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自宛陵寄池阳太守

:
出山三见月如眉,蝶梦终宵绕戟枝。旅客梦归鸿去日,
贤侯行化子来时。郡楼遐想刘琨啸,相阁方窥谢傅棋。
按部况闻秋稼熟,马前迎拜羡并儿。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殷文圭

殷文圭(?~920年),字表儒,小字桂郎,一说又名举(见《宋类苑》 [2] ),池州青阳人。初居九华,刻苦于学,所用墨池,底为之穿。与杜荀鹤、顾云友善。殷文圭能诗,著述甚富。有《登龙集》、《冥搜集》、《从军稿》等,惜多散逸。子殷崇义,仕南唐,亦以诗文名世。 28篇诗文

猜你喜欢

从军行

: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湖海之滨冷风吹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 汪维懋. 边塞诗词赏析: 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1172、 吕晴飞 李观鼎.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781-782

海畔(pàn)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折:断。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参考资料:

1、 卢冀宁 汪维懋. 边塞诗词赏析: 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1172、 吕晴飞 李观鼎.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781-782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参考资料:

1、 汤高才 黄铭新. 蒙读唐诗鉴赏辞典: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358-359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789-79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寄淮南友人

: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
都市里的那个红颜知己为我而悲伤,我正青春年少,游谒四海,栖息在芳洲。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等不到金门的诏书,空持宝剑海内周游。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海上的乌云迷失了驿道,江上明月也落下故乡的高楼。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如今又来淮南作客,因为遇到幽静高洁的桂树而淹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47 .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xiē)芳洲。
红颜:年轻人红润的脸色。杜甫诗:“红颜白面花映肉。”青岁:指天宝七年春,与白毫子游历八公山。

不待金门诏(zhào),空持宝剑游。
金门诏:金门,汉宫门。这里指代朝廷。金门诏,即皇帝诏书。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47 .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这首五言律《寄淮南友人》可视为《白毫子歌》的姊妹篇。李白在八公山中寻仙不遇,但在淮南盘游的日子,却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他对友人说,他有幸做了一回淮南客人,并饱览了八公山胜景仙迹,对满山桂花飘香尤为叹赏,因以盘桓日久而忘归。

  在这首诗中,李白透出了自淮南返回梁宋故国、重新开始书剑飘零的生涯的抑郁心情。首句“红颜怨归国,春岁歇芳洲”,是个倒装句,说他春天去淮畔芳洲游憩归来后,自己才感到一种失落与隐怨。何以如此?“不得金门诏,空持宝剑游”。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虽向往自由自在的山川游历,却并未断绝仕途之念的矛盾心态:他热烈地追求自由与超脱,同时又希望重新得到大唐天子的重用。他仿佛对友人说,我又开始云游天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即为这次游踪的记录与传照,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整齐美观,音律和谐。诗的末尾又回到春天作客淮上的乐事上来,一个“忽”字,很传神地反映了诗人行踪飘零的羁旅生涯。一个因字,表现诗人本放浪不羁,却因八公山中生机勃发的满眼桂树而难以自已的浪漫情怀。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著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1版 2004年12月第2版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永王东巡歌·其三

: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鼓声如雷晒杂之声喧动了武昌,旌旗如云呼啦啦地过了浔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三吴之地的人民都踊跃欢迎,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的祥瑞气氛。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205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30-233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97-303

雷鼓嘈(cáo)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雷鼓:如雷的鼓声。云旗,画有熊虎图案的大旗。猎猎,风声。寻阳:即浔阳。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三吴:泛指吴地,具体说法较多。五色光:官军上面的瑞气。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205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30-233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97-303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此组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正月。当时李白随永王李璘水师东下寻阳(即浔阳)。此诗宋本题下注云:“永王军中。”这组《永王东巡歌》即在永王幕府中所作。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30-233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97-30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
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
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
昨天夜里吴中下了一场大雪,你像王子猷一样兴致勃发。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浮云万里环绕着青山,天空的正中游动着一轮孤月。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
孤月沧凉清冷,银河清朗澄澈。太白星晶莹明亮,北斗星错落纵横。

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
白霜洒地的夜晚你对酒思念起我,金雕玉塑的井台上冰冻峥嵘。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人生百年不过是飘忽瞬间,要痛饮美酒来渲泄万古的愁情。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狸膏金距效法斗鸡之徒,因谄谤获宠,鼻孔出气吹到天上的霓虹。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君不能学习那陇右武夫哥舒翰,跨马持刀,横行青海,血洗石堡,换了个紫袍英雄。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你只能在北窗下面吟诗作赋,纵有万言不如杯水顶用。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今世人听到诗赋皆掉头而去,就好像马耳边吹过一阵东风。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
鱼目混珠之辈居然也来嘲笑我,夸说他们的才能与明月宝珠相同。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千里马屈身弓背不能饮食,而那瘸驴却在春风里得意长鸣。

《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
《折杨》和《黄华》这样的曲子才合流俗的口味,像《清角》这样的琴曲,晋平公怎配去听?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
唱惯《巴人》曲的人怎肯应和《阳春》雅曲?楚国人从来就轻视珍奇的玉石。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黄金散尽却没交到知音,白发飘飘的读书人还是被人看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一谈一笑之间想不到就变了脸色,接着就有苍蝇一样的小人罗织罪名。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曾参怎么会是杀人犯?可是三进逸言还是使他的母亲震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握住你的手告诉你心里话,对我来说,荣与辱早已是身外之物。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
听说孔圣人还感伤过凤凰和麒麟,董龙这小子又是什么鸡和狗!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一生傲岸难与权贵相处,皇帝疏远,举荐徒劳,壮志难酬。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严子陵长揖不拜汉家天子,我又何必长剑拄着下巴去把皇帝侍候!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显达也不足贵,穷困也不足愁。

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
当年韩信羞与周勃、灌婴为伍,祢衡耻于交往屠沽小儿。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在何处?

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君不见裴尚书,三尺土坟上长满了蒿草荆棘!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年轻时我就想学习范蠡漫游五湖,看到这些更想远离富贵功名。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17-320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91-695

昨夜吴中雪,子猷(yóu)佳兴发。
子猷:即王子猷。此以子猷拟王十二。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中道:中间。流孤月:月亮在空中运行。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gēng)明。
沧浪:这里有清凉的意思。河汉:银河。长庚:星名,即太白金星。古时把黄昏时分出现于西方的金星称为长庚星。

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zhēng)(róng)
玉床:此指井上的装饰华丽的栏杆。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hān)畅万古情。

君不能狸(lí)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ní)
狸膏:用狐狸肉炼成的油脂,斗鸡时涂在鸡头上,对方的鸡闻到气味就畏惧后退。金距:套在鸡爪上的金属品,使鸡爪更锋利。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tú)石堡取紫袍。
哥舒:即哥舒翰,唐朝大将,突厥族哥舒部人。曾任陇右、河西节度使。西屠石堡:指天宝八载哥舒翰率大军强攻吐蕃的石堡城。紫袍:唐朝三品以上大官所穿的服装。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不直:不值得。“直”通“值”。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
明月:一种名贵的珍珠。此以鱼目混为明月珠而喻朝廷小人当道。

(huá)(liú)拳跼(jú)不能食,蹇(jiǎn)驴得志鸣春风。
骅骝:骏马,此喻贤才。蹇驴:跛足之驴,此喻奸佞。

《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
折扬、黄华:古代俗曲。黄华又作皇华、黄花。清角:曲调名。传说这个曲调有德之君才能听,否则会引起灾祸。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pú)
巴人:即《下里巴人》,古代一种比较通俗的曲调。阳春:即《阳春白雪》,古代一种比较高雅的曲调。奇璞:珍奇的美玉。“璞”是内藏美玉的石头。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bàng)声。
苍蝇:比喻进谗言的人。贝锦:有花纹的贝壳,这里比喻谗言。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chán)言三及慈母惊。
曾参: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门徒。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犹闻伤凤麟(lín),董龙更是何鸡狗!
伤凤鳞:《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不谐:不能随俗。恩疏:这里指君恩疏远。媒劳:指引荐的人徒费苦心。乖:事与愿违。

严陵高揖(yī)汉天子,何必长剑拄(zhǔ)(yí)事玉阶。
严陵:即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曾与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做皇帝后,严光隐居。帝亲访之,严终不受命。长剑拄颐:长剑顶到面颊。形容剑长。事玉阶:在皇宫的玉阶下侍候皇帝。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韩信羞将绛(jiàng)灌比,祢(mí)衡耻逐屠沽(gū)儿。
韩信:汉初大将,淮阴人。楚汉战争期间,曾被封为齐王。汉王朝建立后,改封楚王,后降为淮阴侯。祢衡:汉末辞赋家。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
李北海:即李邕。

君不见裴(péi)尚书,土坟三尺蒿(hāo)(jí)居!
裴尚书:即裴敦复,唐玄宗时任刑部尚书。李、裴皆当时才俊之士,同时被李林甫杀害。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dǐng)疏。
五湖:太湖及其周围的四个湖。五湖去,是借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隐居五湖的故事(见《史记·货殖列传》),说明自己自少年时代就有隐居之志。弥:更加。钟鼎,鸣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人家的排场。这里代指富贵。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17-320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91-695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
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
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这首诗突出反映了李白反权贵精神。诗长、典故多,不太好懂,但要读懂。王十二:是李白的朋友,他有一首《寒夜独酌有怀》的诗赠李白,李白这首诗是答诗,大约写于天宝八载,这已是李白二入长婆以后的事。全诗可分四段:第一段:“昨夜吴中雪一一且须酣畅万古情”。主要写想象中王十二寒夜独自饮酒怀念自己的情景。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开头两句用王子猷雪夜访戴逵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王子猷住在吴地山阴,雪夜乘舟去访问好友戴逵,到了门前却不入而返,说是乘兴而去。到了那里潜发了怀念之情,兴尽而返,何必非要去见戴逵呢?王十二与王子猷同姓,前者寒夜怀友,后者雪夜访友,情境相同。这是用王子猷来比喻王十二,比喻这是一个有着美好兴趣的朋友。他忽然美好兴趣大发,一是看到了美景,一是怀念这位老朋友。这句意是,你像王子猷雪夜访好友戴逵那样想念着我,赠给我热情的诗篇。接下去六句是写王十二寒夜独自喝酒的夜景,环境写得很美。“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是说淡淡的云彩从青绿的山峰中飘过,一轮孤单的明月在碧蓝的中天运转。“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说孤月是那样凄冷,银河是那样清朗,北斗星交错闪烁,金星显得分外明亮。这四句是形容寒夜情况:天上万里无云,不仅有月亮、有天河,而且还有北斗星错落有致、长庚星很亮,这是指天上的愚斗。“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蝾。”床指井架栏杆。“玉、金”修饰性说法。这两句说,王十二怀念自己在寒夜里独自喝酒,屋外满地白霜,借着月色可以看到美丽光洁的井架栏杆周围已结下了厚厚的冰层。这段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飘忽”,非常快、迅速。是说人活在世间,很快就会度过自己有限的—生,姑且以畅饮来寄托万古不灭的情怀吧!这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这段属叙事,指出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同时表明李白的态度。之后便是诗人自己抒情了。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一—有如东风射马耳。”为第二段:写王十二的操行和在社会上所受的冷遇。抨击宠臣、权贵们斗鸡邀宠,杀戮邀功。“君不见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斗鸡”是盛唐时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唐玄宗时宫廷内盛行斗鸡,比胜负。由于宫中盛行这种东西,所以在王宫、贵族、达官贵人家里也相当盛行。由于斗鸡能升官发财,有些人就以斗鸡为业,甚至因善驯养斗鸡而能进皇宫取得荣华富贵。唐传奇中有篇《东城老夫传》,写的就是唐玄宗时斗鸡童贾昌的事(后世又出现斗“促织”的情景)。“狸膏”,狐狸油,鸡怕狐狸,斗鸡时用狐狸油涂在鸡的头上,对方鸡一嗅到气味就逃之夭夭。“金距”,指装在鸡爪上的芒刺,用来刺伤对方的鸡。这两句说,你不会学习那些专门钻营斗鸡耍弄小计的人,他们因斗鸡而得宠,气焰嚣张,飞扬跋扈。这是“一不学”。“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哥舒”指哥舒翰,他挎刀横行青海一带,因血洗石堡而晋升高位。哥舒翰唐玄宗时著名将领。天宝八年与土伯族作战,攻打石堡城时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死的人很多,哥舒翰因此而升官。“紫袍”,唐三品官以上的穿紫色袍。民歌有“哥舒夜带刀”。这句说,你不要靠着战争去厮杀而夺取个人的富贵。这是二不能学哥舒翰。以上四句一方面称赞了王十二的操守,一方面讽刺抨击了斗鸡与哥舒翰之辈,并且指责了宠信他们的唐玄宗。李白这样公开指责哥舒翰,认为他牺牲几万人的性命,夺取石堡城;与斗鸡邀宠一样,都是奉承统治者,以换取欢心的卑鄙勾当。这在当时是没有人敢做的。这两个“不能学”,都是用不正当途径来求取个人功名:一个纯粹是供皇上享乐;一个是穷兵黩武,戍边不止。这在李白看来都是不走正道,都是通过邪恶的途径来求取功名,所以不能走这样的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吟诗作赋”,作文。写了千言万语在这世上不值一杯淡淡的清水。世人听说你吟诗作赋,把头就转过去了。前四句写王十二不能取宠皇上,这四句说他连应有的社会地位也没有,成天关在屋里吟诗作赋,其实写的再多,也不值分文,因为世人根本不理踩他,就像是东风吹马耳,怎么吹也无动于衷。李白借写王十二,写了自己以及其它有志之士大致相同的性格、遭遇。 “鱼目亦笑我——谗言三及慈母惊”为第三段:是揭露黑白不分,贤愚不辨的社会,暗示朝廷的不明,并抒发自己在遭受排挤、迫害的愤闷。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明月”,指月明珠。这两句用“鱼目混珠”这一成语,说那些鱼目般的世俗小人来讥笑我,还夸他们的贤能像夜明珠似的在世上是稀有的。“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骅骝”赤色的骏马,比喻贤能。“拳跼”不得伸展的样子。“蹇驴”瘸腿驴,比喻世俗小人。这两句是,在当今世上,良马般的贤能被压抑得不到温饱,而跛驴般的小人却一个个世运亨通。“《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折杨》《黄华》是古代流行的两首通俗歌曲。“晋君”,春秋时代的晋文公。“清角”相传皇帝所作歌曲,只能演奏给有才能的人听,《韩非子十过》篇说,晋平公德薄,却强迫师旷为他演奏《清角》,招致了风雨大作,晋国大旱三年。这两句说,像《折杨》、《黄华》一类低级普通的歌曲,合乎世俗之人的胃口;晋平公竟然想欣赏高级、高尚的《清角》其不枉然。像晋君那样的人根本无法理解高尚、高级的乐曲。这里借晋君暗喻玄宗的无德,不任用贤德之士。这话说的比较激烈了。“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巴人”,指喜欢唱通俗歌曲的士人,《阳春》,阳春白雪,是高雅歌曲的名字。“奇璞”珍奇的玉璞。“璞”是内藏美玉的石头,这是用和氏献璞之事,讽刺玄宗不识人才。这两句说,世俗之人谁肯去唱和曲调高雅的〈阳春白雪〉,听说楚地从来就不识美玉。到这里李白写了两种情况:一个高尚的人、高尚的品格、高尚的才能,在这世上不被承认、不被肯定、不被理解,而那些低下的、卑贱的、不成其才的小人,反而被承认、被肯定、被容纳。他说这些话时那义愤不平之气相当强烈。所以有的地方等于冷嘲热骂。如“骅骝”两句,好马吃不饱不能有所作为,而那瘸腿驴却春风得意。以上八句侧重写贤愚不分的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以下六句侧重写黑白不分的情事,朋友交道沦丧,毁谤横行,谗毁之风盛行而抒发自己遭谗谏谤的感慨。“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散尽了黄金也不得与世人相交,身为儒生—辈子都被世俗社会所轻视。“一说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苍蝇”比喻谗人,“贝锦”比喻花言巧语。这都是用《诗经》典故,指小人毁谤之声非常喧闹。这两句说,到处都是世俗小人的谗谤声,谈笑间闻之令人失色。“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这—典故出自刘向的《新序·杂事》篇,曾参是孔子的门生,也是有名的孝子。他在郑国时有个同姓的人杀了人,消息传到他母亲的耳朵里,她前两次都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去杀人,于是流言越来越多,最后她竟然信以为真,被吓的连忙扔下手中的织布梭,翻墙逃跑了。这里指谗言可畏。这两句说古代贤人曾参怎么会是杀人犯呢?接连三次的谣言,竟然让最信任他的母亲也受到惊吓。以上集中对世风进行批判,揭露世间贤愚不分,贤者遭诽谤,小人得志猖狂。

  “与君论心握君手”—一结尾,为第四段:是表明谢决官场和仕途。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君”指王十二。这两句说,握着你的手,说句心里话吧,光荣和耻辱对于我来说又算了什么?“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凤麟”指凤凰,麒麟,古时认为是祥瑞之物,孔子曾为凤鸟不至,麒麟被获而伤感,以为自己是生逢乱世,理想落空;董龙是前秦右仆射董荣(小半龙)以谄媚皇上而得宠,这里指玄宗的宠臣李林甫、杨国忠之流。这两句说孔圣人尚且因生不逢时理想难成而忧伤,何况自己呢?最可恨董龙之辈靠媚上而得宠,真是令人不耻的鸡狗。这句谈的是社会权要人物,下边又把自己的念头转到皇帝那里。“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谐”谐调,“恩疏媒劳”借《楚辞·九歌·湘君》“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媒劳”,引荐我的人是徒劳。把我向朝廷、皇帝引荐的人白费了力气。说自己虽被荐举入都,却渐疏于玄宗。“乖”不顺利。“志多乖”,自己志愿不能实现。这两句说,自己生性高傲苦于和世俗不谐调,身被举荐又不被皇上赏识,使胸怀大志无法实现。“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严陵”严子陵的简称。严子陵青年时与后汉光武帝刘秀是同学,光武帝继位后,他不愿称臣,仍以朋友之礼相见,长揖而不肯下拜。这两句说,当年严子陵既然可以和汉天子平礼相处,我们何必—定要插配佩剑站在玉阶前侍奉皇帝呢?对皇帝虽说的不那么暴怒、十分尖刻,可这话里却委婉表示出对皇帝的不满。那骨子里的傲气,表现得很充分。作者以严子陵自喻,表明无心于朝政,“达也不足贵,穷亦不足悲”,照映了“荣辱于余亦何有”一句,说,自然做官不见得高贵,做不得官也就不值得忧伤了,为什么?“韩信羞将绛灌比,弥衡耻逐屠沽儿”,“韩信”,汉初诸侯王。“绛灌”,汉初淮阴侯周勃和颖阴侯灌婴。刘邦先封韩信为齐王,后又封楚王,有人告韩信谋反,被降为淮阴侯,与周勃、灌婴同爵,韩信不服,羞于灌、绛同列。“祢衡”东汉末人,有人问他与陈长文等人的交往情况,他轻蔑地说,我哪里肯轻意尾随屠沽儿呢?屠沽儿指杀猪、卖酒的人,封建士大夫以为下贱的人。这两句说,韩信因与绛灌同列而感到羞惭,祢衡以追随下贱的人为耻辱。这里李白自比韩信、祢衡,表示不愿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君不见李北海,英雄豪气今仍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李北海”指玄宗时北海太守李邕。裴尚书,指曾任刑部尚书的裴敦复。他们都被忌贤妒能的李林甫所杀,作者十分感慨地说:你不见在李林甫的屠刀下,李北海当年杰出的作风和豪爽的气度已荡然无存;裴尚书的土坟上已长满了高高的青蒿和荆棘。作者对李林甫之流迫害贤能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同时紧承上两句,欲感到自己不肯同流合污的后果,引出了最后两句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五湖”指太湖、兆湖、鄱阳湖、青草湖、洞庭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帮助越王打败吴国,退隐五湖。李白用这典故,说明自己无心仕途。“钟鼎”指代高官厚禄。这最后两句表明自己决心说:我早年早有浪迹江湖之意,见到李北海、裴尚书的悲惨遭遇,更加坚定了辞绝宦途的决心。

  在这一段里李白从多方面揭示了辞绝宦途的原因,如对荣辱穷达的看法,傲岸不屈的性格,生不逢时,免遭迫害等等,其中核心是对腐败政治的不满,不甘作权贵的奴仆,与他们同流合污。李白的傲岸正是表现对当时权贵的蔑视,他揭露了权贵们肮脏的灵魂和血腥罪行,怒骂他们是鸡狗。诗人这种襟怀磊落,放荡无羁的精神,给这首诗披上一层夺目的光彩。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觉衰

:
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
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
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杳归鸿吟。
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

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
早知人生,衰老难辞;不曾想到,来势何迅。

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
我生今年,理应未衰;不知不觉,老来相寻。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牙齿已松,头发脱落;四处奔走,力已不任。

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徒有慨叹,无可奈何;人皆如此,何必伤心。

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
彭祖老聃,今日何在?圣如周孔,早归寂沉。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寿者圣者,为人称颂;但无一人,存活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
此时惟愿:美酒作伴;朋友相聚,同饮共斟。

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春光美好,即将逝去;桃红李白,枝叶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杳归鸿吟。
阳光明媚,绿野连天;杳杳归鸿,天际长鸣。

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呼朋唤友,出门踏青;手持扶杖,登上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
临高快意,放声高歌;犹如商颂,不绝余音。

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
不谓:不打招呼。侵:渐近。

今年宜未衰(shuāi),稍见来相寻。
宜:应该。稍见,见经。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种:形容头发短少。

(duō)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咄:叹词,表示失意或无奈。

彭聃(dān)安在哉?周孔亦见沉。
彭聃:即彭祖和老聃,为古代长寿者。周孔:即周公和孔子,为古代圣人。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

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yǎo)杳归鸿吟。
杳杳:高远的样子。

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yí)音。
遗音:声音不断,余音袅袅的意思。

久知老会至,不谓便见侵。
今年宜未衰,稍已来相寻。
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
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
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
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
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
是时春向暮,桃李生繁阴。
日照天正绿,杳杳归鸿吟。
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

  一般读者都知道柳宗元的诗中总是充满了一种酸楚哀怨,凄婉幽深和感厄愤郁之情。特别是在永州所作诗篇,取境大都以清冷、幽僻、寂静为主色调,读起来给人以郁闷压抑、吞吞吐吐的感觉,总缺少一些豪迈潇洒、明快超脱。而此诗却一反常态,使人耳目一新,在柳宗元诗集中,可算得上十分难得的“快诗”。

  《觉衰》诗的“快”,首先表现在对衰老的态度上。面对提前来临的衰老,他不再是悲悲切切,嗟叹不已,而是显得超脱旷达。这种态度表现在诗的一、二层中。诗的第一层写“衰至”的感受。衰老虽然不期而至,而且来势凶猛。四十岁左右正值盛年的柳宗元,已经是“齿疏发就种,奔走力不任”,显出了十足的老态龙钟之状。诗的开头,可谓是曲尽老态。留下一个应该怎样面对过早到来的“衰”的问题。诗的第二层,是写对“衰至”的认识和理解。笔势一转,陡然生力,表现了诗人的独特见识。他以穿越古今、看透人生的目光,找到了面对衰老的最好的方法——潇洒和超脱。诗中写道:“彭聃安在哉?周孔亦已沉。古称寿圣人,曾不留至今。”古代的寿者如彭祖、老聃,早已消失于人世间了。人人称颂的周公、孔子,也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归于寂静了。无论是长寿者,还是圣贤者,都无法逃避必死的自然法则。这是一段非常富有哲理的议论。诗人把寿者、圣者同普通人等量齐观,一切的人在衰老和死亡面前,都是公平无私的。因此,大可不必为功名利禄而患得患失,耿耿于怀,也无须因失意落魄而唉声叹气。只有看透了这一层,精神上才能获得轻松和超越。这种见解和情怀,在柳宗元别的诗中很少见到。

  《觉衰》诗的“快”,第二个鲜明特点是行为上的潇洒倜傥。面对衰老,面对春光流逝,许多人都会自伤老大,嗟老叹穷,痛感人生苦短,光阴虚掷,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这大概也算得上中国古代失意文人的通病。柳宗元在此诗中却表现得潇洒豪迈:“但愿得美酒,朋友常共斟”,与朋友常举酒杯,放怀痛饮,何愁之有,此其一也;“出门呼所亲,扶杖登西林”,呼朋唤友,成群结队,郊外踏青,登高抒怀,又何忧之来,此其二也;“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放声高唱古代颂歌,情韵悠扬余音不绝,何闷不去,此其三也。此番举动,其豪迈不下李太白(李白),其潇洒可敌谢康乐(谢灵运),实在让人刮目相看,难怪周珽在《唐诗选脉全通》中评价此诗说:“绝透,绝灵、绝劲、绝谈。前无古人者以此,言人当及时行乐也。”蒋之翘说此诗“失却子厚本色(《唐四家诗》)”。虽然两人评价的角度不同,说法不一,但共同地证明了一点,柳宗元的这首诗,给了读者一种新鲜别样的感觉——快意。

  从《觉衰》这首诗,读者看到柳宗元人生、性格的又一侧面。幽怨、哀叹和凄婉不是柳诗的全部,他的诗同样可以潇洒豪迈,可以旷达超脱。这首诗展示了一个更生动更真切和更全面的柳宗元。苏轼说此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此话是颇有见地的。此诗正是忧与乐相互渗透、相互陪衬,超脱旷达使幽怨显得更加婉曲,潇洒倜傥使孤愤变得更加强烈。诗人自己在《对贺者》中也是这样说的:“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庸岂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大者乎!”此诗,柳宗元以洒脱的外在形式,抒发出内心深处的哀怨之情,是饱含酸楚地“潇洒”了一回。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