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梓州牛头寺

:
一出西城第二桥,两边山木晚萧萧。
井花净洗行人耳,留听溪声入夜潮。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柳公绰

柳公绰

柳公绰(763年—830年),字宽,小字起之,唐朝大臣、书法家,唐代京兆华原人。即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稠桑乡柳家塬人。柳公权之兄,长公权十三岁。性格庄重严谨,喜交朋友豪杰,待人彬彬有礼。聪敏好学,政治、军事、文学,样样精通,尤其喜爱兵法。累官州刺史,侍御史,吏部郎中,御史丞。宪宗时为鄂岳观察史,讨吴元济有功,拜京兆尹。后迁河东节度使户部尚书,检校左仆射。公元832年卒,赠太子太保,谥号元。 3篇诗文

猜你喜欢

九日登山

: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陶渊明写了《归去来》,表明不追逐俗世的高志。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逐牧。
因为没有酒喝了,所以就到逐牧那里去喝酒。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于是就想象着和陶渊明一起一边观赏菊花一边饮酒。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我此时的心情不好,白白辜负了重阳佳节。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能得到“题舆”这样的待遇是怎样的俊杰才能有的啊!我自认为自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就想干脆隐居在城南算了。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在山上建一座小房子,下面可以看到宛溪。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整日可以听到笛声、琴声,这是多么自在啊。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我以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能有这样的享受。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琴高乘着红鲤鱼跃出水面,仙龟为河伯引路,这是像神仙一样的生活。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举酒祭奠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先贤。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自古九月九日登高的人,有几个仍然在世呢?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沧洲不是自己的归宿,以后还有机会大展宏图。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海上洪波涌起,惊涛骇浪。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劝大家举杯为乐,喝醉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边喝酒边听音乐,周围还有人伴舞。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没有不散的宴席,客人们像落叶一样都散去了,都喝得醉醺醺的。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分别之后再有机会来到这里,请大家记得曾在这里饮酒欢乐过。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逐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重阳:《梦梁录》: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响山:《方舆胜览》:响山在宣城县南五里。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霜丝:乐器上弦也。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琴高:《列仙传》:琴高者,赵人也。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逐、涿郡之间。二百余年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日,皆洁斋待于水旁设祠,果乘赤鲤来,出坐祠中,旦有万人观之。留一月余,复入水去。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酹:《广韵》:“酹,以酒沃地也。”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天宝十二载(753)重阳日作于宣城。清人王琦云:“玩诗意,当是偕一宗室为宣城别驾者,于九日登其所新筑之台而作,诗题应有缺文。”所言似是。另有《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赠崔侍御二首》,与此诗情景相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胡歌

: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黑姓蕃王身穿貂鼠皮袭,酒醉之后,便把绣有葡萄图案的宫锦作为赏赐之物送给舞女。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而边关老将却因能征善战,年已七十仍无休止地统兵戍边。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2-113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7-249

黑姓蕃(fán)王貂(diāo)鼠裘(qiú),葡萄宫锦醉缠头。
黑姓蕃王:指统辖一方的少数民族王侯或高级将领。貂鼠裘:即韶皮袍子。葡萄宫锦:绣有葡萄图案的丝织品。宫锦,王宫中所用的名贵丝织品。醉缠头:唐人宴会时,常酒酣起舞,赠舞者以缠头。缠头,古时歌舞的人把锦帛缠在头上作妆饰,称为“缠头”。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地区。汉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行兵:统兵作战。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12-113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7-249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诗的前两句写边镇少数民族将领的逸乐,后两句写关西老将长期征战之苦。诗人把“黑姓蕃王”与“关西老将”作鲜明对照,表现了汉、蕃两族将领的苦乐不均,这首诗就上升到了政治层面,使诗歌境界得到了提升。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两句写边镇少数民族将领的逸乐。从三个方面写黑姓蕃王的生活:一是穿着:貂鼠裘以示名贵;二是宴饮:写纵荡不羁;三是玩物:葡萄宫锦以示器物的奢侈。写边镇蕃王,不去写他的军事生活,而是选择一些细节写他的享乐生活,可以看出他们的地位,他们的骄纵。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两句写关西老将长期征战之苦。“能”,主要不是说具有能力,而是说其不得已。一个“苦”字,是关西老将全部征战生活的写照。“七十”,写出了老将年迈而非确指。“仍”概括了老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征战生活,“苦”字自在其中。写“关西老将”专写其征战生活,与“黑姓蕃王”适成鲜明对照。“黑姓蕃王”逸乐如彼,“关西老将”苦战如此,诗人因而感慨。诗中仅把两种鲜明对照的现象作客观罗列,而写的实际是诗人所感。

  岑参这篇作品以自己边地所见把“黑姓蕃王”与“关西老将”作鲜明对照,表现了汉、蕃两族将领的苦乐不均,这样,这首诗就上升到了政治层面,使诗歌境界得到了提升。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47-24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马诗二十三首·其八

: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骏马赤兔没人用,只有吕布能乘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听说矮小果下马,蛮儿都可任驾驭。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lǚ)布骑。
赤兔:骏马名。吕布的坐骑。吕布:勇将名。字奉先,东汉末期人。

吾闻果下马,羁(jī)策任蛮(mán)儿。
果下马:一种非常矮小的马,骑之可行于果树下。羁策:驾驭,驱使。蛮儿: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李贺《马诗》共二十三首,诗人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这是其中的第八首。此诗通过猛将骑良马,庸人骑劣马的对比,表明良才必须英主才能任用的道理。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才尽其用”的现象表示极大的愤慨,对趋炎附势的庸才进行无情的嘲讽。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一个驿站又是一个驿站,驿骑疾驰有如流星一般。

平明发咸阳,暮星陇山头。
黎明时分从那长安出发,傍晚已经越过陇山之颠。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陇水声声令人不忍去听,呜呜咽咽多么使人愁烦。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一路风沙尘土扑满马汗,晨昏雾气露水打湿衣衫。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那西方驰来了谁家男儿,自说是新近里立功封官。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上月间从安西启程出发,一路上不停留急把路赶。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都护现在尚未到达驻地,出发时还在那西州旁边。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十天间越过了浩瀚沙漠,狂风吹起沙土从早到晚。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战马行走在那碎石道上,四蹄磨出鲜血洒在路间。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置身万里之外报效朝廷,自己并无任何追求贪恋。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并非不知边塞艰难辛苦,岂是为了妻子儿女打算。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
边塞山口明月正在升起,月光先已照上高高城关。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
溪水声声伴着松涛阵阵,在静夜里飕飕刮过耳边。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
离家之仿只靠归梦排解,关山塞外离忧萦绕心间。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愿与为友携手同赴国事,不愁那前方的征途漫漫。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37-39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08-110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0-175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驿:驿站,古时驿道上每隔一段距离设一驿站,为往来官员歇息换马之所。驿骑:乘骡马传送公文的人。这里指乘马赴边的诗人。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平明:天亮的时候。咸阳:秦都咸阳,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此借指唐都长安。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呜咽:流水声若断若续。子:男儿。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貂裘:貂皮袍子。貂,一种动物,皮料珍,最能御寒。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新封侯:指是时宇文氏新任判官。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前月:上月。安西:指安西节度使治所龟兹镇(今新疆库车)。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都护:指高仙芝。唐高宗时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设都护一人,总领府事。玄宗时更置安西节度使,治所在安西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安西都护,故称安西节度使为都护。西州:治所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哈拉和卓。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沙碛:指沙漠、戈壁。终朝:从早到晚。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奉:接受并执行。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塞垣:边关城墙。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
关:陇山下有陇关,又名大震关。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
飕飗(sōu liú):象声词。风雨声。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
赖:依靠。离忧:别离之忧。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子:这里指宇文判官。携手:比喻互勉共进。修:长。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37-39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08-110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0-175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全诗大体可分为三层,开头六句叙述离长安西行情景;中间十六句叙述路遇宇文判官情景,最后八句叙述夜宿陇山情景。

  诗的开头从离京西上军起。一开始就写浑骑的飞奔。“一驿过一驿”写路程的遥远,也透露着行进的迅速;“驿骑如星流”,写行进的迅速,包包含着路程的遥远。“如星流”这一比喻把飞驰的驿骑写得很形象。接着用“平明发咸阳,暮到陇山头”,对路程的遥远和行进的急切加以补充。以上四句从奔赴边关的急切方面写。以下两句则从奔赴边关的悲愁方面写:“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写抵达陇山及产生的感受。关于陇水,《陇头歌辞》说:“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诗人途经陇山,自然要产生古今相通的行役之情和思乡之感。如诗人在《经陇头分水》中写到的:“陇水何年有,潺潺道路傍,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这正是“愁”的内容。以上点出题目“初过陇山”,写总的感受,以急迫而悲慨的情调引起全诗。

  以下十六句写途中遇字文判官及双方交谈所得边地情景。诗中先以“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来勾划出一个餐风宿露、鞍马风尘的骑者形像,为“谁家子”的出现蓄势;紧接着又用“西来谁家子”一向来强调,然后以“自道新封侯”来点明骑者的身份与心理。“沙尘”、“雾露”两句可见旅途之艰辛,而“自道”一句却又见骑者的兴奋与自豪,在上层“呜咽令人愁”的基础上,格调为之一转。“前月发安西”以下八句是骑者即字文判官叙述沿途情景。先以四句写路途的遥远,又以两句写天气的恶劣,再以两句写道路的坎坷艰难,从各个方面极写“塞垣苦”,描绘极为真切。边塞如此艰辛而逼出的却是极高昂的情调:“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这就直接揭示出骑者的内心世界,以身许国,公而忘私。这样,上面对边塞苦寒的极力铺写,就成为了突出骑者的必要铺垫。建安诗人曹植曾在《白马篇》中描写了一个“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哪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赴边战士的形象。在两诗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这种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是古今相遇的。这些诗句,为“西来”的骑者所“自道”,是戍边将土坦率真诚的表白,也是诗人对他们的赞许,其中也表现了诗人的胸襟。

  诗的最后八句又收笔写陇山夜景和诗人心境。诗人以“山口月”写所见,以“溪流与松风”写所闻,构成苍凉荒寒的陇山夜景,用它来牵动、来烘托诗人的“离忧”。“别家赖归梦,山塞多高忧”承上两句夜景写愁怀,诗的情调为之一抑,真切传达出远离家乡的诗人的情怀,而最后两句:“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情调顿时一扬,扣应题目“呈”字,以昂扬情调结束全诗。

  全诗写初过陇山途中情景,时而有急促的行进,时而有深沉的乡思,时而有边塞的艰辛,时而有昂扬的斗志,使诗的情调如波浪汹涌,充分表达了初赴边塞的诗人复杂的情怀;而以“呜咽令人愁”开头,以“不愁前路修”结束,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这种慷慨昂扬的格调乃是作品的主旋律。由于有深刻的切身体验,诗中写景写事写情都极为真切,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戍边将士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08-11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0-17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叹水别白二十二

:
水。至清,尽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
时行时止。道性净皆然,交情淡如此。君游金谷堤上,
我在石渠署里。两心相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

至清,尽美。
水,极其清澈,极为漂亮。

从一勺,至千里。
从一勺,到汇聚成河奔至千里。

利人利物,时行时止。
对人和物都有好处,一会急行一会缓止。

道性净皆然,交情淡如此。
有品行的都是如此,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情。

君游金谷堤上,我在石渠署里。
你在金谷的堤上,我在石渠的署里。

两心相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
两心相应和流水一般,慢慢流动无穷无尽。

参考资料:

1、 小升初网.叹水别白二十二

至清,尽美。
至清:过于清澈;极其清澈。尽美:极美;完美。

从一勺,至千里。

利人利物,至行至止。

道性净皆然,交情淡如此。
道性:有道德品性、合道之性、出家人所谓修道之情志等义。

君游金谷堤上,我在石渠署里。

两心相忆似流波,潺(chán)(yuán)日夜无穷已。
流波:流水。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小升初网.叹水别白二十二
水。至清,尽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
时行时止。道性净皆然,交情淡如此。君游金谷堤上,
我在石渠署里。两心相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

  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刘禹锡本人也是对自己的文章水平颇有自信的,在其《子刘子自传》中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这里的“所长”指的即是自己的长于文词,而在这“文词”之中当然也包括辞赋在内。在刘禹锡的十一篇辞赋作品当中以《秋声赋》最受后人推崇。

  由于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此外,除了反映贬谪愁思的作品,其辞赋还有应试科举所作的律赋——《平权衡赋》,怀古伤今的《山阳城赋》,悼亡的《伤往赋》,描写景物风俗的《楚望赋》。作为唐代重要的文学家与哲学家,刘禹锡的诗歌成就较高,是唐诗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诗文又为当时的文学主流,故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必然要受到其诗歌创作影响的。例如刘禹锡诗歌的主题便影响着他辞赋的主题,许多在其诗歌中描绘的场景画面、表达的情感内容,同样也出现在他的辞赋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诗文与辞赋的互动关系是其辞赋研究的有利环节。

参考资料:

1、 小升初网.叹水别白二十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