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52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yù)栗(lì)未全贫。
锦里: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芋栗:橡栗。因其形似芋艿,故名。一说指芋艿和橡栗。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xùn)。
宾客:一作“门户”。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深:一作“添”。航:小船。一作“艇”。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村:一作“山”。暮:一作“路”。对:一作“送”。柴门:一作“篱南”。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52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10-511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淼 同:渺)
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您去的时候正值春江水满,烟波浩渺。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日暮时分,孤舟一叶停泊在何方?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3-44荆(jīng)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miǎo)茫。(淼 同:渺)
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荆吴在这里泛指江南。为:一作“连”。春江:一作“江村”。淼茫:即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处泊:一作“何处泊”。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3-44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淼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友谊。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以“荆吴相接”几个字将千里之遥写得近如比邻,给人以比邻咫尺之感,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水为乡”描出江南特点,也有以水为家之意。语属宽解,情实至深。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淼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淼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淼茫”,春江水满,正好行船,含有祝友人一帆风顺之意,但“淼茫”二字又透出凄惘之情。“淼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既有喜“君去”得航行之便,也有恨“君去”太疾之意,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日暮征帆何处泊”,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由景入情,抒发别绪。写出友人的孤单寂寞。友人走后,诗人遥望江面,但见“日暮孤帆”,航行在渺茫春江之上,于是代人设想,船停何处?投宿何方?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天涯一望断人肠”,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可谓“不胜歧路之泣”。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
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杜晃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杜晃之间的真挚友谊。诗中四句从写景入笔,寓主观感情于客观景象之中,使客观的景象染上浓重的主观感情的色彩。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43-44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100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楼前峰峦起伏充满视野春日里天气放晴,清晰遒劲的文字在新科进士的手下产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恨只恨自己的女子身份掩盖了诗文才华,只能抬头空自羡慕那金榜上的进士题名。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云峰:高耸入云的山峰。满目:充满视野。历历:分明可数,清晰貌。银钩:比喻遒媚刚劲的书法。此处指榜上题写的文字。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xiàn)榜中名。
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此处泛指女性服装。作者谓自己是女性,虽然能诗会文,也被阻挡,不能进考场。榜中名:古代科举考试录取金榜上的人名。
这首诗抒发了她满怀雄才大志,却无法与须眉争雄的怅然心情。唐代进士在崇真观南楼高高张贴题名,这是朝野瞩目的盛事,长安人争相前往观看。鱼玄机看得又羡又气,心绪难平:科举以诗取士,她枉自写得锦绣诗篇,也备受文人推崇,根本就不会输给男人,却与功名无缘。
鱼玄机的诗在当时和后世都为人盛赞,明代文学家钟惺甚至夸她为“才媛中之诗圣”。此诗就写得非常大气,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首句以春日放晴来象征放榜,蟾宫折桂;次写看到上榜士子在崇真观壁上题名的盛况。这两句写得气势雄浑,势吞山河,正抒发了她满怀的雄才大志。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自己有诗才,却因为是女子,不能参与科举考试,空有满腹才情,无法与须眉男子一争长短,羡慕也是徒然。鱼玄机恨自己生为女儿身,不然就可以像那些及第举子一样赢得功名,披红戴锦,一日看遍长安花。此诗流露出争强好胜而又无奈的心情。
诗中一个“自恨”和“空羡”包含了女诗人无限的悲凉和无奈,包含了女诗人无限叹息和不满,也包含了女诗人无限的自信和诉求。自古以来,科举制度只给男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而女子,无论多么有才华,也只能“空羡”,只能空怀怅恨。这首诗是她对自己空有满腹才华和满腔热血的酸楚和激愤,对自己无法像一个男子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叹息和呐喊,表面上是怨恨自己不能像男人一样参加科举,却蕴含了对埋没女子聪明才智的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的怨恨和不满,不甘埋没、不甘雌伏的勇迈情怀和傲兀精神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这里可以看出鱼玄机是一位有才华,有志向,有追求,有理想的自信的女子。
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在世人眼里都觉得女子只用在家相夫教子就行,考取功名,建功立业只是男子的事。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位有如此才情和思想的女子实属难得。
参考资料:
1、 王海泉.晚唐女诗人鱼玄机诗歌中的女性意识[D].河北大学,2011-05-01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从军玉门道,逐虏(lǔ)金微山。
玉门:指玉门关。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梅花曲:指歌曲《梅花落》,是横吹曲辞。
鼓(gǔ)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海上:瀚海,大漠之上。
愿斩单于首,长驱(qū)静铁关。
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铁关:指铁门关。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