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老朋友珍惜这临别的时节,到水边我停下回家的车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天地清朗拓开我远眺的目光,万物自然就像是与人亲如一家。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北风吹起,连下了三日大雪,造化神工,主宰着事物变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九大山郁葱葱高峻峥嵘,丝毫也不受那欺凌践踏。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颍水上清波淡淡而起,洁白的鸥鸟悠悠而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想着回家的游人呵,自然是心绪焦急;事物固有的情态呵,却本是悠游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临别时举杯痛饮,徒然地辜负吟啸之心;前路的滚滚黄尘,真足以让人悲慨叹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回头遥看呵亭中的友人,只见那一片平林恬澹如画。
参考资料:
1、 郑力民.元好问诗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60-63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重:珍重,珍惜。分携:分手,离别。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乾坤:本为《易经》中的两个卦名,乾之象为天,坤之象为地,故以乾坤称天地。清眺:谓视野开阔,眺望时眼目清爽辽远。相借:相凭借,相依靠。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太素:古代指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这里指大自然。秉:掌握,主持。元化:天地间万物的发展变化。
九山郁峥(zhēng)嵘(róng),了(liǎo)不受陵跨。
九山:九座大山;指河南省西部的辗辕山、颍谷山、告成山、少室山、大箕山、大陉山、大熊山、大茂山、具茨山。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
了:完全,一点儿也。陵跨:欺侮,践踏。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淡淡:水波动荡的样子。白鸟:指鸥、鹭等白羽水鸟。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xiá)。
怀:怀想,心想。物态:事物的存在形态,这里指事物的固有规律。
壶觞(shāng)负吟啸,尘土足悲咤(zhà)。
壶觞:酒壶酒杯,这里意为举杯饮酒。吟啸:吟诗歌啸。古人常用吟啸来表示悠然自乐的意思。尘土:路途的尘土,这里也用来指代尘世的劳碌奔波生活。悲咤:悲凉慨叹。咤,叹息声。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亭中人:指前来颍亭送行的李治、张肃、王元亮等人。平林:平原上的树林。澹:安静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郑力民.元好问诗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60-63“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与故人的分离,总是让多愁善感的诗人黯然神伤。山长水远,生死契阔,不知何时方能相见。诗人走走停停、频频回首,最后索性下了马车,与朋友临水而坐,把酒共饮。起句点明别离的主题,“重分携”、“驻归驾”,表现了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深重情意,奠定了整首诗浓厚的情感氛围。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这里不是孤立地描写景物,而是借此表现诗人的情感活动。这里一切安详静谧,放眼望去,天长水阔、无涯无际;自然界万物自由生长、生生不息、此消彼长。此联描画远景,意境阔大明朗,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笔端,纳浩浩江流于眼底,为整首诗渲染出了一个江流邈远,山色苍茫的氛围。着墨极淡,开阔空白、疏可走马,却给人以伟丽雄奇之感,深得国画淡处着色而气韵生动之三昧。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诗人在这里表明万物相互凭借、相互统一的关系。朔风吹过,会有大雪三日;形成天地的要素掌握着天地万物本原的发展变化。陈子昂《感遇》有句:“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遗山由此悟到凡事都有典定数,于是他开解朋友并宽慰自己:就这样吧,生死穷通皆有定,悲欢离合总难免。此时诗人的心境已渐渐从离别的伤怀中解脱出来,变得目光开阔,心明朗。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九座大山郁郁青青、山势险峻、气韵峥嵘、壁立万仞而不可凌辱。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清刚雄健、格调高远的图画,使远归和送别之人心胸为之一廓。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上联气势雄健,此联舒缓柔和,形成鲜明对比。清冽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只有微风偶尔掠过时,会在水面上激起淡淡的水纹;身着素羽的鸟儿悠闲自在地在天空中缓缓飞翔,轻轻滑落在长满青草的水渚。“寒波”和“白鸟”,“淡淡”和“悠悠”,“起”和“下”,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将“寒波”和“白鸟”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情感。“淡淡”、“悠悠”两个叠字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江水的平静和鸟儿的从容;而“寒”和“白”则用淡墨着色,留出大量的飞白,简笔勾勒出了一幅冲淡平和、宁静闲雅的幽美意境。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之情。一是体现诗人面对大自然的美丽景致,不由得心胸豁然开朗、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诗人的寄托。既然社会如此动荡不安,还不如退而临水,过一种安详宁静的生活。此联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堪称千古绝唱。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自然的景致是如此闲淡有致,而诗人归去的心情,却是急迫的。用自然物态的悠闲自在、从容不迫,来衬托诗人的似箭归心,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前人常用“壶觞”来表示饮酒闲适的生活。如陶潜《归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禁不住把酒临风,吟诗长啸。这是历代文人诗酒生涯的理想生活图景:置醇酒一斛,约朋友两三,觅美景一处,流觞曲水,吟诗唱和……这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飘逸。然而,诗人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起在尘世间的劳碌奔波,远离家乡的漂泊、知交的零落,诗人不由得悲从中来,仰天长叹。
“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进一步描写归途的景色。长亭相送,终有一别,诗人与朋友洒泪告别,登上了漫长的赴任之路。当辚辚的马车渐行渐远之时,诗人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看到朋友们仍旧伫立长亭,但身影已经模糊不清,终于织进了一片漠漠烟林……此情此景,宛如一幅澹远清隽的小画,韵味深长。此联境界恬淡,气韵生动,颇有王维诗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神韵和陶潜清新明丽的美感。
这首与众不同的留别诗,没有将笔墨花在写离情别绪上,恰恰相反,它表现的是对这种情绪的超脱,通过大段的写景它表现出一种人生的解脱,对心灵超脱境界的向往,否则就难以理解这首诗,特别是诗中的景物描写的深意。全诗由交代离别折向眺望之景,又回到抒发感慨,最后复归为“无我之境”的超然,跌宕有致,而“怀归”二句实乃点题之笔,不可放过。作为五古,这首诗也体现出元好问的诗风。
参考资料:
1、 元好问.元好问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3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3-5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惠远祠前蜿蜒着古晋国的青溪,翠绿的萍叶和银白的浪花清澈见底,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
水上的悬瓮山像是卧着的屏风,一派郁郁苍苍长达三百余里。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你这中原的北门气势多么雄壮,云烟笼罩着城阙还能让人想象,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山上的望川亭看够古今巨变,只留下春风吹起的阵阵麦浪!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那龙头般的系舟山被砍去龙角,白塔无端被毁,城池惨遭扫荡,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薛王已经投降,人民还在抵抗,屋瓦就是箭头,纷纷飞向敌方!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汾河水淹没了晋阳古城,太原府被迫迁到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自从失去这道屏障的光彩,河洛一带便遭受外族的入侵!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想当年宫殿上雕着苍龙玉虎,高耸的金雀直上空中的云雾,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不论是民居,还是官府衙门,以及那百余座佛寺道庐,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花费了多少人力和财力,为什么一把火烧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到如父老们仍旧对天哭诉,恨当年被掠往河南被遭痛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岗。
南方人迷信凶兆吉祥,将毁坏的城址开辟成田冈,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新建的太原将十字街改成丁字路,然而,谁毁坏并州谁就跟着灭亡!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什么时候才是太平盛世哟,好让人看到朝廷重建晋阳。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李观鼎.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04:1025-10262、 张春根.太原诗钞:三晋出版社,2014.01:98-99惠远祠(cí)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惠远祠:即晋祠,北宋熙宁中称晋祠为惠远祠。
水上西山如挂屏,郁(yù)郁苍苍三十里。
西山:指晋祠背后的悬瓮山。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què)云烟中。
中原北门:晋阳是北方重镇,是中原地区的北大门。想见:想见当时晋阳城巍巍高耸插入云端。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望川亭:在晋祠圣母殿后悬瓮山巅,北齐时所建。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fù)没。
系舟山:在太原市北百余里。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zú)。
薛王:即刘继元,刘承钧养子,本姓薛,即王位后称薛王,公元979年降宋。
汾(fén)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大夏门:晋阳城北门之一。太原古称大夏,故名。唐明村:即唐明镇,今太原市旧城街以北至西羊市一带。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巨屏:指晋阳城为北方巨大屏障。河洛:指中原一带为契丹、金、蒙铁骑蹂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gū)棱(léng)上云雨。
苍龙、玉虎:指晋阳城宫殿的雕饰物。金雀觚棱:喻雕物的精致和建筑的 高大。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死恨:宋灭北汉后,将太原四万居民从太原迁往洛阳。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běn)锸(chā)开连岗。
南人:这句说宋朝统治者讲究迷信。畚锸:音本叉,指箩筐和铁锹。开连岗:指来毁灭晋阳城之后,在唐明镇筑太原新城。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qú)亦亡。
官街:宋朝统治者为了钉死太原龙脉,把太原街道建成丁字形。渠:他,他们,指赵末统治者。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却到:等到。官家:对皇帝的称呼。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李观鼎.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04:1025-10262、 张春根.太原诗钞:三晋出版社,2014.01:98-99诗的前八句,写作者登上悬瓮山顶的望川享,鸟瞰眼前景色,美不胜收,并引触了深深盼感慨。惠远祠前的晋溪水,从悬瓮山麓汩汩流出,清澈透碧,水中绿萍嫩翠、锦鳞腾跃,掀起了一层层银白色的浪花;溪上的悬瓮山象一座巨大的卧屏,群峰竞秀,气势磅礴,草木葱郁,景象万千;这里风景优美,形势雄伟,是中原大地的北大门,当年的晋阳故城就座落在这里,可以想见那巍峨的城阙高耸入云,景象无比壮观。站在望川亭上,回想起这座古城的兴衰变迁,感慨万端,如今眼前所展现出的,只有那千顷沃野上,一层层麦浪在春风中摇曳翻滚,那座悠久的历史故城已经不复存在了。
接着,次八句,诗人回顾了晋阳故城被赵宋统治者废毁的历史。保宁元年(969),宋太祖赵匡胤率兵进攻北汉,围困晋阳。在外敌入侵时,人民表现出积极御敌、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薜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簇”,就是晋阳人民面对侵略自发抵抗的爱国爱家精神的体现。然而城池被毁,生民被迁,河山虽然依旧形胜,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便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中原北门”毁废后,给中原广大人民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战乱之灾。
此后八句又从宋朝毁灭晋阳文明古迹的角度予以鞭挞。“阙”指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楼。“觚棱”,殿堂屋角的瓦脊成方角棱形。用“苍龙”“玉虎”“金雀”等词形容之,极显其金碧辉煌、凌云欲飞的景象气势。如此宏伟壮丽的古迹,竟被付之一炬,且将民居尽焚,以致“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往来”二字,概括了数百年来无数人民的辛酸,它不仅鞭挞了宋统治者给山西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山西人民眷念故乡的传统。据传被掳至河南的山西人总不忘岁时回乡祭祀祖先,“往来”时还带些特产以充路资,此亦为晋商之渊源。“南人鬼巫”四句,则矛头直指宋王朝,斥其不重人事,迷信风水,导致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可悲下场。
末二句乃全诗主旨所在,前面从军事、政治、文化的角度阐述利弊,旨在希望金统治者再振围威,重建晋阳。
全诗曲折往复,词语慷慨,气势雄放。抒发了强烈反对战争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龙德寿.元好问萨都剌集:凤凰出版社,2011.12:182、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1242-1243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在水边,春天归来了,绿纱窗轻轻的吟唱着长留春在的歌。春在何处?落花纷飞,莺燕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情意绵远的抒发我内心的情怀,却只见树木在朦胧的烟中。日下西楼,独剩下帘外的细雨,怕是只能在梦中去寻找春的踪迹。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yīng)无语。
沙际:沙洲或沙滩边。绿窗:绿色纱窗。指女子居室。
渺(miǎo)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mù),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渺渺:悠远的样子。吟怀:抒发情怀。漠漠:迷蒙的样子。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
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之所以说说春从水边归去,北宋诗人苏轼的《春江晚景》中所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也就是说,春来之时,柳树发芽,杨柳青青,而春归之时,柳絮飘飞,随水而去。真有唐代诗人韩愈在《晚春》中说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最终却是“花落有意随水流,流水无心恋落花”。这里就表现出了残春时节凋落的花瓣随着流水飘去的景象。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恋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词牌有《留春令》,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更能体现“春意已尽,无可寻觅”的意境。
词人对春天是无限的眷恋的,也是没有放弃才对春的追求。所以,下片词人接着写道:“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渺渺”即悠远的样子。意思是说,满腹情怀远望寻觅,满眼所见是雾气沉沉中隐隐约约的树林。这里,词人化用了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眺《游东田诗》中“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的诗意。词人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见雾气沉沉中的树影,心中无限惆怅。于是,词人写道:“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西楼”也许就是在西边的一座楼,也许就是一座楼的名称,在诗词中经常用到,也许就是一种情怀的表现。比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的《相见欢》中写道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他们都有用了“西楼”,但各自有不同的情怀。元好问这里的意思是说,寻春无果,只有在日暮上西楼,在隔帘听雨中求得好梦,在梦中去寻觅了心中的春意。特别是最后“梦里寻春去”一句很有用意的。梦境本来是虚幻的,可词人偏偏要到梦中寻觅。从这里,我们不但感觉到词人对寻春的执着与对春的深情,而且也能感受到词人即使伤春,也没有那么失望,那么感伤,毕竟是在“长安中作”,比起“悲秋”来,感觉还是要温和多了。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该词在艺术特色上,语浅意深,意蕴深厚。侧面落笔,尽情抒写。以梦结尾,提升境界。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2392-2393页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勉强进食,身体日渐消瘦,寒冷的秋日仍然穿着单薄不合身的衣服。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回想童年,那时候怎么知道人生如此艰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早上的露气侵入茅屋,在屋中就能听见溪水撞击石滩的喧闹声。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山中夜夜都会来到的月亮,到了黎明也从没有看过一眼。
强饭日逾(yú)瘦,狭(xiá)衣秋已寒。
强饭:亦作“彊饭”。 努力加餐;勉强进食。狭衣:不宽阔的衣服。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xuān)石滩。
溪声:溪涧的流水声。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倪庄中秋》是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写初秋时节,自己艰难的人生经历,由景入情,反映了艰辛的社会生活。
元好问的这首诗,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
停下酒杯不举起,停下歌声不要唱,等候那圆圆银月跃出东海。不知从哪里飘来一片云,做成了这么大、通天的大障碍。
髯虬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龙须拈断,星眼瞪裂,只恨宝剑剑锋不快。我要猛地一挥斩断紫云的腰,仔细观看嫦娥仙女长得是什么体态。
参考资料:
1、 张璋.《中华词综》.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2692、 程章灿,成林.《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1383、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3106-3107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chán)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
银蟾:指月亮。古传说月中有蟾蜍,所以称月为蟾。许:如此,这样。
髯(rán)虬(qiú)捻断,星眸(móu)睁裂,唯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髯虬:卷曲如虬的须髯。虬,传说中龙的一种。星眸:像星一样明亮的眸子,泛指明亮的眼睛。嫦娥:此处代指月亮。
参考资料:
1、 张璋.《中华词综》.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2692、 程章灿,成林.《月》.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1383、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3106-3107此词采用白描的手法,以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对“待月”的过程与当时心理变化的描绘,刻画出作者不可一世的霸主形象,形象地传达了他横厉恣肆的胸怀。
上候起处采用苏轼《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和李白《北风行》两首词中“停杯”、“停歌”的句式,描绘了作者等待月亮升起时的焦灼、急迫心态。而第二句的“不知何处候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则点出了由于“候云遮月”,使得“待月”的愿望落空,由此造成作者的愤怒之感油然而生,下候则具体描绘作者的愤怒与奋争。上下候用因果关系串联,使之衔接紧密,行文颇具内在的逻辑张力。
下候起句“髯虬捻断,星眸睁裂”,极尽其夸张能事,用两个过激的动作表现,衬托出作者当时心情的起伏不平,描绘了一个“怒发冲冠”的愤怒形象。而“唯恨”两字,又直白地道出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愤懑,语气咄咄逼人,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跟随着词句,想象出人物当时的情景,如身临其境,从而很好地完成了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塑造。而最末“一挥截断紫云腰”句,尽显其英勇豪迈气概,一股气吞山河的雄霸之气跃然纸上。
综观全篇,作者以自己待月心情的从渴望到失望,再转而为愤怒的过程为经,以时间的变化线索为纬,交织成一幅“霸主待月”的图景,“由小见大”,烘托出作者的雄谋大志,其势锐不可当。
这首词的显著特色,在于铲尽浮词,直抒本色。就语言来说,它语语本色、自然,不着色相,不落言诠,毫无词中惯见的那种文绉绉、酸溜溜的陈腐气,更无充斥词坛的那种绮罗香泽的脂粉气。就格调来说,它豪横骏爽,剑拔弩张,桀骜之气溢于辞表,与旖旎作态、扑朔迷离的所谓传统格调是绝缘的。这一点,在词的下候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艺苑雌黄》说它“俚而实豪”,完颜亮的词,现存四首,大都有这种横空出世的气概。这首词的直抒本色,还表现在它自然地、真实地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真面目、真性情。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说:“古诗云:‘识曲听其真。’真者,性情也。性情不可强,观稼轩词知为豪杰,观白石词知为才人。其真处有自然流出者。词品之高低,当于此辨之。”完颜亮的这首词,也同样是真性情的流露,观其词则知其为强横而进取的霸星。他“为人傈急,多猜忌,残忍任数”,“颇知书,好为诗词,语出辄崛强慭慭,有不为人下之意”。他在为藩王时,就久怀谋位之心,曾有题扇诗曰“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又有述怀诗曰“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终以利剑弑熙宗完颜亶而自立。得志之后,又蓄谋侵宋。《鹤林玉露》说:柳永《望海潮》咏钱塘之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他曾使画工图临安(杭州)城邑及吴山、西湖之胜,而于吴山绝顶“貌己之状,策马而立”,并题诗其上,有“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句。这首《鹊桥仙》,均与同格调、同气魄,自然而真实地流露了作者的强横而进取的真形象、真性情。“停杯”、“停歌”云云,已给人以箭在弦上引而待发之感,隐含一股威慑之力;“虬髯”“捻”而至“断”,“星眸”“睁”而至“裂”,其沉雄剽悍的形象性格已和盘托出;“唯恨剑锋不快”,益见其横狠;“一挥”两句,更如骄马弄环,千里之志,一望而知。文学作品,贵真实,贵自然。这在词中却是比较难以做到的,而完颜亮的这首《鹊桥仙》,却能兼而有之,这正是它的艺术生命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