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裁 一作:戴)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裁 一作:戴)
它头上的红色冠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纠纠地走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轻易鸣叫,但是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
参考资料:
1、 朱丽云.中国古诗一百首 (汉英对照插图本):大象出版社,2000.02:255页2、 孙红松.国学经典诗文拔萃1:青岛出版社,2006.04:33页头上红冠不用裁(cái),满身雪白走将来。(裁 一作:戴)
裁:裁剪,这里是制作的意思。将:助词,用在动词和来、去等表示趋向的补语之间。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平生:平素,平常。轻:随便,轻易。言语:这里指啼鸣,喻指说话,发表意见。一:一旦。千门万户:指众多的人家。
参考资料:
1、 朱丽云.中国古诗一百首 (汉英对照插图本):大象出版社,2000.02:255页2、 孙红松.国学经典诗文拔萃1:青岛出版社,2006.04:33页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裁 一作:戴)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画鸡》是一首题画诗。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这是写公鸡的动作、神态。头戴无须剪裁的天然红冠,一身雪白,兴致冲冲地迎面走来。诗人运用了描写和色彩的对比,勾画了一只冠红羽白、威风凛凛,相貌堂堂的大公鸡。起句的“头上红冠”,从局部描写公鸡头上的大红冠,在这第一句里,诗人更着重的是雄鸡那不用装饰而自然形成的自然美本身,所以诗人称颂这种美为“不用裁”。
承句“满身雪白”又从全身描写公鸡浑身的雪白羽毛。状物明确,从局部到全面;用大面积的白色(公鸡)与公鸡头上的大红冠相比,色彩对比强烈,描绘了雄鸡优美高洁的形象。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是写公鸡的心理和声音。诗人拟鸡为人揭开了它一生中不敢轻易说话的心理状态,它一声呜叫,便意味着黎明的到来。它一声呜叫,千家万户都要打开门,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平身不敢轻言语”,诗人的诗路急转,说公鸡一生不敢随便啼叫,此句的气色收敛,还很低调,尤其“不敢”一词,用的很贴切,为第四句的结句做了铺垫,并对下句有反衬效果。后两句用拟人法写出了雄鸡在清晨报晓的情景,动静结合,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使两句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树立了雄鸡高伟的形象,表现了公鸡具备的美德和权威。
这首诗描绘了公鸡的威武,写出了它的高洁。把鸡这种家禽的神态气质和报晓天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它平时不多说话,但一说话大家都响应,由此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抱负,从此诗还可看出诗人“不避口语”的写诗特点,富有儿歌风味。
参考资料:
1、 米治国 周惠泉 陈桂英.元明清诗文选: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04:50页2、 范文玲 戴宪生.儿童一周一诗:重庆出版社,1985.12:29页3、 张晨.中国题画诗分类鉴赏辞典: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06:221页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生只不过是看起来真实一点的梦境,谁能够先看穿这个呢?我生平所为只有我自己知道啊!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春天我在茅草屋里睡足了觉,窗外的日光慢慢地移动。
参考资料:
1、 吕树坤《四大名著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第1版,第6页大梦谁先觉(jué)?平生我自知。
大梦谁先觉:大梦:道家对人生的一种看法。觉:这里谓觉醒之意。平生:平素,往常。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迟迟:徐缓貌。
参考资料:
1、 吕树坤《四大名著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第1版,第6页本诗出自《三国演义》,无任何正史记载。与其说是诸葛亮诗,不如说是罗贯中诗。《三国演义》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不愧为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罗贯中亦不愧为小说大家,从这首小诗就能看出端倪来。首先,从写作角度来说,此诗为诸葛亮的出场,做了大气盘旋的铺垫。那么对于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和场景氛围渲来说,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
其次,此诗是为诸葛亮量身订做的,不仅十分符合诸葛亮的身份,而且一开始就为诸葛亮戴上了一顶智慧的帽子。说到这里了,就必须要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了。大梦,是道家对人生的一种诠释,在道思想中,梦既指混沌迷蒙的景象,又指人的感知与思想。“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来理解,意思就是在这乱世之中,人人迷茫,惊慌失措,但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其中的缘由一直只有我才知道啊。
这里为什么是道教思想,而不是其他诸如佛教等教派的思想呢?明代小说家有一个通用的人物形象塑造定型,凡是智慧型的人物,都赋予道士身份,或者与道士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比如大家熟知的瓦岗寨军师徐茂功、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梁山的军师吴用及智慧人物公孙胜,等等。罗贯中塑造诸葛亮也是一样,仙风道骨,呼风唤雨。因此,诗的第一句,基本上就给诸葛亮在小说中的形象定了型。还有一点,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诗句的意思正好与此呼应。
后两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字面上的意思是,我在草堂春睡已足,我都已经从美梦中醒来了,可窗外的太阳还在慢慢吞吞的移动。这句更深层的意思是表达诸葛亮虽然超然物外,遗世隐居,却从未放弃心怀天下、等待伯乐到来的雄心。用“日”来隐喻赏识自己的伯乐、未来的明主,用“日迟迟”形容明主的到来太慢了。实际上这是说给刘备听的,他在埋怨刘备来得太迟了。因为战乱年代,机会稍纵即逝,明主和贤臣相遇、相识、相知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也相当的宝贵。
由此可见,罗贯中把这首诗放在此处、此时,何其高妙,简直是神来之笔。
这首诗,仅从字面上看,前两句与后两句似乎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但仔细玩味,一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便活现出来了。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
参考资料:
1、 吕树坤《四大名著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第1版,第7页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微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
清明前后,云淡天阴,池塘和小桥边上,只见那毛毛细雨滋润着盛放的杏花,在微寒的天气下更显娇艳,也更为婀娜多姿。
忆昔青门堤外,粉香零乱朝朝。玉颜寂寞淡红飘,无那今宵。
想当年在那京师门外的堤岸上,一阵狂风暴雨过后,几日之间,杏花身殒香灭。花朵已经落尽的杏花,连蜂蝶都不来光顾了,只好守着寂寞过日子,它哪里还有一刻千金的春宵?
参考资料:
1、 孙文光,彭国忠著.明清词举要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2:第54页2、 小舟编著.古典诗词名篇浅读 中华诗词三百首 诗词三部曲之一:花城出版社,1999.10:第427页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shāo)。微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
忆昔青门堤(dī)外,粉香零乱朝朝。玉颜寂寞淡红飘,无那今宵。
青门:汉长安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其色青,故俗称为青门。玉颜:指杏花。无那:无奈。
参考资料:
1、 孙文光,彭国忠著.明清词举要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2:第54页2、 小舟编著.古典诗词名篇浅读 中华诗词三百首 诗词三部曲之一:花城出版社,1999.10:第427页首二句“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勾勒出“池馆”的气象景物:天色微阴,春雨绵绵,池塘水涨,已与桥平,细雨又把杏花浸洗一番。这二句似乎实写南园桥边雨中杏花,却分明是虚写风雨摧残中的柳如是,以实写虚,从而得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紧接着二句“微寒着处不胜娇,此际魂销”,描绘了一幅杏花娇弱,好象承受不住春寒风雨的景象,这让伤名的诗人黯然销魂。
上片一反诗词中用杏花装点热闹繁荣场面的惯常手法,用重笔描写它在春寒冷雨之中的“不胜娇”。在作者渲染的这种令人黯然神伤的情景中,作为虚影叠印的柳如是,则已绰约其中了。
下片则借杏花的“零乱’’写柳如是的飘零身世,以抒发一己的“无那”心绪。
“忆昔青门堤外,粉香零乱朝朝。玉颜寂寞淡红飘。”一个“忆”字,引出城门外长堤边这一派红颜憔悴、玉蕊凋零的残败景象。几句中三次写花,三次写法各不同:一曰“粉香”;二曰“玉颜”;三曰“淡红”。从“味”、“形”、“色”描绘之,美的确美矣。只可惜红颜薄命,生不逢地,只能用“寂寞”打发日子。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中所咏的,是春雨微寒中的杏花。但吟味再三,雨中花间,总依稀晃动着一位佳人的倩影:她就是江南名妓柳如是。词人笔下的“雨中杏花”,就是他心中的情人柳如是:当年的卖笑生涯,留下了“青门堤外,粉香零乱朝朝”的记忆;如今,与词人同居,承受种种欢爱,却也遭遇无边的压力,仿佛“奔雨花梢”,“微寒著处不胜娇”。她以“寂寞”抗争,在无声中忍受巨大的精神摧残,任凭“玉颜”“淡红飘”,让青春年华流逝。词人对柳氏的遭际黯然“魂销”,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徒唤“无那”。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08月:第195页2、 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714页3、 贺新辉主编.全清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