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
皇宫深深楼阁高耸云霄,金色的蛟龙盘旋在堂前华丽的柱子上。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美女们在窗前化妆打扮,玉手抚动琴弦。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美妙的筝声随春风吹落,传入游乐的君王的耳里,这应该是那首《升天行》吧。
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
泛舟在白莲池上,如蓬莱仙境一般,楼船划破湖面急促前进,惊起阵阵波浪。
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
众多的宫女们奏起音乐唱起歌曲,敲打钟鼓的声音都要使宫殿轰倒。这是多么壮观的天下百姓歌舞太平的场面呀。
我无为,人自宁。
只要君王于民休养生息,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天下太平。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輧。
天庭上三十六个天帝要来迎接,仙人们驾着彩云翩然而下。
帝不去,留镐京。
但皇帝不愿意随他们而去,宁愿留在人间。
安能为轩辕,独往入窅冥。
皇帝岂能像轩辕氏那样,乘龙飞天而去,不顾他的子民,独自来往于青天之上?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小臣我祝愿皇帝寿比南山,陛下的英名万古流芳。
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yíng)。
紫清:紫微清都之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zhēng)。
弦将手语:意思是弦与手摩擦而成声。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升天行》:古乐府名。
因出天池泛蓬瀛(yíng),楼船蹙(cù)沓(tà)波浪惊。
天池:指御园的池沼。
三千双蛾(é)献歌笑,挝(zhuā)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
我无为,人自宁。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輧(píng)。
三十六帝:道教传说有三十六天帝。
帝不去,留镐(hào)京。
镐京:西周武王建都镐京,在长安县西北十八里,自汉武帝后遗址沦陷。这里代指国都。
安能为轩辕,独往入窅冥。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春日行》是乐府时景二十五曲之一,本咏春游,李白拟作咏君王游乐之词。在这首乐府诗中,李白借用向唐玄宗祝寿之机,用黄帝升天的故事,规劝唐玄宗无为而治,为民休养生息,与民同乐,发挥了诗歌的隐讽作用。
此诗主要内容是讽刺封建帝王们好神仙,求长生而不成功,提倡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之术。“我无为,人自宁”,“安能为轩辕,独往入窅冥”为全诗主旨。
全诗可分为三段。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写帝王们身居豪华富丽的宫殿,身边美女娇娃成群,享尽人间荣华富贵,而对此仍不满足,妄想成仙升天。中间五句为第二段,写帝王游冶苑池,宫女歌笑,钟鼓齐鸣,百姓祝福。这一段浓墨重彩,写尽了帝王们极尽声色的奢靡生活,看似歌功颂德,暗含讽谏之意。最后十句为第三段,表达诗人的观点:求神成仙是不可能成功的,不可能像轩辕黄帝那样聆听到广成子的教诲,也不会像轩辕黄帝那样乘龙上天,最终还得留在自己的京城。只有清静无为,才能治国安民。末二句,企望唐玄宗成就伟业,垂名万古。
大多数献给皇帝的诗歌都比较拘谨,生怕有不当之处,李白的这首乐府诗,写如行云流水,婉转动听,应该说是成功的。既飘飘欲仙,又不卑不亢,规劝之意明显,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参考资料:
1、 郭茂倩编 崇贤书院释译.乐府诗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159-160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如今是一个群豪并起争夺天下的时代,男儿当弃文从武成就一番事业。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我曾经向李密献计但不被他采纳,但我心中的壮志并没因此丧失。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我拿着自己的计谋献给天子,领命纵马西出潼关。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终军当年请缨缚南越王,我乘车东去招降李密旧部和各路豪强。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盘旋在崎岖的山路间,放眼望去山下的平原时隐时现。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山林间寒鸟悲鸣,深山中不时传来猿啼。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远望去一片荒凉,不知前途几何,凶吉难卜。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不担心个人的人身安全,但一想到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不敢不尽心以报其知遇之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季布、侯嬴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人活在世上意气当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禄。
参考资料:
1、 潘百齐.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M].江苏:河海大学生出版社,1989:10192、 王传胪.话说全唐诗[J].四川大学学报,2000,22(1)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róng)轩。
述怀:陈述自己的怀抱、志向。中原:原指黄河南北一带,这里代指中国。逐鹿:比喻争夺政权。事戎轩:即从军,戎轩指兵车;亦以借指军队、军事。
纵横计不就,慷(kāng)慨(kǎi)志犹存。
纵横计:进献谋取天下的谋略。不就:不被采纳。慷慨志:奋发有为的雄心壮志。
杖策谒(yè)天子,驱马出关门。
杖:拿。策:谋略。谒:面见。关:潼关。
请缨(yīng)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凭轼:乘车。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下:是敌人降服。东藩:东边的属国。
郁(yù)纡(yū)陟(zhì)高岫(xiù),出没望平原。
郁纡:山路盘曲迂回,崎岖难行。 陟:登。岫:山。出没:时隐时现。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古木:老树。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千里目:荒凉冷落,令人凄伤的景象。九逝魂:旅途遥远而艰险。九:表示多次。
岂不惮(dàn)艰险?深怀国士恩。
惮:畏惧、害怕。怀:感。国士:一国之中的杰出人才。恩:待遇。
季布无二诺,侯嬴(yíng)重一言。
季布:楚汉时人,以重然诺而著名当世,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诺:答应,诺言。侯嬴:年老时始为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中途停兵不进。侯嬴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感:念。意气:指志趣投合,君臣际遇,必须实践诺言,感恩图报谁复论:谁还能去计较。
参考资料:
1、 潘百齐.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M].江苏:河海大学生出版社,1989:10192、 王传胪.话说全唐诗[J].四川大学学报,2000,22(1)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在这之前的胸襟怀抱。那时候作者先后投到元宝、李密帐下,自以为胸有珠玑,频频向故主献策,但都不为故主所用,很有些怀才不遇的感慨。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天下纷扰,各地豪强并起,争夺天下。正是投笔从戎的时机,与其做个刀笔之吏,还不如从军,谋定天下。《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后汉书·班超传》:“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纵横句,魏徵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下策,但不被李密所采纳,反被其耻笑为老生常谈。颇有苏秦不得志时的情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充满了转折之意,表明了自己虽然屡遭挫折,但心中热血未灭、壮志依旧还在。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遇到明主,颇受唐太祖重用,为报太祖的知遇之恩,自告奋勇出潼关去招降山东的群雄,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杖策”句指出作者果断为李渊献策,并义无反顾去实现这条计谋。“驱马”表达出作者奉命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明作者在路途中的艰险景况。“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行迹在群山中放眼望去,那些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作者心情因任务艰巨,前途未卜而起伏不平,忐忑不安。“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古老的丛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荒无人烟,战乱留给人民的是一片凄凉。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更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同不掩饰自己对未知危险的恐惧,这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而更真实的展现了人性,更为作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太祖的知遇之恩。
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视信义,有恩必报,不图功名的思想。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明确地反映出魏徵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诗人善于抓住在历史进程中的巍峨奇观,以粗犷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成功地展示了诗人急欲建功立业的感情世界。魏徵后来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倡一种将南朝的清绮与北国的气质合一的“文质彬彬”的雅体,《述怀》就基本上实践着这一主张。它一方面措语朴素,直抒胸臆,慷慨激昂,与声色大开的南朝诗风相异。另一方面又融汇典语,自铸新辞,对仗妥贴,与理胜其辞的河朔诗风不同。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32、 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7.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盼望凤翔那边有人来传点消息,但没有等到人于是决意逃回来。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逃窜过程中边走边望望眼欲穿,一路上提心吊胆几乎心都凉透。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重重烟树像在招引自己向前奔,莲花似的山峰仿佛为我而打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初到时亲友们惊讶我又老又瘦,感叹我艰辛地从贼营中逃出来。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黄昏时愁思不已传来胡笳的悲音,满目凄凉是那失陷了的京城之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能活着回来只是今天才敢想的事,从小路逃亡随时都可能一命归阴。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严明的章法制度今天刚刚看得到,就像光武中兴一样这里气象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喜悦的心情达到极点变成了悲伤,呜呜咽咽不能自禁泪水沾湿佩巾。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如果在敌国死去,也无人报信。回到自己国家终于有人怜惜自己了。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到这里才能复见汉家天日,庆幸能见到太白、武功山。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置身朝班才觉影静而心苏,不似在乱军中时之眼穿而心死。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如今大唐国家社稷,一定振兴有望。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7-268西忆岐(qí)阳信,无人遂却回。
岐阳:即肃宗行在所在地凤翔。凤翔在岐山之南,山南为阳,故称岐阳。信:是信使或信息。遂却回:是说于是决意逃回来。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汉苑:是以汉比唐,如曲江、南苑等地。
生还今日事,间(jiàn)道暂时人。
间道:犹小道,伺其间隙之道而行,指由僻路逃窜。暂时人,谓生死悬于俄顷,见得十分危险。
司隶章初睹(dǔ),南阳气已新。
司隶:是汉代的司隶校尉,代指朝廷官员。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七校:指武卫,汉武帝曾置七校尉。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7-268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第一首“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杜甫身陷贼中的唯一念想和寄托,就是行在中的唐肃宗了。《孟子》中说“圣人三日无君则惶惶然。”杜甫虽不是圣人,但“一饭未尝忘君”(苏轼评价杜甫语),却不得不说是圣人对杜甫的影响。杜甫于身陷贼中之际依然西望行宫,希望有朝一日能突围抵达,但现实却是音尘不到,无人却回,即没有退回之人。长安本是沦陷区,帝王身边的人当然不会自蹈死地,却不知沦陷区依然有人“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眼穿”就是成语“望眼欲穿”之所本。对着西下的落日,杜甫只能在沦陷中深情凝望。“落日”既暗喻西面的凤翔行在,也暗指江河日下的大唐帝国。“寒灰”同用两个典故,一个是庄子的“形故可如槁木,心可如死灰乎?”表现自己绝望的心理;另一个则是《史记·韩安国列传》中“死灰复燃“的典故:韩安国曾经坐牢被狱吏折辱,韩安国说:”你认为死灰难道不会复燃吗?“狱吏说:”死灰复燃,就用尿浇灭。“后来韩安国出狱后做了大官,遇见狱吏后笑着说:”你现在可以用尿浇灭了。“狱吏大恐。杜甫用”死灰“的典故,表现的是自己仍有”复燃“的可能,绝望中仍有希望。”茂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茂树“又作”雾树“,在”雾树“的导引下,终于望到了凤翔周边的连山,对此杜甫如何不激动?但杜甫却忽然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激动,却写自己的故旧亲朋对自己的惊讶:老了,瘦了,但总算从沦陷区活着回来了。通过他人之口来对自己做一个评价,这是诗人高明的地方。
第二首“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先追忆曾经在沦陷区四面胡笳的悲怆,和长安汉苑在铁蹄下凄凉残破的惨状,再感慨生还之不易。虽然基本脱险,但杜甫仍觉侥幸,将脱险之后仍视作“生死悬于顷刻”(仇兆鳌语)的“暂时人”,这既是自怜,又不乏自嘲。杜甫找到了“组织”,自然万分欣喜。“司隶章初睹”虽不算警句,然也化用了南朝傅亮《进宋元帝诏》“东京父老,重睹司隶之章”一语,可见杜诗“无一字无来处”(黄庭坚语)的特点。“南阳气已新”同样用典,《后汉书·光武本纪》记载“望气者苏伯阿为王莽使,至南阳,遥望见春陵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以望气者(观察天象的人)见王者之气之喜,代指自己接近行在和国君之喜。“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是杜甫诗歌常见的以悲写喜之手法。激动得沾巾,喜不自胜,溢于言表。高步瀛评道:“五六句明写达,暗写喜,七八句明言喜,反说悲而喜弥甚,笔弥幻矣。”杜甫诗歌的艺术,就在于曲折地表现原本简单的感情。
第三首开头劈空而至。一开始便假设了自己的死,死且无人知晓,是多么的惨淡,但未曾想到自己居然生还,足堪“自怜”。而“犹瞻”再次表达杜甫的“侥幸”和欣喜。“影静千官里”指自己暂时恢复了平静的生活,和众朝臣一样侍奉天子,王夫之评价此句“写出避难仓皇之余,收拾仍入衣冠队里一段生涩情景,妙甚。非此则千官之静,亦不足道也。”“七校”是汉代的七种校尉,这里也代指朝廷百官。而“心苏”一个“苏”字更是振起全篇。最后“新数中兴年”既是对自己报效朝廷的期望,也是对朝廷能够自振的期望。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喜达行在所三首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往哪里?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2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9-50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chuí)。
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但:只。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2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9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9-50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二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话,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爱护的深情厚意。送别者的感情一开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三、四句是说,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积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这三个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一把钥匙。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结尾两句是说,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自己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个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问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这首诗歌创作中吸取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凝缩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9-50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128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
有人如岑徵君者思归鸣皋,苦阻于大雪冰封而忧心。
洪河凌兢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舠。
若走水路,则大河冰封,令人战战兢兢不可以渡过,河冰如龙鳞参差,不能行船。
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
若走旱路,则群山高峻,天风阵阵,难于登攀。
霜崖缟皓以合沓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
白皑皑的雪崖霜峰连绵合沓,像长风吹起的海上之汹涌波涛。
玄猿绿罴,舔舕崟岌;
山峰高耸险要,山顶上有玄猿绿熊瞪目吐舌;
危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
又有枯树危石摇摇欲堕,其群呼与相号之声,无不令人骇心动魄。
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崖嶅!
群峰峥嵘而路断,层峦叠嶂上与星辰相接。
送君之归兮,动鸣皋之新作。
我送君之将归,作《鸣皋歌》以相送。
交鼓吹兮弹丝,觞清泠之池阁。
且设饯别宴于清泠池上,伴之以鼓琴之乐。
君不行兮何待?若返顾之黄鹤。
君不行如返顾之黄鹤,还期待着什么呢?
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
想必是要一扫梁园之群英,欲振大雅于东洛。
巾征轩兮历阻折,寻幽居兮越巘崿。
一展雄才而后始上征轩,历经阻折,翻山越岭,以入陇居。
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去过那种坐白石而赏清月,弹松风而寂万壑的宁静生活吧。
望不见兮心氛氲,萝冥冥兮霰纷纷。
自君去后,我怅望不见而心烦意乱,想象在鸣皋山中,松萝昏暗而雪霰纷纷;
水横洞以下渌,波小声而上闻。
泉水穿崖过洞,一清见底,流水声声,流喧不已;
虎啸谷而生风,龙藏溪而吐云。
虎啸生风,震响山谷,龙藏深澳,吐云洞中。
冥鹤清唳,饥鼯嚬呻。
更有夜鹤清亮的鸣叫,饥鼯蹙眉而呻吟。
块独处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
块然独居如此清寂之地,真使人为之揪心担忧。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当今之世,小人得志如群鸡旋聚而争食于朝堂,君子失势却如孤凤无都而远飞于山林。
蝘蜓嘲龙,鱼目混珍;
是非不分如同蜥蜴敢笑巨龙,而鱼目可以混同珍珠。
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美女不如丑女,嫫母衣锦入宠,而使美女西施负薪为奴。
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于风尘!
这一切何异于使高士巢父、许由囚于轩车冠冕,让夔、龙这样的贤臣沦落于风尘之中?
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
申包胥哭于秦庭而救楚,鲁仲连假谈笑以却奏兵。
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矫节以耀世兮,固将弃天地而遗身!
我实在不能学此二人沽名钓誉,矫立名节以夸耀于后世。
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
吾当遗世独立,与白鹤相狎,与君长于山水之中相亲相随。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72-275若有人兮思鸣皋(gāo),阻积雪兮心烦劳。
若有人:指岑徵君。若,语气词。鸣皋歌送岑徵(zhēng)君:鸣皋,山名,又名九皋山,在今河南嵩县东北。岑徵君,即岑勋。徵君,美称,泛指虽应征入朝却没有任职的名士。
洪河凌兢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舠(dāo)。
洪河:指黄河。凌:冰凌。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径度:即径渡。冰龙鳞:形容河冰参差,有如龙鳞。舠:刀形小船,字本作“刀”。
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
峻极:高大至极。
霜崖缟(gǎo)皓(hào)以合沓(tà)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
霜崖:积霜雪之山崖。缟皓:洁白。合沓:重叠貌。
玄猿绿罴(pí),舔(tiǎn)舕(tàn)崟(yín)岌(jí);
玄猿:即黑色的猿猴。绿罴:毛有绿光的大熊。舕:吐舌头。崟岌:高险的山。
危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
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崖嶅(áo)!
嶅:山上的许多小石。
送君之归兮,动鸣皋之新作。
交鼓吹兮弹丝,觞(shāng)清泠之池阁。
觞:欢饮。清泠:清泠池,为宋州梁园胜地。
君不行兮何待?若返顾之黄鹤。
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
梁园之群英:指枚乘、邹阳、司马相如等人。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营造的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巾征轩兮历阻折,寻幽居兮越巘(yǎn)崿(è)。
征轩:远行之车。轩,指轩车。巘崿:指山崖、峰峦。
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素月:皓洁之明月。松风:即《风入松》,琴曲名。
望不见兮心氛氲(yūn),萝冥冥兮霰(xiàn)纷纷。
氛氲:一作”纷纭“,乱貌。萝:女萝。冥冥:暗貌。霰:小冰粒。
水横洞以下渌,波小声而上闻。
虎啸谷而生风,龙藏溪而吐云。
冥鹤清唳(lì),饥鼯(wú)嚬(pín)呻。
清唳:鹤的叫声清亮。鼯:形似松鼠的动物。嚬呻:蹙眉呻吟。
块独处此幽默兮,愀(qiǎo)空山而愁人。
块独:孤独貌。幽默:谓寂然无声。愀:忧惧貌。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蝘(yǎn)蜓嘲龙,鱼目混珍;
蝘蜓:俗称壁虎。鱼目混珍:即鱼目混珠。
嫫(mó)母衣锦,西施负薪。
嫫母:传说为黄帝之妻,貌丑。
若使巢由桎(zhì)梏(gù)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kuí)龙蹩(bié)于风尘!
巢由:即巢父、许由,皆尧时之隐者。桎梏:刑具。夔龙: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蹩:跋行用力貌。
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
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矫节以耀世兮,固将弃天地而遗身!
二子:指申包胥、鲁仲连。
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72-275此诗为李白自制歌行,用来送他的朋友岑徵君到嵩县鸣皋山隐居,故曰“鸣皋歌”,而以“送岑徵君”为其副题。同时李白还写了一首《送岑徵君归鸣皋山》,其中说到岑徵君乃相门之后,家世显赫,但也多次遭到迫害,促使岑徵君早就萌发了隐居的念头。眼看着自己的朋友就要离开宋州的梁园到嵩县鸣皋山去隐居了,面对着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诗人的心情特别“烦劳”。一种“天长水阔厌远涉”,一种“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感觉涌上心头。在诗人的想象中,从宋州梁园到嵩县鸣皋山竟是如此艰难和可畏。于是组成了“洪河凌兢不可以径度”,至“挂星辰于岩嶅”一段描写。这是经由“烦劳”的特殊心态幻觉出来的一连串意象语汇,渡越冰封雪冻的河流是那样艰难;鸣皋山是那样的令人向往,却又那样难以企及;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也变得嘈杂难听;素裹银装的群山绵延起伏,犹如大海中长风掀起的巨浪令人生畏;甚至那些伏居深山,跳跃于“危柯振石”间的珍稀动物,也不能不“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了。暗示出岑勋此时到鸣皋山隐居,实在不是一件愉快的事。“送君之归兮”至“愀空山而愁人”,笔锋一转,才正式进入送行的叙述。先记送行的情景:“交鼓吹兮弹丝,觞清泠之池阁”,酒酣耳热,丝竹并奏之情如见;接着赞岑徵君的为人:“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作文赋诗,风流儒雅之态可想而知;再想象其幽居的乐趣:“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回归自然,抱朴含真之趣可亲,继而是对友人深情的关注与怀念:“块独处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诗人想象中的鸣皋山,并不是“两岸桃花夹去津”的桃源乐土,而是有虎啸、有龙吟,有“冥鹤清唳,饥鼯呻嚬”的充满着躁动不安和不平之鸣的世界。这里诗人以暗示、对比、烘托等手法,暗示山居野处,虎卧龙潜,遗世独立,并非最佳之所。
至此,李白的激情又一次爆发出来,于是有了“鸡聚族以争食”,至结尾的第三段文字。像岑徵君这样的志士只能遗世独立于山中,而鸡鸣狗盗之徒却窃踞魏阙。因此诗人发出了高亢激越的音响:“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乎夔龙蹩于风尘。”这是古今志士的一种宿命。所谓“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李颀《杂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巢由与夔龙尚且不能勉强凑合在一起,更何况与鸡鹜争食,与蝘蜓混居。于是接着又引申包胥与鲁仲连为例,说明岑徵君不愿学,亦不必学。他遗弃了沽名耀世的殊勋与荣誉,却获得了人生的解放与自由。这里的“吾”,不是李白自谓,而是代岑徵君立言。此时的李白已经化为一只白鸥,并借岑徵君之口,邀约他早一天也能飞到鸣皋山去。那时,他也就可超越尘世的束缚而遨游于天地之间了。
这是一首骚体诗。骚体诗自魏晋后沉寂了四五百年,在李白笔下,又一次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首歌行的句式、语言、音节、韵味,那种酣畅淋漓,纵横驰骋,惊心骇目,声势夺人的气魄,以及那些借助于含混、暖昧、朦胧的意象所形成的梦幻般的艺术效果,是李白的独创。而选择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是因为他此时的遭遇和心境太像屈原了。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