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曲二首

:
梅发柳依依,黄鹂历乱飞。当歌怜景色,对酒惜芳菲。
曲水浮花气,流风散舞衣。通宵留暮雨,上客莫言归。
春来酒味浓,举酒对春丛。一酌千忧散,三杯万事空。
放歌乘美景,醉舞向东风。寄语尊前客,生涯任转蓬。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贾至

贾至

贾至(718—772)字幼隣,唐代洛阳人,贾曾之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年五十五岁。擢明经第,为军父尉。安禄山乱,从唐玄宗幸蜀,知制诰,历中书舍人。时肃宗即位于灵武,玄宗令至作传位册文。至德中,将军王去荣坐事当诛,肃宗惜去荣材,诏贷死。至切谏,谓坏法当诛。广德初,为礼部侍郎,封信都县伯。后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卒,谥文。至著有文集三十卷, 《唐才子传》有其传。 46篇诗文

猜你喜欢

黄河

: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高祖平定天下时宣誓好听,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三千年后黄河才澄清一次,你又何必着急报告好消息。

参考资料:

1、 韩兆琦编著.唐诗选注集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25-6262、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1363-1364

莫把阿(ē)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莫把阿胶向此倾:语出庾信《哀江南赋》。阿胶,药名,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

(jiě)通中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解:能。通中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中河相通连。中汉,中河。应须曲:双关语,既是说黄河的曲曲弯弯上通天河,也是说人们只有逢迎拍马不走正道,才能混进朝廷,谋取高位。汉代民谣有“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即是此意。出昆仑:先秦人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至张骞上考河源才知不是。这里仍是姑妄言之。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chá)轻。
高祖誓功衣带小:意思是无论今后出现什么事情,你们的领地也将世世代代传下去。与汉乐府中的所谓“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意思相同。仙人占斗:意指权贵把持朝政。占斗,指严君平观测星象。客槎:指张骞乘槎上天。槎,木筏。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三千年:旧说黄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是圣人出现、天下太平的征兆。

参考资料:

1、 韩兆琦编著.唐诗选注集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25-6262、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1363-1364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中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罗隐的这首《黄河》,表面上借用黄河的特点和典故来对其施以赋咏之辞,实则为借事寓意,对唐末昏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真实写照,尤其是大力抨击和讽刺了唐代腐败的科举制度,令士心为之一振。

  首联“莫把阿胶向此倾”借意于庾信《哀江南赋》:“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其意云,即使用再多阿胶也无法将黄河之浑浊澄清,纯为徒劳无功之举,以此为喻,暗示当时科举取士之虚伪;“此中天意固难明”,当时奸邪当道,以曲求通之事举不胜举,谁能真正明了天意。将讽喻之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言论大胆而尖锐。

  颔联“解通中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以具体描述黄河之“曲”与“浊”来进一步描画科场黑暗之现实状况。黄河自古即有“九曲”之说,郦道元《水经注》曰:“黄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刘禹锡《浪淘沙》词有“九曲黄河万里沙”,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一高适《九曲词》解题:“《河图》曰:‘河水九曲。’”这里以黄河之“曲”通“中汉”为题,一语双关,所谓“曲”,表面上指黄河河道的蜿蜒曲折,实际上指科举考试中各种见不得人的不正当手段与途径,而“中汉”在古代诗词中常指人主或朝廷,这样看来,一般士人渴望投身仕途之途可谓难于登天,官场科举之腐朽不堪于此更可见一斑。后句中的“昆仑”是古人误解的黄河发源之地,“才出昆仑便不清”,从源头上就是“浊”,此中寓意显而易见,是对最高统治者的批判,也是对不公正社会的鞭笞。

  颈联“高祖誓功衣带小, 仙人占斗客槎轻”,其间包含了两个典故,从具体层面上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前者是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的誓词,意为保王公贵族之爵位永存;后者是张骞寻黄河源头遇仙之事。两句合意,可知一般的寒门士子想要出将入相是比登天还难的。此句从另一个侧面再次抨击了社会的不公,怀才不遇之感也暗含其中。加上尾联的“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一声无奈的感叹,愤意难平,是对上天的控诉,是对统治者的不满,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

  这首诗切定黄河,而又别有所指,寓言写物,巧妙贴切,新警深刻,构思独特。诗人对于晚唐混乱黑暗的现实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笞,在此类诗作中很具有代表性。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1363-136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韦城李少府

: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送别客人南昌县尉,路旁驿亭拜别贵宾时,正是春天。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美丽野花尽收眼底,林中鸟鸣犹感清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告别县城踏上回乡路,归车走向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知己挚友不分远近,相隔万里如同邻居。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hòu)春。
南昌:今江西南昌市,古曾设南昌县。南昌尉:即南昌县尉。离亭:路旁驿亭。西:古代宾主相见,以西为尊。主东而宾西。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jīn)
青门:泛指城门。轩:车的通称。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花非花

: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雾非雾。
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夜半来,天明去。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来时仿佛美好的春梦能有多少时间呢?

去似朝云无觅处。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散去无处寻觅。

参考资料:

1、 李济洲 .全唐诗佳句赏析 :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9年 .2、 中国文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 [引用日期2012-06-20] .3、 白居易《花非花》试释:黄钺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4、 白居易《花非花》再辨:谢虹光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白居易的《花非花》:文青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6、 吴功正;琵琶声声 激越动人——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7、 花非花:麦子 - 《文苑(经典美文)》,2009年10期

花非花,雾非雾。
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来如:来时。几多时:没有多少时间。

去似朝云无觅处。
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参考资料:

1、 李济洲 .全唐诗佳句赏析 :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9年 .2、 中国文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 [引用日期2012-06-20] .3、 白居易《花非花》试释:黄钺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4、 白居易《花非花》再辨:谢虹光 -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白居易的《花非花》:文青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6、 吴功正;琵琶声声 激越动人——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7、 花非花:麦子 - 《文苑(经典美文)》,2009年10期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当时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使。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借“雾”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应女宿,但又并非云雾之雾。 “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说人。语意双关,而主要是说人。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们与官僚之间互为依存,但关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故末二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卜的感叹。上句言会短,下句言别长。其中“梦”、“朝云”的描写是借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会。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得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很含蓄,富于诗意。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诗的最大特点。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参考资料:

1、 李济洲 .全唐诗佳句赏析 :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9年 .2、 周啸天: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中国文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 [引用日期2012-06-20] .3、 花非花;吴菲 - 《散文诗:下半月:校园文学》,2009年 第4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夜坐吟

: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寒冷的冬夜,觉得特别漫长。一个女子久久地坐在北堂沉吟。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寒泉结冰,冷月入闺,一灯如豆。发出清冷的寒光,缭着女子的满面泪痕。

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
灯火忽被寒风吹灭,她更感凄凉,哭得更加悲切。忽然听见了一个男子的歌声,她擦干了脸上的眼泪,停住了悲泣,专注地听着。

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
歌声有深意,妾心有深情,情与声相合,两情无违背。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若有一言不合妾之意,任你余音绕梁歌万曲,也不动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4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92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北堂:谓妇人居处。

冰合井泉月入闺(guī),金缸(gāng)青凝照悲啼。
冰合井泉:谓天寒井水结冰。闺:女子住室。金缸:铜制之灯盏。青凝:一作“凝明”,灯之青光凝止不动貌。

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
金缸:一作“青缸”。

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
无违:没有违背。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从:通“纵”。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4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92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
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金缸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
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李白此诗,袭“听歌逐音,因音托意”之旨,设为男女叙情之辞,而从女方着笔。鲍照《夜坐吟》以“冬夜”起兴,此诗亦然。“冬夜”、“沉吟”两个七字句,言“坐吟”之时与地。时:“冬夜”;地:“北堂”。“冬夜”自然寒冷,而“北堂”为甚。“冬夜”之长,原不须因寒而后觉知,诗人说“夜寒觉夜长”,盖以寒之难受而更觉其长也。然而,诗中主人公不顾寒之甚,仍然坐“北堂”沉吟,而且久坐,究竟“沉吟”什么,诗里没有说,也不必说,读下去,自然会明白。“冰合”、“金缸”句,仍为两个七字句,但换了韵。诗,一般地说,换韵便换意。此处亦然。“水合井泉”,承“夜寒”而来;“月入闺”、“金缸青凝”(一作“青光凝明”),承“久坐”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中主人公更悲不自胜,已由“沉吟”而“悲啼”了。究竟为什么,诗仍然没有说,需要继续往下读。“金缸灭,啼转多”。韵换,句式亦换,七字句已换为三字句,节奏显得更迫促了。时间更往前移,“金缸”灭了;不用说,月也斜了。诗中主人公的情绪,不但“悲啼”,而且“啼转多”了。为什么,诗仍然没有说,还要继续往下读。“掩妾泪,听君歌”。韵和句式都未变,但诗中主人公的情绪却变了。她已是掩泪听歌了。歌里说些什么,诗没有说,但它所产生的效果却是惊人的。它一下就改变了诗中主人公那种悲不自胜的情绪,把她“转多”的“悲啼”一下就镇住了。这显示了非常强烈的艺术效果。但这歌为什么能产生这样一个效果,诗没有说,还要继续往下读。下面,又是两个三字句:“歌有声,妾有情”。韵变而句式未变。如果说,上面两个三字句,语似平缓而意却顿变,那么,这两个三字句,语与意都可说是顿变。诗就是这样逐步向其重心折进。这是诗人的富有特色的精心结构。从这六个字已可望到诗里感情浪潮的高峰,接近上面伏下的问题的答案。原来,诗中主人公的“沉吟”、“悲啼”以至于“啼转多”,乃是未能获得爱情的痛苦所致,而这歌声里却有一种与“妾情”相通的东西,它把诗中主人公从沉痛中唤醒。这就是情,情的力量。真是“何物人间情一点”,简直可以贯金石而俱穿。接着,诗中写出这种情的特点:“情声合,两无违。”原来,这是把两颗心完全贴在一起的情,无怪乎它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这也是韵变而句式未顿变。因为这六字与前六字,既紧紧相连,而又有其重要进展。问题的全部答案就揭示在这里。诗至此,似已无话可说了;但作者又翻出了一层新意。这里一个五字句、一个七字句,是从反面来一个假设,言如果歌里有一句不中(入,中、去声)意的话,那么,不管它怎么多,怎样美妙,就像陆机的诗所说:“再唱梁尘飞”,或如刘向《别录》所说:“尽动梁尘”,把屋梁所有的灰尘都惊起来,也就像鲍照的诗所说“万曲不关心”了,不听了。从君,任你。这就从反面强调了感情的可贵在于:真挚、纯洁,不容羼入半点尘埃;否则,就一文不值。

  这首诗,韵凡四变,句式凡三变。不像鲍照之作,一韵到底,句式不过一变。盖以腾踏之势,步步设疑,层层折进,引人入胜。入后,既揭示其底蕴,又从反面来一笔,把要强调的情强到最高的程度。这是诗的价值。在以前的乐府里是没有过的,也不是鲍照的那首只写到“体君歌,逐君音。不贵声,贵意深”的同题之作所能比拟的。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91-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曲江二首

: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且欣赏这即将消逝的春光,也不要害怕酒喝多了让人伤怀更多。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仔细推敲事物的道理知道需要及时行乐,为什么要用浮名牵绊自己的一生。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每天退朝归来,都要典衣沽酒。常常到曲江边举杯畅饮,尽醉而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只看见蝴蝶在花丛深处飞来飞去,蜻蜓在水面慢慢的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我要把话传给世人,希望人们与这样美好的春光共同流连享乐,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参考资料:

1、 谷向阳 .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中学第三分册)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 :13-14 .2、 王相等著 .千家诗 .西安 :陕西古籍出版社 ,1999 :89 .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减却春:减掉春色。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伤:伤感,忧伤。

江上小堂巢(cháo)(fěi)翠,苑边高冢(zhǒng)卧麒(qí)(lín)
巢翡翠:翡翠鸟筑巢。苑边高冢卧麒麟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推: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浮:虚名。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朝回:上朝回来。典:押当。

酒债(zhài)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债:欠人的钱。行处:到处。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见:现。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传语:传话给。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风光:春光。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违:违背,错过。

参考资料:

1、 谷向阳 .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中学第三分册)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 :13-14 .2、 王相等著 .千家诗 .西安 :陕西古籍出版社 ,1999 :89 .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首联是说,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的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为何又“正愁人”呢?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不是值得人们珍惜的吗?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又怎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颔联是说,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的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的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的随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又是什么滋味呢?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只是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尽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然而作者何以要如此“反复层折”的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究竟是仅仅感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呢?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颈联是说,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第三联就写到了人事。有人说此联“奇想惊人”,细想却恰恰在人意之中。诗人的目光随着“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在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尾联是说,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面对这残败景象又有什么办法呢?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难道“物理”就是这样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杯消愁愁更愁”而已,乐处又在哪里呢?

  绊此身的浮荣何所指?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以上的谏官。因为上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乾元元年(758)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了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了解了这样一个历史背景,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这是“联章诗”,上下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下一首,即紧承“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第二首开头四句是说,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钱来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到处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少有的了。

  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上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尔用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走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走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致到处欠着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诗人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味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那就今日有酒今日醉吧!这事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第三联是说,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上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第三联写江头景,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人生如此短促,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难道不值得珍惜吗?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多么恬静、多么自由、多么美好的境界啊!可是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还能存在多久呢?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末联是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啊,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哪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曲江二首》是因为仕途不得志而作,所以惜春、留春之情包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抒写的是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8-47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