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书怀荅朱可大廷平二首 其一

:

海水天风莫重论,吾曹交谊向来敦。冯驩长铗应犹在,范叔绨袍故自温。

千里人归孟诸野,十年客散信陵门。閒心已绝诸缘累,独有平生未报恩。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于慎行

(1545—1607)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1238篇诗文

猜你喜欢

寒花葬志

: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女寒花,是我妻子的陪嫁丫环。于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去世,葬在土山之上。她没能服侍我到最后,这是命啊!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寒花当初陪嫁来我家时,年方十岁,两个环形发髻低垂着,一条深绿色的布裙长可拖地。一天天气寒冷,家中正在烧火煮荸荠,寒花将已煮熟的荸荠一个个削好皮装在小瓦盆中,已盛满了,我刚从外面进屋,取来就吃;寒花立即拿开,不给我。我妻就笑她这种样子。妻子经常叫寒花倚着小矮桌吃饭,她就吃,两个眼珠慢慢地转动着。我妻又指给我看,觉得好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回想当时情形,不知不觉已经十年了。唉,真可悲啊!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581-1582页2、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编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240页3、 肖淑琛著.中国古诗词精读趣赏 唐诗宋词明清小品 名篇解读 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1:第65页

  婢,魏孺(rú)人媵(yìng)也。嘉靖丁酉(yǒu)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寒花:作者原配夫人魏氏陪嫁过来的婢女。志:墓志,一种文体。婢:指寒花。魏孺人:指作者之妻魏氏。孺人:古代官员之母或妻的封号。媵:陪嫁的婢女。嘉靖丁酉:即公元1537年。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年号(1522-1566年)。虚丘:地名。作者家乡江苏昆山县东南有丘虚镇,二字或倒置。一说,“虚”同“墟”,“墟丘”即大丘,土山。另一版本为虎丘。事:服侍。卒:到头,到底。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huán),曳(yè)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ruò)火煮荸(bí)(qí)熟,婢削之盈瓯(ōu),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rǎn)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鬟:妇女梳的环形的发髻。曳:拖着,这里是拉的意思。裳:古时下身的衣服,类似于长裙。男女均穿。爇:点燃。荸荠:一种水生植物。根部可吃,南方或称马蹄。瓯:小瓦盆。饭:吃饭。冉冉:形容缓慢移动或飘忽迷离。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奄忽:忽然,很快的,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581-1582页2、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编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05:第240页3、 肖淑琛著.中国古诗词精读趣赏 唐诗宋词明清小品 名篇解读 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1:第65页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文章明写婢女寒花,却几次提及妻子魏孺人,表现出归有光与魏孺人夫妻之问真挚深笃的感情。

  文章首节开头三句就点明了寒花身分、死去时日和安葬处所。“魏孺人媵也”,寒花不是一般婢女,而是作者所挚爱的前妻的随嫁婢女。“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寒花时年仅十九岁,距魏孺人之死已四年。“葬虚丘”,寒花虽为婢女,仍择地郑重营葬。起首点明亡婢的特殊身分,意在点明与作者的特殊关系。亡婢、亡妻并述,因亡妻而及亡婢的爱屋及乌之情油然而生,因亡婢而及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亦随之而出。这样,既暗示了“葬志”的写作动因,也开启了下文对往事的回忆。领起了全篇。

  节末一句:“事我而不卒,命也夫!”长声慨叹,总写悲情。这是叙事之后的感情迸发。本来寒花的随侍左右尚可聊慰对亡妻的思念,而今她又不幸早逝,作者的感伤之情便无可遏止了。这里的“命”,不仅指寒花的命运,也兼指魏孺人乃至多次应试、此时尚未中举的作者本人命运。红颜多薄命,生者亦坎坷,深沉的叹息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文章主体在第二节,忆寒花三事、孺人两笑。

  寒花三事:其一是初来时的打扮:“垂双鬟,曳深绿布裳”。此记其稚态可怜。

  其二是削荸荠时的调皮:“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此述其娇态可噱。

  其三是吃饭时的神情:“即饭,目眶冉冉动”。此言其憨态可笑。至此,写出了寒花质朴、单纯、天真的情态。孺人两笑:前“笑之”,是称许婢女而同嘲丈夫;后“又指予以为笑”,是引丈夫而共笑婢女。于此,既写出了孺人慈爱、宽厚、善良的风神,也写出了夫妻相得、主婢无问的闺房情趣。以上所忆,都是初媵时事,益见忆念的深远。而所忆均以寒花起、以孺人结,既是扣题所需,益见旨归所在。

  最后一节,“回想是时”回应“初媵”。跨过时间的隔限,结束往事的忆想,回笔写现在的心情:“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十年”指寒花从“初媵”到此日之死的岁月。欢愉易逝,岁月如流,昔日饶有情趣的事徒增今日的悲感。“可悲也已”句,承第一节的“命也夫”再抒悼念之情,以短吁长叹收笔,更显得情深意长。

  全文篇幅短小,构思巧妙,详略得当。作者从日常生活的平凡琐事中选材,详细描写了寒花的动作、性格、神态,自然平实,无雕琢之痕迹,富有感染力从体制上讲,它运用了小巧灵活的新形式,并采用倒叙的手法,突出了寒花的形象,情感真挚,亲切自然;另外,该文语言简洁凝练,抒情真挚,记事生动,体现出归有光散文善用极淡之笔,写极浓之情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下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1581-158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柯敬仲墨竹

: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不要随意地谈论画竹的难与易,应该说工笔不易写意更加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您看他萧疏地涂下几片竹叶,便渲染出满堂风雨寒气凛然。

参考资料:

1、 黄士吉.历代哲理诗巡礼: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11.08:3522、 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古典诗歌基本解读 古诗观止 17 明诗词观止 (上册):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10:104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柯敬仲:名九思,号丹丘生,元代台州人。著名书画家,博学能诗文,长于画山水、人物、花卉,尤以墨竹为佳。著有《竹谱》一书。 [2]  刚:偏要。

君看萧(xiāo)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shēng)寒。
萧萧:稀疏的样子。不胜:禁不起。寒:寒冷。

参考资料:

1、 黄士吉.历代哲理诗巡礼: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11.08:3522、 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古典诗歌基本解读 古诗观止 17 明诗词观止 (上册):人民武警出版社,2002.10:104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柯敬仲墨竹》首联以议论出之,谈画竹的难易繁简。诗人在此称赞柯氏墨竹之“简”。笔简,脱去形似的画风,力追写意,更能实现其气逸、其格高,这是文人画所追求的美学境界。“莫将画竹论难易”,开口就劝人不要轻率谈论画竹难易这回事,因为其中道理深沉,作者是针对识见肤浅者而言的,也是针对他自己过去的认识而言的,所以此句的“莫将”,也有心商口度的意味。“刚道繁难简更难”,这句中有两个分句,一个“刚道繁难”即硬要说繁难,因为“繁难”是简单的道理,所以才一口咬定,实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二是“简更难”,尽翻前四字之案,“简更难”是不合于习惯看法的,但它包含更深刻的道理。所以第二句中有一个波澜跌宕,令人耳目一新。

  前二句皆议论,而后两句则是为前两句寻找的艺术个案证明,诗人将目光投到画面上来,通过对具体画境和观画的感受的描述,生动展现画家所创造出来的境界,给第二句的说理以形象的论证。“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其实也是对眼前柯九思所画的墨竹图而作出的高度称赞。艺术创作并不在写繁还是写简,关键在于它是否能生动传神,让人感到真境逼人。柯九思所画竹,萧萧数叶之间却能产生风雨飘飒、寒气袭人的艺术效果,可见简便非易,数叶的竹虽简,但却是以虚写实,取得了形简而意远的艺术成就。数叶之竹,其神态却具备天下风雨飒然而至的意蕴,文人画之神妙尽在画笔间。这里的说理因具体生动的例证而变得十分有力。

  从艺术手法上,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起码由视觉沟通了两重的通感:一是作用于听觉,一幅画居然能产生满堂风雨的感觉。这是耳朵发生错觉,可见画的简而妙;二是作用于肤觉,一幅画居然又产生了降温的感觉,这是生理上另一错觉,再见画的简而妙。从炼句上看,通常形容“只数叶”,用“寥寥”也合律。而诗人却用了“萧萧”,这就不但绘形,而且绘声。这是风吹竹叶、雨打竹叶之声,于是三、四两句就浑然一体了。如换着“寥寥”,也能过得去,但过得去并不就佳妙。从语气上看,用了“君看”二字,与首句“莫将”云,皆属第二人称的写法,像是谈心对话。

  这首小诗既是评论柯氏的墨竹,也探讨了艺术的真谛,意象与画论结合,诗情与哲理交融。巧妙的做到了诗意与画论的结合。诗人以简笔写意赞画家的简笔写意,诗画相得相彰。前两句是借观柯九思的墨竹图而发议论,专门拈出了画竹的难易繁简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文人画尚意崇简美学趣味的推崇。这里没有逼真地描绘画面,主要是写意,写出流动在画面的气韵,制造出一种萧疏、凄冷的氛围。上联以抽象论艺的方式评价柯氏的画艺,下联则是具体印证:简笔,不是简率,而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达到形似基础上的升华。

  李东阳深谙文人画的精髓,在此诗中提出了画竹莫论难易,要做到简实则比繁更难的艺术创作观。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2842、 张学淳.千古绝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06:1323、 陈器之.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135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煤炭

: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煤炭是乌金。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融融燃起之炬火,犹如浩浩之春风。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灰沉之夜空。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钟鼎彝器之制作,全靠原力之生成。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只是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又穿暖。不辞辛劳与艰苦,走出荒僻之山林。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16-3172、 高濯缨.明诗三百首.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68-69

凿开混沌(dùn)得乌金,藏蓄(xù)阳和意最深。
混沌:古代指世界未开辟前的原始状态。这里指未开发的煤矿。乌金:指煤炭,因黑而有光泽,故名。阳和:原指阳光和暖。这里借指煤炭蓄藏的热力。意最深:有深层的情意。

(jué)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爝火:小火,火把。浩浩:广大无际貌。烘炉:大火炉。

鼎彝(yí)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鼎彝:原是古代的饮食用具,后专指帝王宗庙祭器,引申为国家、朝廷。这里兼含两义。鼎,炊具;彝,酒器。元:通“原”,本来。赖:依靠。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力量。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苍生:老百姓。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16-3172、 高濯缨.明诗三百首.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68-69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着咏怀。

  第一句:咏煤炭点题。

  第二句:正面抒怀,说这里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布泽之气。“意最深”,特别突出此重点的深意。“春浩浩”承接“阳和”,“照破夜沉沉 ”,对照着写,显示除旧布新的力量。古人称庙堂宰相为鼎鼐,这里说宰相的作为,有赖于其人具有生成万物的能力,仍从煤炭的作用方面比喻。

  第三句:“铁石”句表示坚贞不变的决心,也正是于谦人格的写照。

  第四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从煤炭进一步生发,即杜甫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扩大之。末句绾结到自己出山济世,一切艰辛在所甘心历之的本意,即托物言志。

  综上:

  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参考资料:

1、 于谦研究会编:《于谦集》《于谦研究资料长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易水歌

:
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浩浩。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唱心茫茫。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浩浩。
苍凉古道延伸在燕赵大地上,奔腾千年的流水仍是汹涌澎湃,尘沙飞舞。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走不尽的路啊,我们送别西去复仇的荆卿;枯瘦的白草在萧瑟的风中抖动。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唱心茫茫。
送行的车马挤满路旁,告别的歌声缓缓而起,壮士的心中一片苍茫。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
手拿精美的酒杯久久不愿饮尽,离歌的旋律慷慨激昂飞越在凛冽的荒原上。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白虹贯日,喷射出耀眼光芒,那是上苍被壮士的精诚感动;暴君秦王面临短兵相接的处境,他仓皇奋甩衣袖越过屏风。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督亢图穷而未能报仇雪恨,咸阳殿上洒下一腔热血,可叹一片精诚。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上下四方何等广大,美人钟鼓多如云霞,只可惜,到后来尽为秦王独霸。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荆轲壮烈牺牲,渐离已死,但过些时日,还会有勇猛的力士与秦王相遇在博浪沙!

参考资料:

1、 陈器之 主编.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1424-1426

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shāng)汤沙浩浩。
易水:古河流,在今河北省西部。荆轲曾西刺秦王,出发时与燕太子丹诸人于此告别,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情景十分悲壮。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lí)(jū)一唱心茫茫。
骊驹:送别之歌。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sà)(tà)飞清霜。
羽声:五音之一,其声激昂慷慨。飒沓:盛大的样子。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七尺屏风袖将绝:指秦王被荆轲抓住,奋袖越过屏风才得以逃脱。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督亢图中不杀人:太子丹派荆轲入秦,以献督亢之地及秦亡将樊於期之头为名,藏匕首于地图中,谋刺秦王,未遂。督亢,地名。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六合:指上下四方。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庆卿:即荆轲。

参考资料:

1、 陈器之 主编.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1424-1426
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浩浩。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唱心茫茫。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此诗拓展古意而成哀悼诗声,先写送荆轲的时间和地点,再写送别时壮观的场面,然后写刺秦王的经过,最后写秦王一匡诸侯统一中国后天下宝物都集秦宫且美女钟鼓繁若云霞。

  开头四句为第一层,写送荆轲的时间和地点。易水河畔原为古老航道,背燕面赵,襟带二邦,河水浩荡,两岸白沙无垠,足为送别开拓寥廓宏大背景。又时值天风萧瑟、草木零落暮秋季节,北国天空尤为高远幽旷,浩浩江水,茫茫白沙,飒飒天风,萧萧草木,这些大自然奇特景观为全诗铺垫了慷慨悲壮基调。“送君迢遥西入秦”一句点明送谁去何处。其中,“迢递”一词既写征途之遥,复含任重而道远深意。

  紧接着四句为第二层,写送别时壮观的场面,以“骊驹一唱心茫茫”渲染悲壮场面,既为赞古代英雄荆轲,更为颂现实生活左懋第北上议和壮举。

  之后四句为第三层,写刺秦王的经过,借荆轲悲剧重演以痛悼左懋第遇害。

  最后四句为第四层,写秦王一匡诸侯统一中国,天下宝物都集秦宫,美女钟鼓繁若云霞。邪恶战胜正义,如同清朝灭明朝。但荆轲、高渐离虽亡,而博浪沙椎击秦王的张良终将再度出世。篇终“浩茫”之思,幽深婉曲地传达出陈子龙救亡图存的坚定决心。

  全诗构制宏伟,用思深沉,立意深沉含蓄,风格慷慨悲凉,融合写景、叙事、议论于一体而浑化无迹:写景在于创造情感氛围,叙事在于抒发情感,全诗叙事都隐隐荡漾着郁勃的情思,结尾的议论又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故全诗写景、叙事、议论都统一在总体的情感节奏中。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章培恒,陈祥耀,潘啸龙,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745-7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忘了 一作:孤负;误了 一作:虚负)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纵然有欢畅愉悦的心情又能跟谁共享?花下也黯然神伤,月下也黯然神伤。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参考资料:

1、 赵秀亭 冯统一 选注.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元明清词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762、 孙文光 彭国忠.明清词举要.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4-25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玉簟秋”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赏心乐事: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论:说。销魂:黯然神伤。

愁聚眉峰尽日颦(pín),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颦:皱眉。啼痕:泪痕。

参考资料:

1、 赵秀亭 冯统一 选注.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元明清词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762、 孙文光 彭国忠.明清词举要.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4-25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忘了 一作:孤负;误了 一作:虚负)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以女子口吻所作的一首闺怨词。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诵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上片首句,即以重重门关横亘在画面上,它阻断了内外的联系,隔绝了春天,从而表明思妇对红尘的自觉放弃,对所思之人的忠贞挚爱。以下五句,似乎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但更像“画外音”,是对“深闭门”情节的议论。“深闭门”是思妇的特定行为:她藏于深闺,将一切都关在门外,正见其相思凄楚之难堪。这空间的阻隔,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花开花落,人生便在等待中渐渐消逝。

  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思妇的形象,通过皱眉洒泪、看天看云、行行坐坐几个连续动作,表达其坐卧不安的无边相思。

  活过之物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愁聚眉峰尽日颦”。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人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闺怨”之作在历代词人笔下堪称汗牛充栋,愈是习见的题材愈难出新意,从而所贵也尤在能别具心裁。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 等.元明清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55-2562、 赵秀亭 冯统一 选注.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元明清词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7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