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东归

:
一听游子歌,秋计觉蹉跎。四海少平地,百川无定波。
共惊年已暮,俱向客中多。又驾征轮去,东归事若何。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于武陵

于武陵

于武陵,会昌时人。其诗题材上以写景送别的为主,同时寄寓浓浓的乡思友情;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佳作很多,有《赠卖松人》、《早春山行》、《送酂县董明府之任》、《洛阳道》、《客中》、《寄北客》、等。其中《赠卖松人》一诗写一卖松人想“劚(音zhu逐,砍、掘之意)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但结果事与愿违,“长安重桃李”(长安人只喜欢桃李,对傲雪凌霜的松树一点兴趣也没有),由此诗人感叹他是“徒染六街尘”,空忙了一场。此诗借事讽世,确能起到遣人深思的效果,因此流传颇广。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五)。 51篇诗文

猜你喜欢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我听阴山人们说过多回,西方热海之水好似煮沸。

海上头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海上各种鸟儿不敢飞翔,水中鲤鱼却是大而肥美!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岸边青草常年不见哀歇,空中雪花远远融化消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沙石炽热燃烧边地层云,波浪沸腾煎煮古时明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地下烈火暗中熊熊燃烧,为何偏把西方一角烘烤!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气浪弥漫西方月窟太白,把那广大边塞地带笼罩。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置酒送君在那天山城郭,热海之畔夕阳正要西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君居柏台威严好似寒霜,热海炎气因而顿觉淡薄!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16-117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51-254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侧闻:表示有所闻的谦词,等于说“从旁听说”。阴山:指西北边地的群山。胡儿:指西北边地少数民族子弟。热海:伊塞克湖,又名大清池、咸海,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唐时属安西节度使领辖。崔侍御:未详。侍御,指监察御史。西头:西方的尽头。水如煮:湖水像烧开了一样。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遥旋灭:远远地很快消失。

蒸沙烁(shuò)石燃虏(lǔ)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烁:熔化金属。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yú)
阴火:指地下的火。潜烧:暗中燃烧。天地炉:喻天地宇宙。隅:角落。

势吞月窟(kū)侵太白,气连赤坂(bǎn)通单于。
吞:弥漫,笼罩。月窟:月生之地,指极西之地。太白:即金星。古时认为太白是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赤坂:山名,在新疆吐鲁番境内。单于:指单于都护府所在地区,今内蒙古大沙漠一带。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天山郭:天山脚下的城郭。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柏台:御史台的别称。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16-117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51-254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这首借歌颂热海的奇特无比以壮朋友行色的送别诗,是诗人在北庭,为京官崔侍御还京送行时所作。此诗或写于交河郡,或写于轮台县。热海即伊塞克湖,又名大清池、咸海,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唐时属安西节度使领辖。岑参虽未到过那里,但根据传闻和自己长期在荒远之地的体验,把它写得有声有色、神奇无比。  

  岑参的边塞诗独具特色,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他的诗突破了以往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而《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则是其中一篇很有特色的边塞诗,它巧妙地把写景与送别结合起来,却又没有丝毫的矫柔伤感之请,代之以热情澎湃,在边塞送别诗中闪出耀眼的光彩。

  全诗十六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热海无与伦比的奇热。读罢全诗,令人如临其境,仿佛感受到蒸腾的热气。

  开头两句,概括出热海的特点。“西头热海水如煮”虽是夸张,但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使人很容易想象热海的水热的程度。

  热海其热无比,所以第三句说“海上众鸟不敢飞”,但这并不足为奇,奇的是“中有鲤鱼长且肥 ”,在滚烫的热海水中,居然有鲤鱼存活,而且长得又长又肥,这就很使人诧异了。

  以上是“侧闻阴山胡儿语”,所用语言通俗形象,如同口语。接下去写当日亲眼所见。由所闻转入所见,过渡自然,衔接紧凑。所见情景,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就化为乌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绿叶青枝,中间夹着热气腾腾的热海,风光奇异。“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燃、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

  “阴火潜烧天地炉”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诗的十三、十四句,交代吟诗的环境和原由。吟诗是为了为友送行;地点在天山脚下的城郭;时间是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际,触景生情,引起一番对热海的赞叹。

  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用风趣的语言,作了临别赠言:“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意思是说:侍御大人自京师御史台来边陲视察,尽管您威严如霜,但为这热海般的将士赤心所感化,您那冷若寒霜的威严也会淡薄的。

  岑参的这首诗 ,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 ,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 ”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此诗寄情出人意表,构思新奇。诗人巧设回环,在极力描述了热海之奇景,让读者陶醉于热海风光之时才宛然一转,表明自己吟诗的环境和缘由,“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在天山脚下的城郭,在夕阳西下将于海边沉没之时,与朋友送行,无尽的离别之情用一“醉”字消融于无形,豪放不羁。“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这最后两句,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盛赞崔侍御的高风亮节,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321-32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裴迪南门秋夜对月 / 裴迪书斋望月

: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夜色渐浓,月亮升起,月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饮酒吟诗。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所在的深深的庭院,层内门户早已关闭,户外万籁俱寂。一阵清风吹来,枝叶沙沙,引发无限寒意。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月色太亮,喜鹊误以为天色已明,扑刺刺猛然飞起,震落了片片秋叶。鹊起叶飏,飘然四散。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面对这样的月色,将会惹动多少人的愁思。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01:第906页2、 范凤驰.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第102页3、 范能船、朱晓松.游览诗一百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6页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谢公:这里借指裴迪的书斋。原义一般指安徽宣城的谢朓楼。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yáo)天末,清光几处愁。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01:第906页2、 范凤驰.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第102页3、 范能船、朱晓松.游览诗一百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6页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饮酒吟诗。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浓,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谢公楼,晋时谢庄写过著名的《月赋》,这里借指裴迪的书斋。饮酒吟诗的热烈场面随着月光的流泻,完全被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意味所代替。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此刻诗人才注意到,主人所在的深深的庭院,层层门户早已关闭,户外万籁俱寂。一阵清风吹来,枝叶沙沙,引发无限寒意。人们顿时感到秋夜的清凉。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这两句由写四周的寂静和初秋的凉意转入写月光,但也还不是正面描写。月色无形无影,正面描写确实困难。钱起借鉴了前人的经验的同时,还化用了前人的诗句。曹操《短歌行》说:“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鹊惊”句就是从这里来的。月色太亮了,以致喜鹊误以为天色已明,扑刺刺猛然飞起,震落了片片秋叶。鹊起叶飏,飘然四散,显得别有情趣。比起曹诗,钱起的这句诗写得更为凝练,更富诗意了。

  “萤远入烟流”,用的也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沈德潜说:“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则仍见流矣。此最工于体物。”用烟霭的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有了这两句,一个月明千里的银色世界,异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诗人由领略、欣赏美好的月光,渐渐陷入了沉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面对这样的月色,将会惹动多少人的愁思呢?最后两句以问句作结,留待读者去揣摩、思考,显得意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343-34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山樽二首

:

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
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馀。
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
惭君垂拂拭,遂忝玳筵居。

拥肿寒山木,嵌空成酒樽。
愧无江海量,偃蹇在君门。

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
盘根错节的树瘤,也不用刀斧劈削雕饰。

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馀。
也不堪作为栋梁之才,中间挖空就是酒杯杯,反扣着倒有高山的气概。

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
这木樽常常与黄金的酒壶放在一起,里面倒是盛满了玉色酒汁。

惭君垂拂拭,遂忝玳筵居。
面对大人的垂青真是有点惭愧,将就在你华美的宴席上凑个人数吧!

拥肿寒山木,嵌空成酒樽。
一段来自寒山,仿佛无用的臃肿树瘤木头,挖空作为酒杯。

愧无江海量,偃蹇在君门。 
我自己也很惭愧没有江海的酒量,只好在大人你的门下敷衍过过日子。

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

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馀。

外与金罍(léi)并,中涵玉醴(lǐ)虚。
金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醴:玉泉,这里以玉醴为酒。

惭君垂拂拭,遂忝玳(dài)(yán)居。
玳筵:以玳瑁装饰坐具的宴席。

拥肿寒山木,嵌空成酒樽(zūn)
嵌:开张的样子。

愧无江海量,偃(yǎn)(jiǎn)在君门。 

蟠木不雕饰,且将斤斧疏。
樽成山岳势,材是栋梁馀。
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
惭君垂拂拭,遂忝玳筵居。

拥肿寒山木,嵌空成酒樽。
愧无江海量,偃蹇在君门。

  根据《全唐诗》,第一首诗又题作“咏柳少府山瘿木樽”。在诗中,李白对一个小木酒杯就说了那么多事。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出李白的风趣与幽默,也足见李白的诗歌才华。“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两句中的“并”字与“虚”字用得极好,是这首诗的诗眼。

  第二首诗说,这酒樽是臃肿的寒山木镂空做成的。只因为其量不够大,所以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在山中人家派上用场。这里透露出的信息是:李白认为自己不能被重用的原因是没有能够容纳难容之事的度量。李白太高洁了,他容不得杨国忠之流的骄横跋扈,所以被排挤出长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耶溪泛舟

: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落日散发着它剩余的光线,轻摇木桨在若耶溪中划船。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碧水清清水中的生物多可爱,清溪泛舟是怎样的从容悠闲。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白头老翁端坐于岸边垂钓,新妆的少女临水清洗衣衫。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彼此对望着好像曾经相识,却只能脉脉相视无缘攀谈。

参考资料:

1、 阿和.《大话钓鱼》 :中国农业出版社,1970:383-3842、 许海山.《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05-106

落景余清辉,轻桡(ráo)弄溪渚(zhǔ)
落景:落日的光辉。桡:船桨。渚:水中的小岛。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泓澄:水深澄澈。容与:从容移动,徘徊动荡。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mò)脉不得语。
脉脉:互相凝视。

参考资料:

1、 阿和.《大话钓鱼》 :中国农业出版社,1970:383-3842、 许海山.《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05-106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
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诗一落笔,就描绘出了一幅落日余辉中,渔舟唱晚、轻棹击水的耶溪夕照图:“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诗人开始就描绘江南独有的景色:溪水上一只小舟漂浮,舟人轻轻摆动着船桨,在落日余辉中自由自在地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一片斜阳照到水面,浮现出烟雨空濛的景象,水面上一层一层的细浪,受了残阳的反照,一时光辉起来,那夕阳金色的浅光,映着洲渚的小草、两岸的绿野,镶出西边天际的一抹绛红、深紫。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是写诗人临水泛舟看到在明净如镜的溪水中,观赏游鱼追逐嬉戏,三五成群,在水草和细石下钻进钻出。

  耶溪的水色山光,使诗人乐而忘返,而江南的风土人情、岸边的渔村竹寨,更使诗人如入桃源仙境。“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两句,概括地表现了江南生活的恬静安谧。蓑衣箬笠的老翁,在夕阳中垂钓却悠然自得;梳妆整齐、淡雅的村姑少女,在传说中曾是西施浣的耶溪水边洗衣、谈笑,欢声笑语更衬托出山村的幽静安宁。

  结尾“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恬静和乐的山村,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非常相似,又与诗人孟浩然失意后的隐逸心情和谐一致。因此,这“似相识”确是诗人的思绪所念,是情之所至,而与那垂钓翁、浣纱女陌路相逢,素不相识,虽则情感相通,却只能脉脉相视而已。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80-8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参考资料:

1、 王沛霖等编,小学语文古诗讲解,新蕾出版社,1986.07,第165-166页

远看山有色(sè),近听水无声(shēng)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jīng)
惊:吃惊,害怕。

参考资料:

1、 王沛霖等编,小学语文古诗讲解,新蕾出版社,1986.07,第165-166页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参考资料:

1、 王沛霖等编,小学语文古诗讲解,新蕾出版社,1986.07,第165-166页2、 《闽南方言与文化》编委会编,闽南方言与文化 教师教学参考手册 幼儿园、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部分,厦门音像出版社,2009.12,第67页3、 谷鸣 季东主编,小学生古诗欣赏辞典,宁波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第36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