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潘师房

:
渡水傍山寻石壁,白云飞处洞门开。
仙人来往行无迹,石径春风长绿苔。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商

刘商,字子夏,徐州彭城县人。唐代诗人、画家。大历(766年—779年)年间进士。能文善画,诗以乐府见长。官虞部员外郎。后出为汴州观察判观察判官。后辞官从事自己喜欢的诗画创作事业,刘商的诗歌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唐才子传》卷四说他“拟蔡琰《胡笳曲》,脍炙当时”。《全唐诗》收录有刘商的很多诗歌。 101篇诗文

猜你喜欢

塞下曲

: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
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汉将归来虏塞空,旌旗初下玉关东。
将领们扫空敌营归来,高举旌旗直入玉门关东。

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三千战马放蹄飞奔,冷冷的落日沉入平原秋草中。

汉将归来虏(lǔ)塞空,旌(jīng)旗初下玉关东。
汉将:唐朝的将领塞:要塞玉关:玉门关。

高蹄战马三千匹,落日平原秋草中。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古大梁行

: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古城长满了荆棘杂草,笼罩在一片苍茫的气象之中。我骑马来到这古城前,目睹荒芜的景象,不由愁思满怀,难以自已。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魏王的宫室、庙观都长满了禾黍,信陵君和他的宾客们都随着灰尘一去了无痕迹。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想当年在雄伟的都城的朝市上,华贵的车骑华光四射,高雅的乐声悠扬此起彼伏。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精锐的军队,规模达三十万之多,国土上营寨连绵,相接千里之遥。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全盛的那段时光对于永恒的历史来说不过的短暂的一瞬,哪里可以言说,连当年那些楼台、湖池都早已不复存在了。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断壁残垣间只有狐狸跑过的痕迹,古旧的土地上只留下几许昔日草木的枯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天色已晚,草木凋零,目睹此情此景,不由手把长剑,悲极而歌。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侠客朱亥的威名至今为人所传颂,路过的行人都还能认出经过夷门的道路。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那些身佩白璧腰缠黄金食封万户的侯爵,以及手持宝刀跨着骏马的战将,早已埋葬在了山丘之中。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当年发生在古大梁城里的凄凉旧事已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湮没无闻了,谁还能深究个中缘由呢?往来其中的人们也只能看见那流水从容东流而去,也许它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古城莽苍饶荆(jīng)(zhēn),驱马荒城愁杀人,
莽苍:一作“苍茫”。饶:多。荆榛:泛指丛生的荆棘杂草。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魏王宫观:古大梁在战国时是魏国都城。观:一作“馆”,一作“殿”。禾黍:语见《诗经·国风·王风·黍离》。信陵: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封号信陵君。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朝市:朝廷街市。轩车:有帷幕且前顶较高的车。歌钟:富贵人家的音乐歌舞。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军容:军队的规模装备。国步:指国土面积。营:一作“衡”。一:一作“五”。

全盛须臾(yú)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论:言说。高台曲池:泛指楼台湖池。

遗墟(xū)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遗墟:荒废的城市建筑。迹:一作“窟”。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摇落:凋零。

侠客犹传朱亥(hài)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朱亥: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朱亥本为屠夫,后为信陵君击杀晋鄙,夺兵抗秦救赵,是战国时著名的侠士。夷门:魏大梁城东门。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全诗二十句,四句一转韵,分为五个自然段落。全诗的重点是在写当时古都的荒凉,因此第一段就着力描写了作者驱马荒城所见的景象:在缓辔徐行中,只见满城一片荆棘,莽莽苍苍,昔日巍峨壮丽的魏王宫观如今长满了禾黍,曾经威震诸侯的信陵君和他的三千食客,也已烟消云散,化作满地灰尘。这一段起得苍劲有力,它以形象的笔墨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荒城图,首先给读者以满目凄凉的强烈印象,起了笼罩全篇、奠定基调的作用。这一段虽然是描绘驱马所见,是在说“今”,但其中的“魏王宫观”“信陵宾客”已暗中寓“昔”,在今昔对比中,眼前的所见更为突出。第二段是对往昔的追忆,与第一段形成对比:在雄都朝市中,轩车驰骤,歌钟四起,一片繁华景象;而军队有三十万之众,国家方圆千里,国势堪称强盛。这一对比,使第一段的形象有了深厚的背景,并且格外鲜明。第三段一方面反接第二段,同时回应第一段,从对往昔的追忆,又回到眼前的景象:那高敞的舞榭歌台和曲折的池沼,已荡然无存,在断壁颓垣中,只见狐狸奔窜,草木黄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这与第二段的热闹繁华恰成对比,而且“高台曲池”,自身也有对比。第四段紧承第三段,同时也以“摇落”“秋草”等字面遥接第一段,好像是在写此时情况:游侠之士口里,还在传说着信陵君窃符救赵时壮士朱亥的大名;路上的行人,还可辨认出向信陵君荐举朱亥的老者侯嬴居住过的大梁东门的道路。实际上,这也是对往昔的追忆,形成物是人非的对比。最后一段,作者从朱亥、侯嬴联想到曾经得到赵王赏赐白璧黄金,骑骏马、佩宝刀,后来终于困于大梁的虞卿,如今也已成为难以追思的过客了,只有汴水一直在默默地向东流去。这些从前的人事,与此时古城的颓败荒凉,也形成强烈对比。全诗的今昔对比,在章法上,曲折而有变化,但又井井有条,一脉贯通,通过这种反复交错的对比,使无限兴亡之感,从字里行间沛然涌出,震动着读者的心灵。

  诗人善于寓感慨于写景之中,情景高度融合,使兴亡之叹和身世之感,从鲜明的形象中自然流出。第一段用“驱马荒城愁杀人”来抒发自己初进大梁时的惊愕、感叹之情,而景物方面则以满城的“荆榛”“禾黍”“灰尘”来烘托,使感叹显得极为自然。“愁杀人”三字,既体现出诗人无限慨然之思,又使古城倍显荒凉,情景相生,收到了强烈的效果,全篇的怅惘凄凉之情,也由此衍生而出。第三段中“全盛须臾哪可论”一句,前有“忆昨”一段作铺垫,后有“遗墟”“古地”作反衬,情感就自然跳脱而出。而第四段“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二句,则是全诗感情的高峰突起之处。诗人面对荒城,在暮天摇落之际,顿生宋玉之悲,兼感朱亥、侯嬴之豪情壮举,一腔无可寄托的豪荡、愤懑之情,不能自制,于是“抚剑悲歌”,那悲壮苍凉的歌声,在古城中回荡,愈发显得悲凉感人。特别是末段最后两句,“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有总结全篇的作用,感情极为广远、深沉。作者伫立在秋水漫漫的汴河之滨,眼见“逝者如斯”,各种愁思;一起涌至。这其中,有对往古的怀想和凭吊,也有对自己年华逝去而一事无成的嗟叹,更有对于国家局势的深情的关切。诗人将难以诉述的复杂情怀,都倾注在一江流水之中,使得感慨更为深沉,意味更为悠长,而在质实的描写之中,最后宕开一笔,也显得极为空灵。那激荡胸怀的感情,与景物相融合,收到了十分强烈的艺术效果。

  此外,在音韵对偶上,全诗四句一转韵,第一、三、五段为平声韵,第二、四段为仄声韵,平仄相间,形成起伏跌宕,顿挫回环之感。句子以散行为主,但除第五段外,其余每段都是散偶相间,即每段开始二句为散行,后两句为对偶。这样,“隔联间以对仗,壁垒森严”(《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下,黄培芳评),“按节安歌,步武严整,无一往奔轶之习”(《唐风定》卷九,邢昉批)。这些都更有利于表现诗中那种豪健挺举、深沉悲凉的兴亡之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一水壁画歌

: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洪波汹涌一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一阴晴后雪。
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在高堂白壁之上,有一幅海上仙山图。举烛前观,但见沧洲清逸,招人欲去。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仙山高峻峥嵘,四周洪波汹涌,神山光华匹照,犹如丹丘,遥隔大海,可以直望赤城。

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
山中岗气已灭,山光清明一片,好像是山阴晴后之雪景。

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碧溪回流宛转,却寂然无声,就好像秦人在月下偷看桃花源。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见此图画,胸中了然,清人心魄,好像在叠嶂之中听到了秋猿的叫声。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与君对比,欢赏不已,于是放歌高吟直到天明。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回首看见画中的海客高扬云帆,便不禁产生了入海求仙的出世之思。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66-268

高堂粉壁图蓬瀛(yíng),烛前一见沧洲清。
壁画:画在墙壁上的画。粉壁:白壁。蓬瀛:指蓬莱、瀛洲等海上仙山。沧洲:水滨之地,多指隐备所居之地。

洪波汹涌山峥(zhēng)(róng),皎(jiǎo)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皎:清楚。丹丘:亦作丹邱,神仙所居之处。赤城:山名,任今浙江天台县北。

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
岚气:山中雾气。山阴: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晴后雪:谓雪后山川景色之美。此处暗用王子猷山阴雪夜访戴故事。

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kuī)花源。
回溪:言画中回旋的溪流寂然无声。花源:即桃花源。此用陶渊明《桃花源》故事。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明发:黎明、天明。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míng)(bó)
却顾:再看。却,副词,再。海客:海上的船客。云帆:船帆。溟渤:溟海和渤海,泛指大海。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66-268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洪波汹涌一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一阴晴后雪。
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此诗是写诗人欣赏壁画的过程与感受。全诗可分为两段。

  首二句点题,写晚上秉烛观看壁画,壁画中画的是一水。第三句概括一水特征:水,洪波汹涌;一,高峻峥嵘。第四句写诗人对壁画的总体印象:就像处在仙境里隔海遥望赤城一一样。五六句说一水间没有雾气,景物清晰得就像一阴道上雪后初晴那样美。七八句说壁画中虽然流水回旋,可是听不到丝毫的湍流声,幽静得就像避乱之秦人处在桃花源一样令人安详。桃花源本来幽静,月下桃花源则更为安静。“窥花源”以上八句写观壁画。

  最后六句写诗人观画后的感受。感受之一,心神清净。静极生动,反而觉得在壁画的层峦叠嶂中有秋猿哀鸣。感受之二,欢。因欢而放歌行吟,直至翌日清晨。感受之三,第二天清晨再观画,看到了海客扬帆,诗人于是产生了壮阔的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依照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再造出来的,用以表现整个画面意境的艺术意象,是这样迷离,可是细加体味,其暗示性又是那样丰富,不仅不妨碍反而极大地吸引和调动读者,以其丰富的艺术联想去悉心感受它。虽嫌迷离,终觉美好。无怪乎诗人烛照此景而生仙游之想。不写具象写意象,不从实处描摹,而从虚处传神,画之所长,诗之所短,力避之,画之所短,诗之所长,力扬之,正是此诗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张金海注评.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别董大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太阳黯淡无光,呼啸的北风刚刚送走了雁群,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你呢?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13页2、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47-48页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500-501页

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北风吹雁雪纷纷。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白日曛: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13页2、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47-48页3、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500-501页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7-48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92-3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南曲

: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我真悔恨嫁做瞿塘商人妇,他天天把相会的佳期耽误。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早知潮水的涨落这么守信,还不如嫁一个弄潮的丈夫。

嫁得瞿(qú)塘贾(gǔ),朝(zhāo)朝误妾期。
江南曲:古代歌曲名。 乐府《相和歌》曲名。这是一首拟乐府,写得很有民歌色彩。瞿塘贾:在长江上游一带作买卖的商人。瞿塘:指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贾:商人。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早知潮(cháo)有信,嫁与弄潮儿。
潮有信:潮水涨落有一定的时间,叫“潮信”。弄潮儿:潮水涨时戏水的人,获指潮水来时,乘船入江的人。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首诗吸取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语言明白如话,却又耐人寻味。诗歌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一位商人妇的心声。诗歌前两句以平实见长,后两句则想落天外,出语惊人:“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夫婿无信,而潮水有信,早知如此,应当嫁给弄潮之人。“弄潮儿”至少会随着有信的潮水按时到来,不至于“朝朝误妾期”啊!这是思妇在万般无奈中生发出来的奇想。“早知”二字写出她幽怨的深长,不由得自伤身世,悔不当初。“嫁与弄潮儿”,既是痴语,也是苦语,写出了思妇怨怅之极的心理状态,虽然是想入非非,却是发乎至情。

  这首诗运笔自然,但内在的逻辑很严密。思妇由夫婿“朝朝”失信,而想到潮水“朝朝”有信,进而生发出所嫁非人的悔恨,细腻地展示了由盼生怨、由怨生悔的内心矛盾。全诗感情真率,具有浓郁的民歌气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