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

:
岭外资雄镇,朝端宠节旄。月卿临幕府,星节出词曹。
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风霜驱瘴疠,忠信涉波涛。
别恨随流水,交情脱宝刀。有才无不适,行矣莫徒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02篇诗文

猜你喜欢

春游曲

: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皇家园林里的桃花迎着太阳开的很明艳,深闺中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那初绽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红润的面色,屋檐边新发的柳枝仿佛学到她轻盈的身姿。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她在花间徘徊看那款款飞舞的蝴蝶,听取枝头的黄莺声声啼。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不必向远处打听这林下之人是谁,她出众的风韵情致早已闻名。

参考资料:

1、 (明)胡震亨.唐音统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04

上苑(yuàn)桃花朝日明,兰闺(guī)艳妾(qiè)动春情。
上苑:即皇家的园林。兰闺: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称。因女子多喜置兰花,故称。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yán)边嫩柳学身轻。
新桃:一作杏。偷面色:偷得艳妾的美容。学身轻:学到了艳妾曼妙的身姿。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yīng)
来去:指舞蝶来去。长短:指莺啼声长短。

林下何须逺(yuǎn)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林下”两句:林下、风流:举止潇洒,品格高雅。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的情态。逺,古同“远”。

参考资料:

1、 (明)胡震亨.唐音统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04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上林苑中游春时所见到的桃红柳绿、莺歌蝶舞的美丽春景。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地写出了桃之娇艳和柳之纤细,又巧妙地暗喻了自己红润的面色和窈窕的身姿,以美景写美人,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自比“林下之风”的自信精神。

  桃红柳绿,莺歌蝶舞是诗人笔下常状之景,这首诗不同流俗的是写桃,首句“上苑桃花朝日明”不用其红,而是用一“明”字,突出了桃花的鲜艳,也点出了阳光的明媚。宋代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字,或许也借鉴了此诗吧。“兰闺艳妾动春情”,身居“兰闺”的“艳妾”,是诗人自称,“艳”既说她姿色的美丽,又示她盛装的打扮,或许可以理解为她赏花前特意梳妆,心情极佳的状态,也映证了萌动的“春情”,又或许她潜意识里刻意盛装打扮,艳压满苑春色。可以想见,春和日丽,上林苑中桃花明艳,满苑飞花澹荡,唤起了端庄美貌的大唐皇后那颗烂漫的少女心。

  泉井上刚刚绽放的桃花灼艳明媚,好似敷上了胭脂,骄傲的皇后认为那定是偷了她的面色;飞檐边刚刚发芽的御柳纤细漫脱,自负的皇后认为那必是学了她曼妙的身姿。“井”有指泉水之意,《吕氏春秋·本味》曰“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高诱则注“井,泉”,故“井上新桃”可想象上苑泉水叮咚,桃花临水开放的含露娇态,娴静而美好。“偷”与“学”采用了拟人手法,也对照了上句的“艳”。与“人面桃花相映红”不同,人面桃花是人花相映,花照人红,而“偷面色”则是说桃花是偷得了自己的面色才如此艳丽,人比花红,这是何等的自信!“檐”, 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当处于高处,“嫩柳”,始发新芽的柳枝,少了柳叶的累赘,更显纤瘦,可见檐边垂挂的柳枝不仅纤细而且修长,同时“檐”的呆板衬托了“柳”的灵动,静中有动。这两句不禁令人想起《红楼梦》中关于黛玉的容貌描写——“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可见这位大唐皇后不仅艳比夭桃、身材高挑,而且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更为新颖的是以她的红润脸色喻桃花颜色,以她的轻盈腰身喻柳树的纤细,一反以桃面喻人面,以柳腰喻人腰的写法,新鲜活泼,生动形象。既颂了桃柳之美,更赞了人之美。构思巧妙,一举两得。中唐诗人李贺的“小红长白越女腮”《南园十三首其一》的比喻,或许就是受了此诗的启迪吧。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满苑桃花竞绽,万枝红雪繁极,迷蝶流连翩跹,悠然自得;御楼细柳依依,千条软丝无力,流莺绕树清啼,闲散自在。“来去”二字形容她花间穿行如蝶,“长短”明写柳枝繁多,暗指啼莺和鸣,清亮的莺啼,犹言她欢笑如莺。“看”、“听”二字,让读者时时感到游春之人充满感情地欣赏美景的情形。诗歌就这样以美人喻美景,以美景衬美人,突出了人之美。可以想见,大唐皇后流连于桃树下拈花弄蝶,拂了一身衣香,发乎内心的吟吟笑语如林间宛转的莺啼般动听。其悠然肆情之状,无不彰显她身为上苑女主之尊。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结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须细参“林下”、“风流”二词,意即林下之风。《世说新语·贤媛》有言“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王夫人指谢道韫,东晋王凝之妻,被时人誉为“有林下风气”, 后因称妇女态度闲雅、举止大方为林下之风。魏晋人物神情散朗的风采,为唐人所推许,这当是初唐贵妇的一种追求与考评。结尾以问答形式夸耀了这里的出众风流,而这“风流”二字,既指景又指人,一语双关,赞美这里的景好人美,点出题旨。

  这首诗名为“春游”,实际是借春游写一位美女,很有特色。诗中明写春色,却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学身轻,隐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树上啼莺,犹言她欢笑如莺。前两句是景的人化,后两句则是人的景化,从而将景美、人美、情美合二为一。结句长孙皇后以“林下”、“风流”自许,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及与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态。加之正值韶华芳龄,一时忘情,一时收敛,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就连唐太宗也觉着妻子的描写很是贴切、生动,“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参考资料:

1、 (明)郑文昂.古今名媛汇诗:内府藏本,明:242、 (明)郦琥.彤管遗编:北京出版社,2000.01:5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客夜与故人偶集 /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秋月又一次盈满,城中夜色深浓。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你我在江南相会,我怀疑是梦中相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晚风吹动树枝,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草披满霜露,伴随着悲吟的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你我客居他乡,应该畅饮以排遣愁闷,留你长饮叙旧,只担心天晓鸣钟。

参考资料:

1、 刘建勋.唐诗三百首便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2262、 宝怀隽.唐诗三百首解析.北京:同心出版社,2011:2383、 左均如.唐诗三百首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2374、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2-2535、 蘅塘退士 等.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04:95

天秋月又满,城阙(què)夜千重。
天秋:谓天行秋肃之气;时令已值清秋。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泛指城池。千重:千层,层层迭迭,形容夜色浓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会:聚会。翻疑:反而怀疑。翻:义同“反”。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qióng)
风枝:风吹拂下的树枝。惊暗鹊:一作“鸣散鹊”。露草:沾露的草。泣寒蛩:指秋虫在草中啼叫如同哭泣。寒蛩:深秋的蟋蟀。

(jī)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长:一作“常”。相留:挽留。晓钟:报晓的钟声。

参考资料:

1、 刘建勋.唐诗三百首便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2262、 宝怀隽.唐诗三百首解析.北京:同心出版社,2011:2383、 左均如.唐诗三百首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2374、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2-2535、 蘅塘退士 等.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04:95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写相逢,并交代了相聚的时间、地点。首联交代了时间(秋夜)和地点(长安),一个“满”字,写出了秋月之状。颔联则极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实属难得。诗人作客在外,偶然与同乡聚会,欣喜之中竟怀疑是在梦中相遇。“还作”和“翻疑”四个字生动传神,表现了诗人的凄苦心情。这两句充分表现了诗人惊喜交集的感情。

  颈联和尾联伤别离。颈联描写秋月萧瑟的景象。这两句紧紧围绕“秋”字写景,秋风吹得树枝飘摇,惊动了栖息的鸟鹊;秋季霜露很重,覆盖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虫,到处都能感觉到秋的寒意和肃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生活的凄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诗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含义深刻,写出自己与故友分别之苦,表现了诗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故友的异乡羁旅生活都很凄苦,相逢不易,于是一起欢聚畅饮,长夜叙谈。尾联二句,诗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结。这二句中的“长”和“畏”二字运用得极为恰到好处,“长”字意谓宁愿长醉不愿醒来,只有这样,才能忘却痛苦,表现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畏”字意谓害怕听到钟声,流露出诗人怕夜短天明,晨钟报晓,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心情,这一切充分表现出诗人对同乡聚会的珍惜和同乡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精炼,层次分明,对仗工整,情景结合,意蕴凄美。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2-2532、 蘅塘退士 等.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04:953、 李 森.精译赏析唐诗三百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4-5654、 霍松林 等.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25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乐游原

: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
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
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
春天的梦因为脑子混乱记不得了,登上原野的时候发现春天已经很深了。

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在青门里揉捏柳枝,在紫阁中看松树耸入云中。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
轻轻擦拭砚台使上面的薄冰,再将新酿的醇酒倒入杯中。

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
心里的无味只有寄托于诗中,可是吟诗之后内心又归于无味了。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
春梦:春天的梦。春原:春天的原野。

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青门:泛指归隐之处。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也泛指柳树。紫阁:指仙人或隐士的住所。云松:白云和松树,古时多为隐居者视为伴侣。

(fú)(yàn)轻冰散,开尊绿酎(zhòu)浓。
开尊:即“开樽”,举杯饮酒。绿酎:新酿的醇酒。

无悰(cóng)托诗遣(qiǎn),吟罢更无悰。
悰:心情,思绪。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戏题牡丹

: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
很庆幸这些牡丹花开时,枝叶俱茂,所以花朵隐约依稀,它们也毋须互相依倚着争奇斗艳,以轻盈相比。

陵晨须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清晨到来时一朵朵花儿都像新妆的面庞一样,对着赏花的宾客偏偏都含着羞怯不语的深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没有心机的双燕时时从花上掠过,多情的游蜂却正在花间盘旋采蜜。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多年来我已懒于过问世事,令天在栏边看到这些牡丹,禁不住眼光暂时明亮起来。

参考资料:

1、 蓝保卿.中国历代牡丹诗词选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232、 宋长琨.韩昌黎集:伊犁人民出版社,2000:86-873、 蒋业伟.韩昌黎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338-339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yǐ)斗轻盈。
阴隐:一作“隐约”。牡丹花开时,枝叶已盛,故云隐约。相倚:指花枝互相依倚支撑。斗:争斗比较。

(líng)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陵晨:凌晨,清晨。并作:同作。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无机:没有心机,无意。多思:多情。经营:此指蜂于花间盘旋采蜜。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zàn)眼明。

是事:事事,凡事。暂眼明:眼睛为鲜花照亮。

参考资料:

1、 蓝保卿.中国历代牡丹诗词选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232、 宋长琨.韩昌黎集:伊犁人民出版社,2000:86-873、 蒋业伟.韩昌黎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338-339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第一联“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写牡丹“同开俱阴隐”,不必“相倚斗轻盈”,这是指牡丹花之间同开俱隐约,还是以牡丹与别的花相比较,并未言明。从诗意看,似指牡丹花之间可能性为大。“幸”字流露了作者担心、紧张情绪。“何须”则是劝告语气,正应“戏题”二字。这联写了牡丹同开俱隐约,又写了它们之“斗轻盈”。“阴隐”“轻盈”写牡丹的神态,但这并不轻松。这一联里显然凝聚着韩愈内心探处的难言之隐。清黄叔灿《唐诗笺说》认为“有比意”。究竟是比官场中人事纠葛,还是仕途升腾降落,难以探究。总之,韩愈似乎是将自己感慨寓于其中了,因而就格外有韵致。

  第二联“凌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就牡丹的神态作进一层描绘。“并作”仍强调同样的特征,同上联“同”、“俱”呼应,更说明斗轻盈的不必要。是上联旨意的形象论证。晚唐罗隐《杜丹花》诗写道:“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确实可以看是受韩诗的影响,不过相比之下,韩的“对客偏含不语情”更含蓄别致,有回味的余地。再加上或许含有某种隐情于其中,就更引人入胜了。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一联描绘了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实际也是渲染了牡丹花所处的环境。就牡丹自身而言,“斗轻盈”就已经具有人格意识,“新妆面,不语情”就更强化了这种意识,这都是从牡丹本体出发,自然显现,而双燕、游蜂作为牡丹的身外之物也频频关照、时时拂掠、苦苦经营,而作为牡丹自身却又有念想。诗人似乎无意涉及,也就不必探究其中是不是藏有微言大义。单就艺术描写角度看,写出了牡丹花的艳丽姿态,及其繁华场面,有很强吸引力,显示了作者深厚语言工力非同寻常。而最后“长年是事皆抛弃,今日栏边眼暂明”就很清楚表露了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清汪佑南《泾草堂诗话》就认为晚唐诸家咏牡丹“尽态极妍,总不如昌黎一首”,似乎有些过份,因诸家所咏自有其特点自有其角度,不能一概而论,但就艺术上的“轻清流丽,无意求工”这一点说,却道出了韩愈这首咏牡丹诗的特色。而这一特色,恰恰是韩愈将自己心理感受注于诗中所致。清张鸿《批韩诗》认为这首诗有韩愈“不著色”的体格,确是一语中的。较之那些浓彩重饰只求形似的咏牡丹之作,韩愈这首《戏题牡丹》还是充满神韵的。它不仅显示作者驾驭语言的工力,描绘了牡丹的丰采,而且,在“戏”的背后,似乎也含有严肃的命题。这才是韩愈这首诗被评诗家称道的真正原因。

参考资料:

1、 李文禄.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493-19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玉台观

:
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
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
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
人传有笙鹤,时过此山头。(此山头 一作:北山头)

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
玉台观是滕王建造的,参观玉台观寻访古人的遗迹。

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
壁画上画有仙人萧史站在彩云之中,石碑上记得有滕王序文,有如鲁恭王在灵光殿留下的文字。

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
玉台观雄伟高耸,直通五方天帝诸神;殿宇中的壁画画出了十洲仙界的仙灵。

人传有笙鹤,时过此山头。(此山头 一作:北山头)
人们传说听到笙鸣鹤叫,大概是晋人王子乔乘鹤飞过北山头。

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
浩劫:道家称宫观的阶层为浩刹。平台:古迹名,在河南商丘东北。相传为春秋时宋国皇国父所筑。此处指玉台观。

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gōng)留。
彩云:指壁画上的云彩。萧史:此指传说中秦穆公女弄玉之夫萧史驻于云间事。鲁恭:见杜甫《登兖州城楼》注。

宫阙(què)通群帝,乾坤到十洲。
群帝:五方的天帝。 乾坤:代指玉台观的殿宇。

人传有笙(shēng)鹤,时过此山头。(此山头 一作:北山头)
人传有笙鹤:传说中王子乔乘鹤飞升成仙的故事。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