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尉迟羽之归宣州

:
君归乎,君归兴不孤。谢脁澄江今夜月,也应忆著此山夫。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卢仝

卢仝

卢仝tóng〈形〉(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98篇诗文

猜你喜欢

鞠歌行

:
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
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听曲知甯戚,夷吾因小妻。
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
洗拂青云上,当时贱如泥。
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
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
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
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
美玉自知自身高洁无瑕,但不与桃李攀比,非要与之争个上下高低。但那些小人却不懂得谦虚、不争是一种美德,反而鱼目混珠,不分优劣,把劣质的当成好的,把美玉当成引以为耻的东西。

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堂堂楚国,颠倒黑白的小人怎么那么多呢?价值连城的美玉屡次遭到谗言和毁弃。

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怀抱美玉而痛哭于荆山下的卞和,本是忠信之臣,却遭到割足砍脚的不幸。

听曲知甯戚,夷吾因小妻。
宁戚报国无门,在桓公门前唱小曲。管仲经过小妾的解释而最终获得了齐桓公的重用。

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
里奚流亡到楚国,秦穆公用五张牡黑羊皮把他赎回来,并任用他为大夫。

洗拂青云上,当时贱如泥。

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
百朝歌的屠夫吕望在渭水之滨垂钓,九十岁终于得到周文王的重用。

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
周武王取得天下以后,封吕望在齐国营丘之地,治理齐国。

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
吕望一生都在渭水之滨垂钓,有谁人认识他,关注他呢?

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如今的人,更是无人来关注像他这样的垂钓者了,目送飞鸿而去,却无意于他的报国之心。

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biàn)和耻。
桃李:古谚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人不善于言谈而很优秀。这里用的就是这个意思。鱼目:指伪造的劣质品。张协有诗“鱼目笑明月”。卞和:春秋时代的楚国人。

楚国青蝇(yíng)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chán)毁。
青蝇:比喻颠倒黑白的小人。连城白璧:指和氏璧,价值连城。赵惠王得和氏璧,秦昭王愿意用十五座城作为交换。

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yuè)足鬼。
泣血人:指在荆山之下哭泣的卞和。忠臣死为刖足鬼:卞和本是忠臣,但两次被君王截去自己的脚。

听曲知甯(níng)戚,夷吾因小妻。
夷吾: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

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xī)
百里奚:春秋时秦国的大夫。后来他流亡到楚国,被楚国国君扣留。秦穆公就拿五张牡黑羊皮把他赎回,用为大夫。

洗拂(fú)青云上,当时贱如泥。
洗拂:洗涤与拂拭尘垢。

朝歌鼓刀叟,虎变磻(pán)溪中。
朝歌:地名,殷代京城。在今河南省。鼓刀叟:指屠夫吕望。

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
钓六合:取得天下。

平生渭(wèi)水曲,谁识此老翁。

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双目送飞鸿:这里用的是典故,这里指想对君王谈治国王霸之策,但却无人肯听,欲报国而无门。

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
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听曲知甯戚,夷吾因小妻。
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
洗拂青云上,当时贱如泥。
朝歌鼓刀叟,虎变磻溪中。
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
平生渭水曲,谁识此老翁。
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
  《鞠歌行》,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李白在这首诗中借卞和、宁戚、百里奚、吕望等人抒发了自己强烈的用世之心,他期望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报国无门,在诗中流露出了他抑郁不得志的愤懑。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晚 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晚 一作:晓)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4-18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40-141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3-794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晚 一作:晓)
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双桥:指凤凰桥和济川桥,隋开皇(隋文帝年号,公元581~600年)年间所建。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北楼:即谢朓楼。谢公:谢朓。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4-185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40-141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3-794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晚 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谢眺北楼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登览的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了宣城。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首联是说,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眺楼远眺晴空。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的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这就是李白常用的“开门见山”的表现手法。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颔联是说,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的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映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清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活泼空灵,又一次令人惊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颈联是说,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桔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诗人的心情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练的语言,再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的透露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它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如果我们细心领会一下,就会发现它在高度的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

  中间两联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首联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关系来看,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末联是说,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瑟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两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眺所建造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了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作者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政治上被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是当秋风摇落的季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的旧游之地,现在他又来到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起谢眺,这不仅因为谢眺在宣城遗留下来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谢眺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眺楼上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眺所吟赏过的山川,缅怀他平素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的悲剧一生,虽然古今异代,然而他们的文化基因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感;正因为他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2-33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夜到渔家

: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渔家就住在江口岸边,涨潮时分江水就漫过柴门。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赶路的行人想在此借宿,但是主人迟迟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竹林寂寂,村边的小道曲曲折折的向远方蜿蜒,明月悬空,依稀看得江上渔船点点。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远远望去,渔夫似在寻找沙岸泊船,春风轻拂,吹动着他们的蓑衣。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fēi)
柴扉:柴门。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竹深:竹林幽深。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寻沙岸:是说有人在寻找沙岸泊船。动草衣:草衣,即蓑衣。春风吹动着他身上的蓑衣。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村即事

: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渔翁夜钓归来时已是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懒得把缆绳系上,任凭它随风飘荡。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即使吹一夜的风,船也不会飘远,只会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65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kān)眠。
罢:完了;系:系好。不系船:《庄子》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即以“不系之舟”为无为思想的象征。正堪眠:正是睡觉的好时候;堪:可以,能够。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即使。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65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此诗叙写一位垂钓者在深夜归来连船也顾不得系就上岸就寝之事,描绘了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诗名虽题“江村即事”咏景,实则体现了诗人无羁无束的老庄思想。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加任何藻饰,信手写来,反映了江村生活的一个侧面,营造出一种真切而又恬美的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首句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以下诗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上承起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的行动、心情。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但是,不系船可能对安然入睡会有影响。

  这就引出了下文:“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回答了上面担心的问题。“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前后呼应,一放一收,把意思更推进一层: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缆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也没有什么关系。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谧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跃然纸上,表达了诗人对生活随性的态度。

  这首小诗善于以个别反映一般,通过“钓罢归来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刻画江村情事,由小见大,就比泛泛描写江村的表面景象要显得生动新巧,别具一格。诗在申明“不系船”的原因时,不是直笔到底,一览无余,而是巧用“纵然”“只在”等关联词,以退为进,深入一步,使诗意更见曲折深蕴,笔法更显腾挪跌宕。诗的语言真率自然,清新俊逸,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幽美意境十分和谐。

参考资料:

1、 吴小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51-65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牡丹

: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
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
近来对牡丹真是没有什么办法,数万钱才能够买到一株。

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
今天早晨才得以明明白白地看见,那牡丹跟蜀葵也相差不多。

参考资料:

1、 卢华语.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192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长春出版社,1994:997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kē)
无奈···何:没有什么办法。窠:棵,株。

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róng)葵不校多。
共:一样。戎葵:即蜀葵。又名吴葵,一丈红。花有红、紫、白等色。花供观赏,根可入药。校:相差。

参考资料:

1、 卢华语.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192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长春出版社,1994:997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
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

  此诗以轻松平淡语言作侧面讥刺。前两句叹牡丹价格昂贵而豪家权门挥金如土满不在乎。三句转出,末句直抑。以物比物,写牡丹花与普通蜀葵花差不多。全诗谴责官僚贵族豪华奢侈,任意挥霍民膏民血,同时流露出反对奢靡浪费和对民生疾苦的隐忧关心之情。

  “近来无奈社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一开始写出了自己爱花而又无钱买花的矛盾心情。“无奈牡丹何”,即对壮丹无可奈何之意。造成这种状况,作者交待了原因:数十千钱买一颗。用“数十千钱”与“一颗”,在数字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花的昂贵,其中已经揭示了买花富人的享乐,以及百姓的贫苦。正如白居易写的“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价值竟相当于“五束素”匹帛,“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一丛艳丽的鲜花,竟要花掉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这无可奈何之谙中,蕴藏着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尽管花的声誉这么高,看来作者无力买花,因而难得赏玩。因为最后他写道: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较多”,到令天他才分明看到,牡丹花与普通的戎葵差不多。陈标《蜀葵》诗曰:“眼前无奈蜀葵何,浅紫深红数百案。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闲处只缘多。”农村里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乡下姑娘喜欢风仙饼子花,处处人家都有它,城里姑娘喜欢牡丹富贵花,三天一过眼巴巴”,这都说明蜀葵这种花相当普通,品级很低。作者在这里将富贵之花壮丹同普通的蜀葵作一对比,认为这两者差不多。简直是震聋发聩。实际上潜台词是:牡丹花也不过如此,何必不顾民生疾苦,将价格抬得如此昂贵呢?言外之意尖锐讽刺了挥金如土、穷奢极欲的达官贵人。

  咏牡丹的诗多写其艳丽不凡和高贵风格,这首诗一反常笔,表现了作者新奇立意。一个‘始”字,“也”字,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感慨。全诗无一明显论褒贬之词,然而诗人的好恶之情却又得以充分表现,足见诗人手法之妙。

参考资料:

1、 李文禄.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486-4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