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虢国夫人受到皇上的宠恩,天刚亮就骑马进入了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只嫌脂粉会玷污她的美艳,淡描蛾眉就进去朝见至尊。
虢(guó)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虢国夫人:杨贵妃三姊的封号。平明:天刚亮时。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
涩滩的流水嘈嘈不休,两岸山上到处跑着猿猴。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
陵阳溪水卷起的浪花如白雪,巨石侧立在水中不能穿过小舟。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船夫和渔人,一年里恐怕要撑折一万支船篙在这里头。
参考资料:
1、 刘忆萱 王玉璋 .李白诗选讲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年06月第1版 :323-324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5 .涩(sè)滩鸣嘈(cáo)嘈,两山足猿猱(náo)。
涩滩:在今浸县西九十五里。足:多。猿猱:即猿猴。猱,猿类,善攀折。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dāo)。
足:通“石”,意指巨石。不容舠:谓两岸狭窄,容不下小船。舠:小船。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gāo)。
参考资料:
1、 刘忆萱 王玉璋 .李白诗选讲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年06月第1版 :323-324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5 .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山脉东南部,上游水流湍急。“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这是写上游江水蜿蜒曲折,两岸千嶂绝壁,翠竹凌空,奇秀多姿。而下游自泾县至芜湖汇入长江,沿途水流平缓、清澈如镜、良田平畴、阡陌如秀、人如画中游。可见在唐代青弋江上游就有舟楫往来。
诗人抓住陵阳溪至涩滩一段江水湍急、怪石峻立的特点,勾勒出了一幅舟行险滩的图象:江水咆哮,冲击着滩中的巨石,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嘈嘈之声;翻涌的波涛,撞击在岩石上,激起了象雪一样的浪花;两岸山林里还不时传来一声递一声的猿猱的哀鸣;江滩里侧石凌出,就连如叶的小舟也难以通行。然而,就在这凶险万分的涩滩,渔夫和舟子,为衣食所迫,不得不终年与惊涛骇浪搏斗。看!就在那远远的江面上,又来了一只渔舟,舟人正撑着长长的竹篙在艰难地前进……诗中最后两句,“渔人与舟子,撑折万张篙”,便是全诗主旨的所在,集中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危险艰辛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斗争精神。
这首诗尽管篇幅短小,但在艺术表现上还是很有特色的。诗的前四句摹声状物极力渲染自然景物的险恶气氛,作为画面的背景,极好地烘托了画面主体部分的夸张描写。相反,最后两句对于渔人舟子撑篙行船艰苦万分的夸张描写,又进一步点染了江滩的险恶。画面上,这种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着重突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采用了绘画上传统的大写意的手法。诗人在刻画意境时,能够抓住景物给人感受最强烈的几点,于大处落墨,笔触简劲,而不是象工笔画法,力图笔笔不苟,枝叶筋脉,纤毫不爽。诗中“撑折万张篙”一句,似乎是细节刻画,但也是仅此一笔,而且是经过了大胆的夸张。所以全诗侧重表现的并不在于细微的真实,而是在于捕捉事物的神韵,予以强烈的表现。
参考资料:
1、 刘忆萱 王玉璋 .李白诗选讲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年06月第1版 :323-324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5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天归来,被贬谪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1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6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相看:一作“相逢”。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1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6此诗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显得哀婉伤感,寄意深远。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
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
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16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