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塔

:
堵凝然镇梵宫,举头层级在云中。
金棺舍利藏何处,铎绕危檐声撼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朱存

朱存,生卒年不详,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南唐保大时,取吴大帝及六朝兴亡成败之迹,作《览古诗》二百章。《宋史·艺文志》著录为《金陵览古诗》二卷。《舆地纪胜》卷一七引其诗,称“本朝人诗”,则朱存入宋后仍在世。《十国春秋》卷二九有传。 21篇诗文

猜你喜欢

酬乐天频梦微之

: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被千万层山水阻隔使书信来往间断,今日忽接到你寄来的诗,难得你爱怜我在梦中还打听我。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我现在有病心神错乱,只梦见些不相干的人却没有梦见你。

参考资料:

1、 楠浦 .《中学生古典诗词600篇》 .沈阳 :沈阳出版社 ,2008 :138 .2、 郑庆笃 .《唐诗选 名家导读版》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7 :293 .3、 苏伟伦 .《新编唐人绝句》(图文版)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215 .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微之:元稹的字。书:信件。念:思念。

我今因病魂颠(diān)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病:诗人在通州得过一样严重的疟疾,病后身体一直很差,记忆衰退,同时也包含内心的苦闷。闲人:不相干的人。

参考资料:

1、 楠浦 .《中学生古典诗词600篇》 .沈阳 :沈阳出版社 ,2008 :138 .2、 郑庆笃 .《唐诗选 名家导读版》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7 :293 .3、 苏伟伦 .《新编唐人绝句》(图文版)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215 .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元稹的这首酬答小诗构思相当奇巧,感情极其诚挚。虽然全诗只有四句,却把诗人对好友的无限感念之情和内心世界的凄苦心境描写得漓淋尽致。

  元稹贬通州,白居易谪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因此,诗一开始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此时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诗中告诉元稹,前一天晚上又梦见了他。老朋友感情这样深挚,使他深深感动。诗的前两句,诗人首先感叹于由于“山水万重”的阻隔,常常会使人的通讯断绝,因此能得到好友的寄诗是不容易的,而从好友的诗中又得知好友连梦中都在关切着他的境遇,这种人世间珍贵的深挚友情,使诗人感深肺腑。这两句直叙贬谪之后处境的艰难与郁闷的心情。这种艰难,不光是反映在山水万重上,更体现在由此导致的音书断绝上。这种郁闷,不仅仅是因为身处荒僻之地的无聊穷困,更多的是因为很难得到好友的消息。

  “念君怜我梦相闻”一句,表面经这千难万险,诗人终于收到好友的来信,知悉还有远在异地思念入梦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夜不能寐。后两句,诗人紧扣好友寄诗中的急切询问,向好友作了深情的回答。两诗都没有直接叙述自己对好友的苦苦思念挂牵,而是用写梦来抒难尽之情,但写法又各辟蹊径:白居易的寄诗主要以反问的语气用如梦后的苦思来表示对还有境遇的关切;而元稹的诗,虽是从正面回答,但构思也同样精巧,他回答好友自己因病魔缠身又梦到一些闲人而感到痛苦。前者“梦见君”,后者“不梦君”,这一唱一和,表面看去是如此截然不同,可是形成了感情基础,都是来自两人彼此苦思相念之情。这既符合酬答诗在内容上要彼此相应的基本要求,又在构思上独处机杼,使人于同中见异。酬答诗在形式上也有严格的要求,它要求和诗与原诗必须题材主题相同、诗体相同、用韵相同,有的甚至连韵脚字词都相同。而元稹这首诗能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依照酬答诗的形式要求,写得如此深沉蕴藉、形神俱肖、富有包孕,为历代诗评家视为酬答诗中的佳作。

  全诗纯用白描,几乎没有一点设色布景之处,也丝毫没有生涩拗口之语,而且人物形象生动隽永,情调境界感人肺腑。特别是作为一首次韵和诗,在押韵韵脚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能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地写出这首诗,更其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

1、 孙安邦,蓓蕾 .《元稹集》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5 .2、 萧涤非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53-954 .3、 侯健 .《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 .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4 :31 .4、 乐云 .《唐宋诗鉴赏全典》 .武汉 :崇文书局 ,2011 :461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玄都阁

:
野色晴宜上阁看,树阴遥映御沟寒。
豪家旧宅无人住,空见朱门锁牡丹。

野色晴宜上阁看,树阴遥映御沟寒。
原野景色秀丽,因此我登上玄都阁欣赏。远远看见树荫映出皇宫河道的凄冷。

豪家旧宅无人住,空见朱门锁牡丹。
富贵人家的旧宅早已无人居住,只是看到红色的大门遮住了娇艳的牡丹。

野色晴宜上阁看,树阴遥映御沟寒。
玄都阁:玄都阁即玄都观,位于长安城内。野色:原野的景色。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寒:凄冷。

豪家旧宅无人住,空见朱门锁牡丹。
豪家:家境富裕的人家。空见:只见到。锁:挡住,遮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北风行

: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燕山的雪花大大的,宛如一张张竹席,它们零零碎碎地撒落开来,飘荡在轩辕台上。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在幽州十二月天思念远方丈夫的思妇,不唱歌了,也不说笑了,整天双眉紧锁。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想到夫君还在那苦寒的北方前线心中凄苦哀怨。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临别时你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2-184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3-105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yuán)台。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é)摧。
双蛾:女子的双眉。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良,实在。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bǐng)(chá)
鞞靫:当作鞴靫。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此反其意而用之。北风雨雪: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裁,消除。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2-184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3-105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此诗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诗人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

  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

  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只有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才有生命力。叶燮的《原诗》又说,夸张是“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诗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黄河捧土尚可塞”,说的都是生活中决不可能发生的事,但读者从中感到的是作者强烈真实的感情,其事虽“决不能有”,却变得真实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写实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此诗信笔挥洒,时有妙语惊人;自然流畅,不露斧凿痕迹。无怪乎胡应麟说李白的乐府诗是“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4-23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守岁

: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傍晚的夕阳斜照着华丽的宫殿,岁月使宫廷更加美丽。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年终岁寒,冬雪消融,暖洋洋的宫闱里似乎吹进了和煦的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巨大红烛点燃了,远远看上去,像一簇簇花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君臣欢宴饮酒,喜度良宵,迎新年,辞旧岁,通宵歌舞。

参考资料:

1、 王远国著.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996年10月第1版:第374页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qǐ)宫。
芳殿:华丽的宫殿。下文绮宫亦同。丽:使动用法,使······美丽。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fù)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馥:香气。盘花:此指供品。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参考资料:

1、 王远国著.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996年10月第1版:第374页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这首诗选用诸如“辞”、“去”、“带”、“入”、“舒”、“卷”等一系列动态词语,娓娓道来,贴切自然,清新可读。它属初唐难得的好诗之一。

  第一,二句“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以夕阳斜照、“年华”把芳殿、绮宫装扮得更加金碧辉煌来点明皇上于宫苑逢除夕,暗示题旨,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

  第三,四句“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紧承首联指出除夕是冬春交替之际——冰雪消融,寒冷的隆冬过去了;暖气回升,和煦的春天来到了。在这里,诗人从时令的转换角度给人以温馨的快意,酿造了一种暖洋洋、乐融融的节日气氛。

  第五,六句“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出句叙写梅花绽开,阵阵飘香。进一步渲染了春意。对句紧扣首联对句突出宫中守岁的景象:宫廷内外.张灯结彩,光辉灿烂;摆上供品,敬神祭祖,守岁辞旧。显得热烈而庄重。

  最后两句“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紧扣“守岁”,由宫廷而至天下,推而广之.概述举国欢庆、共度良宵,辞旧迎新的普遍现象,从而浓化了宫苑守岁的热烈气氛。

参考资料:

1、 王远国著.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996年10月第1版:第374页2、 佘克勤,王远国著.中国人必读的节日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03:第283页3、 王远国著.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年10月第1:第374至375页4、 佘克勤,王远国著.中国人必读的节日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03:第28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明夜

: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清明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青石的台阶,红色的栏杆这里是刺史的府宅。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独自在回旋的走廊走走停停,听着远处弦管乐声默默欣赏着院中盛开的花。

参考资料:

1、 姜云.《古人吟佳节 节令诗三百首》:语文出版社,1989.07 :128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qì)红轩刺史家。
清明夜:清明节的夜晚。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砌:台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独:独自。回廊:回旋的走廊。遥:遥远,远远。看花:赏花。

参考资料:

1、 姜云.《古人吟佳节 节令诗三百首》:语文出版社,1989.07 :128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写的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习俗。在古代,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目前普遍认为,这一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上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但这首诗妙在未写清明的清冷。

  “好风胧月清明夜”描写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宜人的,月色是朦胧的,美好的月色使诗人迷醉于清明之夜,对环境的交待衬托出了诗人对美景的爱惜,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碧砌红轩刺史家”在微风拂过的月色朦胧的清明之夜,诗人处在碧玉栏杆和红砖墙下的府邸里。诗人用“碧和红”字显示了自己愉悦的内心,在夜晚所望之处全是一些美好的色彩,以及精雕细琢的建筑,喜笑开颜,好不爽朗。

  “独绕回廊行复歇”则写了诗人独自踱步在回旋的走廊中歌唱。诗人处在如此清明之夜迷人的月色中,喜上心头,开怀歌唱,在回廊里唱着歌抒发着内心愉悦的情怀。

  “遥听弦管暗看花”交待出诗人思绪飘向了远方,恰又听到了远方的管弦之声,于是诗人安静下来认真倾听着弦声,自是不休闲。从另一方面,“遥听”和“暗看”却也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

  整首诗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却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别有韵味,此诗取材,构思都别具一格;此诗也展现了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但无一字直抒胸怀,而诗人惜春之意无疑自显。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