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扬帆起航,远望东南方向,高山水乡还很遥远。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卦象显吉,宜于远航。那就高兴地趁好日子乘风破浪前进吧。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若要问我现在要去哪里?我要到天台山观赏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朝霞映红的天际璀璨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挂席:挂帆,扬帆。水国:犹水乡。遥:遥远。
舳(zhú)舻(lú)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舳舻:指首尾衔接的船只。舳,指船尾;舻,指船头。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接:靠近,挨上。风潮:狂风怒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今何适:现在到哪儿去。访,造访,参观。
坐看霞(xiá)色晓,疑是赤城标。
霞色:云霞的颜色。赤城: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标,山顶。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孟浩然诗多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皮日休评价),故诗味的淡泊往往叫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首《舟中晓望》,就记录着他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实地登览在大多数人看来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乐于表现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时的旅途况味。
船在拂晓时扬帆出发,一天的旅途生活又开始了。“挂席东南望”,开篇就揭出“望”字,可见情切。诗人大约又一次领略了“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的心情。“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此刻诗人似乎望见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望见,因为水程尚远,况且天刚破晓。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国——遥”这五个平常的字构成的诗句中。
既然如此,只好暂时忍耐些,抓紧赶路吧。第二联写水程,承前联“水国遥”来。“争利涉”以一个“争”字表现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表现出一个常与波涛为伍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跟上句相连,便有乘风破浪之势。
到此自然想要知道他“何往”了,第三联于是转出一问一答来。这其实是诗人自问自答:“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这里遥应篇首“东南望”,点出天台山,于是首联何所望,次联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这一联初读似口头常语,无多少诗味。然而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就会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兴奋与夸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而诗的意味就在无字处,在诗人出语时的神情风采之中。
正因为诗人是这样陶然神往,眼前出现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在诗人的想象中,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当是山石发出的异彩。这想象虽绚丽,然而语言省净,表现朴质,没有用一个精美的字面,体现了孟诗“当巧不巧”的特点。尾联虽承“天台”而来,却又紧紧关合篇首。“坐看”照应“望”字,但表情有细微的差异。一般说,“望”比较着意,而且不一定能“见”,有张望寻求的意味。而“看”则比较随意,与“见”字常常相联,“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可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只是诗人那么猜想罢了。如果说首句由“望”引起的悬念到此已了结,那么“疑”字显然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传神。
此诗似乎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它形象质朴,却又真彩内映;它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串全篇。从声律角度看,此诗是五言律诗(平仄全合),然而通体散行,中两联不作骈偶。这当然与近体诗刚刚完成,去古未远,声律尚宽有关;同时未尝不出于内容的要求。这样,它既有音乐美,又洒脱自然。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7-88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
陵阳山上的隐士,是身、世两忘的人。
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
他们住杂草丛生的简陋居室,令人觉得比整个天下还宽广。
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
对着酒、却不喝,只是默默地探讨渊深玄妙的哲理。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人们由于不知足,故常爱叹息自己遭遇不好。
参考资料:
1、 陈光.杜牧诗赏读:线状书局,2007年:45页2、 邓绍基 周秀才 侯光复.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 杜牧:大连出版社,1997年:73页3、 刘逸生.杜牧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71页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
陵阳:陵阳山,在宣城。传说是陵阳子明得道成仙的地方。北郭:指北郭先生廖扶。身世:身,自身。世,社会。
蓬蒿(hāo)三亩居,宽于一天下。
蓬蒿:蓬草和蒿草。形容杂草丛生。三亩居:泛指村野寒俭的住宅。
樽(zūn)酒对不酌(zhuó),默与玄相话。
“樽酒”两句:用东汉扬雄比喻元处士。这两句是说:他对着酒,却不喝,只是默默探讨渊深玄妙的哲理。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寡:少。
参考资料:
1、 陈光.杜牧诗赏读:线状书局,2007年:45页2、 邓绍基 周秀才 侯光复.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 杜牧:大连出版社,1997年:73页3、 刘逸生.杜牧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71页全诗描绘了元处士的隐居生活,对他的清静无为、心与玄游的生活方式和心境表示赞许。
前两句总述,点明元处士的隐居地点和高行。在陵阳山上有一个德行像汉代北郭先生的隐者,他是一个对自己、对世间都超然相忘的人。以下从居室和生活两方面进行分述。元处士居住的地方长满了野草,但在他看来,这么简陋狭窄的地方,却比整个天下都要宽广。这些说明,正是因为他胸怀宽广,所以才有这种感觉。元处士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即使斟了一杯酒,也常常不饮,而是默默地玄想冥览,心游太玄。他身居斗室心宽天下,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到达这境界须有寻“玄”觅“道”的文化底蕴支撑。“玄”就是“道”。中国古代任何学派都不否认道,亦即都承认宇宙是个自然展开的过程,解决什么问题都要捉摸道的运动变化。针对不同问题捉摸道便产生各种学说。而元处士则更希望超越一切学说而直接到达道的境界。心宽天下便取得真正自由。这两句亦是对元处士的赞誉。
最后两句带有惋惜之情,对元处士如今的处境表示同情。诗人认为,人生本来就有不完美的地方,元处士平时也一定常叹息自己的人生机遇少,没有得到好的机遇或没遇到真正欣赏自己的人。话虽如此,语气中却带着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得的意绪,避世而相忘于江湖,悠然忘我,与自然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陈光.杜牧诗赏读:线状书局,2007年:45页2、 李克和.昨夜星辰 李商隐 杜牧 黄景仁诗选 :岳麓书社,2002年:85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盈。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最可爱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航行万里,眼中永远都是灿烂光明。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4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3-224上国随缘住,来途(tú)若梦行。
上国:春秋时称中原为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住:一作“至”,一作“去”。来途:指从日本来中国。一作“东途”。
浮天沧(cāng)海远,去世法舟轻。
浮天:舟船浮于天际。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一作“浮云”。沧海:即大海,因水深而呈青绿色,故名。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法舟:指受佛法庇佑的船。一作“法船”。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明,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利。
水月通禅(chán)寂,鱼龙听梵(fàn)声。
水月:佛教用语,比喻僧品格清美,一切像水中月那样虚幻。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惟怜:最爱;最怜。一作“惟慧”。一灯:佛家用语,比喻智慧。一作“一塔”。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4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3-224这是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前两句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惫、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暗示归途邈远。“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怀和体贴。“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然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独自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寂寞,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此诗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
此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注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其实是往返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全诗前半部分写日本僧人来华,后半部分写日本僧人回国,诗中多用了“随缘”、“法舟”、“禅寂”、“水月”、“梵声”等佛家术语,充满宗教色彩,带有浓厚的禅理风格,并紧扣送僧的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全诗遣词造句融洽、自然,足见诗人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23-224河右澶漫,顽为之魁。
河右土地宽广,李贼占山为王。
王师如雷震,昆仑以颓。
天兵如雷迅猛,震得昆仑欲坍。
上聋下聪,骜不可回。
昏聩不听忠告,李轨积恶难返。
助雠抗有德,惟人之灾。
倒行逆施降灾,万家生灵涂炭。
乃溃乃奋,执缚归厥命。
河右人神共怒,缚贼押解长安。
万室蒙其仁,一夫则病。
百姓始蒙仁德,独夫命归黄泉。
濡以鸿泽,皇之圣。
鸿泽沐浴庶民,三呼圣人李渊。
威畏德怀,功以定。
恩威并施服众,功业臻于大唐。
顺之于理,物咸遂厥性。
顺天顺民顺理,江山万物荣昌。
河右澶(dàn)漫,顽为之魁(kuí)。
澶漫:宽而长,指面积方圆。顽:此处指李轨。魁:首领。
王师如雷震,昆仑以颓。
昆仑以颓:昆仑山因而倾塌。颓:倒塌。
上聋下聪,骜不可回。
上聋下聪:上聋指李轨,下聪谓其部将安兴贵。 骜:通“傲”。
助雠(chóu)抗有德,惟人之灾。
雠:通“仇”。有德:有德之君。
乃溃乃奋,执缚归厥(jué)命。
乃溃乃奋:(人们于是)既恼怒又奋起(出击)。溃:恼怒,奋:奋起、举起。厥:代词,指李轨。
万室蒙其仁,一夫则病。
一夫则病:诛杀李轨。一夫:指李轨。病:使……受严厉惩罚,这里指处以极刑。
濡以鸿泽,皇之圣。
威畏德怀,功以定。
威畏德怀:使动用法,意思是:威严令人畏惧,德仁使人感怀。
顺之于理,物咸遂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