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精舍月中闻磬声诗(题中用韵,六十字成)
泠泠满虚壑,杳杳出寒云。天籁疑难辨,霜钟谁可分。
偶来游法界,便欲谢人群。竟夕听真响,尘心自解纷。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秋天的夜晚带着阵阵寒意,只有我一个老头安宁自在的在家。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熄灯之后迟迟才躺下睡觉,在秋雨声中渐渐进入梦乡。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不得不起床加点火烘烤被子。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早上天空晴朗,但寒气未消不想起床,只看到秋雨把霜叶打落得到处都是。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wēng)。
三秋:指秋季。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合称三秋。安闲:安宁清闲,安宁自在的样子。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xiǔ)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宿:夜。瓶:烤火用的烘瓶。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晓:拂晓,天刚亮的时候。阶:台阶。
此诗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前半部分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后半部分进一步描绘老翁睡醒之后的情况。全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未见风雨,尚且如此凉冷,加上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使诗人更感到寒气逼人。运用这种衬叠手法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增强诗的感染力。次句点明人物。“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
以上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诗的下半则从老翁睡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形象。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遥相呼应,写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响。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这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然而“老翁”却“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全诗紧紧把握老翁秋雨之夜安眠的特征,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1、 宛新彬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1-912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
参考资料:
1、 戴文进著.《戴叔伦诗文集笺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第276页2、 汪娟主编.《唐诗三百首》: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02:第159页松下茅(máo)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松下茅亭:放眼亭外。凉:传达了给人以舒畅之感汀沙:指靠近水边的沙洲。云树:高大的树木.苍苍:深青色,幽暗。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思:指的是思乡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戴文进著.《戴叔伦诗文集笺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第276页2、 汪娟主编.《唐诗三百首》: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02:第159页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山水风光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典型的旅游诗,作于诗人宦游途中,写行旅中偶遇之景色。诗中热情赞颂了稚川山水风光的优美,并巧妙抒写了思乡之情。
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稚JII山水的点染。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树,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上句从小处下笔,工笔描画;下句从大处着眼,泼墨涂染。前后相映,构成一幅意境淡远的松亭晚眺图,含蕴着稚川山水给予异乡“行人”的快感和美感。
三四两句,抒发“行人”于松亭晚眺之中突然唤起的一种油然而生的乡情,实际也在表达对于稚川山水的盛赞。“行人无限秋风思”,是稚川山水给予“行人”的一种无可名状的感发。“行人”二字,在此点出,补明上两句均是“行人”眼中之所见;“秋风思”代指乡愁归思,唤起诗人对故乡一切熟悉亲爱的事物的深切忆念。
此诗的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参考资料:
1、 蔡景仙主编.《山水田园诗词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4:第217页2、 萧涤非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4,:第676页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我扬帆行舟黄河上,秋水汇积远接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水天相接处忽然裂开豁口,现出繁华的城邑万户千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顺流前行又有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见郊野的桑麻。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回头瞻望我的故乡京洛,只见洪波浩渺远连云霞。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0-31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大河:即黄河。积水:指积聚的水。
天波忽开拆,郡(jùn)邑(yì)千万家。
天波,指天空的云气,形容极为高远。拆,裂,开。郡邑,当指唐河北道博州治所聊城县(今山东聊城东北)。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城市:即指清河。宛然:真切貌,清晰貌。桑麻:桑树与苎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回瞻旧乡国,渺(miǎo)漫连云霞。
回瞻:犹回望。旧乡国:故乡,指京洛。渺漫:一作“淼漫”,水流广远的样子。连云霞:与天空之云霞相连,形容水波浩淼。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0-31此诗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作者行舟河上,视野开阔,所以诗中多从大处着墨,写出深沉、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诗歌开篇两句就写出“积水穷天涯”的浩荡气势,表现出黄河的雄壮和开阔的景象。“天波忽开拆”两句写从水天一色开拆的缝中,看见“郡邑千万家”,然后看见城市,接着是城外的农田,读之令人如见如闻。这两句不仅气势雄浑,意境壮美,而且准确地捕捉住诗人坐船时特有的运动感受,落笔自然而有奇致。五六两句写作者沿河所见的盛况。“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一方面说明盛唐时期人口多、集市经济兴盛的状况,另一方面桑麻繁盛也构成了平原以东地带城乡风景的一大特色。结尾两句描写作者回首时,只看见河水连天,看不见故乡了,由此抒思乡之情,情景交融,发人遐思,言已尽而意未穷。
这首诗写出黄河下游的积水淼浩,波光连天,崔嵬峥嵘,黛色葱郁,一派廓大气势,显示出王维前期山水诗歌的明朗风格。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 崔嵬峥嵘;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洁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
从思想境界看,此诗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静观”,即在社会之外看社会,人生之外看人生,景观之外看景观,充分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深邃、幽静等特点。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0-312、 梁志刚.王维的心态特征与诗歌创作[J].前沿,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