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散员同赋陈思王诗游人久不归(一作贺朝或贺朝清)

:
乡关渺天末,引领怅怀归。羁旅久淫滞,物色屡芳菲。
稍觉私意尽,行看蓬鬓衰。如何千里外,伫立沾裳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孝孙

刘孝孙

刘孝孙(?-632)荆州(今湖北江陵)人。贞观六年,迁太子洗马,未拜卒,卒于唐太宗贞观六年。弱冠知名,与虞世南、蔡君和、孔德绍、庚抱、廋自直、刘斌等登临山水,结为文会。大业末,为王世充弟杞王辩行台郎中。辩降,众引去,独孝孙攀援号恸送于郊。唐武德初,历虞州录事参军,补文学馆学士。贞观六年,迁著作佐郎,吴王友。历谘议参军,迁太子洗马,未拜,卒。孝孙著有文集三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8篇诗文

猜你喜欢

题苜蓿峰寄家人

: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mù)(xù)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苜蓿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立春:节气名。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闺中:指岑参妻子。杀:同“煞”,极甚之义。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2、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9-25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寄荆州张丞相

: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我所思念的人在何方?重山叠嶂,只能怅然遥望荆州。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我虽满腹才华,可天下却无人赏识,没有您张丞相的擢升,恐怕我还寂寂无名。您的知遇之恩,我终身难忘。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您遭不幸,被贬荆州,我也将追随您,退出这污浊的官场。归隐田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南飞的大雁呀,你们振翅高飞,可是怎能将我的思绪传与荆州的故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1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28-129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jīng)门。
所思:所思慕的人,所思虑的事。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此处借指荆州。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举世:普天下。

方将与农圃(pǔ),艺植老丘园。
方将:将来,未来。农圃:种粮和种菜的人。艺植:种植,耕种,栽植。老丘园:终老于田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飞雁:一作“飞鸟”。飞:《全唐诗》校:“一作无。”何由:怎能。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1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28-129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寄荆州张丞相》这首诗寄托作者对张九龄的深切怀念,抒发世无知音,自己也将归老田园的情怀。

  首联起笔疑问,设置悬念,然后用脑海中的想象做答,并点题,表明对张丞相的思念。“所思竟何在”,诗人“思”那名动一时的名相在哪里,接着“怅望深荆门”,既表达了对张九龄的深深怀念,又写出了对当时黑暗政治的不满。颔联则是加深了这种不满的感情,在抒情上更进一层。“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追忆往事,诉说自己仕途的坎坷及对张九龄赏识、提拔自己的感激。“无相识”略显夸张,有明显的奉承之意;或有双关意,指别的丞“相”不“识”己的意思。颈联表明自己的立场:“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说明自己不会与昏暗的官僚门同流合污,将隐居于山川田园之中。那山水田园就是诗人在红尘中一直所沉吟向往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决心。尾联讲寄言,“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眼睛望着南飞雁,一直看它们飞到天边的尽头,消失为止,与“怅望”首尾呼应。此处用了“雁”、“言”谐音,似乎也是在说或许那南飞雁能帮诗人捎带去吧。诗人寄思念之情于南飞大雁中,更以鸿雁过尽,无从寄书,抒发自己难言的隐痛,意在言外。

  全诗以景结束,苏轼赞王维“诗中有画”,“目尽南飞雁”有这个意思。以此收束全文,低吟婉转,更觉深沉。诗歌语言朴实无华,自然天成,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意。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28-12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哀王孙

: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夜暮了,还飞进延秋门上叫哇哇。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吓得达官们,为避胡人逃离了家。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玄宗出奔,折断金鞭又累死九马,皇亲国戚,来不及和他一同驱驾。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有个少年,腰间佩带玉块和珊瑚,可怜呵,他在路旁哭得嗓子嘶哑。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千问万问,总不肯说出自己姓名,只说生活困苦,求人收他做奴伢!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已经有一百多天,逃窜荆棘丛下,身上无完肤,遍体是裂痕和伤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凡是高帝子孙,大都是鼻梁高直,龙种与布衣相比,自然来得高雅。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豺狼在城称帝,龙种却流落荒野,王孙呵,你一定要珍重自己身架。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在十字路口,不敢与你长时交谈,只能站立片刻,交待你重要的话。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昨天夜里,东风吹来阵阵血腥味,长安东边,来了很多骆驼和车马。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北方军队,一贯是交战的好身手,往日勇猛,如今何以就流水落花。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私下听说,皇上已把皇位传太子,南单于派使拜服,圣德安定天下。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他们个个割面,请求雪耻上前线,你要守口如瓶,以防暗探的缉拿。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多可怜呵王孙,你万万不要疏忽,五陵之气葱郁,大唐中兴有望呀!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延秋门:唐玄宗曾由此出逃。白头乌:白头乌鸦,不祥之物。南朝梁末侯景作乱,有白头乌万计集于朱雀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biān)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chí)驱。
金鞭断折:指唐玄宗以金鞭鞭马快跑而金鞭断折。九马:皇帝御马。

腰下宝玦(jué)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yú)
宝玦:玉佩。隅:角落。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cuàn)荆棘(jí),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高帝子孙:汉高祖刘邦的子孙。这里是以汉代唐。隆准:高鼻。

豺狼在邑(yì)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豺狼在邑:指安禄山占据长安。邑:京城。龙在野:指唐玄宗奔逃至蜀地。

不敢长语临交衢(qú),且为王孙立斯须。
临交衢:靠近大路边。衢:大路。斯须:一会儿。

昨夜东风吹血腥(xīng),东来橐(tuó)驼满旧都。
东风吹血腥:指安史叛军到处屠杀。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朔方”句:指唐将哥舒翰守潼关的河陇、朔方军二十万,为安禄山叛军大败的事。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传位”句:天宝十五载八月,玄宗在灵武传位于肃宗。

花门剺(lí)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jū)
花门:即回纥。剺面:匈奴风俗在宣誓仪式上割面流血,以表诚意。这里指回纥坚决表示出兵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狙:伺察,窥伺。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五陵:五帝陵。佳气:兴旺之气。无时无:时时存在。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长安城中看到了往日娇生惯养的黄金之躯的王公贵族的子孙们在安史叛军占领长安城之后的凄惨遭遇。

  诗中情感十分复杂,既有“龙种自与常人殊”的庸俗忠君思想,又有对处于特殊历史境况下“但道困苦乞为奴”的弱者的悲悯之情。联系杜甫平常对锦衣玉食的纨挎子弟的厌恶情绪看,此际应是出于一种人道的同情。

  原来居住在华堂高殿中的王孙贵族们已经纷纷逃出长安,“走避胡”,一路逃亡出去。“金鞭断折九马死”,慌忙的逃命,以至于把金子装饰的马鞭都打断了、打死了九匹马,这是一种夸张,说明奔逃时候的惶恐之状,而且他们在逃跑的时候因为特别急、特别快,以至于他们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能够完全带走,所以就有一些“可怜王孙泣路隅”,因为失去了父母,被父母遗弃在长安城中,在路边哭泣。杜甫问这些王孙们,“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这些昔日的王公贵族的子孙们不敢说出自己的姓名,生怕被胡兵知道被抓去做俘虏,只是告诉诗人他现在是困苦交加,哪怕做别人家的奴仆也心甘情愿,只要能够活命。再看他身上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这个孩子已经在荆棘中躲藏了好多天了,身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了,到处都是伤。但就是这样,诗人还是要安慰这些孩子们,让他们善保千金躯,相信唐兵一定会打回来的。长安城里的王气依然存在,国家不会亡。那种昔日的繁华一定会再回来。可见杜甫虽然身处乱中,身作长安,仍然心系国家,仍然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而且诗人在长安城里虽然被封锁在长安城中,但是诗人仍然通过不同的渠道很多关系关心着当时战争的时局。

  作者在诗中极言王子王孙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遭受种种苦楚,既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又含蓄地规劝统治者应居安思危,不可一味贪图享乐,致使子孙也无法遮顾,可悲可叹。

  全诗词色古泽,气魄宏大。写景写情,皆诗人所目睹耳闻,亲身感受,因而情真意切。荡人胸怀,叙事明净利索,语气真实亲切。写同情处见其神,写对话处见其情,写议论处见其真,写希望处见其切。杜诗之所以称“诗史”者,盖在于此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引水行

: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那引水的竹筒像一条寒玉,潺潺的秋水在竹槽里流动。泉水汩汩流出,在藤萝的掩映下,水雾像不绝如缕的清烟般缓缓弥漫开来。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在这绵延十多里的地带里,清幽的暗流在隐隐作声。行人走在下面,如听天籁,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5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5-406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luó)洞口烟。
寒玉:清冷的玉石。古代诗人常用来形容月亮、清泉、翠竹等东西,这里指用竹筒做的渡槽。深萝:指藤萝深掩。烟:指洞口蒙蒙如烟的水雾。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chán)(yuán)
暗流:指泉水在竹筒里流动,行人只听到它的响声却看不见它的流淌。潺湲:一作“潺潺”,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5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05-406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唐代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广阔,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但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却很少得到反映。像李白的《秋浦歌·炉火照天地》这种描绘壮美的劳动场景的诗作,竟如空谷足音。这是封建文人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所造成的。正因为这样,李群玉的这首《引水行》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诗里描写的是竹筒引水,多见于南方山区。凿通腔内竹节的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里,丁冬之声不绝,形成南方山区特有的富于诗意的风光。

  一、二两句写竹筒引泉出洞。一条寒玉,是对引水竹筒的生动比喻。李贺曾用“削玉”形容新竹的光洁挺拔(见《昌谷北园新笋》),这里用“寒玉”形容竹筒的碧绿光洁,可谓异曲同工。不说“碧玉”而说“寒玉”,是为了与“秋泉”相应,以突出引水的竹筒给人带来的清然泠然的感受。寒玉秋泉,益见水之清洌,也益见竹之光洁。玉是固体,泉却是流动的,“寒玉走秋泉”,仿佛不可能。但正是这样,才促使读者去寻求其中奥秘。原来这条“寒玉”竟是中空贯通的。泉行筒中,是看不见的,只能自听觉得之。所以“寒玉走秋泉”的比喻本身,就蕴含着诗人发现竹筒引水奥秘的欣喜之情。

  “引出深萝洞口烟。”这句是说泉水被竹筒从幽深的泉洞中引出。泉洞外面,常有藤萝一类植物缠绕蔓生;洞口附近,常蒙着一层烟雾似的水汽。“深萝洞口烟”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色。按通常顺序,应先写深萝泉洞,再写竹筒流泉,这里倒过来写,是由于诗人先发现竹筒流泉,其声淙淙,然后才按迹循踪,发现它来自幽深的岩洞。这样写不但符合观察事物的过程,而且能将最吸引人的新鲜景物先描绘出来,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竹筒引水,一般都是顺着山势,沿着山路,由高而低,蜿蜒而下。诗人的行程和竹筒的走向一样,都是由山上向山下,所以多数情况下都和连绵不断的竹筒相伴而行,故说“十里暗流声不断”。有时山路折入两山峡谷之间,而渡槽则凌空跨越,这就成了“行人头上过潺湲”。诗不是说明文,花费很大气力去说明某一事物,即使再精确,也不见得有感人的艺术力量。这两句诗对竹筒沿山蜿蜒而下的描写是精确的,但它决不单纯是一种客观的不动感情的说明,而是充满诗的情趣的生动描写。关键就在于它写出了山行者和引水竹筒之间亲切的关系。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行人在寂寥的深山中赶路,邂逅如此良伴,会平添无限兴味。“十里暗流声不断”,不只是写竹筒流泉,而且写出了诗人在十里山行途中时时侧耳倾听竹筒流泉的琤琤清韵的情景:“行人头上过潺湲”,更生动地抒写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

  竹筒引水,是古代劳动人民巧纱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动事例,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为自然增添了新的景色,新的美。而这种景色本身,又是自然与人工的不露痕迹的和谐结合。它本就富于诗意,富于清新朴素的美感。但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这种美的事物,能为文人所发现、欣赏并加以生动表现的却不多。仅此一端,也足以使后人珍视这首《引水行》了。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38-123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重过何氏五首

:

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
倒衣还命驾,高枕乃吾庐。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
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

山雨樽仍在,沙沉榻未移。
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
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
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颇怪朝参懒,应耽野趣长。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
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
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

到此应常宿,相留可判年。
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
何日沾微禄,归山买薄田?
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

问讯东桥竹,将军有报书。
我来问候这东桥的旧竹,将军也传来书信。

倒衣还命驾,高枕乃吾庐。
你颠倒衣裳,驾车来接我,我在此高枕无忧,真乃吾庐也。

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
黄莺追逐蝴蝶,花儿纷纷落下。水獭追逐鱼儿,溪水喧哗。

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
我这次重来休闲沐浴之地,真是个闲适野人之居。

山雨樽仍在,沙沉榻未移。
山雨不停地下,酒樽仍在手中握,岸边的沙石下沉,睡榻还没有移开。

犬迎曾宿客,鸦护落巢儿。
犬儿摇着尾巴,欢迎曾经在这里住宿的我,乌鸦张开翅膀护卫着落下鸟巢的雏儿。

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
翠微寺中薄雾轻云弥漫,皇子陂上天气清爽。

向来幽兴极,步屣过东篱。
来此胜境,幽兴勃发,踩着木屣步过东篱去采菊。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看落日斜辉洒满在平台上面,春风吹拂,闲啜香茗,神仙的日子。

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我在石栏边斜举着毛笔,坐着在桐叶上面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翡翠鸟站在衣架上鸣唱,蜻蜓飞来,立在我的钓丝上。

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如今正是幽兴大发,不知道何时有机会再来游玩。

颇怪朝参懒,应耽野趣长。
真是奇了怪了,你怎么懒于去上朝,原来啊,你喜欢田野山趣。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
黄金锁子甲抛在雨中,淋去吧!绿漆漆的长枪扔在绿苔上,锈去吧!

手自移蒲柳,家才足稻粱。
你亲手移种蒲柳,遮风挡雨;家财不须多,稻粱足食就好。

看君用幽意,白日到羲皇。
我看你幽哉幽哉的,真是羲皇之人,其乐无穷啊。

到此应常宿,相留可判年。
真应该经常到这里宿夜,感谢主人相留我在这里过年。

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
蹉跎岁月,暮色茫茫,怅望着这大好的森林和山泉。

何日沾微禄,归山买薄田?
什么时候才可以搞个小官做做,有点微薄的奉禄,也好回家归山买它几亩田地?

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
恐怕此次游玩不会特别顺心,手把酒杯,心意茫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