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牡丹芳香啊牡丹芳香,黄金的花蕊开绽在红玉的花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几千片花瓣赤霞似的灿烂,几百枝花朵绛烛似的辉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照地生辉,刚展开锦绣的身段,迎风飘香,却没带兰麝的香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仙人的琪树,被比得苍白无色,王母的桃花,也显得细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宿露浸润,泛起紫闪闪的奇艳,朝阳照耀,放出红灿灿的异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红紫深浅,呈现着不同的色调,向背低昂,变幻出无数的形状。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无力地卧在花丛,将息带醉的身躯,多情地映着花叶,隐藏含羞的面庞。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娇生生的笑容,仿佛想掩住香口,怨悠悠的情怀,好像在撕裂柔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称姿贵彩,的确是超凡绝俗,杂卉乱花,哪里能比美争芳。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石竹、金钱,固然是十分细碎,芙蓉、芍药,也不过那么平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于是乎引动了王公卿相,冠盖相接地赶来观赏;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还有轻车软轿的贵族公主,和那香衫细马的豪家。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寂静的卫公宅闭了东院,幽深的西明寺开放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双双舞蝶殷殷地陪伴看客,声声残莺苦苦地挽留春光。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担心太阳晒损娇姿,张起帷幕遮取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花开花落,二十来天,满城的人们都像发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三代以后文采胜过实质,一般人都重华而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重华直重到牡丹的芳菲,由来已久,并非始于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元和皇帝很关心农桑,由于他体恤下民,天降吉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去年的嘉禾长出九穗,田中寂寞,没有人理睬。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
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但是这些却无人知晓,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
无人知,可叹息。
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唐音阁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93页2、 贾炳棣.咏牡丹诗词精选:金盾出版社,2008年8月:第22页3、 子谔、一飞、吉庠.白居易的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01月第1版:第54页4、 霍松林.白居易诗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年07月第1版:第161页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ruǐ)绽(zhàn)红玉房。
绽:裂开。此指花开。红玉房:指红牡丹花瓣。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jiàng)点灯煌(huáng)煌。
英:花瓣。灿灿:光彩鲜明耀眼。绛:深红色。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shè)囊(náng)。
兰麝囊:装着兰草、麝香等香料的香囊。
仙人琪(qí)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琪树:神话中的玉树。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áng)。
间:更迭。随:任凭。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huì)乱花无比方。
比方:比较。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sháo)药苦寻常。
石竹:草名,开红白小花如铜钱大小。芙蓉:荷花。芍药:观赏植物名,花大而美。寻常:平常,平凡。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王公与卿士:古时封爵,有王,有公,又论品阶又有卿、大夫、士。游花:外出赏花。冠盖:帽子与车上的帷盖。此朝中的达官贵人。
庳(bēi)车软舆(yú)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庳车:指一种轻便灵巧的车子。软舆:软座轿子。细马:良马。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卫公宅:唐李靖封卫国公,其宅多植花木。西明寺:唐时玩赏牡丹的胜地。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三代:这里指夏、商、周。文胜质:此处意为人们喜尚文采胜过了喜爱事物质朴的本性。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有渐:有所加剧。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xù)下动天天降祥。
元和天子:指唐宪宗李纯。恤下:抚恤下民。动天,感动了上天。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qí),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造化:大自然。
少回卿(qīng)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jià)穑(sè)。
卿士:古官阶有公、卿、大夫、士。这里泛指朝中官员。稼穑:指农事。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唐音阁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93页2、 贾炳棣.咏牡丹诗词精选:金盾出版社,2008年8月:第22页3、 子谔、一飞、吉庠.白居易的故事: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年01月第1版:第54页4、 霍松林.白居易诗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年07月第1版:第161页诗人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完成了这首有名的乐府诗。先以文彩艳丽的笔法描绘了牡丹妖艳迷人的姿色。继写由于牡丹的妖艳而引逗出卿士赏花的狂热场面。然后笔锋一转,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华不重实的流弊,由来已久。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这里没有采取直接抨击卿士的办法,而是采取一种委惋的方式,说“卿士爱花心”是由于“牡丹妖艳色”所致。希望老天施展造化力来减却牡丹的妖艳色,削退卿士的爱花心。最后正面提出: “同似吾君忧稼穑”的主张。白居易提倡天子与卿士关心农业生产的主张值得肯定。
开始四句从正面极写牡丹的艳丽之态:黄色的花蕊,红色的花瓣,成千上百的牡丹联成一片,像那晚霞似的
牡丹 灿绽辉煌。“照地初开锦绣段, 当风不结兰麝囊。仙人琪树白无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这四句意思是:牡丹初开似锦绣的身段,光辉照地,香气四溢。仙人的玉树,王母的桃花都无法相比。“宿露轻盈泛紫艳, 朝阳照耀生红光。红紫二色间深浅, 向背万态随低昂。”以上四句意思是:夜露的滋润,朝阳的照耀,使牡丹变幻着不同的色彩,展示着美丽的娇态。
“映叶多情隐羞面, 卧丛无力含醉妆。低娇笑容疑掩口, 凝思怨人如断肠。浓姿贵彩信奇绝, 杂卉乱花无比方。”这几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华丽、高贵、娇美的牡丹超凡脱俗,与那些杂卉乱花不可相提并论。比方即比拟。比起牡丹,这两种花都显得太细小了。
“遂使”以下四句:写王公贵族狂热地赏玩牡丹, 这四句的大意是:牡丹的妖艳引逗着王公卿相,贵族公主,豪家儿郎,穿着漂亮,乘坐着轻便舒适的车马终日赏玩。“卫公宅”以下八句:继写牡丹盛开时赏花的盛况。这里用一“闭”字。写尽了王公贵旋倾家出动赏牡丹的情景。又用一“开”字,写尽了牡丹开处皆有人的情景。“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在谷雨前后开,从开至谢,一般为二十来天。花开花落,仅仅二十来天,在这一年一度的花开时节,满城的人看花。就好象发狂了似的。“三代”以下四句:议论时弊,进入主题。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这四句的大意是说:夏、商、周三代以后,浮华胜过了质朴,时人都重视虚华而不重视质实。直到看重牡丹的芳菲。这种流弊并非抬自今日,而是由来已久。“霞和”以下六句大意是:元和天子很关心农业生产.由于他怜悯老百姓感动了神灵,上天便降下了吉祥。去年地里的谷子长出了九穗。但是群臣不关心百姓疾苦。以致田野里很寂寞,无人前往问津。今年的麦子分出两枝,真是祥瑞的征兆,但是这些却无人理会,唯独天子一个人内心感到喜悦。这是对皇帝的颂扬欢捧。“无人知”至末尾:直抒胸臆,点明主题。这四句的大意是:天降吉祥,没人理会真叫人叹息,我愿暂求掌握造化的主宰者。减却牡丹妖艳的颜色,冷却一下卿士们爱花的心情,都象天子一样关心农业生产,人民就都得到幸福了。作者痛斥上层统治者狂热地赏玩妖艳的牡丹而不关心与广大百姓生命攸关的农桑。但作者无回天之力,只能无可奈何地呼喊:“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慢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作者对皇帝的褒奖,只是一种类似辞赋中的说反话而已。
参考资料:
1、 贾炳棣.咏牡丹诗词精选:金盾出版社,2008年8月:第22页2、 李冷文、曹法舜、董寅生.牡丹古诗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04月第1版:第21页3、 龚克昌、彭重光.白居易诗选: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01月:第59页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
我在流放去夜郎的道路上,基本没有写什么诗歌,琉璃砚中的墨水很长时间都是干枯的。
今年敕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
现如今在巫山阳获大赦归还,我的生花之笔又恢复了青春,宛如蛟龙一样生气勃勃。
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
圣主一定还想听听《子虚赋》,司马相如却想与圣上论论文章的要诣。
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
我愿扫荡鹦鹉洲,与你大醉一百场。
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
啸声激起白云,飘飞在云梦七大湖泊,歌吟声震撼三湘的渌水。
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
别可惜船只,拿它沽来美酒,咱们一船一船地喝,为买春芳,咱们千金一掷不为多。
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yàn)水长枯槁(gǎo)。
去岁:即乾元元年(758)。
今年敕(chì)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
巫山:在今四川巫山东。李白流放夜郎途经巫山时遇朝廷发布的赦免令而得释。
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
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
鹦鹉洲:原在湖北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沦于长江。东汉末年,祢衡作《鹦鹉赋》,是以得名。
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lù)水动三湘。
七泽:今湖北境内。三湘:指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带。
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值岁阑。
襄阳的景致应数岘亭最好看,渡口行人稀少一年将要过完。
为报习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替我告知习家多多置办美酒,夜里迎风冒雪过江倍觉严寒。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62-863襄阳好向岘(xiàn)亭看,人物萧条值岁阑(lán)。
襄阳:古郡名,建安十三年(208年)分南郡、南阳西郡置,隋唐时代或称襄州。岘亭:指岘山之亭,岘山又名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县南,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东晋桓宣曾于山上筑戍守。值岁阑:时值岁末。阑,晚意。
为报习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习家:指习姓之人。这个习家是指姓习的望族,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如习凿齿。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62-863这首写风雪渡江的诗,用极古简的笔法,绘出一幅饶有情致的图画。首句点出地点,诗人正“渡”的是汉江环绕襄阳、岘山的一段,这同时也是写景,淡淡勾勒出岘山的轮廓,在灰色的冬晚天空背景衬托下,岘亭的影子显得特别惹眼和好看。次句点节令(“岁阑”),兼写江上景色。由于岁暮天寒逆旅主人,故“古道少行人”。然而“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反而增添了一种诗情画意。三句是寄语备酒,借此引起末句“夜来风雪过江寒”:江间风雪弥漫,岘山渐渐隐没在雪幕之中,一叶扁舟正冲风冒雪过江而来。末二句用“为报”的寄语方式喝起,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天生的图画,而且仿佛人在画图中。
说它如画,似乎还远不能穷尽此诗的好处。虽然诗人无一语道及自己的身份、经历和心情,但诗中有一股郁结之气入人很深。
襄阳这地方,不仅具有山水形胜之美,历来更有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晋代的羊祜。史载他镇守襄阳,务修德政,身后当地百姓为他在岘山置碑,即有名的“堕泪碑”。诗的首句说“襄阳好向岘亭看”,绝不仅仅是就风光“好”而言的,那尽人皆知的羊公碑,诗人是不会不想到的。而且,诗的后面,越来越深蕴了一种怀古之情。前面提到岘山“岘亭”,紧接就说“人物萧条”,也不仅仅是就江上少人行而言的,还有一种“时无英雄”的感喟盘旋句中。
“习家池”乃襄阳名胜之一。在那注重名士风度的晋代,“习家”曾是襄阳的望族,出过像习凿齿那样的大名士。在重冠冕(官阶爵禄)压倒重门阀的唐代,诸习氏自然是今不如昔了。第三句不言“主人”或“酒家”,而言“习家”,是十分有味的。它不仅使诗中情事具有特殊地方色彩,而且包含浓厚的怀古情绪,引人产生一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感慨。怀着这样的心情,所以诗人“初渡汉江”就能像老相识一样“为报习家多置酒”了。不光“置酒”而且要“多”,除因“夜来风雪过江寒”的缘故,而联系前文,还有更深一层涵义,这就是要借酒杯一浇胸中块垒,不明说尤含蓄有味。这两句写得颇有情致,开口就要主人“多置酒”,于不客气中表现出豪爽不羁的情怀。
于是,在那风雪汉江渡头如画的背景之上,一个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越来越鲜明地凸现出来。就像电影镜头的“迭印”,他先是隐然于画面中的,随着人们对画面的凝神玩赏而渐渐显影。这个人似乎心事重重而举措落落大方,尽管他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却没有儒生的酸气,倒有几分豪侠味儿。这大约是一个落魄的有志之士吧。他别有怀抱,却将一腔感慨愤疾,以淡语出之,诗的风格十分沉郁。而这种风格,在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89-1390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广宣上人一年到头不停地来拜访我,风雨无阻灰尘也难挡。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一直都很惭愧对朝中大臣没有什么助益,也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经年累月学习儒家圣人之道却没有太多的收获,整日吟诗也顾不上回到住所。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天气寒冷寺庙中的游人很少,不知道窗前堆积了多少红叶。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01:27222、 张敏杰,张瑞麒编著.韩愈: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69-73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广宣上人:生平不详。上人,对僧侣的尊称。三百六旬:一年到头,这里是经常之意。扰扰:忙乱的样子。冲:冒过,撞过。
久惭朝士无裨(bì)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惭:一作“为”。朝士:朝官。裨补:有所补益。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道:这里指儒家之道。回:回来,或者理解为回复。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01:27222、 张敏杰,张瑞麒编著.韩愈: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69-73诗的首联把“扰扰”和“风雨”、“尘埃”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刻画出殷勤来访、奔走于权贵之门的上人形象。“扰扰”表明了诗人无奈而不堪的心情。《诗经·风雨》中有“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表达见到朋友时平静又喜悦的心情。诗人在这句中也暗用“风雨”的典故,却是在委婉表达对广宣上人频频造访的不满。
颔联说到自己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说的显然是反话,可以理解为是对广宣上人拜访的委婉谢绝。“惭”、“愧”连用,诗人在自谦的同时,表达出他和上人在立身处世问题上的不同见解,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隔阂。
颈联仍是自谦,说自己读书没有收获。其中的“未能回”可以理解为没有回去,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广宣上人以诗相赠,诗人自谦才疏学浅,整日推敲也无法答复。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对广宣上人的回绝。诗人强调他学习的是儒家圣道,推崇的是孔孟之学,暗含他和上人之间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尾联提到了“红叶”有几堆,在王维《山中》有“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句,“天寒红叶”的意象刻画出清冷寂寞的初冬景象。诗人化用王维诗意,表达他对上人的微讽之意。广宣上人的住所是寺庙,但他整日在外奔走,以至于很少待在寺庙之中。诗人说红叶堆积,无人打扫,旨在劝这位上人当回到寺庙之中。这仍然是在委婉表达对广宣上人的不满。
韩愈一生以弘扬儒家之道为己任,排斥佛老等学说。但偏偏有所谓高僧广宣上人,频频以诗文讨教。诗人出于礼貌,又不能不略为敷衍,但内心深处对于这种奔走于权贵之门的僧人,是非常无奈而又鄙薄的。诗题中的“频”字已经表达出不耐之情。诗人采用了委婉暗示的手法,向广宣上人说明他的态度。诗人自谦的语气一以贯之,他在暗示广宣,你我之间的过多交往对双方都没有太多益处。最深处的原因是各自坚守的大道不同,各自安身立命的所在不同。诗的结尾用意巧妙,意在讥讽僧人终日不归。诗人说天寒寺冷,红叶堆积,希望点醒广宣上人:既然号称高僧,就应该在寺庙中潜修佛理,弘扬佛法,不必终日奔走在外、踪迹难寻。这首诗还意在传达一种诗人所谓“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有负于初心”的人生感喟(韩愈《〈五箴〉小序》语)。整首诗平易坦荡,不用事,不屈己徇人,言语之间颇能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
参考资料:
1、 张敏杰,张瑞麒编著.韩愈: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07:69-73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白少府带领戍卒将去陇右,行将分手远别,直奔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试问关山送兵之事,与在州县劳苦相比怎样?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士兵们身带赤羽之箭,使行进的军容更为雄壮,满山的树色青青,使身着青袍的白少府更为威武。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料想谁可俘虏匈奴强虏,将星高照,此行定能击败匈奴。
参考资料:
1、 佘正松.高适诗文注评:中华书局,2009:1452、 3.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02:253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92践(jiàn)更(gēng)登陇(lǒng)首,远别指临洮(táo)。
践更:古代服徭役时,轮到的人可以出钱雇人代替。受钱代人服役,叫“践更”。此指服役的士卒。陇首: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临洮:郡名,原称洮州。天宝元年更名为临洮郡,治所在今甘肃临潭,属陇右节度使。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关山事:指从军于关山隘口行役之事。何如:何及,哪赶得上。州县劳:任州县劳顿之职。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赤羽:赤色旗帜。树色:指树木的青绿色。青袍:指县尉之服。唐代不同级别的官员穿不同服色。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断单于臂:即斩断单于的右臂。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指敌酋。古时地理方位,如面向南,则西为右,东为左。匈奴在北,面南,则西为右,故曰断其右臂。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
参考资料:
1、 佘正松.高适诗文注评:中华书局,2009:1452、 3.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线装书局,2002:253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92首联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作为远行者的友人此行的行程紧急,以及要去的目的地。以士卒五更即出发而登陇山,道出军情之急。二句中分别用一“登”字、“指”字,既示征途渺远,又显疾进之态。这位即将与诗人离别的远行者,与诗人分手之后,到天快亮、东方欲晓之时就要赶到陇山,攀援登临其山岗之上,而此行要到的地点则是处在遥远的西北边塞的临洮。这样开头,不但表明友人离别的匆忙,同时也表明行者征人赶路的急迫。日夜兼程,行色匆匆,人马迅急,可见前方军情紧急,形势逼人。把这首诗中所描绘的征人出征的景况与杜甫《兵车行》开头几句诗所展现的情景相比,是非常有意思的。杜诗云:“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而在高适的这首送别诗中则没有一点这种征人出征,亲朋相送的场景描绘,有的只是义无反顾的豪雄气概。当然杜甫诗里出征的是士兵,而高适诗里远行的却是护送征夫的县尉,前者是被迫服役,后者则是渴望立功边塞而从军行役。这是两诗表现主旨根本不同的所在,从而其思想风格、情感色调也自然迥异。并且在表现手法上两诗也显然有所不同。杜诗是重墨铺染,而高诗则是概括精炼。“残更”、“远别”四字,用词就极为简洁,不但省去了惜别情景的展示,而且舍弃了行军途程中的一切耳闻目见,突出地表现了行人征夫一心一意手奔赴西北边塞以求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一“登”一“指”又动态地表明了赴边的迅急与行者心情的紧迫。细玩其意,“远行”二字中似乎还包含着诗人的惜别之情。总之,诗人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以引发读者丰富的审美联想。
颔联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认为从军行役之“关山事”,还不如作“州县”之吏那么劳顿,一为高适有任封丘尉之痛苦经历,故有此言;二亦可见其对军旅生活之向往,表现了诗人心中隐隐的一种得意。行者所要踏上的行程,其自然条件毕竟是险恶的,征程也是艰辛的,所以承接首二句下来诗人又通过一个设问,使一开始就高昂激越的情调旋律得到一个回环,由此以表现诗人对行者此次远征的关切。此次远行是由县尉送兵赴边,更可见当时边塞战事的紧张,补充兵力已刻不容缓。这看似简单明白的一问,却含意丰富,既表现出诗人对行者从军行役路途艰苦的体贴关注与惜别难舍之意,同时又赞颂了行者不畏险难的豪迈情怀。感情真挚,态度诚恳,耐人细读。
颈联状疾进之军容,诗人通过想象所描绘出的行者送兵赴边途中的情景。赴边征人军容严正,刀枪林立,人不离鞍,马不停蹄。姓白的县尉参与其中,从而使这疾行猛赶、奋勇挺进的行军队伍中忽隐忽现、忽前忽后地闪现着标志着县尉作为使臣所执旌节上的羽饰;而道路两旁的林木,苍苍的树色中也不时有县尉所穿青袍的闪现。诗人侧面着笔,以象征热情之“赤色”相衬,中间“随”字与“引”字锻炼极为生动,既刻画出行者随军奋勇前进,风尘仆仆的劳苦形象,更刻画了行者一往无前的气概,以其随身装束之色彩,传出士卒昂扬奋发之神态,从而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气势豪雄的千里行军图;“树色”碧绿,中间用一“引”字,使穿“青袍”之白少府和碧绿之“树色”妙合无垠,给人以满眼生机,以及白少府义气慷慨之奕奕神采。“随”、“引”二字,使诗歌具流走之势,紧扣行军特点。“赤”、“青”二色,亮丽鲜明,颇具青春气息。可谓达到人境浑一,诗画交融之境界。
尾联不直接表达唐军必胜的信念,而以“谁断单于臂”之反诘顿起,再以“今年太白高”作答,显示唐军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之势,这里自然表现出高适此时的一腔豪情。语言响亮有力,用典浑化无迹,此种虚处传神,使诗歌含蕴更为深厚。
全诗的首联写白少府告别亲友带兵轮换到西北边地驻防时登临六盘山头,远离故乡直指河西临洮。颔联写自己作为守边官吏,烦劳地方官员为了关山战事辛苦带兵换防,实在是问心有愧,对不住人家。颈联却笔锋一转,语气豪迈:奔赴边关的将士们,军容齐整,红色箭羽紧随其身,在绿色的原野上青色战袍着身,格外耀眼夺目。言外之意是赞许白少府带兵有方,军势威猛。尾联诗人豪气冲天,尽显盛唐军人的气象:谁能砍断匈奴单于的臂膀,今年的太白星高悬,必有敌人进犯边境,杀敌报国,正等待着英武的军人和将士。
参考资料:
1、 余正松.边塞诗选:凤凰出版社,2012:2242、 匡扶.甘肃历代诗文词曲鉴赏辞典: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1203、 邵永杰.陇头歌 历代六盘山诗词选萃: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