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陆浑山庄

:
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167篇诗文

猜你喜欢

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本无轩裳契,素以烟霞亲。
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
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磷。
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
精魄渐芜秽,衰老相凭因。
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
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
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
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
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
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我把元夫子你啊,看成为异姓兄弟,天伦相恰。

本无轩裳契,素以烟霞亲。
我本来就对官位爵禄没有兴趣,素来喜欢亲近烟霞风景。

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
苦恨于世网人情的逼迫,铭心刻骨的意愿没有得到实现。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
松柏虽然寒苦,也羞以追逐桃李那样的艳春。

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磷。
市朝之间,岁月悠悠,青春玉颜已经衰老。

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
所失去的东西重于山岳,所得到的轻于埃尘。

精魄渐芜秽,衰老相凭因。
精魄渐渐芜秽,衰老的体征竞相出现。

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
我最近得到一个锦囊妙诀,可以使你保持青春。

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
就是炼吃黄金药,可以成为仙人紫阳的宾客。

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
万事难以尽得其好处,百年很快就会过去,要抓紧时间。

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
与你分别以后,我将去东南方,思念你的心情悠悠多是悲辛。

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
不要改变修道的夙愿,征途遥遥,贵在持之以恒。

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
休矣,世事,我归去来兮,犹如洛阳的天津桥头白云飞飘。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本无轩裳契(qì),素以烟霞亲。
轩裳:指官位爵禄。

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

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zī )(lín)
缁磷:当源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意思是:坚固的东西磨也磨不薄,纯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

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

精魄渐芜秽(huì),衰老相凭因。
芜秽:污浊;污秽。

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

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
黄金药:道教谓炼丹所得黄金為仙药。

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

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

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

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宿渔家

: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几代生涯傍(bàng)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生涯:生活。海涯:海边。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从体裁角度看,这是一首七绝诗。全诗写夜宿渔家所感到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首句“几代生涯傍海涯”中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形成音节朴实流畅,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诗的最后两句写得极自然、优美、有意境,令读者和诗人一起欣然神往。该诗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是很不容易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答友人赠乌纱帽

: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参考资料:

1、 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lí)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

山人不照镜,稚(zhì)子道相宜。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稚子:稚,幼也。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参考资料:

1、 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 ”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

参考资料:

1、 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元日

: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高高的轩台辉映着春色,深邃的楼阁沐浴着朝阳。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红色的宫墙内飞舞着彩色的饰旗,翠玉珠帘映曜着宫女们的玉佩。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我效仿古代的明君们,恭谨而节制地治理着国家,终于使八方安定、四海升平了。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现在)丹陛下排列着森森戟戈,长廊里回荡着丝竹乐声。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壮美的和煦之风浩荡在华夏大地上,康盛的帝王之道运途正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我)将继承周文王的事业,遵循他的先例、并借鉴古代帝王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来治理国家。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春天来临了,小草又像以前一样沐浴在春风里,梅花也像往年一样绽蕊怒放。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我想渡过巨大的河流到达彼岸,但最终还要靠舟船才能渡过去(意思就是靠民众的支持和大臣们的帮助才能治理好国家)。

高轩暧春色,邃(suì)阁媚朝光。
邃:深远。

彤庭飞彩旆,翠幌(huǎng)(yào)明珰(dāng)
幌:用于遮挡或障隔的幔子。曜:照耀。明珰:珠玉。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yù)八荒。
恭己:语出《论语》,恭谨而律己,是形容君王治理天下的词句。垂衣:语出《易·系辞》,原意指天下太平,李世民在这里形容自己效法皇帝、尧舜无为而治。驭:统率。

霜戟(jǐ)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戟:指我国独有的古代兵器。

(mù)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穆:壮美。康:康盛。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傍晚独坐被微风的响声惊动,临窗冥想思绪悠然远飘天外。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微风吹开院门又吹动了竹丛,让人怀疑是旧日的朋友到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因风滴落,渐渐润泽了阶下暗生的青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风什么时候能掀开窗帘进屋,为我拭去绿琴上久积的尘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15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9

微风惊暮坐,临牖(yǒu)思悠哉。
临牖:靠近窗户。牖,窗户。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故人:旧交;老友。《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tái)
沾:一作“沿”。苔:苔藓。

何当一入幌(huǎng),为拂绿琴埃。
何当:犹何日,何时。《玉台新咏·古绝句一》:“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幌:幔帐,窗帘。“为拂”句: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绿琴,绿绮琴之省称,泛指琴。南朝齐谢朓《曲池之水》诗:“鸟去能传响,见我绿琴中。”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15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9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诗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风,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思恋的比兴之物,“时因北风,复惠德音”表现了对故友的怀念,“故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又为对故园的思恋。又,风又常用以象征美好、高尚。孟子云:“君子之德,风也。”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此诗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

  诗从“望风怀想”生发出来,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傍晚时分,诗人独坐室内,临窗冥想。突然,一阵声响惊动了他,原来是微风吹来。于是,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来到。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丛,行动自如,环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然而,这毕竟是幻觉,“疑是”而已。不觉时已入夜,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这风太小了,未能掀帘进屋来。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积尘如土。诗人说:风啊,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言外之意是: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全篇紧紧围绕“闻风”二字进行艺术构思。前面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来。“时滴”二句是流水对,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浪漫主义的遐想。绿琴上积满尘埃,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期望风来,拂去尘埃,重理丝弦,以寄思友之意。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疑是故人”属遐想;一实一虚,疑似恍惚;一主一辅,交织写来,绘声传神,引人入胜。而于风著力写其“微”,于己极显其“惊”、“疑”,于故人则深寄之“悠思”。因微而惊,因惊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随风而起,随风递进,交相衬托,生动有致。全诗构思巧妙,比喻维肖,描写细致。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而在以巧取胜,以才华令人赏叹。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或直接写风的动,或因风而动,如:惊、思、开、动、疑、滴、沾、入、拂。但又都是以“寄(思)”为暗线的,如影之随形,紧紧相连。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也是此诗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00-70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