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寺丞弟还弋阳

:

落花飞絮绕都门,送客将归祭水滨。行李祗携三尺剑,锦囊剩贮百篇文。

官桥骏马冲尘去,禁苑流莺隔树闻。同谱有兄居近侍,莫因乡国久离群。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郑文康

(1413—1465)苏州府昆山人,字时乂,号介庵。正统十三年进士。观政大理寺,寻因疾归。父母相继亡故后,绝意仕进,专心经史。好为诗文。有《平桥集》。 197篇诗文

猜你喜欢

菩萨蛮·越城晚眺

:

西风吹散云头雨,斜阳却照天边树。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罗。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月上海门山,山河莽苍间。

西风吹散云头雨,斜阳却照天边树。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罗。
秋风吹来,雨过天晴,斜阳远照,可以看到远处天边的树林。青青的湖波荡漾着树影,粼粼波光闪亮,比那些华贵的衣服还要艳丽。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月上海门山,山河莽苍间。
渐渐消退的残霞里,有几只大雁飞来。月亮从海口那边的山上升起,整个山河都沉浸在没有边际的苍茫之间。

参考资料:

1、 夏传才,《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第231-23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西风吹散云头雨,斜阳却照天边树。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qǐ)罗。
波:一作“青”。绮罗: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月上海门山,山河莽(mǎng)苍间。
征鸿:大雁于秋天南来。海门:指江水入海之口。

参考资料:

1、 夏传才,《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第231-23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西风吹散云头雨,斜阳却照天边树。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罗。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月上海门山,山河莽苍间。

  词牌“菩萨蛮”下标明词名为“越城晚眺”,按习惯思维,此词该是刘基在绍兴所作。湘湖有古迹越王城,又叫越王台,诗词中为顺口押韵等原因,偶亦有称越城、越台的,李白在《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中的“西陵绕越台”即指此;而作为越国古城,绍兴同样有相同名称的胜迹。但《诚意伯文集》中收入的这首词,确实为刘基在游萧山湘湖越王城时所填。

  秋风吹来,雨过天晴,大地明净,斜阳照远,可以看到远处天边的树林。青青的湖波荡漾着树影,粼粼波光闪亮,比有花纹的绮罗还要艳丽。渐渐消退的残霞里,有几点大雁飞来。月亮从海口那边的山上升起,整个山河都沉没在没有边际的苍茫之间。这首小词写雨后黄昏到日出的景色变化,生动传神。

参考资料:

1、 夏传才,《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第231-23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九日

: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我此时身在异乡为异客。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哪里想到今日独自饮酒,只能对着故乡的菊花把盏。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极目远眺,远处的云仿佛和树连到了一起。天气开始转寒,大雁结队南迁。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独看不到故乡的踪影。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何期 :哪里想到。

野旷(kuàng)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野旷云连树:孟浩然“野旷天低树”。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菊花

: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尽借 一作:借人)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老旧园子里的小路旁已经长出了幽幽的花丛,一夜之间清露从天空坠下落在花上。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有多少远在他方为客的未归人啊,只能借着篱笆看看秋天的景色。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故园:古旧的林苑,也借指故乡。三径:借指归隐者的家园。幽丛:幽幽的花丛,这里指菊花。玄霜:清露。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lí)落看秋风。
篱落:即篱笆。柳宗元《田家》篱落隔烟火,农谈四邻夕。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尽借 一作:借人)

  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没有什么艰涩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浅近直白。诗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诗词中属于香草美人笔法。

  首联诗人先描写故园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开得并不张扬,而是淡淡的幽然的开放,而且开得那么突然,所以颔联写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写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在单淡然中凸现其品质。

  后两句是诗人的托物起兴,以菊花自比。颈联写到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估计诗人自己也在内吧,尾联写尽借篱落看秋风,篱落是指篱笆,记的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篱落,“日长篱落无人问”。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从这篱笆里面的开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渊明以来,菊花就是隐士、高洁的象征,诗人就是借菊花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即事三首

: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
一身存汉腊,满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
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怀。
将星沉左辅,卿月隐中台。
东阁尘宾幕,西征愧赋才。
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复国的愿望多么急切难禁,消灭敌人的志气在心头热烈奔腾。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大风送来清脆而雄劲的角声,夕阳的余辉照在大旗上,红艳鲜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我全身缟素,立誓要报国仇家恨,指挥兵船跟敌人拼个你死我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听到胡笳声,激起我满腔无限的悲愤;抬头见明月已上城头,一片光明。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
战斗万分艰苦,报国真是谈何容易。国仇如此深重,岂敢再顾念妻子儿女?

一身存汉腊,满目渺胡沙。
我终身只承认大明中国的正朔和传统,但满眼看到的是一片被敌人蹂躏的土地。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
月亮照着大旗的影子不断翻飞,宝剑射出霜雪一样的白光和逼人的寒气。

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可叹我们的队伍已全被打散在四处,半夜里,听到悲凉的笳声从四面响起。

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怀。
旅内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三年里,我一直怀念先帝。

将星沉左辅,卿月隐中台。
清兵攻克扬州,一颗将星就此陨落。奸臣当政,贤良之士尽皆隐蔽。

东阁尘宾幕,西征愧赋才。
自己能力差,不能胜任义军的参谋,惭愧自己没有像潘岳一般的才能。

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
此夜明月高挂,响起军号之声,这是为谁而哀鸣?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0-1332、 文化林 余镇邦.古代爱国诗词鉴赏: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158-1593、 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13-214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复楚:暗指复明。亡秦,暗指亡清。

雄风清角劲,落未大旗明。
雄风:指义军的军威。清角劲:清越的号角声悲壮有力。落未:指夕阳斜晖。大旗:指义军的军旗。

(gǎo)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缟素:指白色的孝服。酬家国:报家国之仇。家仇,指作者之父夏允彝于1645年兵败,投水殉国。国仇,指明朝灭亡。戈船:战船,指义军的水师。

胡笳(jiā)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胡笳:古代管乐器。这句指清军势大。

战苦难酬(chóu)国,仇深敢忆家?
敢:这里是岂敢、不敢之意。

一身存汉腊,满目渺(miǎo)胡沙。
汉腊:这里用以表示要毕身忠于明王朝。以汉代明。腊,从周代开始的一种岁中祭祀活动。胡沙:胡人占领下满目荒凉的土地。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
剑花:剑上的霜花。

六军浑(hún)散尽,半夜起悲笳。
六军:天子有六军,见《周礼》,这里泛指军队。浑:全。

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怀。
一旅:《左传·哀公元年》:“有众一旅”注:“五百人为旅”。“三秋”一句:公元1644年,明思宗在煤山自缢,1646年作者入吴易义军,前后三年整,故称三秋。故主怀,“怀故主”的倒装句。故主,指明思宗。

将星沉左辅,卿(qīng)月隐中台。
“将星”一句:指1645年清兵攻陷扬州,史可法死难。将星,古代认为帝王将相都上应天星。左辅,这里指扬州。“卿月”一句:这里卿月比喻贤臣。中台,星名,三台之一。古代以三台喻三公之位。中台谓司徒,这里指朝廷。此句是指马士英、阮大铖等奸佞当权,朝政败坏,贤良之士尽皆隐蔽。

东阁尘宾幕,西征愧赋才。
东阁:语出《汉书·公孙弘传》:“于是起宾馆,开东阁,以延贤人,与参谋议。”尘:玷污。宾幕:即幕宾。西征:潘岳曾作《西征赋》。

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0-1332、 文化林 余镇邦.古代爱国诗词鉴赏: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158-1593、 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13-214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未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
一身存汉腊,满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
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怀。
将星沉左辅,卿月隐中台。
东阁尘宾幕,西征愧赋才。
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

  第一首诗的起笔即化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点明主题,并以感情急切、激愤的“情何极”、“气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壮激越的基调,表达出作者誓灭清人,恢复明朝的强烈爱国情感。接下来由情入景,写道:雄风中,传来军中的号角声;红未里,飘动着战旗。用“角”与“旗”两个意象,用“劲”与“明”两个醒目的词,突出体现义军庄严、雄壮的军威。“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是写誓死报效国家,是开篇“复楚”“亡秦”的补充。“酬家国”是目的,“决死生”是决心,鲜明的突出了为雪耻复国而生死决战的惨烈情怀。最后,以悲凉的胡笳与凄冷的月色来渲染义军战斗的艰苦和作者的悲凉心情。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而“一片月临城”,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第二首着重写斗争的艰苦。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选取了一些具有边塞特色的意象,胡沙、悲笳等,描绘出一幅边塞特有的苍凉画面:在胡地黄沙滚滚的大漠中,夜色里回响着悲凉的胡笳之音······但这仅仅是比喻、象征而已,实际上诗人写的是起义军艰苦的抗清复明的战斗生活。首联把战斗和思乡结合起来,以“战苦”提携全篇,因为是寡难敌众才“难酬国”,因为仇深才不“敢忆家”,苦而且难,仍能坚持战斗,这就突出了仇之大且深。“仇深”二字是关键。颔联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汉腊”代指作者为之奋战不息的明朝,表达了忠于国家的决心,但明王朝大势已去,清军入侵,山河沦丧、满目荒凉,诗人痛惜而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颈联是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写照,“翻旗影”“冷剑花”高度概括了刀光剑影的惨烈战斗;“落月”“清霜”等典型意象,象征诗人思念故国的拳拳情怀。尾联把诗人无比痛惜、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推向高潮:起义军全军覆没,悲凉的胡笳之音在夜空中回荡。全诗意境厚重沉郁,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第三首写同仇敌忾的精神。开篇即直言对明思宗的怀念。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到作者写此诗时已经三年。接着写史可法蒙难,扬州城破,是各镇不听调动,福王政权腐败无权威的结果,叙述中有揭露,有批判,有深沉的感慨。接着又转向对自身的描述,惭愧自己身为幕宾而没有潘岳那样的才能,这是作者的自谦,最后以设问作结,引人深思。

  三首诗的共同特点是:直抒胸臆与典型意象、景物烘托相结合。都是用对起手法,四联中有三联是对句,形成整饬的格律、庄严的风韵。都是用衬托手法表现义军不畏强敌,不畏艰苦的崇高精神,有时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作者强烈爱国情感抒发出来。诗风激越而蕴藉、沉雄。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0-1332、 文化林 余镇邦.古代爱国诗词鉴赏: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158-1593、 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13-21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只有青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参考资料:

1、 黄木生,杨敬华主编. 大学语文[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08.第57页2、 《明清词观止》编委会编. 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明清词观止[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5.11.第32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种。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淘尽:荡涤一空。成败:成功与失败。青山:青葱的山岭。几度:虚指,几次、好几次之意。

白发渔樵(qiáo)江渚(zhǔ)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zhuó)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渔樵:此处并非指渔翁、樵夫,联系前后文的语境而为动词:隐居。此处作名词,指隐居不问世事的人。渚:原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此处意为江岸边。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浊:不清澈;不干净。与“清”相对。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古今:古代和现今。都付笑谈中:在一些古典文学及音乐作品中,也有作“尽付笑谈中”

参考资料:

1、 黄木生,杨敬华主编. 大学语文[M].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08.第57页2、 《明清词观止》编委会编. 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 明清词观止[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5.11.第32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多少无奈,尽在言外。

  大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暗含着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淡泊、轻视。既是消沉的又是愤慨的,只是这愤慨已经渐渐没了火气。面对似血的残阳,历史仿佛也凝固了。“青山依旧在”是不变,“几度夕阳红”是变,“古今多少事”没有一件不在变与不变的相对运动中流逝,从“是非成败”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历尽红尘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在时、空、人、事之间的感悟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杨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既然“是非成败”都如同过眼烟云,就不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无论过去,当下,还是以后,追逐名利似乎总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缰利锁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当然要建功立业,当然要展现英雄气概,当然要在无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恒的价值。但是既要拿得起,进得去;还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远见都必须在生活中不断磨炼。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历史总要不断地向前推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逝者如斯,谁也留不住时光的脚步。可是人们却不甘就这样顺其自然,随波逐流。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这两句尤其经典,作者经历了70多年的人生,看穿了看透了,他就就是词中的白发渔樵,坐在历史长河边的沙滩上,看历史长河滚滚东流,此刻时间凝固了,他以旁观者的心境,看季节的变化,看时代的更迭,顿觉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你留也好,去也罢,四季照样变化,朝代照样更迭,生命照样老去。面对短短的人生,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去强求什么呢?此刻的心境虽然无奈但又何等的洒脱。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的一生,你穷也好,达也罢,你得到的、你失去的,不也就在生命消亡的同时烟消云散了吗。所以,只要有一壶浊酒,有几个知已,就应该很满足了。

  词中有两个“空”将词的意境即作者的心境推向了极致,其一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其二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得出的结论就是:“是非成败于人生而言,只不过都是笑谈罢了。”

参考资料:

1、 赵仁珪编著. 读100首古诗学会为人处事[M]. 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4.08.第448-450页2、 尹少荣等主编. 大学语文[M].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8.09.第10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