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

:
老亲依北海,贱子弃南荒。有泪皆成血,无声不断肠。
此中逢故友,彼地送还乡。愿作枫林叶,随君度洛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说

张说

张说(667年~730年) 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 239篇诗文

猜你喜欢

山泉煎茶有怀

: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坐酌(zhuó)(líng)泠水,看煎瑟(sè)瑟尘。
泠泠:清凉。瑟瑟:碧色。尘:研磨後的茶粉(按,唐代中国茶为粉茶,也就是日本学去的抹茶,所以用尘来形容)。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无由:不需什么理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花下醉

: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寻得芳菲不觉被美酒陶醉,倚着花树酣眠红日已西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且等到客散酒醒深夜以后,又举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李商隐诗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06 :第97页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 .李商隐诗选译 :凤凰出版社 ,2011.05 :第83页 .

寻芳不觉醉流霞(xiá),倚树沉眠日已斜。
流霞:是神话传说中一种仙酒。沉眠:醉酒之后的深睡。日已斜:指夕阳西下。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更持红烛赏残花:更:再。仿白居易《惜牡丹花》中“夜惜衰红把火看”。

参考资料:

1、 李商隐 .李商隐诗选注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06 :第97页 .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 .李商隐诗选译 :凤凰出版社 ,2011.05 :第83页 .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诗歌先以寻花开篇。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可谓爱花之至。

  起首两句先写了寻芳而醉的过程,流露出一种酣醇满足之意。“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眠日已斜”。在这个美好的春日,诗人一路追寻着繁花的踪影,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喝得大醉。便在夕阳西下之时,依着花树沉沉地睡去。诗人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趣,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颂,不能自已;流连称颂之馀,竟不知不觉地“醉”了。“不觉”二字寓意深广,使花之美、酒之醇以及人之陶醉都包含其中了。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态,笔意极为超妙。“流霞”,将似锦的繁花比作漫天的流霞之意。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从“流霞”这个词语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绚烂、美艳,想象出花的芳香和形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诗人借这含意双关的“醉流霞”表达出生理的醉与心理的醉之间相互作用和奇妙融合。次句“倚树沉眠日已斜”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叙次井然有序,而又处处紧扣“醉”字。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熏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这一句似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进一步写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下两句写酒醒后夜半赏花,更显出对花之爱。同时也将美好而满足的气氛转至了凄凉与孤寂。“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客已散,酒已醒,夜已深。与前半夜寻芳时热闹欢欣的情景截然相反,孤独之感重又袭来。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人是不会想到欣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诗人对花的喜爱却丝毫未减,想要趁着这夜深人静无人打扰之时,再秉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对花之痴迷已显露无遗。同时诗句中的“红烛”与“残花”又进一步地构成了对比,更显花之残。诗人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连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领略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这一幕。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像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进一步的表现,同时也表现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不舍,怜惜之情油然而生。结句的意境与诗人早年失意科场时之作《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的“留得枯荷听雨声”相似,枯荷与残花,都是为普通人所忽视的,可是诗人将之与雨滴、红烛相配合。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使之散发出一种凄美之感,深受读者的喜爱。苏轼《海棠》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敞烧高烛照红妆”即从此句化出。只是略去了李商隐诗中的一些凄凉之感。

  整首诗围绕着花进行,特别是最后一句更显出对花的痴迷。不仅爱盛开之花。甚至也能从凋落之花中看到美,甚为难得。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 .唐诗鉴赏大辞典 :中华书局 ,2011.08. :第1336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萨蛮·凤凰相对盘金缕

: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金缕的凤凰盘对相依,绣成的牡丹似经一夜微雨,格外的雍容富丽。新妆后照看明镜里,只见双颊消瘦,鬓发轻舞薄如蝉翼。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画楼上久久地眺望伫立,栏外的柳丝静静的低垂着,好似相思的人杳杳地没有一点声息。只有那春社的燕子,成双的飞来,又成双飞去。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房开江,崔黎民.《花间集全译》(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五代后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1版1印:11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明镜照新妆,鬓(bìn)轻双脸长。
盘:盘错,此指绣盘。金缕:指金色丝线。双脸长:言人瘦。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音信:鄂本作“意信”。社:社日,古代习俗祭神的日子。有春社、秋社之分,此谓春社。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房开江,崔黎民.《花间集全译》(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五代后蜀: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1版1印:11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菩萨蛮·凤凰相对盘金缕》是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之中的一首,仍然是由一个个富有美感的意象缀联成篇的,如“风凰”、“金缕”、“牡丹”、“微雨”、“明镜”、“画楼”、“丝柳”、“双燕”等等。词之上片,写美的头饰、美的妆容,并非词之精粹部分,其实是为下片张本;而下片,全由新妆美人若有所待的“望”字而来,“相望久”,既表现了她的痛苦、无奈,更表现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渴盼与执著上片,运用寄意于象的艺术手法,写女子晓妆,寄托女子情思,隐约婉转,暗示她的期待。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写美女头上的“凤凰”首饰,并以“相对”二字,突出双鸟比翼之象,借以烘托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憧憬、对情人的企盼;“牡丹”一句,形容佳人妆成,像雨后牡丹一样美丽,将思妇华丽的服饰,娇媚的情态展现出来;再写镜中所见,“双脸长”一语,表现人之憔悴,将其离愁、相思之苦暗透出来。“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写女子梳妆完毕,对镜审视一“明”一“新”,都给人以焕然一新之感,表露出女主人公珍爱自己并有所待。然而,镜中的形象却是鬓发削薄,双颊削瘦,脸形都显得长了。下片,女子的孤独,惆怅、失望的情绪散布在字里行间。

  “画楼相望久。”女子默默地、长久地等待心上人,但心上人迟迟不归。期盼之情,难对人言,句中用一“望”字,突出女主人公的深情盼望、望眼欲穿。此一“望”字,乃全篇词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栏外”以下三句,都是“望”中所见、所思。“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写女子痴望已久,不见人归。低垂的柳丝、双飞的春燕,无一不在惹起、象征春天女子的春怨,而“音信不归来”的插入句,又与“社前双燕回”形成对比——去年秋天飞走的燕子已经双双归巢,可她痴心等待的心上人却久盼不归,甚至已得不到关于“他”的一点音信,这对于“相望久”的女子,足见其冷酷与残忍。

  此词景以情牵,情随境变,直吐怨情,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通过景象对比,反衬思妇孤独之状、愁苦之情、心外之声,格外深婉。

参考资料:

1、 张红.温庭筠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年01月第1版:39-412、 王克俭主编.温庭筠 晏殊诗词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7:693、 文白,张西平选注.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 温庭筠 李煜:大连出版社,1998.3.:1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羽林行

: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
天明下直明光宫,散入五陵松柏中。
百回杀人身合死,赦书尚有收城功。
九衢一日消息定,乡吏籍中重改姓。
出来依旧属羽林,立在殿前射飞禽。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
长安的恶少的坏得出了名的。他们敢于在酒楼下抢劫商人的财物后,马上又跑到酒楼上去狂欢醉饮。

天明下直明光宫,散入五陵松柏中。
天亮他们下班后从皇宫里一出来,就分头藏入五陵一带的松柏中。

百回杀人身合死,赦书尚有收城功。
终于有一天这伙人落网了,按法律规定他们多次杀人本该判处死刑,但皇帝却下赦书释放他们,还道他们有收城之功。

九衢一日消息定,乡吏籍中重改姓。
当他们被赦的消息在长安城中得到证实,他们便立刻在乡吏簿籍中重新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姓名。

出来依旧属羽林,立在殿前射飞禽。
这些人被释放出来后,依旧当他们的羽林郎,他们站在宫殿前逍遥自在地弯弓搭箭射杀飞鸟。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
恶少:品行很坏,行凶作恶的少年。出名字:著名。

天明下直明光宫,散入五陵(líng)松柏中。
下直:直即值,意同今日的下班。明光宫:汉宫殿名,这里指唐皇宫。

百回杀人身合死,赦书尚有收城功。
合死:该死。

九衢(qú)一日消息定,乡吏籍中重改姓。
九衢:长安城中的大街,此处指全城。

出来依旧属羽林,立在殿前射飞禽(qín)
羽林:即羽林军。汉代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用“羽林”称呼皇帝的禁卫军。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
天明下直明光宫,散入五陵松柏中。
百回杀人身合死,赦书尚有收城功。
九衢一日消息定,乡吏籍中重改姓。
出来依旧属羽林,立在殿前射飞禽。

  “长安恶少出名字,楼下劫商楼上醉”,开宗明义,指出羽林军的来源是“长安恶少”,都是坏得出了名的!他们在楼下打劫客商,转身上楼,便大吃大喝起来。一般强盗作案后,要隐匿潜逃,而这批恶少,堂而皇之,无视法纪。他们不仅转身上楼醉酒,毫无顾忌,而且是“天明下直明光宫,散入五陵松柏中”。诗人接连使用“楼下”、“楼上”、“天明”、“散入”诸词以显示这是一连串毫无顾忌的行动;写他们在长安城中,大摇大摆地干坏事;楼下劫财,楼上醉酒,天明又从楼上下来,径到皇宫里去值班,值班完毕,就又散入到五陵松柏林中去路劫杀人了。明光宫,汉代宫殿名,这里是以汉代唐:“五陵”,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面积很大,多植松柏,是豪门贵族居住的地方。从“散入”二字看,说明参加杀人劫货的人数很多,胆子极大。

  以上四句,表面上是写羽林恶少之“胆”,实则是写羽林恶少之“势”,炙手可热,有很厉害的后台。

  “百回杀人身合死,赦书尚有收城功。”“百回”二字不可轻轻放过。这说明他们尽管常常劫财杀人,谁也奈何不得,直到“百回杀人”,罪大恶极才被问成死罪;但接踵而来的,却是皇帝的赦书,说他们“收城”有功,可以将功折罪!古代,在政治混乱时期,战役中常有虚报战功的现象。中唐之岁,常让根本不懂军事的宦官统兵或监军,更是可以信口雌黄,在叙录战功之际,甚至把根本没有参加战斗的人也报进去。羽林恶少,或认宦官为义父,或以财货重赂阉党,“赦书”之事,自然就由他们一手操办了。所谓“收城功”云云,就直接反映了军事、政治的混乱与黑暗。

  最末四句,是写羽林恶少们逍遥法外的得意之态:“九衢一日消息定,乡吏籍中重改姓。”“九衢”,长安城中的各条大街,代指京城。恶少们犯了“身合死”的大罪之后,最多不过更改姓名,暂避乡间,一当被赦的消息从京城中得以证实,他们就又在乡吏的户籍册中重新恢复了原来的姓名;并且露面之后,依然当他的羽林军,可以“立在殿前射飞禽”,又受到皇帝的赏识了!末句是全篇最精彩、最传神之笔。它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群羽林恶少逍遥法外、有恃无恐的情状。“射飞禽”已见其自由狂放之态,“立在殿前”射御前之鸟,更见其得宠骄纵的神态,他似乎在向人们挑战!读至此,人们不禁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诗人对朝政的失望、感叹,尽在不言之中。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贵上。”此篇不著议论,题旨所在,又以一幅令人深思的画面出之,可见作者表现手法之高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润州二首

: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向吴亭东放眼望去千里清秋,我当年曾经在这里高歌畅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寺里结满青苔没有马的足迹,桥边荡漾绿水增添很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大体上南朝人物个个都旷达,可爱那东晋名士世上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月明之夜更加希望桓伊出现,听他用笛声吹奏出塞的怨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谢眺诗中赞美此处是最好的美丽地方,夫差传记里说是他训练穿犀牛皮铠甲的水军的地方。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城高如铁桶横列劲弩硬弓,绿柳浓暗女子在红楼中做着巫山云雨的约会梦。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雕画的号角声顺着南风飘向江北,月下也常听有隐士在此唱着钓鱼歌。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扬州驾骑车马的人回头到镇江一试旅游,我将不吝啬千两黄金借给您。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5-666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句吴:即吴国。句:一作“向”。向吴亭:在丹阳县南面。放歌:放声歌唱。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马:一作“鸟”。

大抵南朝皆旷(kuàng)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旷达: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可怜:可爱,可羡慕。风流:洒脱放逸,风雅潇洒。。

月明更想桓(huán)伊在,一笛闻吹出塞(sài)愁。
桓伊:东晋将领、名士,早年月下遇王懿之为他吹笛。一笛:指一支笛的声音。出塞:曲名,曲调哀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xī)军。
谢朓:南朝齐文学家。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水犀军:披水犀甲的水军。

城高铁瓮(wèng)横强弩(nǔ),柳暗朱楼多梦云。
铁瓮:润州城,孙权筑,号为铁瓮。朱楼:谓富丽华美的楼阁。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钓歌:渔歌。渔人所唱的歌。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扬州:今属江苏。尘土:指尘世;尘事。千金:极言钱财多。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65-666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第一首诗首句起势弘远。诗人登上向吴亭,极目东望,茫茫千里,一片清秋景色,给人一种极恍惚无际的感觉。诗人的万端思绪,便由登览而触引,大有纷至沓来之势。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思忆起昔年游览的情形。“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如今旧地重游,正逢惹愁的爽秋季节,神往之中隐含着往事不再的悲凉。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

  颔联没有续写昔年游览的光景,而是以不尽尽之,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士人们嬉游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从写法上看,本来是寺里长满青苔,桥下荡漾绿水,诗人却故意颠倒语序,把鲜明的色彩放在句头,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这就为下一联抒发思古之情创造了条件。

  颈联再转,让思路从眼前出发,漫游时空,飞跃到前代。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而感慨。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可是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只留下虚名为后人所倾羡。中间两联由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在人空的无限哀惋之情。

  诗人似乎长时间地沉浸在遐想中,直到日落月出,江面传来一声愁笛,才把他从沉思中唤醒。诗用“月明”表明时间的推移,以见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则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之意。然而这一联的佳处,更在其意境的深远。秋夜月明,清冷凄迷,忽然传来《出塞》曲的悲怨笛声,又给诗增添了一层苍凉哀怨的气氛。诗人由笛声而更想到东晋“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联系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融为一体。因此,诗虽将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

  这首诗所抒发的,不过是封建知识分子因不得志所产生的人生无常虚幻的悲叹,但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诗忽而往古,忽而现在,忽而为一己哀愁,忽而为千古情事,忽而熔二者于一炉;挥洒自如,放纵不羁,在时空上和感情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前人评杜牧的诗“气俊思活”,于此可见一斑。

  第二首诗说明润州邻近对应着扬州,在长江畔城防更严密,更加适合旅游隐居,但也仍然多次成为亡国之地。

参考资料:

1、 张金海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68-106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