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有枫一篇十章

:
江有枫,其叶蒙蒙。我友自东,于以游从。
山有槭,其叶漠漠。我友徂北,于以休息。
想彼槭矣,亦类其枫。矧伊怀人,而忘其东。
东可游矣,会之丘矣。于山于水,于庙于寺,
于亭于里,君子游焉。于以宴喜,其乐亹亹。
粤东可居,彼吴之墟。有田有庭,有朋有书,
有莼有鱼,君子居焉。惟以宴醑,其乐徐徐。
我朋在矣,彼陆之子。如松如杞,淑问不已。
我友于征,彼郑之子。如琇如英,德音孔明。
我思震泽,菱芡幕幕。寤寐如觌,我思剡溪。
杉筱萋萋,寤寐无迷。
有鸟有鸟,粤鸥与鹭。浮湍戏渚,皓然洁素,
忘其猜妒。彼何人斯,曾足伤惧。
此惧惟何,惧寘于罗。彼骄者子,谗言孔多。
我闻先师,体命委和。公伯之愬,则如予何。
怅然山河,惟以啸歌,其忧也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萧颖士

萧颖士

萧颖士(717~768年),字茂挺,颍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郡望南兰陵(今江苏常州)。唐朝文人、名士。萧高才博学,著有《萧茂挺集》。门人共谥“文元先生”。工于书法,长于古籀文体,时人论其“殷、颜、柳、陆,李、萧、邵、赵,以能全其交也。”工古文辞,语言朴实;诗多清凄之言。家富藏书,玄宗时,家居洛阳,已有书数千卷。安禄山谋反后,他把藏书转移到石洞坚壁,独身走山南。其文多已散佚,有《萧梁史话》《游梁新集》及文集10余卷,明人辑录有《萧茂挺文集》1卷,《全唐诗》收其诗20首,收其文2卷。 22篇诗文

猜你喜欢

吾富有钱时

: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当我境况富裕,有很多钱的时候,妻子儿女都待我非常好。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如果我脱下衣裳,他们就会争着帮我把它们叠好。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我如果出门去经营求财,他们就会殷勤地送我,直到大路上。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我带着钱进入家门,他们见到我马上满脸堆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像白鸽一样盘旋在我的周围,像鹦鹉一样一呼百诺。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有时我偶然暂时贫穷,他们看到我就不给我好脸色看。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人有多次贫困的时候,也还有多次富裕的时候以相报偿。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如果只图钱财而不顾念亲人,那就等着看来时的报应吧。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妇儿:妻子、儿女。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经求:经营求财。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将:携。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xiè)(hòu)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邂逅:不期而至,此处为一旦、偶然的意思。貌哨:脸色难看。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七:虚指多次。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6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这是一首慨叹人情冷暖的诗作。表面上看,全篇既没有精彩的警句,也很少有环境氛围的艺术描绘,似乎是平平淡淡、语不惊人;实际上它以“直说”见长,指事状物,浅切形象;信口信手,率然成章;言近旨远,发人深省,别具一种淡而有味的诗趣。

  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步步围绕主题,写得颇有情致。首段六句,作者以概述的笔调,指出妻室儿女态度好坏的关键在于一个“钱”字。拥有钱财时,一切都好,妻室儿女也显得十分殷勤。假如要脱衣服,很快就会有人把脱下的袍袄折叠得整整齐齐;假如离家出外经商,还要一直送到大路旁边。诗人在这里选取习见的生活现象,以凝炼的笔触,不加修饰地叙写出各种场景,给人以平凡而生动的感觉。

  接着,作者利用贴切的比喻,进一步刻画出金钱引起的种种媚态:“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当携带金钱回到家中时,他们一个个笑脸相迎,像白鸽那样盘旋在周围,又好似学舌的鹦鹉在耳边喋喋不休。人们向来把鸽子当成嫌贫爱富的鸟类,而鹦鹉则被视作多嘴饶舌、献媚逢迎的形象。因此诗人用“白鸽”、“鹦鹉”来比喻见钱眼开的贪财者。

  最后六句,概括全篇主旨,也是王梵志对世情险薄的愤激之语。句中的“邂逅”、“貌哨”,皆为唐人口语。这几句诗中,作者直率地警告那些庸俗的贪财者,如果只为贪图钱财,而毫不顾及人的情义,那就要看看来时的报应了。这里,诗人率直地写下了他的愤激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明显的特点是:以锐敏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某些不大为人重视的动作和事理,运用通俗凝炼的语言,设想奇巧的对比描写,着墨不多,无意于渲染,但是那种贪钱者的丑态便跃然纸上。与此同时,诗人的不平之气也豁然而出。作者利用比较娴熟的驾驭民间语言的能力,出语自然,质直素朴,言近旨远,从而开创唐代以俗语俚词入诗的通俗诗派,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

1、 张锡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
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
叶县药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
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
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

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
有德能者为政本无机心,服药求仙亦并行不悖。

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
叶县的丹灶已经泥好,该在瀛洲与赤松子结伴而归。

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
先师有诀神必将相助,圣人无心任炉火自飞。

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
服下九转丹能生翅成仙,崔明府乘凫忽去将依何地?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5-926

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
美人:此指品德美好的人。

叶县已泥丹灶毕,瀛(yíng)洲当伴赤松归。
叶县:今河南叶县。丹灶:炼丹用的炉灶。瀛洲,海中仙山。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先师有诀(jué)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
神将助:葛洪《抱朴子》:“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山神必助之为福,药必成。”

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fú)忽去定何依。
九转:九转丹。道教谓经九次提炼,服之能成仙的丹药。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5-926
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
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
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
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

  “美人为政本忘机,服药求仙事不违。”借服药求仙喻已,暗寓有德能的人不会有违心意。

  “叶县已泥丹灶毕,瀛洲当伴赤松归。”陈述诗人丹灶已泥好、结伴赤松仙人回归的景致,流露出与众不同的情趣。

  “先师有诀神将助,大圣无心火自飞。”描绘一幅山神助药成丹、炉火自飞飘逸的幻美仙境,宛如“若有道者登居之,则山神助福”一般。

  “九转但能生羽翼,双凫忽去定何依。”刻划出李白超凡脱俗的想像力,也借双凫的典故,暗寓从政与成仙并非不可调和的。

  前四句前解,炼丹的炉火不必一定确有其事,即使真的没有,也没有需要说清楚,留给与诗人一般的有德能的人,寄托内心处的雄心,悠然自得,闲情自乐。虽说这样,成仙还需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是否妥当,方相适应。正如深山闲院,是地利;晚年绝欲,是人和;长夏凉风,是天时;却病摄心,是妥当。除了这四个因素之外,就不要妄意成仙了,甚至如崔,现为雍丘,而署安丹灶,这真是老大不方便啊。看诗人这四句诗意,全是满肚不悦的情愫,也隐隐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不甘之情。

  一二句,说从政久早已忘机,与仙理冥合,合乎情理;三四句,说现今从事炼丹,一定能够超凡脱俗而离去,反之便是服药求仙不是为政之道,雍州公廨不是烧丹的地方。而其词令乃更委婉,这不是其他诗人所能醒悟的。

  后四句后解,只为要问他“但”字、“何”字,言崔信慕既笃,功夫转深,神必将助,火必自飞,理之自然,固不必说。但不知既生羽翼,乃欲何去?雍州苍生,又如之何?真是教他挢舌抵齿,无法应对,妙绝妙绝。

  解读此诗,始知全集中有无数神仙丹药之妙语,皆是当日雄心寄托。所谓世上绝顶聪明男子,则如先生者是也。

参考资料:

1、 (清)金圣叹.金圣叹评唐诗全编:陈德芳校点,1999:86-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原隰荑绿柳

:
迥野韶光早,晴川柳满堤。
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
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
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
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
新莺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迥野韶光早,晴川柳满堤。
旷远原野上春光来得早,晴天下江上杨柳长满堤。

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
掸开尘埃生出嫩绿之色,拨开雪花可见柔软嫩芽。

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
碧玉似的柳芽还很短小,金黄色的柳丝尚未长齐。

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
冷风吹来杨柳摆弄腰肢,有如春闺人眉间生情意。

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
恐怕狂妄之人胡乱攀折,望引高雅之客心欢情迷。

新莺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初春的啼莺将要出幽谷,应当可借得一枝来栖息。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253-254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6

(jiǒng)野韶(sháo)光早,晴川柳满堤。
迥野:指旷远的原野。韶光:美好的时光。此指春光。柳满堤:一作“映柳堤”。晴川:晴天下的江面。

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yí)
拂尘:掸除尘埃。柔荑:指柔软初生的白茅嫩芽。

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
牙:指柳树的嫩芽。缕:指柳丝。

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guī)
寒吹:冷风。春闺:女子的闺房。

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
狂夫:无知妄为的人。逸客:超逸高雅的客人。

新莺(yīng)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新莺:初春的啼莺。出谷:从幽谷出来。常喻指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一枝栖:比喻栖身于极小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253-254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6
迥野韶光早,晴川柳满堤。
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
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
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
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
新莺将出谷,应借一枝栖。
  此诗《文苑英华》卷一八八编入“省试”类。明曾益撰,清顾予咸、顾嗣立补撰《温飞卿诗集笺注》卷九据《文苑英华》补入,注云:“此省试题也。”其创作时间不详。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253-25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望夫石

: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上头 一作:山头)
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处,江悠悠。
在等待丈夫的地方,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着。

化为石,不回头。
女子变成了石头,永不回首。

上头日日风复雨。(上头 一作:山头)
在山巅之处,每天风和雨都在循环交替着。

行人归来石应语。
行人若能回来的话,那么石头也应该会说话了。

参考资料:

1、 郭志明 .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 :147 .2、 王建 .王建诗集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年 :25 .3、 王建 .《王建诗集校注》 :巴蜀书社 ,2006年 :23 .4、 杨元刚 .语用、语境与关联——《望夫石》主题的阐释和翻译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1-2 .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上头 一作:山头)
上:作“山”,山上。复:作“和”,与。

行人归来石应语。

参考资料:

1、 郭志明 .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 :147 .2、 王建 .王建诗集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6年 :25 .3、 王建 .《王建诗集校注》 :巴蜀书社 ,2006年 :23 .4、 杨元刚 .语用、语境与关联——《望夫石》主题的阐释和翻译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 :1-2 .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上头 一作:山头)
行人归来石应语。

  这首诗是诗人王建居于武昌时根据当地传说以及望夫石石像所作的一首诗。

  “望夫处,江悠悠”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同时又衬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在思念,在等待。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不仅使画面生动,有立体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悠悠”在这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与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鸟之妙。

  “化为石,不回头”,诗人又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

  “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

  “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 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始终抓住石之形与人之情来写,构思最为精巧。“望夫处,江悠悠”,从人写起,交代了地点,又以悠悠江水流暗喻时间之长,感情之久。“化为石,不回头”,言望夫之妇化而为石,也暗示时久。妇人伫立江边,看那江水一去不回头,自己也化为石像永远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不畏风吹雨打,不怕天长日久,她一直不回头,一心望夫归。最后,以“行归来石应语”结束全诗,又将望夫石拟人话,可谓匠心独运。

  全诗刻画了古代妇女深情动人的形象,揭示了她们悲苦的命运。诗歌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刹间的感受,平平写出。

参考资料:

1、 郭志明 .诗美的永恒:同题古诗佳作比较谈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 :150-151 .2、 周啸天 .隋唐五代诗词鉴赏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 :291 .3、 刘松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年 :183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三峡楼台西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piāo)(bó)西南天地间。
支离:流离。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三峡楼台西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西:滞留。日月:岁月,时光。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共云山:共居处。

(jié)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yǔ)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南北朝诗人。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起下文。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写自己漂泊入蜀居无定处。接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再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最后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56-158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25-327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75-58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