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
一方灰暗,三方天色皆成紫。黄河冰冻,成片鱼龙皆困死。
三尺河皮断文理,百石强车上河水。
三尺河皮冻裂,辨不清纹理。百石大车上路,在冰面行驶。
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濛天。
霜花降落衰草,凝成铜钱大的霜簇。挥刀舞剑向天,难割破灰蒙蒙天色。
争瀯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
海上波涛回旋激荡,积冰哗哗作响。山谷瀑布凝结失声,如白虹悬半空。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M].湖北:崇文书局,2015(7):321-3222、 梁超然.三书斋文存·第三卷·古代文学研究(三)[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7):232-233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
一方:指的是北方。照:辐射。
三尺木皮断文理,百石(dàn)强车上河水。
三尺木皮:这里说三尺是夸张,由于寒冷冰冻,把三尺厚的木皮冻断。百石:古人百斤为石。强车:坚固的兵车。这里指装载沉重的大车。
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濛(méng)天。
霜花:冰雪凝结在草上。挥刀句:说北方冬天大雾迷漫,似浓厚的布幔,挥刀也不能进入。
争瀯(yíng)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
争瀯:波涛激荡,洄漩。飞凌喧,海上的流冰相互碰击,发出喧闹的声音。飞凌,流冰。凌:冰。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李贺全集[M].湖北:崇文书局,2015(7):321-3222、 梁超然.三书斋文存·第三卷·古代文学研究(三)[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7):232-233诗描摹北地寒冷之状。北方的天空如此阴寒晦暗,连其他三方都被映带成了神秘的紫色,给人以威压之感。天气奇寒,千里黄河冰封成一大块,万斤重的车辆也可以在上面往来奔驰,水下的鱼龙恐怕都被冻死了。三尺厚的树皮皲裂开来,它也抵挡不住严寒。浓厚的雾气将天空遮蔽得结结实实,似乎连刀也插不进去。草河上凝结的冰花,硕大如铜钱一般。海水中也有不少的冰块,在汹涌的波涛中碰撞激荡,发出清脆的声响。山间的瀑布冻成了白虹,无声地悬挂在高空。诗中虽多夸饰想象之词,但亦当有所亲历感受,或是北上潞州后所作。所谓“死”等字眼,只是用来形容奇寒之状,未必与国事或诗人自己的处境与心情有关。
首句“一方黑照三方紫”总写北中天色阴沉的感觉。天下分东、南、西、北四方,而北中这一方昏暗的天色竟将其余三方的天空映成了紫色。诗人用一个“黑”字即点明寒冬之意,提纲挈领,为全诗奠定隆冬酷寒的基调。余下七句为分写,除第三句外,诗人都选取了与水有关的事物,以水遇冷凝结成雾、霜、冰来突出北中的寒冷。天寒地冻,黄河冰封,三尺厚的树河表皮都被冻裂了,河水冻成结实的冰面能通过装着百斤重石头的车,落在枯草上的霜花大小如铜钱一般,迷雾浓重得刀砍不入;海面上漂浮着巨大的冰块,瀑布哗哗的流水停止了且冻结成一条玉带悬在山间。
迷雾飞霜、冰冻的河水、浮冰的海面、冻结的瀑布,天地间充斥着凛冽的寒气,没有一字直言“寒”却让人顿生寒意。细细读来,其中许多处描写超乎常理却别出心裁。如“黄河冰合鱼龙死”中一个“死”字便将冬天河水结冰,群鱼沉于冰下,冰面悄无声息的那种死寂刻画得入河三分,“死”描写的不是鱼龙死去,而是指寒冬的静寂;又如“挥刀不入迷漾天”一句则以极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北中雾气弥漫的情景。
谋篇布局,在散乱中见经营,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全诗没有情节贯穿,甚至也没有时间流,全由片断的景色联结而成。然而诗人也有意匠经营。在全诗写景中,首句提纲挈领。以下各句,虽说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然而除“三尺河皮断文理”外,都是写天地间水文变幻所构成的种种不同奇观,而这正是严寒统治的世界的特点。这些景观次第是冰封的黄河及河上的行车、钱大的霜花、浓厚的雾幔、浮冰充斥的海洋、冻结了的飞瀑等等,既真实,又揉合了诗人奇异的想象,从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冰雪世界。那里天是黑的、地是亮的,宛如一座神秘的水晶王国,人会感到寒冷,更会感到超出寒冷百倍的惊讶和愉快。
遣词设喻,于无理处得奇趣,是此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如果读者拘泥于常识,自然常识和语法常识,那么就会对《北中寒》的诗句逐一加以“订正”:黄河冰合时,应是鱼龙潜底。说“鱼龙死”,没有道理。《汉书》谓“胡貉之地,阴积之处,河皮三寸”,不是“三尺”;是“百石重车”,不是“强车”;是“上河冰”,不是“上河水”;迷露可说挥刀难破,不是“不入”。然而所有这些无论从事理上还是措辞上对常规的违逆,都包含着独创的匠心,都是出奇制胜。“鱼龙死”意味着河水全体冻结,注重表现异乎寻常的严寒,无理而有趣。“百石强车上河水”的“水”即是“冰”,但用“水”字则取得了一种令人惊异的效果。“抽刀断水水更流”虽更近乎常理,而“挥刀不入迷濛天”则别有神奇之感,可见那北国之雾特别的稠密。虹本有七彩,而“玉虹”的铸辞,更强调冻瀑的透明,而透明中亦能折射出不同的色光,给读者十分奇异的语感。
参考资料:
1、 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8):504-505.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568-569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纵然翠柏味苦,朝霞高高,也还可以当作饭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世人大多苟且偷生,我持节守道显得异常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早晨开不了火,井水也冻了,夜来无衣难御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太贫穷了怕人笑话,袋中还是应该留下一文钱。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翠柏:原产中国的一种松科乔木。晨:一作“明”。高:一作“朝”。
世人共卤(lǔ)莽,吾道属艰难。
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吾道:我的忠君报国之道。
不爨(cuàn)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爨:烧火做饭。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囊空:谓袋中无钱。一钱:一文钱,指极少的钱。
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诗人紧扣诗题,意在言外,写出两层意思,一层是说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这是明意。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层言外之意,在古人看来,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物,杜甫此语出自《列仙传》“赤松子好食柏实”和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餐朝霞”。表现杜甫虽生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
颔联“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所谓“世人共卤(鲁)莽”,指人多苟且偷安。战乱爆发后,诗人弃家鄜州,奔赴灵武,中途陷于叛军之手,后又因两次直言上奏,受贬去职,但他“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及至贫寒如此,仍然持道守节。这里,杜甫所说的“吾道”,是不愿苟得之直道,忠勇报国之达道。颔联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杜甫高尚不俗的品格鲜明地凸现出来了。
颈联“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进而具体写贫状。作者皆从“寒”字来入笔。上句说“不爨”,并非因为“井晨冻”,而是因为无食。严冬季节,却晨炊无米,夜寒难御,可见一贫如洗。
尾联“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点明“空囊”题旨。在写法上,此联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诗人已是身无分文,贫不自救,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以免他人笑话,这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反常。作者正是以这种貌似轻松诙谐的话,渲染自己心里沉重悲苦的情绪。申涵光评杜诗云:“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仇注杜诗》引)。
这首五律措语平实,庄谐间出,颔联以庄语见清操,尾联以谐语抒感慨,相得益彰。而音节拗折,是一首拗律,如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两句,一孤平一单仄,不求谐声;俯首拾柏,柏味甚苦,此句相应多仄声,明霞仰头可餐,其意甚高,此句相应多平声,可谓声情相符。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66-267前谢秀才、杜云卿,命予作《五粒小松歌予,予以选书多事,不治曲辞,经十日,聊道八句,以当命意。
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
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
前谢秀才、杜云卿,命予作《五粒小松歌》,予以选书多事,不治曲辞,经十日,聊道八句,以当命意。
前些时候谢秀才与杜云卿叫我写《五粒小松歌》,我因为选编书集事情较多,没有时间写诗,经过十天,勉强写出八句,算是完成友人的意旨。
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
小松树像一条小蛇,满身蛇鳞,蜿蜒曲折,新嫩的松花松果像清香的米粒,被仙人当食物采摘。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那松叶浓绿有光,像在水中浸过,一束束龙须般的针叶,整齐得像用剪刀剪成。
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
小松树的主人壁上高挂着州邑地图,主人堂前进进出出的多是俗儒。
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
月明露白的秋夜,小松树似在流着泪滴:“山石和溪云,你们是否还肯写信来对我眷顾?”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13-2152、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95-196前谢秀才、杜云卿,命予作《五粒小松歌》,予以选书多事,不治曲辞,经十日,聊道八句,以当命意。
选书:按一定标准,选辑某人的作品,编集成书。曲辞:这里指诗歌。
蛇子蛇孙鳞(lín)蜿(wān)蜿,新香几粒洪崖饭。
蛇子蛇孙:比喻小松枝干。洪崖:传说中的仙人。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rán)铰刀剪。
龙髯:龙须,比喻松树的针叶。
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rú)。
州图:州县的地图。
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
溪云:山涧的云霭。书:书信。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13-2152、 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95-196前谢秀才、杜云卿,命予作《五粒小松歌》,予以选书多事,不治曲辞,经十日,聊道八句,以当命意。
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
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
此诗前半首咏小松树,形容小松的姿态。五粒小松,即华山松,生长在深山中,石笋相伴,溪云回护,迎风挺立,经霜常绿,舒展自在而富有生机。但是,五粒小松一旦进入主人的深院,移栽如盆子,细丝捆束,铰刀修剪,失去了自由生长的可能。诗人在小松树的姿态描写中,已经将自己备受压抑拘束的生活感受注入,意含象中,寄托遥深。
后半首写小松树不得其所,它被摆在主人堂前当点缀品,主人壁上挂着粗俗的州县地图,主人交游的多是志趣不高的朋友。小松树在孤独、凄凉的环境里,只能对月坠泪,感伤自己的遭遇,遥想深山里曾经相依相伴的石笋和溪云,不知它们还忆念它否。诗人借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将不满现实的束缚压抑,渴望自由的心绪,蕴含于姿态奇特的小松树形象中,思致婉曲,别具情趣,思想和艺术绾合得非常巧妙自然。
全诗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0-112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46-472、 刘逸生.中国历代诗人选集·王维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81-82独坐悲双鬓(bìn),空堂欲二更。
堂:泛指房屋的正厅。欲二更:将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山果:山上的野果。灯下:点出夜。草虫鸣:点出秋。草虫:草丛中的小虫子。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老病:衰老和疾病。无生:佛家语,谓世本虚幻,万物实体无生无灭。禅宗认为这一点人们是难以领悟到的。
参考资料:
1、 李永祥.王维诗集.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46-472、 刘逸生.中国历代诗人选集·王维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81-82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像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