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参考资料:
1、 谢怡慧.唐诗,我的灵魂伴侣 120首陪伴心灵空虚的唐诗名句:岳麓书社,2004年:第138页2、 周道贵.唐诗三百首详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1页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从来:向来。尽:完。何:什么。
自此改名为折柳(liǔ),任他离恨一条条。
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离恨:离愁别恨。
参考资料:
1、 谢怡慧.唐诗,我的灵魂伴侣 120首陪伴心灵空虚的唐诗名句:岳麓书社,2004年:第138页2、 周道贵.唐诗三百首详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1页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第225页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长叹愁思,与你离别之情,攀爬在稀疏的柳枝上、折断的梅枝上、还有西部的楼台上,难舍难分。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千里之外的边关覆盖在春雪里,远去的雁群已经飞来,却不见你的身影。那长叹愁思,只有月亮的影子在西北戈壁滩上徘徊。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编注.红楼别夜堪惆怅 花间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8:第21页2、 周青著.青蛾文集 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第67页汉使昔年离别。攀(pān)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汉使:本指汉朝出使西域的官员,这里泛指远戍西陲的将士。攀弱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折寒梅:折梅花以赠远人。上高台:登台遥望,以寄乡思。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qiāng)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羌笛: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月徘徊:意谓月亮也被凄怨的笛声所感动而在空中徘徊。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编注.红楼别夜堪惆怅 花间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8:第21页2、 周青著.青蛾文集 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第67页此词表现征人思妇的离愁别怨。
上片采用铺叙的手法。点明人物、时间、情事,追述征人当年离别的情景。“攀弱柳” 句,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组接成动人的离别画面,蕴含着依依难舍的深情。攀柳、折梅、上高台,这些动作均围绕“汉使离别”这一中心而层层展开。既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又蕴涵浓浓的离别情意。所以耐人寻味。
换头处描写思妇遥想边塞风物,“千里玉关春雪”。构成一幅富有边塞特征的辽阔苍茫的画卷,寄托着对于远方亲人的急切思念;然而“雁来人不来”,表达出失望寂寥的愁告。结末两句借助富有特征性的羌笛、明月视听意象的刻撕,消染出凄清、悲凉的情感氛围,渗透着征人思妇格外浓烈的悲。王昌龄《从军行》诗歌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无怨之意。那金闺万里愁。”温词与王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品摆脱了温词绮美秫艳的一般风格,而是择用歌咏边塞题材的典型意象,通过短促刚直的句式、质朴简洁的语言。更为深切自然地抒写了征人思妇的愁怨,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参考资料:
1、 高峰编选.温庭筠 韦庄集:凤凰出版社,2013.03:第111页白龙改常服,偶被豫且制。
白龙改换常服,变化为鱼,被渔翁豫且制服。
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
白龙上天投诉,天帝说:谁叫你变化为鱼?现在来告状有什么意义?
作书报鲸鲵,勿恃风涛势。
白龙作书报告鲸鲵,千万别恃风涛之势上岸。
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
海涛落下,终归泥沙,翻遭蝼蚁小虫嚼噬。
万乘慎出入,柏人以为识。
万乘之尊出入宜谨慎,应该以柏人为皇帝行止戒备的典故而提高认识。
白龙改常服,偶被豫(yù)且制。
“白龙”四句:据刘向《说苑》引伍子胥谏吴王语。
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
作书报鲸(jīng)鲵(ní),勿恃风涛势。
“作书”四句:喻人君失去侍卫,即处危境。
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
万乘慎(shèn)出入,柏人以为识。
“识”,一作“诫”。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我家就在弯曲的襄水边,远隔楚地天地云海茫茫。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孤帆 一作:归帆)
思乡的眼泪在异乡流尽,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风烟迷离渡口又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4页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69-170页 .3、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86页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23页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我家襄(xiāng)水曲(qū),遥隔楚云端。
襄水曲: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孤帆 一作:归帆)
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孤:一作“归”。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平海:宽广平静的江水。漫漫:水广大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74页 .2、 邓安生 孙佩君 .孟浩然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169-170页 .3、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86页 .4、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23页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第一联是说,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第一联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的事物,点名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津:渡口。平海:至水面平阔,古时也称江为海。最后两句是说,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的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和从政的冲突。如今孟浩然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境况颇与孔子相似,瞻念前途渺茫,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85-86页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
叠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
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
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
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
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
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
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
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
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
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
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
游山谁可以同游?只有陵阳子明与浮丘公。
叠岭碍河汉,连峰横斗牛。
重山叠翠岭挡住了银河,连绵翠嶂横拦住斗牛星。
汪生面北阜,池馆清且幽。
汪生的别墅面朝北山,池台亭馆幽雅而清静。
我来感意气,捶炰列珍羞。
我来此更感到主人的情真意切,杀猪烤羊陈列着珍肴佳羹。
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
扫清石径静待着明月,开掘池塘将寒泉引入池中。
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酒酣更觉意快气爽,饮酒作乐已忘记了秋夜的寒冷。
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
过去和您不相识,就听说您喜欢结交贤才。
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
您的别墅中随着山势建起楼阁,凿石营造池塘亭台。
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
大火在天正中约五月里,仲夏的风从南方吹来。
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数枝石樱吐着如火的花朵,丈把高的荷叶中有莲花盛开。
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
我恨不得在这个时候赶到您的别墅,同饮共开怀。
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
但我这次相访已是树叶凋落的深秋,月色昏暗,猿声悲哀。
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
盛情的宴会通宵达旦,玉杯美酒又伴着吴歌慷慨。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酒酣时正要起舞尽兴,四座相佳的歌声已经唱了起来。
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
太阳从天边的云海中升起,车马仍在别墅内徘徊。
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大家又相约一起到龙潭一游,枕石望山,拂去石上的青苔。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6-858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
子明:指陵阳子明,汉朝人。据《列仙传》载,其好钓,一次“得白鱼,腹中有书,教陵阳子明服食之法,子明遂上黄山采五石脂,沸水而服之”。浮丘:指浮丘公,传说为黄帝时仙人。《黄山图经》:黄帝与容成子、浮丘公合丹于此山,故有浮丘、容成诸峰。
叠岭碍(ài)河汉,连峰横斗牛。
斗牛,谓南斗、牵牛二星。《史记正义》:吴地,斗牛之分野。
汪生面北阜(fù),池馆清且幽。
北阜:谢灵运诗:“卜室倚北阜。”刘良注:“阜,陵也。”清且:一作“涵清”。
我来感意气,捶炰(páo)列珍羞。
捶炰:屠宰的意思。
扫石待归月,开池涨寒流。
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秋。
畴(chóu)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
畴昔:往昔,以前。
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
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
“星火”句:火指心宿第二星,每年阴历五月间黄昏,心宿在天正中。按节气为夏至。按季节为仲夏。星火:一作“大火”。景风:夏至以后风。
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
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罍(léi)。
金罍:古代酒器,形以尊,错以金纹。
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
永夜达五更,吴歈(yú)送琼杯。
吴歈:吴歌。
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
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56-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