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秋天的凉风度过秋海,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回家的路上连山叠嶂遥远无际,以逝去的流水何时才能回来呢?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抬眼望去,看到浮云灰暗,明月的寒辉令人心断。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快置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常常梦到银河落了下来,醒来后,天上的星星已经稀少。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涕泣涟涟有谁能挥去呢?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42页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无际:没有边界。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huī)。
浮云:指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明月:指夜空明亮的月亮。
芳草歇(xiē)柔艳,白露催寒衣。
寒衣:指冬天的衣服,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裤等。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银汉:即天河﹐银河。天星:天上的星星。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旧国:指代故乡。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42页第一联,秋天万物衰落,草木凋敝,本来就是个愁苦的季节。而诗人独处他乡,秋风吹过海面带来的寒意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吹我乡思飞”中的“吹”字不仅吹来了秋风,也吹起了诗人的忧愁。
第二联,诗人放目远去,却只看到了层叠的山峦,没有家乡的影子,流水不停的向远去流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就像诗人不知道何时能归家一样。“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借用“连山”和“流水”两个极具内涵的意象,把诗人的愁苦具体化。
第三联,诗人抬眼望去,只有灰色的浮云,寒冷的月光,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月光更是令作者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月晖”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目之所到,体之所感,只有深深的愁思。
第四联,诗人直抒胸臆,白天倒还罢了,到了秋夜傍晚时候,思乡的情绪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昏暗寒冷,极其萧瑟的深秋。借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羁旅之愁,点染衬托出诗人的浓重乡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五联,诗人在梦中梦到银河落下,长梦过后天上星以稀少,诗人只能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没有人来为他擦拭眼泪。“谁能挥”表现出了主人公的孤独。
第六联,诗人直抒胸臆,白天倒还罢了,到了秋夜傍晚时候,思乡的情绪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昏暗寒冷,极其萧瑟的深秋。借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羁旅之愁,点染衬托出诗人的浓重乡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参考资料:
1、 黄山书社.《中国李白研究 2012年集》:黄山书社,2012:265-266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洁白的桂布好似白雪,柔软的吴绵赛过轻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云温。
桂布多么结实,吴绵多么松厚,做一件袍子穿,身上有云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早晨披着坐,直至夜晚;夜晚盖着睡,又到早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谁知道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抚摸着棉袍,起身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啊,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10-112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桂布:即唐代“桂管”地区(今广西一带)所产木棉织成的布,尚不普遍,十分珍贵。吴绵:当时吴郡苏州产的丝绵,非常著名。
布重绵且厚,为裘(qiú)有余温。
余温:温暖不尽的意思。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拥:抱,指披在身上。眠:睡。达晨:到早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严冬:极冷的冬天。支体:支同“肢”,支体即四肢与身体,意谓全身。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qūn)巡。
中夕:半夜。逡巡:走来走去,思考忖度的样子。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兼济: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独善:注重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安得:如何得到,期望马上得到。万里裘:长达万里的大袍。周:遍。四垠,四边,即全国以内,普天之下。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稳暖:安稳和暖。天下:全国。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10-112 .白居易主张诗文“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又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首诗完全体现了他的这种理论主张,既不为艺术而艺术,又不为自我而艺术。诗中反映出他能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激动人心。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白居易《与元九书》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白居易自谦称)虽不肖,常师此语……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这两句可视为白居易的抱负和志向,也可视为他希望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处世哲学。这是古代正直的、欲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
作品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宋代黄澈在《巩溪诗话》中曾对两诗的优劣进行了论述。其实这大可不必区分优劣。两人都是面对自我处境的一种超越,只不过老杜并未愁苦于个人饥寒、白氏并未沉溺于个人饱暖而已,皆为难能可贵。无论自身寒暖,诗人心中念念不忘、重重忧虑的都是天下百姓。
作品艺术的高明之处在于,表面写的是“稳暖”,实质写的是“仁政”。或者说,“稳暖”只是其写实,“仁政”才是其虚拟,即意象创造。白居易在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被任命为河南尹,辖区就是洛阳城。后来,他又写了一首内容相近的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其中写道:“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同样表达了他的爱民激情,同时也蕴含着他的“仁政”理想。他在《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中说得异常明确:“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古代丝织品总名)亦非纩(细丝绵),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唐制:经五次考绩才可转官。意谓任满),与君展覆杭州人。”显然,白氏所谓“裘”,实乃“法度”、“仁政”的一种象征。不管是“盖裹周四垠”,还是“都盖洛阳城”,均要实施“法度”、推行“仁政”。作为封建官吏,他要维护的当然是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也给平民百姓带来一定益处。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
鲁地的酒色如琥珀,汶水鱼紫鳞似锦。
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山东小吏豪爽俊逸.提来这两样东西送给客人。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
二人意气相投,两相顾惜,两条鱼一杯酒以表情意。
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
鱼儿吞吐双鳃,振起鳍鬣,跋刺一声,要从银盘中跳去。
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
唤儿擦净几案挥刀割肉,红的如同花落,白的好似雪飞。
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为你下箸吃足了酒,著鞍上马,醉蒙蒙地归去。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84-6852、 王缵叔.食经·食单·食疗方: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2263、 蔡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72-73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lín)。
鲁酒:鲁地的酒。纹鱼:一种产于汶水的河鱼,肉白,味美。汶鱼是汶河流域所产的赤鳞鱼,古时用作贡品献给帝王。汶:汶水。
山东豪吏(lì)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豪吏:有豪气的官吏,这里称美中都小吏。远人:远来的客人,指李白自已。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
双鳃呀呷鳍(qí)鬣(liè)张,拨剌(là)银盘欲飞去。
呀呷:吞吐开合貌,形容鱼的两腮翕动。鳍鬣:鱼的背鳍为鳍,胸鳍为鬣。拨剌:鱼掉尾声。
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
几:桌案。霜刃:闪亮的利刃。白雪:李白诗意本于此,谓剖开的鱼红者如花,白者如雪。
为君下箸(zhù)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箸:筷子。著:登。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84-6852、 王缵叔.食经·食单·食疗方: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2263、 蔡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72-73这首诗记述诗人在浪迹江湖的旅途中,收到中都一小吏赠送的酒、鱼,便豪兴大发,烹鱼煮酒,二人对酌,直到酒酣饭饱,才“醉著金鞍上马归”。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是盛赞中都小吏礼物的珍贵。以“斗酒诗百篇”而著称的“谪仙人”李白,对山东名酒素有特殊的感情,曾经为此写下热情洋溢的诗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中都小吏带来的美酒也是光“若琥珀”,这就使李白愈感谢小吏的情意。
中都小吏能以名贵的贡品金赤鳞赠送李白,可见其情深意长。李白在诗的头两句首先从光彩色泽上对鲁酒,汶鱼进行点染,说明礼物的名贵,为下文抒写小吏对诗人的挚情做好铺垫。“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直抒胸臆,热情赞美中都小吏高尚的心灵,赞美小吏对李白这异乡“远人”的深情厚谊。第三句中诗人不用“小吏”而用“豪吏”,既是对小吏的尊重,又暗示出李白对中都小吏位虽卑,德却高的赞赏,换句话说,“小吏”德本高位却卑,说明封建社会的黑暗。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在这两句诗中,直接吟咏彼此之间的真挚的友谊。中都小吏和诗人的“两相顾”,因为二人的意气之“相倾”。而二人“意气相倾”的力量支点又都在于有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崇高心灵。正由于有了这共通的价值观,因此中都小吏对“赐金放还”的李白不但不鄙弃,相反,还“意气相倾”地“携斗酒双鱼于逆旅”来拜访。也正由于有了相通的心灵,因此李白对小吏那不附炎趋势的高尚品格才愈加钦佩,“斗酒双鱼表情素”一句是对“意气相倾两相顾”的补充,“斗酒双鱼”原本是中都小吏为“表情素”赠予诗人的礼物,但在“恨相逢之晚”的氛围中,诗人却将“斗酒双鱼”“借花献佛”般地反赠小吏,表达了诗人对小吏由衷敬慕的“情素”。
“双鳃呀呷鳍鬣张,跋刺银盘欲飞去”两句。是写赤鳞鱼出水后的神态:赤鳞鱼发着呀呷的声音,鳍鬣都大张开来,在盘中激烈地翻滚着几欲飞走。“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肥花落白雪霏”两句,重在描写宰鱼,做鱼的过程,意思是招呼孩子擦净桌案挥刀宰鱼,雪白肥嫩的鱼肉呈现在眼前。这里“呼”、“拂”、“挥”三个动词给人以欢快之感,使诗句的内在节奏感迅速加快;而“红”、“花”、“白”三种鲜亮的色彩,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些充满动感和色彩感的字词的巧妙间用,显示出李白及其家人酬谢中都小吏时轻松快捷的心情。
结句“为君下筯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意思是希望小吏开怀畅饮,之后再上马酣然归去。这首诗歌虽然不象《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作一样著名,但在李白描写友情的诗歌中仍不失为一首佳作。它体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的深挚友情。
李白自离长安后,饱览世态之炎凉,倍尝势力小人的鄙视。困窘之时,素昧平生的中都小吏能毅然冲破世俗樊篱,“携斗酒双鱼于逆旅”拜访李白,更显其心灵之美。同时通过揭露小吏的位卑与心灵的高洁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控诉摧残人才的封建社会。另外,此诗写鱼酒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而李白豪爽坦诚、热情待人的音容笑貌,也宛然可接。
“意气相倾两相顾”,也显示了一代大诗人与下层社会一小吏意气相投的真挚友谊及心心相印的心灵之美。
参考资料:
1、 蔡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72-73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
沐芳弹冠除灰,浴兰振衣去尘是古人高洁之士的行为准则,现在已不适合时世。
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晖。
处世切忌太高洁,守志隐逸之士要善于韬光晦迹,深藏不露。
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
沧浪江有钓鱼翁,不如与他浪迹五湖去。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89页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
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晖(huī)。
藏晖:即韬光养晦,掩藏才华和名声。
沧浪有钓叟(sǒu),吾与尔同归。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89页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梅花开满了路边,亭亭而立,花容艳丽;未到时节就开放了,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嫦娥与月光相伴,一副清冷的样子;青霄玉女之冷峭胜过了严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手中空握满把的梅花,却不知寄往何方;与梅花伤心离别的时候又恰好碰上我悲愤欲绝。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为了谁造成了过早开花,而不等到报春才开花,成为旧历新年时的香花呢?
参考资料:
1、 (唐)李商隐.《李商隐集 (第二版)》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56页匝(zā)路亭亭艳,非时裛(yì)裛香。
匝路亭亭艳:匝路,围绕着路;亭亭,昂然挺立的样子。非时裛裛香:非时,不合时宜,农历十,一月不是开花的时节,梅花却开了,所以说“非时”;裛裛,气味郁盛的样子。
素娥(é)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素娥惟与月:素娥,嫦娥;惟与,只给。青女:霜神。
赠远虚盈(yíng)手,伤离适断肠。
赠远虚盈手:赠远,折梅寄赠远方的亲朋;虚,空;盈手,满手。伤离适断肠:伤离,因为离别而感伤;适,正。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早秀:早开花。十一月中旬开的梅花,是早开的梅花。不待作年芳:待,等待。作年芳,为迎接新年而开花芬芳。
参考资料:
1、 (唐)李商隐.《李商隐集 (第二版)》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56页“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一开头就奇峰突起,呈现异彩。裛裛,香气盛貌。虽然梅树亭亭直立,花容清丽,无奈傍路而开,长得不是地方。虽然梅花囊哀清芬,香气沁人,可是梅花过早地在十一月中旬开放,便显得很不适时宜。这正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的感情通过咏梅来表达。作者的品格才华,恰好正像梅花的“亭亭艳”、“裛裛香”。作者牵涉到牛李党争中去,从而受到排挤,以及长期在过漂泊的游幕生活,也正是处非其地。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二句清怨凄楚,别开意境。同是月下赏梅,作者没有发出“月明林下美人来”的赞叹,把梅花比作风姿姣好的美人;也没有抒写“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一类的颂词,赞美梅花傲霜的品格;而是手眼独出,先是埋怨“素娥”的“惟与月”,继而又指责“青女”的“不饶霜”。原来在作者眼里,嫦娥让月亮放出清光,并不是真的要给梅花增添姿色,就是没有梅花,她也会让月色皎洁的。嫦娥只是赞助月亮,并不袒佑梅花的。青女不是要使梅花显出傲霜品格才下霜的,而是想用霜冻来摧折梅花,所以她决不会因为梅花开放而宽恕一点,少下些霜。一种难言的怨恨,淡淡吐出,正与作者身世感受相映照。
写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达到饱和。突然笔锋一转,对着梅花,怀念起朋友来了:“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想折一把梅花来赠给远方的朋友,可是仕途坎坷,故友日疏,即使折得满把的梅花也没有什么用。连寄一枝梅花都办不到,更觉得和朋友离别的可悲,所以就哀伤欲绝,愁肠寸断了。“伤离”句一语双关,既含和朋友离别而断肠,又含跟梅花离别而断肠,这就更加蕴蓄隽永。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在这里表达了他对梅花的悲痛,这种悲痛正是对自身遭遇的悲痛。联系到诗人很早就以文才著名,所以受到王茂元的赏识,请他到幕府里去,把女儿嫁给他。王茂元属于李德裕党,这就触怒了牛僧孺党。在牛党得势时,他就受到排斥,不能够进入朝廷,贡献他的才学,这正像梅花未能等到春的到来而过早开放一样。这一结,就把自伤身世的感情同开头呼应,加强了全篇的感情力量。咏物诗的最高境界是“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意思是依照事物的形貌来描绘,委婉地再现其形象;同时,也曲折地传达出内心的感情。这首诗正是这样。梅花是一定时空中盛开的梅花,移用别处不得。与之同时,又将诗人的身世从侧面描绘出来。两者融合得纹丝合缝,看不出一点拼凑的痕迹,是作者深厚功力的表现。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下》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1858-18592、 姜军.《唐诗大鉴赏》 :外文出版社,2012.04:3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