?缀有罗缨的佩玉。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用什么让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呢?用白色的丝绒双针缝贯。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用什么表达我们的交好呢?用金箔装饰的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用什么慰藉我们的别离之情呢?用我耳后的玳瑁钗。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用什么报答你对我的欢悦呢?用有三条绦丝带的衣袍。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用什么连接我们的悲愁呢?用缝在内衣里的白绢。

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
和我期约在哪里?就约定相会在东山的一个角落里。

日旰兮不来,谷风吹我襦。
太阳都落山了你还没有来,谷风吹动着我的短襦。

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
远远望去还看不到你,含泪地站起来久立。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
和我期约在哪里?就约定在山南相见。

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
从清晨等到中午你还没有来,飘风吹动着我的衣裳。

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
逍遥的日子从没见过,盼望郎君的日子使我愁肠。

与我期何所?乃期西山侧。
和我期约在哪里?就相约在西山之侧。

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
到日暮仍然看不到你的身影,我不禁踯躅叹息。

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
远望阵阵凉风已袭至,俯仰之间就要加衣服。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
和我期约在哪里?就相约在山北的一个小丘上。

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襟。
你又一次没来,只有凄风吹动着我的衣裳。

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
每次盼望等待,我坐立不安,悲苦愁凄了我的心。

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
你爱我的目的是什么?只是爱我年华正好时。

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
内心已流露出款款的情意,然后才定下约期。

褰衣蹑茂草,谓君不我欺。
我挽起衣服在花草间踟蹰,告诉自己你是不会欺骗我的。

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之。
如今我容颜已变得丑陋,伤心地独自徘徊不知应到哪里去。

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
只为失去了想要的爱情而悲伤,不禁泪下如雨泣涕不已。

参考资料:

1、 程怡.汉魏六朝诗文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98-2022、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6

我出东门游,邂(xiè)(hòu)承清尘。
承:感激,承蒙。

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时无桑中契(qì),迫此路侧人。
迫:接近,遭遇。

我既媚(mèi)君姿,君亦悦我颜。
媚:爱。

何以致拳拳?绾(wǎn)臂双金环。
拳拳:真挚的感情。绾:绕。

何以道殷(yīn)勤?约指一双银。
殷勤:内心深处无以言说之情。约指:戒指。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区区:细致的情意。

何以致叩(kòu)叩?香囊系肘后。
叩叩:相互忠诚。

何以致契(qì)阔?绕腕(wàn)双跳脱。
契阔:别后的思念。跳脱:亦称条脱,即手镯。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zhuì)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中心:即中情。素缕:白线。针:真的谐音。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sāo)头。
相于:相爱。金薄:金箔。搔头:一本作“幧(qiāo)头”,即男子束发的绡(xiāo)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dài)(mào)钗。

何以答欢忻(xīn)?纨(wán)素三条裙。
欢忻:即欢欣。纨素:素白色的丝绢。三条裙:指镶有三道花边的裙子。条:即绦(tāo),丝带,可以用来做衣裙的装饰边。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白绢:一作“白发”。

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yú)
期:约会。隅:角落。

日旰(gàn)兮不来,谷风吹我襦。
日旰:日落时。谷风:山谷里的风。

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chí)(chú)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
山南阳:山的朝阳处。

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

(xiāo)(yáo)莫谁睹,望君愁我肠。
逍遥:茫然徘徊状。莫谁睹:看不到任何人。

与我期何所?乃期西山侧。

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

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

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襟。

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

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
爱身:爱我。惜:爱也。华色时:正当年华,容色美好。

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
款款:形容感情的真挚和热烈。克密期:定下幽会的日期。

褰衣蹑(niè)茂草,谓君不我欺。

厕此丑陋(lòu)质,徙倚(yǐ)无所之。
厕:同“侧”。丑陋质:失恋女子的自称。

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

参考资料:

1、 程怡.汉魏六朝诗文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98-2022、 (明)王夫之.古诗评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6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
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
日旰兮不来,谷风吹我襦。
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
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
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
与我期何所?乃期西山侧。
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
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
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襟。
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
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
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
褰衣蹑茂草,谓君不我欺。
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之。
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写爱情的欢悦和失恋的痛苦,运用铺彩摛文的手法来刻画女主人公丰富的感情活动。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追忆初识的光景;然后是回忆热恋时的情景;最后是抒写被弃的景况。

  在描写热恋情景时,诗中一连用了十一对问答句子,显露了热恋中人心灵的激情颤动,和他们对幸福的热烈追求。吟哦之下,仿佛看到他们一次次互赠信物,以表“殷勤”之意,听到他们频频指物为誓,以示“拳拳”之心。在抒写失恋痛苦时,诗中一连用了四个“与我期何所”,仿佛看到女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焦灼地等待情人前来赴约,一次又一次经受着失望的折磨。诗人成功地采用排比铺陈的笔法来加强感情的冲击力。

  诗题“定情”,有镇定其情的意思,正如陶渊明的《闲情赋》是闲止其情的意思。此诗在技巧上大多用直叙法,唯中段在写男女之情时,反复比喻,十分突出。尤其诗中提到的汉代妇女的饰物更是保存之珍贵的资料,如:从“绾臂双金环”句中得知汉代妇女有在手臂上戴金环的装饰;“约指”就是指环,除了金、玉之外也可以用银制成;妇女又有耳上戴明珠珰,肘后结繁香囊的习惯;至於“跳脱”就是臂钏,俗名镯子;罗织的缨带上还悬垂着美玉;还有金箔的发簪;玳瑁的钗;至於妇女的服装上有纨素做的三绦裙,就是装饰着三条花边的裙子;又有白绢做的夹层“中衣”,是近身的衣服,穿着小衣之外,大衣之内。

  《文选·洛神赋注》引繁钦《定情诗》曰:“何以消滞忧?足下双远游”两句,不见于今本《定情诗》中,可见《定情诗》中尚有脱文。

参考资料:

1、 傅锡壬.大地之歌——乐府.北京:线装书局,2012:258-26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荣木

:

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非道曷依?非善奚敦?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
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荣木》这首诗,是为感念衰老将至而作。日月更替,时光流逝,又到了木槿花盛开的夏季。我在孩童时,已经接受了修齐治平的儒学之道,可如今头发已经斑白,却还是没有什么成就。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当夏盛开木槿花,泥土地里把根扎。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清晨绽开艳丽色,日暮凋零委泥沙。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人生一世如过客,终将枯槁黄泉下。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静思默念人生路,我心惆怅悲年华。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当夏木槿花开盛,于此扎根长又深。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清晨繁花初怒放,可怜日暮竟无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坚贞脆弱皆由己,祸福哪得怨别人。

非道曷依?非善奚敦?
圣贤之道当遵循,勤勉为善是本心。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
叹我无德又无能,固执鄙陋天生成。

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匆匆岁月已流逝,碌碌学业竟无增。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我本立志勤求索,谁料沉溺酣饮中。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每念及此心伤痛,惭愧年华付东风。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先师孔子留遗训,铭刻在心未抛弃。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我今四十无功名,振作精神不足惧。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名车名骥皆已备,扬鞭策马疾驰去。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千里路途虽遥远,怎敢畏难而不至!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12

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推道,白首无成。
荣木:即木槿(jǐn),属木本植物,夏天开淡紫色花,其花朝开暮闭。推迁:推移,迁延,即运行之意。九夏:即夏季。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故称“九夏”。总角:古代未成年男女的发式,因将头发结成两个髻角,故称。这里代指童年。道:指圣贤之道和做人的道理。白首:指老年,老人头发变白。无成:无所成就。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采采:繁盛的样子。兹:此,这里。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耀:形容木槿花开时的艳丽,光彩夺目。“华:同“花”。丧之:指木槿花枯萎凋零。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人生若寄:人生在世,好像旅客寄宿一样。这是比喻人生的短暂。憔悴:枯槁黄瘦的的样子。

静言孔念,中心怅(chàng)而。
静言:静静地。言:语助词。孔:甚,很。念:思念。中心:内心。怅而:即怅然。而:语尾助词。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于兹:在此。《尚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孔传:“言祖乙已居于此。托根:犹寄身。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贞脆:坚贞和脆弱,指人的不同禀性。祸福无门: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意思是说,祸与福的降临,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门径,而是人们行为的好坏所招致的必然结果。

非道曷依?非善奚(xī)敦?
曷:同“何”。依:遵循。奚:何。敦:敦促,勤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不遵循正道还遵循什么?不勤勉为善还勤勉做什么?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
嗟:叹词。予:我。小子:作者自指。原意指地位低下、无德无能之人,这里是自谦之辞。禀:禀性,天性。固陋:固执鄙陋。

(cú)年既流,业不增旧。
徂年:过去的岁月。徂:往,逝。流:流逝。业不增旧:是说学业比过去没有增加。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彼:指上章所说“道”与“善”。不舍:孜孜不倦,奋斗不息。安:习惯于。日富:指醉酒。《诗经·小雅·小宛》:“壹醉日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本来的志向是孜孜不倦地依道、敦善,可我现在却安于酣饮的生活。

我之怀矣,怛(dá)焉内疚!
怀:心怀,思量。怛:痛苦,悲伤。内疚: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先师:指孔子。遗训:留下的教导。之坠:动宾倒装,即“坠之”。坠:跌落,即抛弃。

四十无推,斯不足畏。
推:推达,有所成就而名声在外。斯:这。畏:害怕,恐惧。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脂:油,这里用作动词,以油脂润滑车轴。策:鞭,这里用作动词,以鞭赶马。骥(jì):千里马。名车、名骥:以车、马比喻功名,是说准备驾驭车马去建立功名。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孰:谁。按:晋元兴三年二月,刘裕起兵勤王,打败桓玄。陶渊明于本年夏季出任刘裕镇军军府参军。这一章诗就表现了诗人出任镇军参军前的思想动力和决心。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12

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非道曷依?非善奚敦?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
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诗题“荣木”,是取诗的前两字作为篇名,并不是专写荣木。《荣木》一诗共三十二句,分四章,每章八句。第一章慨叹人生若寄,第二章写要坚持正确的做人道理,第三章责己无所作为,第四章表示不坠先师之训而奋起。全诗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

  这首诗提出了世间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生苦短。陶渊明把“荣木”已化为一种意象——人生美丽却苦短。他忧于人生短暂,认为人若不勤奋,即使“总角闻道”也会“白首不成”,这是人生的悲哀。他告诫人们,人生就像匆匆过客,到时都会憔悴、衰老、死亡;人的寿命、祸福取决于自己。他也自责自己曾废学而乐饮。

  从此诗第四章中可以见出作者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功业之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这句话活脱了陶渊明另一面孔,它与后人心目中那位吟唱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形象,相距实在太远。人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后的形象,是陶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以“一斑”而概其“全豹”有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病。陶渊明早期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对于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谁也难以天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视如粪土。

  人生短暂,只有为功名而奋斗才有意义。陶渊明没有忘记儒家先师孔子的教导,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这不值得惧怕。他自信有取得功名的天赋,不管要经历多少苦难,也没有任何理由放弃。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1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饮酒·其四

: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栖遑焦虑失群鸟,日暮依然独自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徘徊犹豫无定巢,夜夜哀鸣声渐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寒风强劲树木调,繁茂青松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违弃。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xī)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厉响:谓鸣声激越。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因值孤生松,敛(liǎn)(hé)遥来归。
值:遇。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已:既。违:违弃,分离。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年少寄情人事外,倾心只在琴与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身穿粗衣情自乐,经常贫困心安处。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机会来临且迎合,暂时栖身登仕途。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弃杖命人备行装,暂别田园相离去。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孤舟遥遥渐远逝,归思不绝绕心曲。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此番行程岂不远?艰难跋涉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异乡风景已看倦,一心思念园田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看云羞对高飞鸟,临河愧对水中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真朴之念在胸中,岂被人事所约束?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且顺自然任变化,终将返回隐居庐。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0-112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弱龄:少年。指二十岁时。弱:幼。寄事外:将身心寄托在世事之外,即不关心世事。委怀:寄情。

(pī)(hè)欣自得,屡空常晏(yàn)如。
被:同“披”,穿着。褐:粗布衣。欣自得:欣然自得。屡空:食用常常空乏,即贫困。诗人在这里即以颜回自比。晏如:安乐的样子。

时来苟(gǒu)冥会,宛辔(pèi)(qì)通衢(qú)
时来:机会到来。时:时机,时运。苟:姑且,暂且。冥会:自然吻合,暗中巧合。宛:屈,放松。辔:驾驭牲口的缰绳。憩:休息。通衢:四通八达的大道。这里比喻仕途。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投策:丢下手杖。投,弃,搁下。命晨装:使人早晨准备行装。疏:疏远。这里是分别的意思。

(miǎo)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yū)
眇眇:遥远的样子。逝:去,往。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归思:思归之情。纡:萦绕,缠绕。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登降:上山下山,指路途跋涉艰难。登,指登山。降,指临水。这句和上句是说我这次旅程难道不远吗?跋山涉水也有一千余里。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zé)居。
目倦:谓看得厌倦了。川途异:指途中异乡的景物。一作“川途永”。山泽居:指山水田园中的旧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惭高鸟、愧游鱼:对鸟和鱼而惭愧。是感叹自己不如鸟鱼的自由。

真想初在襟(jīn),谁谓形迹拘。
真想:纯真朴素的思想。初:当初,早年。形迹拘:为形体所拘。形迹,指形体所为。拘,拘束,约束。此句即《归去来兮辞》中所说“既自以心力行役”的反意,表示内心本不愿出仕。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lú)
凭:任凭,听任。化迁:自然造化的变迁。班生庐:指仁者、隐者所居之处。庐,房屋。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0-112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陶诗总的特点是亲切、平易。其述志诸作多如朋友相聚,一杯在手,话语便从肺腑间自然流出。初看似略不经意,细读却深有文理。这首诗便正是如此。

  全诗可分四段。首四句为第一段,自叙年轻时淡泊自持之志。作者谈到自己从小就对世俗事务毫无兴趣,只在弹琴读书中消磨时间。虽然生活穷苦,却也怡然自得。此话果真。作者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颜延之的《陶徵士诔》也说他“弱不好弄,长实素心”。然而,又不完全如此。因为作者在《杂诗》之五中说过“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样的话,可见他本来曾经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宏伟抱负。作者之隐居躬耕,除了个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受“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污浊而黑暗的现实之所迫。一个人对往日美好事物的追忆,常常就是对现实处境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作者这里开宗明义,强调自己年青时寄身事外、委怀琴书的生活,实际就表达了他对当时迫不得已出仕的自我谴责,对即将到来的周旋磬折、案牍劳形的仕宦生涯的厌恶。

  虽然作者厌恶仕宦生活,然而他又以道家随运顺化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迫不得已的出仕,把它看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既然如此,那就无须与命运抗争,尽可以安心从政,把它当作人生长途上的一次休息好了。第二段“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衙”等四句对自己的出仕之由就作了这样的解释。但是,通衢大道毕竟不能久停车马,因此这休息就只能是小憩而已,与园田的分别也就只能是暂时的。作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和打算,坦然应征出仕了。

  从“眇眇孤舟逝”至“临水愧游鱼”八句为第三段,叙作者旅途所感。抱着随顺自然,不与时忤的宗旨和暂仕即归的打算登上小舟,从悠闲、宁静、和平的山村驶向充满了险恶风波的仕途,刚出发心情也许还比较平静,但随着行程渐远,归思也就渐浓。行至曲阿,计程已千里有余,这时诗人的思归之情达到了极点。初出发时的豁达态度已为浓重的后悔情绪所替代。他甚至看见飞鸟、游鱼亦心存愧怍,觉得它们能各任其意,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在长河中游泳,自己却有违本性,踏上仕途,使自己的心灵和行动都受到了无形的束缚。“目倦川途异”四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此行的厌倦和自责情绪。

  最后四句为第四段,叙作者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随运顺化,终返田园。这一段可看作全诗的总结。“真想初在襟”之“真想”,就是第一段中寄怀琴书,不与世事之想;“谁谓形迹拘”之“形迹”,就是如今为宦之形,出仕之迹。作者从旅途的愧悔心情中悟出仕宦实非自己本性所愿,也悟出自己愿过隐居淡泊生活的本性并未丧失,既然如此,按道家“养志者忘形”(《庄子·让王》)的理论,那么形迹就可以不拘。在宦在田,都无所谓。这与作者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中所说“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意思大体相近。但是,作者的后悔和自责,就是说明他已经觉得自己“心为形役”了,为什么还要说“谁谓形迹拘”呢?作者这里是安慰自己:我没有为形迹所拘;是鼓励自己:我不会为形迹所拘!从表面上看来理直气壮的反诘,其实是作者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为了从后悔情绪中挣脱出来而对自我的重新肯定。“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二句,前一句是作者对处境的对策,后一句是作者对今后出路的打算: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随遇而安吧,但是,我最终肯定要返回田园的。后二句出于本性,是作者的真实思想和决心,也是全诗的中心意旨所在;前一句则出于理智,是作者根据道家思想所制定的处世原则,在表面豁达的自我安慰中隐约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这短短四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实是十分丰富,耐人寻味的。

  这首诗层次非常清晰,吐露自己赴任途中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既坦率,又细腻含蓄,确是作者精心结撰的佳作。这可算是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陶诗的遣词造句,常于平淡中见精采。粗读一过,不见新奇;细细品味,则颇有深意。如“时来苟冥会”一句,写作者在应征入仕这样一种“时运”到来之际,既不趋前迎接,亦不有意回避,而是任其自然交会。一个“会”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作者委运乘化,不喜不惧的道家人生态度。又如“目倦川途异”一句,一个“异”字便涵盖了江南的山水之胜。从浔阳至曲阿,沿途既有长江大川,亦有清溪小流,既有飞峙江边的匡庐,亦有婉蜒盘曲的钟山,可谓美不胜收。然而面对如此美景,酷爱大自然的诗人却感到“目倦”,使人奇怪。对景物之“目倦”,实际正反映了作者对出仕之“心倦”。“倦”、“异”二字,含义非常丰富。其他如“宛辔憩通衢”之“憩”字,“暂与园田疏”之“暂”字等,也都是传神阿堵。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03-5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