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飞卿七首
少年花蒂多芳思,只向诗中写取真。
醉袂几侵鱼子缬,飘缨长罥凤凰钗。
知君欲作闲情赋,应愿将身作锦鞋。
翠蝶密偎金叉首,青虫危泊玉钗梁。
愁生半额不开靥,只为多情团扇郎。
柳烟梅雪隐青楼,残日黄鹂语未休。
见说自能裁袙腹,不知谁更著帩头。
愁机懒织同心苣,闷绣先描连理枝。
多少风流词句里,愁中空咏早环诗。
燕支山色重能轻,南阳水泽斗分明。
不烦射雉先张翳,自有琴中威凤声。
半岁愁中镜似荷,牵环撩鬓却须磨。
花前不复抱瓶渴,月底还应琢刺歌。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我独自一人倚偎高楼怅然远望,无限寒意的边城戍旗飘扬猎猎生风。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
万里山河都是大唐的土地,在这土地上千百年来有多少戍边英雄为国献身捐躯。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边疆的愁苦不忍心去倾听,以往的事情不堪去询问。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最好脱掉文人的帽子去当一个武官,拿起武器去保卫国土立功边疆。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编著.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1102、 赵丽云主编.青少年古诗助读: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4月:66寒城猎猎戍(shù)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夏州:即赫连勃勃修建的统万城,北魏置夏州,唐为朔方节度使所辖。又名榆林,城在无定河支流清水东岸;紧倚长城,向来以险隘著称。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猎猎:风声。戍旗:要塞戍之旗。危楼:高楼。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pò)晋英雄。
唐土地:指包括夏州在内的唐朝广阔国土。千古魂魄晋英雄:晋朝时期,北方大乱,五胡乱华,先后建有十六国,其中匈奴人、大夏世祖赫连勃勃,就是夏州城建城之人(当时叫做统万城)。大夏建国后,晋朝和大夏国的赫连勃勃作战于统万城,边塞战士死伤阵亡极多。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hóng)。
离心:别离之情。边马:边塞地区的马。塞鸿:边塞的大雁。塞鸿秋季南来,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边塞鸿雁可以寄书,古人有“雁足传书”的故事。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jūn)弓。
儒冠:儒生戴的帽子,表明他们的身份,但不一定有特定社会地位。校尉:武职名。隋唐为武教官,位次将军。六钧弓:钧是古代重量计量单位之一,一钧相当于三十斤,六钧即拉力一百八十斤,用来比喻强弓。
参考资料:
1、 萧少卿编著.古代登临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1102、 赵丽云主编.青少年古诗助读: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4月:66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这首诗首联,落笔即写登楼所见,一幅边地典型画面呈现读者面前。这边城耸立在苍莽的崇山峻岭之中,寒风劲吹,城楼旗幡被风吹得噼啪作响。“怅望”二字表明诗人正受着周围环境的感染,心中正蕴涵着一股抑郁之气。
颔联,诗人“怅望”着这块苍莽的土地,便自然想起与之相关的历史。不禁感叹大唐帝国幅员辽阔,三晋之地英雄辈出。两句诗写得极有气魄,它纵横千万里,上下千余年,尽收入诗人的诗思画意之中。
颈联,“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写诗人的思绪从遥远的往事,回到了眼前的现实,充斥于诗人眼前耳边的是萧萧的马鸣和翱翔天际的塞鸿。“离心”,即离愁别绪,说自己宦游在外,心中已充满着离愁,实在不忍听那边马悲鸣之声。下句是说自己的坎坷往事,应随着塞鸿而远去。
尾联,“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将调子再度昂起。诗人表示,要把自己的儒冠脱去,穿上盔甲,手持弯弓长戟,做一名边关戍卒,要在边关上建功立业。这两句虽只罗列了兵器名称,却好像有千钧之力,掷地有声。语流轻快而豪气勃勃,活脱脱一个投笔从戎的班超再世。
诗人这首七律诗写的是登临边城,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慕往昔英雄豪杰,欲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心情。这首诗写得极为沉着有力,诗歌的脉胳起伏有致。笔力豪劲,感情深沉,是诗人诗歌中颇为难得的一首好诗。
参考资料:
1、 杨道诚,韩清显主编.中国诗词名篇类编赏析:修身养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01:110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
春天的林苑里,月自天穹缓缓移动,而竹林掩映下的厅堂在夜色中打开了。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喧闹声惊起林间宿鸟,掠过林子穿飞而去,而花香则隔着春水远远地送将过来。
春苑月裴(péi)回,竹堂侵夜开。
裴回:即徘徊。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虞世南虽然不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是他的作品具有一种不可否认的艺术魅力。他能够将各种陈旧的要素组织起来,产生新的效果,这种能力是其他宫廷诗人所缺乏的。在宫廷诗的受限制的美学范围,这可能是最值得赞赏的形式了。
这首诗表现了这位宫廷诗人对于外界的偶然事件及刹那间的美的注意。在最重要的对句技巧上,虞世南超过了大多数同时代人。他描写一对鹤:映海疑浮云,披涧泻飞泉。在第二句诗里,这对鹤变成从溪涧飞泻下来的白沫四溅的瀑布,表现了一种近于马罗尼式的新巧。有时,将陈旧要素进行新奇处理的愿望,使得诗人对自然界进行敏锐的观察,从而产生出精彩的对句。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鹦鹉洲头波浪卷着泥沙,青楼上少妇凝望春光,直到夕阳西下。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衔泥的燕子都争着回巢,只有那冤家就一点也不想家。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鹦鹉洲头浪飐(zhǎn)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青楼:旧称歌女、妓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衔(xián)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来日一身,携粮负薪。
人生来世维艰,一身携带着吃的,烧的,忍辱负重。
道长食尽,苦口焦唇。
但因道长路远,饮食易尽,常搞得口干唇焦,狼狈不堪。
今日醉饱,乐过千春。
今日若能醉饱,便觉得其乐融融,千春难得。
仙人相存,诱我远学。
有仙人对我十分关心,劝诱我远游学仙。
海凌三山,陆憩五岳。
可凌海飞达三山胜境,可栖身五岳宝地。
乘龙天飞,目瞻两角。
乘着飞龙凌天而翔,在龙背上眼看着飞龙的两支龙角。
授以神药,金丹满握。
并还授我以满把的金丹神药,吃了便可长生久视。
蟪蛄蒙恩,深愧短促。
人生蒙天地造化之恩,然犹如蟪蛄,生命苦短。
思填东海,强衔一木。
虽思欲东填沧海,以效精卫衔木,但又有何补益?
道重天地,轩师广成。
还是大道重于天地。至如轩辕黄帝,犹师事广成。
蝉翼九五,以求长生。
视九五之尊轻如蝉翼,舍弃天下,以求长生。
下士大笑,如苍蝇声。
虽为下愚之士所讪笑,犹视如苍蝇之声,闻而不顾。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3-174来日一身,携粮负薪(xīn)。
来日:即往日,昔日。王琦注:来日,谓已来之日,犹往日也。谓人生苦艰也。
道长(cháng)食尽,苦口焦唇。
道长:道路长远。
今日醉饱,乐过千春。
千春:千年。形容岁月长久。
仙人相存,诱我远学。
相存:相与慰间。
海凌三山,陆憩(qì)五岳。
三山:传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乘龙天飞,目瞻(zhān)两角。
乘龙:有乘时而动之意。《易·乾》:“时乘六龙以御天。”
授(shòu)以神药,金丹满握。
神药:一作“仙药”。
蟪(huì)蛄(gū)蒙恩,深愧短促。
思填东海,强衔一木。
道重天地,轩师广成。
轩:轩辕,即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广成:即广成子,古仙人,传说黄帝曾向他问道。
蝉(chán)翼九五,以求长生。
蝉翼:喻其轻也。九五:九五之尊,谓皇帝之位。《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句谓视帝王之尊,较如蝉冀。
下士大笑,如苍蝇声。
下士:指下等人,下愚之人,即小人。《老子》四十一章:“上士闻道而勤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苍蝇声:指高力士辈的谗毁。《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3-174“来日一身,携粮负薪。道长食尽,苦口焦唇。”《善哉行》古辞首二句云:“来日大难,口燥唇干,”初看李白诗似也是套语;其实不然。“携粮负薪”,即《赠崔司户文昆季》所云“惟昔不自媒,担西入秦。攀龙九天上,忝列岁星匠”的“担”。李白把被召入京一事看得很重,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不无自得地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是,到了长安,待诏翰林,弄臣般的地位,高力士辈的忌恨,同列的谤伤,种种严酷的现实使他从“愿为辅弼”的幻梦中清醒过来,虽然只有三年时间,但他却觉得太漫长了,“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此诗“苦口焦唇”反映了诗人当时彷徨、怅惘和困窘之态。最后,他是非离开朝廷不可了。
但是,谤伤和挫折并没能磨损诗人的锐气,也没能改变诗人豪迈傲岸的性格。他说:“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又说:“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角巾东出商山道,采秀行歌咏芝草”(《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他的朋友任华描绘诗人离开长安的情形道:“有敕放君却归隐沦处,高歌大笑出关去”(《杂言寄李白》)。根据这些载述,可推测“今日醉饱,乐过千金”写的是辞阙为放臣时的达观之状。“仙人相存”至“金丹满握”八句,表面上写从仙人求长生术,实则用游仙的形式表现对人间污浊世界的轻蔑和不满。和人间社会相比,神仙世界没有倾轧,没有谤伤,自由自在。诗中写道,马上有仙人前来存问,劝诱他远学。他随着仙人,一下凌海而至仙界三山,一下腾空而至名山五岳,何其超然、悠然。不仅如此,他还乘龙飞天,目瞻四野,受神药,握金丹。在太白集中,很有些关于求仙访道的作品,著名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结尾几句写道:“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看起来诗人是真信神仙,太信神仙了。其实又不尽然。他说过,服菖蒲以为可以延年的汉武帝“终归茂陵田”(《蒿山采昌蒲者》),并没有长年。他还对神仙和神仙世界有过怀疑:“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拟古》其三);“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长歌行》)。因此,这首诗对神仙世界的颂扬,真正目的未必在于求仙长年,而在于借那个世界来否定污浊的人间世界。
“蟪蛄蒙恩,深愧短促。思填东海,强衔一木。”这几句,联系上文,说今蒙恩而授之神药,使得长生,其德甚深,无时不思报答,但却有如精卫衔木石填海,德深而无以尽报。联系赐金放还,则还有更深的意思。上文说过,长安三年,备受排挤,诗人感到时间漫长难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被召入京,毕竟是一生中难忘的一段历史,不能在那段时间及有生之年报主恩,又不能无愧。在封建社会中,士子们经济策、济世志的实现,往往与报主阙相联系,李白虽然比较清楚地看出社会现实的黑暗,但对国君仍抱有较大希望,他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能深报主恩,乃是“浮云蔽日”所致。“道重天地,轩师广成。蝉翼九五,以求长生。”求仙的最高境界是求道,只有求道才能视万乘如敝屣,才能真正做到养生长生。“道”,是老庄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指超越时空、感知难于用语言表达的一种实体,又是万物之源,所以李白说“道重天地”。“轩师广成”的“轩”指轩辕黄帝。“道”如此重要,就连黄帝都得师事广成子(《庄子·在宥篇》中一个“达于至道”的人物,一说即老子)以求道。《庄子·在宥篇》说,黄帝问如何治天下,广成子不答;黄帝问如何养生长生,广成子告诉他:清静无为,不把统治天下当成一回事。此诗“蝉翼九五,以求长生”,就是黄帝听了广成子开导后所作的反映。据《易》,“九五”为天子之位。黄帝得道,便视天子之位如蝉翼之轻,只以求长生为念。黄帝尚且如此,一个凡夫俗子更不必把世事看得过重,有勅放归,于是便“高歌大笑出关去。”“下士大笑,如苍蝇声,”李白十分痛恨那帮拨弄是非的小人,在他的诗中不止一次对他们进行痛斥,同时也表示绝不同他们同流合污;自己之所以被国君疏远,就是这些小人作祟的缘故:“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赠溧阳宋少府陟》);“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离开长安后,他还写道:“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白璧何辜,青蝇屡前”(《雪谗诗赠友人》)。诗人受谤而离开长安,虽然大笑而去,但是随着其“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幻梦的破灭,内心则有一种难于言状的苦涩。
此诗从字面看,内容和乐府古辞似无大区别,细玩辞意,从“携粮负薪”到求仙访道,直至蔑视小人,都不无诗人傲岸不羁的形象在。海凌陆憩,乘龙握丹,轩师广成,写得旷放飘逸,彪炳陆离,神采飞扬;中间又插入蒙恩深愧,结以下士青蝇,写仙界则始终不离人间,抑郁顿挫,跌宕有势。全诗虽然寄兴深微,辞旨恍惚,但其文理脉络、主旨大略亦不是不可寻绎。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长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57-160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白天何其太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苍穹浩渺无际,万劫之世实在是太长了。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就连以长寿著名的仙女麻姑,头发也白了一半了。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天公和玉女玩投壶的游戏,每中一次即大笑,也笑了千亿次了。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我想驾日车揽六龙,转车东回,挂车于扶桑之上。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用北斗酌酒浆,每条龙都各劝其一觞酒,让它们都沉睡不醒,不能再驾日出发。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富贵荣华非我所愿,只愿为人们留住光阴,永驻青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9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8-199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白日”二句:此用曹操《短歌行》句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百年:一生;终身。
苍穹(qióng)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苍穹:苍天。浩茫茫:原作“浩浩茫”,据王本改。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太极:这里指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气。
麻姑垂两鬓(bìn),一半已成霜。
麻姑:神话中仙女名。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天公”二句:传说天公与玉女在一起玩投壶之戏,投中者则天公大笑。玉女:仙女。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吾欲”二句:此化用《楚辞·远游》“维六龙于扶桑”句意。六龙: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扶桑:神话中的树,在东海中,日出于其上。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shāng)。
“北斗”句:此化用《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酒浆”句意。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与:一作“为”。驻:留住。颜光:一作“颓光”。逝去的光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9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8-199《短歌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七曲之一。古乐府中有《长歌行》与《短歌行》之分,关于二者的命意,《乐府解题》有两种说法:一是“言人寿命长短,有定分,不可妄求”;一是“歌声之长短耳,非言寿命也”。在李白之前,以此题为诗者,多为慨叹人生短暂,主张及时行乐。李白的这首诗,却以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精神,在喟叹生命短促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的珍惜,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时间本是个抽象的概念,用“白日”来指代,便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了。“短短”两个叠字,强调它稍纵即逝。由时光的流逝,自然联想到人生易老,年华难驻。这样,诗意自然而然地转到对光阴的珍惜。起首两句,貌似平平,实则恰到好处。既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又为诗意的拓展预留地步,而且格调质补,语势流走,转承自然。
时间永恒,无始无终,漫漫无垠;生命短暂,代谢荣衰,转瞬即逝。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强烈的反差,进一步驰骋瑰丽神奇的想象。“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上句从“空间”角度极言天宇浩瀚无垠;下句则从“时间”角度感叹光阴的永恒漫长。“万劫太极”,何其久远!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那曾经见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的麻姑仙女,如今也已两鬓斑白了。这种浪漫的夸张只能出自李白的笔下。据传为汉代东方朔所作的《神异经》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东王公常和玉女用箭作投壶游戏,每次要投一千二百支,若未投中,天便开口大笑,这就是下界所见到的电光。如今这种电闪雷鸣已历成千上亿次了。诗人巧妙地把这两个故事融入诗篇,将人们带进奇伟的神仙世界。这里有苍茫的穹宇,人世的兴替,麻姑仙女蝉鬓染霜,天公玉女嬉戏作乐,倏忽又是雷鸣电闪,风雨将至……,多么光怪陆离,神奇而诡谲!这些奇异的境界,极其有力地渲染铺排了“万劫太极长”的内涵。至此,空间的浩渺、时间的无垠,通过诗人大胆而奇特的想象,表达得淋漓尽致。继而,诗人笔锋一转,拓出另一番意境。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诗人要揽住为太阳驾车的六条神龙,把太阳所乘之车挂在东方“日出之所”的扶桑树上,用北斗作酒勺盛满美酒,请六龙各饮一杯。这样便会使时光停歇下来,人生似乎便能得以长久。结尾二句道出诗人的意愿:“富贵非吾愿,为人驻颓光。”自古帝王们,即使秦皇、汉武一代雄主,也无不遣人访神仙,求长生,无非为了富贵永久。诗人要揽六龙、回朝日,“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绝非为个人富贵。对他人,为的是“老者不死,少者不哭”(李贺《苦昼短》);对诗人自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他渴望着有朝一日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要拯物济世,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像大鹏一样要“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暂时受挫,也要“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这也许就是诗人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吧。唐司空图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与李生论诗书》)。对诗人的意蕴似乎应作如是观。
纵观全诗,诗人在驰骋丰富的想象时,把美丽的神话传说融入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塑造出瑰奇壮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文辞如行云流水,极富表现力,体现了诗人雄奇奔放,清新飘逸的风格。他以吞吐千古,囊括六合的胸襟和气魄,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从思想到艺术都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在继承借鉴前人的同时作了重大的突破,比如,“北斗酌美酒”就是反用《诗·小雅·大东》“唯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的典故。前人的《短歌行》在慨叹人生短促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声色的颓废情绪。同样的歌题,在李白的笔下,虽也同样发出“百年苦易满”的叹喟,然而,全诗贯穿的却是乐观浪漫、昂扬奋发的基调。这是诗人的个性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使然。再如,屈原在《离骚》中唱道:“吾令曦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徜徉”。李白显然对此是有所借鉴的。但同样的素材到他手里,便刻意铺排为新颖、诡谲的艺术境界、包蕴着更为深广的内涵。“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力的活动。”(黑格尔语)李白的创作实践证实了这一论断。正如皮日休对他的评价:“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李白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8-199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78-1803、 王美春.试论李白的短歌行[J].三角洲,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