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山

:

秋浦分光来郡阁,清溪送影落征船。翠微亭冠烟霞外,又遇携壶太守贤。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狄咸

狄咸,字伯通,衡州(今湖南衡阳)人。官建康府通判(《青山集》卷一三《即席和酬金陵狄倅伯通》)。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知韶州(清康熙《韶州府志》卷五),于郡建九成台,苏轼北归途经,曾为之作铭(《东坡先生全集》卷一九《九成台铭》)。 2篇诗文

猜你喜欢

少年游·离多最是

: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离别就像那流水,二水分流,一个向西,一个向东,但最终还能再度相逢。即使情感浅薄似那行踪无定的白云,仍能相逢在梦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可惜有的时候人的情意比行云、流水还要浅薄无定性,美好的聚会难以再来。细细回想从前的种种,虽然多次令人肠断,但都与这次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1、 诸葛忆兵 .晏殊 晏几道集 :凤凰出版社 ,2013.03 :第252页 .2、 陶尔夫 .宋词今译 :语文出版社 ,1995.7 :第94页 .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解:懂得,知道。行云:喻自己所思念的女子,用巫山神女朝云暮雨的故事。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chóng)。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可怜:可惜。佳会:美好的聚会。难重:难以再来。

参考资料:

1、 诸葛忆兵 .晏殊 晏几道集 :凤凰出版社 ,2013.03 :第252页 .2、 陶尔夫 .宋词今译 :语文出版社 ,1995.7 :第94页 .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犹到梦魂中。
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
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今番同。

  此词抒离别怨情,上片分写云、水,以水虽离多而终能相逢、云虽无定犹能到梦中,为下片反衬作好铺垫。过片总云、水言之而又能翻进一层,说人意薄于云水。开篇先以双水分流设喻:“离多最是,东西流水。”以流水喻诀别,其语本于传为卓文君被弃所作的《白头吟》:“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第三句却略反其意,说水分东西,终会再流到一处,等于说流水不足喻两情的诀别,第一层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设一喻:“浅情终似,行云无定。”用行云无凭喻对方一去杳无信息,似更妥贴。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梦神女“朝为行云”之典,谓行云虽无凭准,还能入梦,将第二个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语意翻复,有柔肠百折之感。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一提。

  其一,两层比喻均有转折,而造句上均有所省略。“东西流水”与“行云无定”,于前句为宾语,于后句则为主语。即后句省略了主语。用散文眼光看来是难通的,即使在诗中这样的省略也不多见,而词中却常常有之。这种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炼,同时形成一种有别于诗文的词味。

  其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种比喻,此处分用,“终解”与“犹到”在语气上有强弱之别,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两层比喻似平列而实有层递关系,颇具新意。

  过片将前二意合并,“可怜人意,薄于云水,佳会更难重”。“可怜”乃哀人生遭际,好景不长,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梦来”,别易会难。流水行云本为无情之物,可是它们或终解相逢,或犹到梦中,似乎又并非二味无情。在苦于“佳会更难重”的人儿心目中,人情之薄岂不甚于云水。翻无情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难堪。“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这番同”。“细想”二字,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从来”指一生漫长岁月中;“断肠多处”,不知经历过多次的生离死别;仔细回想,过去最为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与今番相比。而经过三重的加倍渲染,这样明快直截的内心独自中,自觉有充实深厚的内蕴。

  《少年游》是重头词,它不仅上下片格式全同,有一体(例如此词)每片也由相同的两小节(以韵为单位)构成。作者利用调式的这一特点,上片作两层比起,云、水意相对,四四五的句法相重,递进之中有回环往复之致。而下片又更作一气贯注,急转直下,故绝不板滞。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71-5722、 王双启.晏几道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248-24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唐多令·苕溪有牧之之感

:
末转清商,溪声共夕凉。缓传杯、催唤红妆。慢绾缓云新浴罢,裙拂地、水沉香。
歌短旧情长,重来惊鬓霜。怅绿阴、青子成双。说著前欢佯不睬,飏莲子、打鸳鸯。

末转清商,溪声共夕凉。缓传杯、催唤红妆。慢绾乌云新浴罢,裙拂地、水沉香。
秋天的声音从叶下边生起,溪水流动的声响与黄昏一样充满寒意。我缓缓地端动着酒杯,频频催唤歌女。她沐浴后将乌黑的头发盘绕打成结,穿着的长裙拖地,一股水沉香的气息,布满了她的身体。

歌短旧情长,重来惊鬓霜。怅绿阴、青子成双。说著前欢佯不睬,飏莲子、打鸳鸯。
她歌唱得短可我旧日情却深,此次重逢令我吃惊,她竟白了双鬓。恨那绿树长大会有树荫,叹息所爱之人如今已作他妇,且有子女。谈起以前的欢爱情事,假装出听不懂的模样,只是扬起莲子,向远处的鸳鸯打去。

末转清商,溪声共夕凉。缓传杯、催唤红妆。慢绾(wǎn)乌云新浴罢,裙拂地、水沉香。
苕溪:在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牧之:指杜牧。《太平广记》记载:唐代诗人杜牧曾游湖州,路遇一绝色女子,以重币聘之,并与之曰:“十年不来,从他适。”十四年后杜牧始归,则该女子已嫁人三年,并生二子,杜牧赋诗一首:“自去寻芳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末转清商:叶上吹起了秋风。清商,秋风。(晋)潘岳《悼亡诗》:“清商应秋至,溽暑随节阑。”绾:将头发盘绕打成结。乌云:形容女子乌黑的头发。

歌短旧情长,重来惊鬓(bìn)霜。怅绿阴、青子成双。说著前欢佯(yáng)不睬,飏(yáng)莲子、打鸳鸯。
重来惊鬓霜:再次遇见旧情人,才惊讶地发现都有了白发。怅绿阴、青子成双:指所爱女子已有归宿,且有子女。佯:假装。飏:飞扬。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乡村四月

: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参考资料:

1、 武宏钧 .小学语文课文同步阅读与拓展 四年级 下 国标人教版 .北京市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9年 :116-117页 .2、 赵山林 .桃李春风一杯酒 宋诗经典解读 .上海市 :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9年 :239页 .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子规:鸟名,杜鹃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cán)(sāng)又插田。
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参考资料:

1、 武宏钧 .小学语文课文同步阅读与拓展 四年级 下 国标人教版 .北京市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9年 :116-117页 .2、 赵山林 .桃李春风一杯酒 宋诗经典解读 .上海市 :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9年 :239页 .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山原,山间原野。白,白色,指水。川,河流。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这两句写自然风光。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肥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语言明快,格调轻松,形象鲜明,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它把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和谐地统一在画面里,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劳动的乐趣。

参考资料:

1、 武宏钧 .小学语文课文同步阅读与拓展 四年级 下 国标人教版 .北京市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9年 :116-117页 .2、 喻朝刚 .宋诗三百首译析 .长春市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5年 :229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

:
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四月黄梅雨。
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四月黄梅雨。
您乘一叶小舟远渡碧海去上任。今后想念您,我的一片思念之情将追随您到那天涯海角。今日我匆忙准备下粗陋酒食与君道别,我们相谈直到深夜,而此时正是四月梅雨时节窗外雨未歇。

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您到了横州啊,要让让横州百姓能像敬爱慈母一样爱戴您。等到百姓生活安康,您政绩斐然,希望看到您神采奕奕、衣袂翩翩来朝拜天子。

君泛仙槎(chá)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四月黄梅雨。
横州:今广西横县。别名槎城、槎江。槎:木筏。草草:匆忙仓促的样子。冥冥:昏暗。

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piān)翩举。
拾:收敛,收集。明珠并翠羽:泛指珍贵的饰物。这里指钱财。邦人:横州百姓。按堵:安居;安定。朝天:朝见天子。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水龙吟·落叶

: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早上的霜露刚刚附着在青绿的树林上,视野中故国也早是一片凄凉之景。地上的落叶渐渐积累,树上的叶子也纷纷欲坠落,门前荒芜,路径悄悄。渭水秋风起,洞庭湖波涌,几次暮秋了。想来重重叠叠的山上已经落满树叶,千峰尽是万木凋零之景,山上的路,没有人可以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从前题红之事已不再见,顺着宫沟而上,暗流空绕。蝉啼叫还没有停歇,鸿雁欲过,此时的怀抱是悲伤的。树叶杂乱地落于窗前,落叶掉落在台阶上发出声音,多少愁苦之人。望我家在何处。只是今夜,满庭的落叶谁来扫。

参考资料:

1、 高献红 .王沂孙词新释辑评 .北京市 :中华书店 ,2006 :85-92 .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xiāo)萧渐故,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wèi)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miǎo)。想重(chóng)涯半没(mò),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晓霜:早上的霜露。著:附着。望中:视野之中。故国:指南宋故地。萧萧:草木摇落之声。纷纷犹坠:意谓落叶片片飘坠。门荒径悄:意谓落叶掩埋了门庭路径,一片荒凉寂静。渭水风生:化用贾岛、周邦彦诗词写落叶。秋杪:暮秋,秋末。杪,树梢。引申为时月的末尾。重崖半没:写山中落叶堆故,万木凋零的情状。尽出:全是。

前度题红杳(yǎo)杳。溯(sù)宫沟、暗流空绕。啼螀(jiāng)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qì),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题红:指红叶题诗事。杳杳:幽远貌。宫沟:皇宫之逆沟。螀:蝉的一种。飞鸿:指鸿雁。乱影翻窗:树叶乱落于窗前。碎声:此指落叶之声。砌:台阶。吾庐:我的家。甚:何。只应:只是。满庭谁扫:意谓无人扫落叶。

参考资料:

1、 高献红 .王沂孙词新释辑评 .北京市 :中华书店 ,2006 :85-92 .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暮秋天气,严霜始降,草木黄落。在诸多文人笔下,落叶与时移物换、荣枯摇落同存长在,故而睹落叶而悲秋,因悲秋而伤情。通过描写这种境界,表现了词人在南宋末期对现实难排的抑郁之情和凄凉境地。

  上片写深秋“望中故国”落叶飘零的凄凉景象。“晓霜初著青林”以景带情,用笔简练,而轮廓顿明。作者在不经意如实地描摹出来自然景色:晨晓寒霜,把昔日青葱繁茂的林木笼罩。词人因景生情,心中升起一股莫明的凄凉之情。“望中故国凄凉早”,无限心事,隐藏其中。“故国凄凉早”五字借秋初大自然的萧索景象,写朝代之替换,这景象不但指自然景象,也包括社会景象在内,这是第一层。而凄凉的景象正应照词人的万端愁绪,这是第二层。此词似咏落叶,实则借以抒发心中对故国的思念,同时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为将“凄凉”落到实处,上片连用几个与落叶有关的典故,使言辞虽简,但寓意深刻而丰富。“萧萧渐积”这里借指落叶,实暗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诗意。“纷纷犹坠”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中“纷纷坠叶飘香砌”句意相似。“渭水风生”用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诗意。“洞庭波起”则借用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诗意。这几个典故是独立的,因紧扣落叶,便有了内在联系,毫无游离之感,而且补足了上句“故国凄凉早”。接下来,笔锋一转,用“想”作领字,领“重崖”以下四句。“半没”是因落叶堆积。“无人到”则是落叶阻挡了行程。这四句从词意上又进一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片着力于写景,下片转而抒情。“前度题红杳杳”,借用红叶题诗的故事,暗示故宫的冷落。《云溪友议》载: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于应试之岁,偶而在御沟中拾到一片红叶,上题一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卢渥得一遣放的宫女,正是题诗之人。这一典故运用得十分巧妙。“前度”说明象从前那样宫女题红之事已不再见,借故宫的冷落暗寓朝代更迭。前两句为虚写,“啼螀未歇”以下六句则是实写。寒蝉凄切哀鸣,飞鸿欲过身影,正衬出词人难耐之痛楚。词人此时心绪烦乱哀感涌流,但词人却以“此时怀抱”四字一笔带过,言有尽而意无穷。“乱影”返回写眼前之秋景秋情。回步屋内,独坐客舍,秋夜寂静,又见无数黄叶乱落窗前,听见落叶之声敲打台阶。无尽无休,词人已无计可以避开秋声。和上片“纷纷”二字相呼应,以“碎”字形容落叶之声,意新句秀。“愁人”不单指词人自己,也包括了与他一样经历苦难的人们。《四溟诗话》说:“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结句到位,确能产生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此词结尾“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提出问题,而不作回答,留下“空白”,词人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想象加以补充。“满庭谁扫”字浅意深,悲愁中掺杂着惆怅,哀怨中挟带着孤独,复杂的情感,也难以卒言。

  此篇咏落叶之词,以落叶为契机,“以故国凄凉早”为意脉,驰骋神思,虚境实写,融景入情,故而句句写落叶,却句句是故国之情,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词人运用娴熟的笔法,使主观和客观融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故国之思表达得自然而深刻。

参考资料:

1、 高献红 .王沂孙词新释辑评 .北京市 :中华书店 ,2006 :85-92 .2、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 第2223-2224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