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牛应制

:
逸足还同骥,奇毛自偶麟。欲知花迹远,云影入天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许圉师

许圉师

许圉师,唐大臣。安州安陆人(今湖北安陆)人,许绍少子,先世自梁末徙至北周。许圉师进士出身,博学多才。显庆二年,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龙朔中四迁为左相。后贬为相州刺史(今河南临漳县,又一说是贬襄州)。司宪杨德裔因徇私被流放庭州。圉师在相州时,政存宽惠,尝有官吏犯赃事露,圉师不令推究,但赐《清白诗》以激之,犯者愧惧,遂改节为廉士,其宽厚如此。上元中,再迁户部尚书。仪凤四年卒,赠幽州都督,陪葬恭陵,谥曰“简”,并陪葬乾陵。有子许文思。许圉师的孙女许紫烟(一名许萱),是李白的第一个妻子.。 1篇诗文

猜你喜欢

独不见

: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骑在白马上翩翩而驰的,那是谁家的少年,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天山如今天寒地冻,积雪厚有三丈,这个时候怎么适合远行呢?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变成了秋草,闺中的美人也已经到迟暮之年了。在这凄清落寞的深秋,曲池边传来阵阵吱吱呀呀梭子的声响。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那是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的无限伤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始终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sài)儿。
黄龙:古代城池名。又名龙城。在今辽宁朝阳一带。此处泛指边塞地区。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huì)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蕙:蕙兰,兰花的一种,春日开花。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络丝娘。

风摧寒棕(zōng)响,月入霜闺(guī)悲。
寒棕:谓织布梭,状家境的贫寒,或冷天犹织,故称。霜闺:即秋闺。此处指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描写的是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鹭鸶

: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春天里,鹭鸶时而悠闲地站立在烟波迷蒙的池塘边上,时而静卧在冷雨飕飕的寒苇丛里。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渔翁回去后沙汀上雾色苍茫,鹭鸶又在无人来往的滩头上自由自在飞上又飞下。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sōu)飕。
飕飕:形容雨声或很快通过的声音。

渔翁归后汀(tīng)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卢处士山居 / 处士卢岵山居

: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人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
在西溪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向卢岵山居走去。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沿途看到古树的老根缠连着石头,仿佛是天生的,湍急清澈的泉水冲走水面上的浮土、树叶,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显得水明沙净。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山里峰峦座座,由于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只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的小路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时间已到傍晚,还不见卢处士,晚鸦也已飞往自己巢里栖息,漫山遍野的荞麦花在夕阳下更显得一片洁白。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2-14832、 张志岳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8-1119

西溪问樵(qiáo)客,遥识楚人家。
樵客:出门采薪的人。遥识:一作“遥指”。楚人家:一作“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急:湍急。露沙:露出沙石。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径:小路。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qiáo)麦花。
飞鸦集:一作“鸟飞散”。满山:一作“满庭”。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赤质柔。叶互生,呈心脏形,有长柄。花色白或淡红。果瘦三角形,有棱。子实磨成粉可制面食。通常亦称其子实为荞麦。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2-14832、 张志岳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8-1119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以景衬人。

  首联两句是说先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走去。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樵夫,而称之为“樵客”,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不是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

  颔联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古树老根缠石,仿佛它天生是连着石头长起来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树叶冲走了,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更显得水明沙净。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而与此相应,作者用的是律诗中的拗句,“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对拗,在音节上也加强了高古、清幽的气氛。

  颈联两句写入望的远景。“千峰”言山峰之多,因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小路的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这两句改用协调的音节,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变化,一方面也是和写远景的阔大相适应的。

  尾联两句又改用拗句的音节,仍是和通篇突出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相适应的。而写景物的特殊色彩又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古朴高洁的“处士”形象。

  “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荞麦花既和描写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同时,也说明处士的生活虽然孤高,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绝;借此又点明了作者造访的季节是春天。

  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景物写得虽多而错落有致。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使读者对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这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很成功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同题仙游观

: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qī)凄宿雨收。
五城楼:这里借指仙游观。宿雨:隔宿的雨。

山色物连秦树晚,砧(zhēn)声近报汉宫秋。
砧声:在捣衣石上捣衣的声音。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闲:一作“生”。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方外:神仙居住的世外仙境。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描绘了雨后仙游观高远开阔、清幽雅静的景色,盛赞道家观宇胜似人间仙境,表现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企慕。

  诗的前三联描绘了雨后仙游观观内观外的景色。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并描写了天气情况。颔联写观外秋夜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形象地展现了仙游观宁静娴雅的景色。末联直抒胸臆,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作者见到仙游观,正是宿雨初收、风物凄清的时候。暮霭中,山色与秦地的树影遥遥相连,捣衣的砧声,似在报告着汉宫进入了秋天。疏疏落落的青松投下纵横的树影,道坛上空寂宁静,细草生香,洞府幽深。整首诗,有远景,有近景,着力刻画的是道观幽静的景物。

  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读来琅琅上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县令挽纤

:

  何易于,不详何所人及何所以进。为益昌令。县何州四十里,剌史崔朴常乘春与宾属泛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纤,易于身引舟。朴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耕且蚕,惟令不事,可任其劳。”朴愧,与宾客疾驱去。

何易于,不详何所人及何所以进。为益昌令。县距州四十里,剌史崔朴常乘春与宾属泛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纤,易于身引舟。朴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耕且蚕,惟令不事,可任其劳。”朴愧,与宾客疾驱去。
  何易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和通过什么途径做官的。他担任益昌县令。益昌离州有四十里远,刺史崔朴曾经在春天带着宾客乘船路过益昌附近,让百姓挽纤拉船,何易于亲自挽纤拉船。崔朴惊讶地问情况,何易于说:“现在是春天,百姓都在耕种养蚕,惟独我没事做,可以担负那劳役。”崔朴惭愧,和宾客们急忙骑马离开了。
何易于,不详何所人及何所以进。为益昌令。县距州四十里,剌(là)史崔朴常乘春与宾属泛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纤(xiān),易于身引舟。朴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耕(gēng)且蚕,惟令不事,可任其劳。”朴愧(kuì),与宾客疾驱去。
  何所人:什么地方人。何所以进:通过什么途径做官的。常:同“尝”,曾经.。身引舟:亲自挽纤拉船。可任其劳:可以担负那些劳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