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曲

:
百舌犹来上苑花,游人独自忆京华。
遥知寝庙尝新后,敕赐樱桃向几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顾况

顾况

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192篇诗文

猜你喜欢

寄宿田家

: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田家老翁住在东面山坡,说自己一辈子隐居在这里。

鬓白道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两鬓斑白不曾记得岁月时日。只是看到满山绿遍才知春天又至。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门前所种柳树已高同深巷,山间清泉流响进入池塘。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老牛膘肥体壮一天能耕十亩地,老翁清闲时常扫一扫院子。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有客远来就用美酒招待,兴致浓厚常常吟诵先人的诗。

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山岩洞穴里藏着鼹鼠,水边竹林里潜伏着鸬鹚。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村子旧址上人烟稀少,喝醉后根本顾不上辩认道路。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今夜应该在这里歇息,明天一早就与老翁告辞。

参考资料:

1、 涂元渠.《高适岑参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08月第1版:第21页2、 范凤驰.《新选唐诗》.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38页

田家老翁住东陂(bēi),说道平生隐在兹。
陂:山坡。兹:此地。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识春时:知道春天的到来。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cí)
茅茨:茅屋。茨,用芦苇或茅草建成的屋。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平吟:平和自然地吟诵。

岩际窟中藏鼹(yǎn)鼠,潭边竹里隐鸬(lú)(cí)
鼹鼠:田鼠。鸬鹚:水禽。鱼鹰,俗称水老鸦。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怯路歧:担心路有岔道。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shǔ)与君辞。
拂曙:拂晓,天将明时。

参考资料:

1、 涂元渠.《高适岑参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08月第1版:第21页2、 范凤驰.《新选唐诗》.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38页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
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
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
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
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
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
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
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这首诗写诗人寄宿农家、与老翁饮酒所见所感的内容,表现农人的闲静惬意和诗人对农家生活的极大兴趣。一联是老翁身世,居此已久。二联是远离尘世,不计时日。三、四两联是勤快但不忙碌的劳作。五联是热情待客。从吟诗看。农人是位隐居的官吏,诗人遂与他有共同语言。六联是自然景观。最后两联是表明心迹。诗的笔法属白描,抒写逼真实在。

参考资料:

1、 范凤驰.《新选唐诗》.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3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公子家 / 公子行 / 长安花

: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公子家的花种满了整个花园,花开了,遮住了花园的路。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一棵禾苗在花儿旁边生长出来。公子以为禾苗是恶草,便顺手将禾苗拔掉了。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西园:指公子家的花园。青楼:泛指华美的楼房。在此指花园中的道路。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è)草。
恶草:杂草。

种花满西园,花发青楼道。
花下一禾生,去之为恶草。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公子拔禾的细小动作,充分暴露了这些人的寄生虫的本质。他们根本就不懂得种庄稼的艰难,更不知道什么是庄稼什么是恶草。可他们却天天要挥霍农民的劳动果实,这是多么的不平等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

: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鸰。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巫峡一带千山迷暗,遥想终南山万里皆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我存病中见到弟弟的来信,不禁惊怪你还是世间之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
边读信边回答几子的询问,弟弟远道来夔州正冒着故争的烟尘。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
等到弟弟高兴地乘船来到巫峡口岸,哥俩要款叙乡情,话说归秦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鸰。
久久地等待你的到来,等不到你急得我禁不住把喜鹊嗔怪。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我还把你的信男给鶺鸰看,这时树上的喜鹊还是兴奋得不愿离开。从原野飞来的鶺鸰显出急难之意,我想弟弟你也像鶺鸰似的飞鸣,求其同怀。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我老是凭倚着江阁翘首引颈,恨只恨江柳遮住了我的眼睛。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
过去了不少舱只竟不见弟弟来到,我屈指数十年来的事,一会儿愁得要死,一会儿又苏醒过来。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4-9152、 杜甫.杜甫集:三晋出版社,2008:207-209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巫峡:夔州(今奉节)一带峡谷。终南: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
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战伐新:指大历二年(767)正月密诏郭子仪讨周智光和命大将浑瑊及李怀光陈兵渭水一事。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

款款:徐徐,缓慢。秦:指长安。

待尔嗔(chēn)乌鹊,抛书示鶺(jí)(líng)
嗔:责怪。鶺鸰:鸟名。即脊令。后因以脊令比喻兄弟。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
愁绝:愁极。星星:亦作“惶惺”。指稀疏的白发。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4-9152、 杜甫.杜甫集:三晋出版社,2008:207-209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问,来经战伐新。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

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鶺鸰。
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
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亭。
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首联渲染环境,三峡一带,两岸连山,山峦叠嶂,遮天蔽日,因此说“巫峡千山暗”,终南山代指长安,弟弟杜观在暮春时节不远万里从长安来蜀中。

  颔联乃直书实事。诗人虽在病中,但因很快就要与观弟相见,精神振奋,病也觉得好多了。两句意为烽烟四起,战乱频繁,生死未卜,突得来书,才知杜观尚在人间。惊喜之情,不可言状。这是悲中见喜。“书到汝为人”,是说:收到来书才知你仍然是人,还没有变成鬼。这就把诗人平时对亲人的关切和接书后的惊喜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颈联是就书发挥。“儿童”,指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接到久别亲人的来信,这对全家都是一件大喜事。此时宗武才十四岁,对于十年未见的叔叔是一无所知的。孩子们好奇地想把叔叔的一切都问个明白,诗人也高兴地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兄弟之间的骨肉深情,跃然纸上。“来经战伐新”,这既是信中的内容,也是诗人对孩子们说的话。《杜诗镜铨》引卢德水注云:“是年郭子仪讨周智光,命大将浑瑊、李怀光军渭上,所谓‘来经战伐新’也。”杜观是冒着性命危险,通过战区远道而来的。这两句在感情上又由欢快转入悲凉,是喜中有悲。

  尾联设想兄弟见面之后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渴盼观弟早日到来的急迫心情。这是诗人接读来书后产生的联想。诗人的老家在巩、洛,有别业在长安,他在飘泊生涯中一直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再一次表示了“归秦”的愿望,但是,这一愿望只有等战乱结束,时局太平,方能实现。、款款而话者,慢慢地商量也。诗人实有身不由己、力不从心的苦衷。这里仍然是悲喜相兼。“泊船”与“巫峡”相呼应,“归秦”与“终南”相衔接,首尾紧密配合,堪称天衣无缝。

  前一首侧重写读信时的情景,后一首则侧重谈读信后的感想。

  “待尔嗔写鹊”是说诗人在等待中十分焦急,同时也感到奇怪:乌鹊不是已经预报了观弟即将到来的喜讯吗?但为什么兄弟还没有到呢?是不是乌鹊的信息不灵了?一个“嗔”字把诗人“喜其至而又恐其不即至”的焦急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兄弟十年隔绝,空羡鶺鸰之相亲。“抛书示鶺鸰”,是表示兄弟即将团聚,不再羡慕鶺鸰了。

  三、四句各自与一、二句相应承。乌鹊尚在枝头,这是一喜;兄弟就像鶺鸰在原一样,都曾身处困境之中,这是一悲。诗人接读来书后悲喜交集的感情波澜久久不能平静。但他抒发感情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乌鹊、鶺鸰这样的具体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象征的含义委婉地表达出来的,这就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这种隔句应承的表现手法也使行文有串珠双垂之美,笙箫合奏之妙。

  “江阁嫌津柳”。诗人登上江边楼阁,希望快点看到观弟来船的帆影,但令人讨厌的是柳荫遮住了视线。春风杨柳,本是美好的形象,这时却成了讨人嫌的东西。进一步反衬出诗人渴盼兄弟团聚的焦急心情。清代论诗家仇兆鳌、王右仲把“嫌津柳”、“数驿亭”都解作杜甫的行为。实际上“风帆”,是杜观所乘之船;“数驿亭”,是杜观的行为。这两句,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悬揣。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弟之盼兄,一定也像兄之盼弟。诗人觉得自己在这里嫌津柳之密,想来他也一定在来船上嫌驿亭之多也。这样就能把相互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加深沉。“应论十年事,愁绝始星星。”“愁绝”亦作“捻绝”,“星星”亦作“惶惺”。“愁绝”,指愁得要命;“星星”,指稀疏的白发。这两句是预想兄弟会面之后,详细叙谈十年来颠沛流离的苦楚,当年正是由于愁得要命,头发才开始白起来的。

  这两首五言律诗,格律精绝,技艺娴熟,笔法臻于化境。“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正是指的这种境界。后人不仅尊之为“诗圣”,而且称之为“情圣”。这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之真挚,爱心之炽烈,是十分突出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94-2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花卿

: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锦官城里每日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5-1662、 崔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1-532

(jǐn)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wén)
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65-1662、 崔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1-532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第一句“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市的别名。丝,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丝管,代指音乐。日,这里是每日的意思。纷纷,形容音乐声络绎不绝。意思是说,锦官城里奏起管弦音乐,一天到晚响个不停。“丝管”二字点出全诗描写的对象。点明之后,便从各种角度对它进行描绘。先用“纷纷”二字写出其连绵、和谐、化无形的乐曲为有形之物,形象地写出管乐声与弦乐声相互交错、追逐的情景。

  第二句“半入江风半入云”。意思是说:音乐的响声一半散入江风中,一半散入云层中。“入江风”,是说声音广传地面;“入云”,是说声音上冲天空。从地到天,到处都传播着音乐的声响。两个“半入”重复使用,造成音律的回环、流畅,与那弥漫宇宙的音乐声正相和谐,具有很深的情趣。

  第三、四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说,这样的乐曲只能是天上才有的,人世间有能听到几回呢?古人认为,只有天上的仙乐才是最美妙的。作者把“此曲”看作是天上的仙乐,这就是极度写出它的不同凡俗;然后,又用人间的罕闻,进一步写出它的珍贵。这两句是在前面写实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从虚处下笔,把“此曲”之美好推到绝伦的地步。虚实结合,互相照应,完美地表现出了乐曲的精绝。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首诗无疑是赞叹花敬定所赏音乐的高级,单仔细体味,其中是含有讽刺意思的。花敬定作为一名武将,立功之后终日以歌舞为乐,不再操练兵马,这是有失职分的。作者的讽意并没有诉诸字面,而是隐藏在赞叹乐曲的背后,闪闪烁烁,扑朔迷离,可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可以把它看成一首赞美音乐的作品,也可以玩味其中的含蕴。

参考资料:

1、 崔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1-5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日日

: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一天天的春光和时光争晖飞快流逝,奔向山城的山路早春的杏花发出芳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什么时候心绪能全然没有什么事,能得到如春天的百尺游丝一样的春思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2、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6-1207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日日:意为一天天。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丽、富于生命力的景象。日光:既指艳阳春日,又兼有时光之意。山城:依山而筑的城市。

几时心绪(xù)(hún)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心绪:心思,心情。浑无事:即全无事。浑:犹全。游丝:指春天时虫类吐在空中而四处飞扬的细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712、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6-1207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题或作“春光”,或作“春日”,皆非,应是截取开头一句的前两字而成。在李商隐诗集里有很多诗是属于这种虽曰有题实为无题的,如《流莺》(其首句云“流莺漂荡复参差”)、《相思》(首句云“相思树上合欢枝”)、《人欲》(首句云“人欲天从竟不疑”)等皆其例也。

  全诗可分两层:前二句写的是春景,后二句是写由此景而感发的心情、意绪,并以“游丝”绾合前景后意,显得十分自然、缜密。诗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家国大事,也看不出什么博大的胸襟和深邃的思想。但是却从这普普通通的景色抒写中传达了诗人某种幽微而复杂的体验或感受,而这才是此诗感人之所在。

  首句“日日春光斗日光”写诗人眼中的春色。一句之中连用三个“日”字,妙在使人不觉其重。原因何在?这须从“斗”字说起,“斗”乃“争强竞胜”之意,是此句之“眼”,有了它才使“春光”、“日光”充满了勃勃生机。在这里,“春光”和“日光”都具有双重含义。从字面看,“春光”泛指春天明媚艳丽的风物景致。“日光”则指时色天象。前者为物色,后者是时间,随着时间(“日光”)的推移,物色(“春光”)也在不断变化,而这推移与变化又是瞬息迥异,所以诗人用“日日”状其景况,以“斗”字提挈于时色物象之间,竟成此一热闹繁华的场面。因此不妨说这句诗是以开朗、畅快、愉悦作底色的。但是另一方面,在古典诗文里“春”、“日”还有另一重喻意,另一个传统,即人们常将春、秋同人的青春年少和年迈衰老联系在一起,或者竟是二者的代名词,将时日光阴同人的生命时光相比拟。自从屈原发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的叹息之后,这种对生命本体的强烈意识和深沉感喟便无时无刻不倾注于诗人的笔端。了解了这一层,再来看李商隐的这句诗时,便会有不同的感受。“斗”字虽突现了春色的繁盛迷人,但是,在这愉心悦目中又蕴含着诗人莫名其妙的忧惧和哀伤,而这种不易觉察到的潜在情绪又终于发展成了后二句感情的直接坦露。

  如果说首句还是笼统地描摹,那么次句“山城斜路杏花香”则是比较具体地状写了。“山城斜路”指示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其实在看到“日日春光斗日光”之前诗人就已经走在这弯弯曲曲的路上了,这是诗家用笔狡狯之处。——“杏花”大约是“山城斜路”边最突出、最具特色的景物,所以单独拈出,又以“香”字来渲染,使春色具体化、立体化了。这两句虽同是写春色,但一较抽象,一较具体;一是望中之感受(视觉的),一是从嗅觉中得来,略有不同,因而富于变化。

  三、四句“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应作一气读。这大概是套用了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百丈游丝争绕树”的诗句。诗人缓步行进在山城斜路上,看见在空中自由自在浮动着的游丝,想到自己整日为尘世俗事所萦绕不得安宁,竟觉得自己反不及这无声无息的“游丝”,于是才生出了这一奇想: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像这百尺游丝一样浑然无知无觉、自由自在呢?但诗人毕竟不是“游丝”,庄周化蝶那是梦中才有的事,所以企羡也就只能归于企羡,“心绪”既不能似“游丝”一样“浑无事”,而诗人的烦恼、忧郁也就只能依然故我。如此思来想去,竟觉得此时“心绪”之多“事”比直说更增百倍令人难堪。这种将有感情的人同无情的物相比的构思在古典诗词中是非常常见的,有时是正接,有时是反衬,如杜甫《秋兴八首》诗“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有巢可归的燕子反衬人的无家可归;又如岑参《寄左省杜拾遗》“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以鸟儿高飞喻写自己的抱负和眼下的不得志等等。但在这些诗里还多是可以寻绎的外在类比联想,而在李商隐这两句诗中则是以双关的“绪”将无形无影的心理情绪(“心绪”)同空中的“游丝”联系起来。这可以看出李商隐诗设喻的巧妙。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06-120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