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夏侯审

:
谢公邻里在,日夕问佳期。春水人归后,东田花尽时。
下楼闲待月,行乐笑题诗。他日吴中路,千山入梦思。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韩翃

韩翃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140篇诗文

猜你喜欢

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本无轩裳契,素以烟霞亲。
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
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磷。
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
精魄渐芜秽,衰老相凭因。
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
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
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
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
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
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我把元夫子你啊,看成为异姓兄弟,天伦相恰。

本无轩裳契,素以烟霞亲。
我本来就对官位爵禄没有兴趣,素来喜欢亲近烟霞风景。

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
苦恨于世网人情的逼迫,铭心刻骨的意愿没有得到实现。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
松柏虽然寒苦,也羞以追逐桃李那样的艳春。

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磷。
市朝之间,岁月悠悠,青春玉颜已经衰老。

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
所失去的东西重于山岳,所得到的轻于埃尘。

精魄渐芜秽,衰老相凭因。
精魄渐渐芜秽,衰老的体征竞相出现。

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
我最近得到一个锦囊妙诀,可以使你保持青春。

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
就是炼吃黄金药,可以成为仙人紫阳的宾客。

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
万事难以尽得其好处,百年很快就会过去,要抓紧时间。

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
与你分别以后,我将去东南方,思念你的心情悠悠多是悲辛。

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
不要改变修道的夙愿,征途遥遥,贵在持之以恒。

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
休矣,世事,我归去来兮,犹如洛阳的天津桥头白云飞飘。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

本无轩裳契(qì),素以烟霞亲。
轩裳:指官位爵禄。

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

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

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zī )(lín)
缁磷:当源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意思是:坚固的东西磨也磨不薄,纯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

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

精魄渐芜秽(huì),衰老相凭因。
芜秽:污浊;污秽。

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

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
黄金药:道教谓炼丹所得黄金為仙药。

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

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

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

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浪淘沙·其八

: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

莫道谗(chán)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谗言:毁谤的话。迁客:被贬职调往边远地方的官。

千淘万漉(lù)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漉:水慢慢地渗下。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酒泉太守持剑翩翩舞起,高堂置酒夜间鼓声敲击。

胡笳堂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胡茄堂曲令人肝肠欲断,座上客人相对泪下如雨。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琵琶长笛曲曲互相应和,胡家儿女齐声唱起歌曲。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
全牛野驼烧好摆在桌上,交河美酒斟满金酒杯里。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三更醉后卧在军帐之中,梦中无法向那秦山归去!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2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68-270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酒泉:郡名,即肃州,今甘肃酒泉。高堂:指高大的厅堂。

胡笳(jiā)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胡笳:古代管乐器。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chú)齐唱歌。
胡雏:即胡儿。

浑炙(zhì)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pǒ)罗。
浑:全。炙:烧烤。犁牛:杂色牛。叵罗:酒杯。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秦山:即终南山,又名秦岭。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2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68-270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这两篇作品记叙的是宴会的场面和醉后的归思。

  这是一个富有边地特色的军中酒会。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在点出酒会及其时间地点的同时,便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之间的酒会特色,点染着边地酒会的气氛,为“醉”字伏笔。紧接着两句写席间胡筋声起,催人泪下。何以“泪如雨”,这里没有交代,但隐含的情调却是慷慨悲壮的,这种气氛也为“醉”准备了条件。《全唐诗》将以上四句列作一首七言绝句是有原因的,因为它们可以勾划出一幅完整的、情景交融的意境。这在这组诗中也起到笼罩的作用。

  第二首诗的前四句写宴席间情景。上两句从所闻方面写歌曲,下两句从所见方面写酒肴。乐器是“琵琶长笛”,歌者为“羌儿胡雏”,菜是“犁牛”“野驼”,酒为“交河美洒”,这一切可以看出主人的热情,宴席的高贵;而它们所点染的边塞情调又使归途中的诗人感触良多。这也为“醉”准备了条件,遂引出诗的最后两句。醉后吐真言,梦中见真情,诗的最后两句写醉后梦中归家,描写十分真切。用“无奈”写出归思之难以摆脱,也许这正是“座上相看泪如雨”的重要原因。

  这两首诗写宴席场面,罗列边地物产以渲染边地情调;同时,把酒席场景的描绘与座上客人的感情交织起来,使诗歌情景交融。第二首诗最后两句直写乡思,显得十分深沉。这两首诗格调慷慨悲凉,从中可以看到戍边将士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68-2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征人怨 / 征怨

: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年复一年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三月白雪纷纷扬扬遮盖着昭君墓,滔滔黄河绕过黑山,又奔腾向前。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2-673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4-395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9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zhāo)朝马策与刀环。
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朝朝:每天,日日夜夜。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白雪归青冢(zhǒng),万里黄河绕黑山。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2-673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4-395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9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意思是:年复一年,驰骋于边塞关城之间;日复一日,横刀跃马,征战杀伐。这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强调了战争的频繁和生活的枯燥。又加以“复”和“与”字,把四个边塞特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 人感觉这种单调的生活无尽无穷,其中自然透出了怨情。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好像征人的怨气已经发泄尽,其实,征人的怨何止这些呢?他不仅从年年岁岁的漫长时间中感受到枯燥苦闷,而且面对眼前看了千万次的景象,他也感到怨恨无处不在,所以有了三、四两句的描写。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这首七绝,通篇没有写一个“怨”字,也没有直接发出怨语,诗人紧紧围绕产生怨情的原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着墨,用极为凝练的语言,通过对繁忙枯燥的征战生活和边塞荒凉 环境的描写,来表现征人的怨,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怨情,让人读来回肠荡气。

  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 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的确是不多见的。

参考资料:

1、 陈志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2-673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94-395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7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酬朱庆馀

: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二)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一)
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6页2、 刘士林.《床前明月光:唐诗阅读笔记,》:济南出版社,2005年05月:第204页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越女:越国美女,西施。出镜心:出现任明镜中,意即揽镜自照。更:又。沉吟:犹豫不决。

齐纨(wán)未是人间贵,一曲菱(líng)歌敌万金。(版本一)
齐纨:齐地出产的细绢。菱歌:采菱所唱的歌。敌:通“抵”,比得上。

参考资料:

1、 赵彩娟,郁慧娟,温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补选》: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6页2、 刘士林.《床前明月光:唐诗阅读笔记,》:济南出版社,2005年05月:第204页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版本二)

  “越女新妆出镜心”,越地出美女,而朱庆馀恰好又是越州人,这简直是天缘巧合,作者把朱庆馀比做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这一句,表面上说越女天生丽质,再加上精心的妆饰打扮,自然更加美艳动人,实际上是说朱庆馀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学习,自然是德才兼备,文质彬彬。

  “自知明艳更沉吟”,表面上是说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实则是说朱庆馀虽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错,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得到考官的赏识。诗的后两句,紧扣“更沉吟”三个字,针对朱庆馀的疑虑,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齐纨未足人间贵”,这句表面是说,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齐纨”,在这里比喻表面的、花哨的东西。整句是说,表面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并不值得看重,言外之意是,朱庆馀并不是一个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人,便自然引出最后一句“一曲菱歌敌万金”。

  “一曲菱歌敌万金”,《采菱》是古曲,是高雅的曲子,在这里意指真才实学。一益高雅的《采菱曲》比万金都有价值。同时也是告诉朱庆余你的文章很有价值,我很欣赏,金榜题名没有问题。结合后两句,作者除回答了朱庆余的疑问以外,还肯定了朱庆余的德行文章.告诉朱庆馀:在我眼里你不是一个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人。我很欣赏你。

  该诗表达含蓄蕴藉,趣味横生,当人们透过它的字面意思而体味到它的内在含义的时候,往往不由自主地发出会心的微笑。结构上,全诗四句,浑然一体,结构谨严。前两句针对朱庆馀的原诗,首先肯定了朱庆馀的人品文章,指出他虽自负才华但仍信心不足;三四两句紧扣“更沉吟”三字,一方面回答了朱庆馀的疑问,另一方面对朱庆馀的文章作了高度评价。

参考资料:

1、 刘士林.《床前明月光:唐诗阅读笔记,》:济南出版社,2005年05月:第204页2、 陶文鹏.《唐诗鉴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30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