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醉歌图
翰林主人天上来,布帆不为鲈鱼开。江湖帆帆天一色,朝光暮霭相徘徊。
昔贤心赏馀胜处,但有水竹无亭台。碑材久已没荆棘,屐齿不复留莓苔。
后来视今犹视昔,今我不乐何为哉。大官马湩远莫致,邻翁绿蚁浮新醅。
欣然一饮便终夕,鼻端气息如云雷。是间别有一天地,不知何处为蓬莱?
回观方内海一粟,醯鸡尘瓮何喧豗。黄冠秘监太狂态,骑鲸供奉非仙才。
挥毫《政要》真学士,锋车流水行相催。瑶池曲宴多雨露,归欤酌彼黄金罍。

翰林主人天上来,布帆不为鲈鱼开。江湖帆帆天一色,朝光暮霭相徘徊。
昔贤心赏馀胜处,但有水竹无亭台。碑材久已没荆棘,屐齿不复留莓苔。
后来视今犹视昔,今我不乐何为哉。大官马湩远莫致,邻翁绿蚁浮新醅。
欣然一饮便终夕,鼻端气息如云雷。是间别有一天地,不知何处为蓬莱?
回观方内海一粟,醯鸡尘瓮何喧豗。黄冠秘监太狂态,骑鲸供奉非仙才。
挥毫《政要》真学士,锋车流水行相催。瑶池曲宴多雨露,归欤酌彼黄金罍。
“将军铁甲夜巡关,丞相朝衣晓立班。日上三竿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这是元杂剧中的上场诗。诗中的“闲”偏于“闲暇”之意,而本曲的“闲”则作“闲散”解。两者的内涵虽不尽相同,但在支持结论的方法上却异曲同工,即都使用了比照。
曲中的比照法比较独特,分作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以互成鼎足对的三句并列,分别出示武将、文臣、渔父的日常生活景象。将军镇守雄关劲隘,雪花纷纷落满铁衣,气象凛肃,这一句代表了建功;文臣在宫中的白玉陛栏旁,应制赋诗,花团锦簇,气象富贵,这一句代表了扬名;渔父一叶扁舟,徜徉于月夜的黄芦江岸边,气象超逸,这一句显然是代表清闲。三句在表面上不分轩轾,提供让“君试拣”,但作者随即便亮出论点:“立功名只不如闲”。也就是点出了“乐闲”的题面。
而第二层则运用李白、许远及严光的三则典故,分别作为第一层三句的诠释和补充。由于两层间本身存在着从现象到本质的跃进,令人憬然惕然,于是“名”、“利”与“闲”的孰优孰劣,顿时高下立判。而作品的警拔峭严,也就活脱脱地表现出来了。
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
不期望麒麟阁的画像,也时时把故国遥望。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大雁送来苏武的音信,在北海牧羊时茹毛饮雪。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牧羊时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心中却有日月的光芒。
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李陵送别了归国的苏武,不断的泪水洒满河粱。
参考资料:
1、 周建忠主编;张祝平,黄伟副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第676页2、 吕晴飞,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04 第1版:第1144页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
苏武: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大臣。他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他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麒(qí)麟(lín)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内。画功臣像于其上,苏武是第十一人。帝乡:京城。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旄(máo)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旄尽风霜节:指苏武持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旄:古时旗杆或节杖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风霜节:比喻节操高洁。
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李陵何以别:指苏武回归汉朝时,李陵置酒送别事。李陵:汉朝将领,率兵击匈奴时,兵败屈节投降。后苏武归汉时,李陵曾置酒相送。河梁:桥梁。
参考资料:
1、 周建忠主编;张祝平,黄伟副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第676页2、 吕晴飞,李观鼎主编.中国历代名诗今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04 第1版:第1144页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诗的首联为点题之笔,由图像麒麟阁而追述苏武忠贞品格;中间两联选取了极富代表性的细节,体现苏武不畏艰难而始终心向汉室的精神;尾联则以李陵泣别作为反衬,更见出苏武人格的崇高。诗人在这首题画诗中,热烈歌颂了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崇高民族气节,悲壮深沉,慷慨激越。
这首诗的前两句“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无理扣留十九年期间,时时刻刻都在深切怀念祖国的情形。一个“望”字,表现了怀念的深切。诗一开头就抒写并赞美了苏武的高风亮节。
接着“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两句主要叙写苏武被匈奴幽禁后啮雪、吞毡,后被流放于北海牧羊的情形。苏武被无理扣留之后,匈奴掌权者百般折磨苏武,强迫他投降匈奴,但苏武威武不屈,忍受着残酷的折磨,视死如归决不变节。数年后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得知苏武尚在,但匈奴仍不让苏武返汉。后来匈奴继续胁迫、折磨苏武强使投降。他们密密幽禁苏武。数天后,饥渴难忍,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后把他流放于北海荒无人烟之处,强追他放羊。短短两句诗把苏武被扣留匈奴十九年期间所遭受的种种折磨,非人待遇以及苏武英勇不屈跟匈奴顽强斗争的情景深刻表现出来。
五、六句“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侧重议论抒情,写苏武虽历尽艰辛,遭受了难以忍受的折磨与摧残,但他心怀祖国,有坚强的信念,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所以宁死不屈,宁死也不变节,不投降,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操守。
最后“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用李陵的羞愧难当来反衬苏武的不辱使命,秉持汉节,光荣返回汉朝的情形,进一步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
这首题画诗既写了苏武啮雪吞毡和冰天雪地中的持节牧羊,又写了他与降将李陵的相别,以李陵的羞愧痛苦来映衬苏武的高风亮节及高尚的操守。同时,还写了苏武回朝后,在甘露三年被图画于麒麟阁的光荣,短短八句诗,概括了苏武光辉而又经受无数磨难坎坷的一生。
诗人把一个对国家民族忠心耿耿,对仇敌威武不屈,受尽折磨摧残而毫不动摇,始终坚持民族气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首诗既有描叙,又有议论、抒情;既有比拟、夸张,又有映衬手法。语言淳朴自然,亲切生动而又晓畅。
参考资料:
1、 李子光,符玲美主编.中外古典文学名作鉴赏辞典:同心出版社,2009.10:第715页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雁儿落过得胜令·寻致争不致争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雁儿落过得胜令·寻致争不致争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千古岁月,兴亡更替就像一场幻梦。诗人用疲倦的眼睛远望着天边。孔子家族墓地中长满乔木,吴国的宫殿如今荒草萋萋,楚庙中只有乌鸦飞来飞去。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临到老回到了村中生活,几间茅屋里,珍藏着万卷诗书。山中有什么事呢?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813-8142、 (清)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两卷版 下: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03:第522页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màn)草,楚庙寒鸦。
诗眼:诗人的洞察力。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吴宫:指吴国的王宫。也可指三国东吴建业(今南京)故宫。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niàng)酒,春水煎茶。
投老:临老,到老。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813-8142、 (清)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两卷版 下: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03:第522页序文
折一身瘦骨,踩雨后的虹桥,进山。
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戌边;女松倚近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老松可对奕,小松可共舞。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我非樵非渔,便拥有一切,无路则处处是路。
山中何事?
闲闲地餐风饮露,忙忙地耕云种月。
写几行骈文骊句,用松针钉在篱笆上,花朵来读有花香,蝴蝶来读有蝶味,萤火虫来读有萤光,山鬼来读有鬼意,仙人来读有仙气……诗越读越厚,日子越读越薄,生命越读越轻。
明天有明天的飞花,后天有后天的落叶。
反正这山中没个忙人,反正这山中没个闲人。
蓄了一春的露,檐前的小瓴也该满个七八分了。日头下端进新垒的红泥小炉。用去岁晒干的花尸燃火,才不会把水煎老。宠自己一回,今年就用那把不曾舍得用的养得釉亮的晚唐小壶。一盏香茗、一柱檀香,一人独对一山,一心静面一世。往日的尘缘都不得记不起来了,就喝眼前的茶吧。
茶要独品,酒需共酌。
这好山只归我一人所有。让我如何能信?可不,山中无甲子,大约在三个秋天之前就有山背后的白 飘胸的老翁来访,用一串铜钱来换我的松花酒。我说如如今通用银子,他不懂。好说歹说,用三双草鞋换去我两竹筒的酒。并向我打探山外的世道,我故意很使劲地想,然后说是元。他诡诡地一笑,笑得我心里发虚。再问我进山的道,我指的东西南北,他丢下两句没头没脑的话,径自去了。此后也就是隔山说些阴晴圆缺的话,也没什么来往。
年前找他对酌,只见两间茅屋,一间紧闭,草绳紧紧拴了门环,另一间住人,极其简陋。奇的是窗上糊纸竟是三尺棉宣,依稀可辨三五字句:“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倒是好句,只是意未尽而气未结,加上无奈的沧桑像一件短衣,终究遮挡不住曾经的少年血气,不知那双倦了的诗眼在后句中将望向何处,无从寻觅。更奇的是宣纸已泛黄,浮着一层虚幻的锈色,却明明白白一阵墨香。再偷觑那间紧闭的屋,门缝里逼出来一股霉味,欲近还难,老翁面有愠色,边忙知趣告退,疑惑便自此悬于心头。
眼看秋叶落尽,陈酿也快见底。日日忙着拾掇松花酿新酒,我叫它花雕它就叫花雕。想着借开春送酒话个暖,再一探究竟。
孰料面对的竟是一堆废墟,老翁已绝了踪迹。捡出一残破条幅。却是新纸鲜墨写着:“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紧接着是一枝疏笔墨梅。想来或是一时无句信笔点梅;或是墨尽而笔已秃,扔之不舍,意犹未尽,想想,也罢也罢,秃笔余墨画梅正好。点点梅瓣,拙得很有逸气。我心中悬石砰然而落,方知是我的眼拙了,那紧闭茅屋乃藏万卷诗书,山中潮气重,书霉得也重,而这布衣老者便是隔世的骚人墨客,隔世,隔几世?唉,千古繁华原只是一道薄风,他在山中避过这道风。于世间的缺漏与错过,究竟是遗憾还是那幅墨梅枝桠间的最好留白?
老翁与书此去何往?
山更远的山……天以外的天……
若下一世能相遇,在红尘便罢了。若还在山中,我必送他一壶花雕,外加两句:“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他自当会心一哂。
一盏淡茶,一壶薄酒。
山是空了的山,老翁是空了的人。
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
兰香满路马尘飞,翠袖笼鞭娇欲滴。
春风驰荡摇春心,锦筝银烛高堂深。
绣衾不暖锦鸳梦,紫帘垂雾天沉沉。
芳年谁惜去如水,春困著人倦梳洗。
夜来小雨润天街,满院杨花飞不起。
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
燕京少女正是十六七的大好年华,娇颜如花眼如点漆。
兰香满路马尘飞,翠袖短鞭娇欲滴。
踏春归来,只见身骑骏马手持短鞭,花香袭人的道路上奔跑的马儿扬起阵阵尘土。
春风澹荡摇春心,锦筝银烛高堂深。
使人和畅的春风吹的人心情荡漾,锦筝银烛也只感高堂深深,心中空旷。
绣衾不暖锦鸳梦,紫帘垂雾天沉沉。
次日醒来美梦不再,隔着紫色珠帘望去只见雾蒙蒙天沉沉。
芳年谁惜去如水,春困着人倦梳洗。
谁能珍惜这如水的美好年华,春困时节连梳洗都懒的动了。
夜来小雨润天街,满院杨花飞不起。
夜幕降临小雨润湿天街,满院的杨花再也无法随风飘飘荡荡。
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
兰香满路马尘飞,翠袖短鞭(biān)娇欲滴。
春风澹(dàn)荡摇春心,锦筝银烛高堂深。
澹荡:使人和畅。
绣衾(qīn)不暖锦鸳梦,紫帘垂雾天沉沉。
芳年谁惜去如水,春困着人倦梳洗。
夜来小雨润天街,满院杨花飞不起。
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
兰香满路马尘飞,翠袖笼鞭娇欲滴。
春风驰荡摇春心,锦筝银烛高堂深。
绣衾不暖锦鸳梦,紫帘垂雾天沉沉。
芳年谁惜去如水,春困著人倦梳洗。
夜来小雨润天街,满院杨花飞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