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
淇水流碧玉,舟芙日奔冲。
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
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
六印虽未佩,轩芙若飞龙。
黄金数百镒,白璧有几双。
散尽空掉臂,高歌赋还邛。
落魄乃如此,何人不相从?
远别隔两河,云山杳千重。
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
魏都邻接燕国赵国,美女个个赛过芙蓉花。

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淇水流趟,宛如碧玉,舟车交通繁忙,日夜奔流。

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
青楼夹两岸而立,千家万户繁弦密鼓,歌声嘹亮。

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天下称此为豪贵之都,游此每每与豪杰相逢。

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
你和洛阳苏季子一样,口齿流利,如剑戟森锋。

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
虽然还没有佩挂六国的相印,门前豪华轩车如奔马飞龙。

黄金数百镒,白璧有几双。
有黄金数千两,还有白璧好几双。

散尽空掉臂,高歌赋还邛。
散尽万金,两袖清风潇洒自在而去,高歌吟赋还故乡。

落魄乃如此,何人不相从?
落魄的时候都如此豪爽,谁不愿意跟从?

远别隔两河,云山杳千重。
此处一别,远隔黄河淮河,云山杳杳千万重。

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
何时再见,更尽一杯酒,到时候再论心胸。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
魏都:一作“魏郡”。唐时魏郡即魏州,属河北道。今淇水下游一带属当时魏州。芙蓉: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

(qí)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淇水:淇河。《尚书正义》:“河内共县,淇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县入河。”

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
青楼:豪华的楼房。也指妓院。歌钟:伴唱的编钟。此指歌乐声。

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洛阳苏季子,剑戟(jǐ)森词锋。
苏季子:苏秦,字季子。剑戟,泛指武器。

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

黄金数百镒,白璧有几双。

散尽空掉臂,高歌赋还邛(qióng)
掉臂:甩动胳膊走开,表示无所眷顾。邛,中国古州名,汉置临邛县,唐时治所曾在临邛(今邛崃),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

落魄乃如此,何人不相从?
落魄:潦倒失意,放荡,不羁,豪迈不受拘束。

远别隔两河,云山杳千重。

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
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
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
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
黄金数百镒,白璧有几双。
散尽空掉臂,高歌赋还邛。
落魄乃如此,何人不相从?
远别隔两河,云山杳千重。
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的夏天,李白离长安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畅游梁宋(开封商丘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此诗当写于李白从梁宋到幽蓟(幽州和蓟州)时。此诗写和苏明府于淇水分别。诗人笔下,淇水景色壮丽,女子姣美。当时的淇水下游当是天下较富庶的地方,水面千船竞发,岸上万车争道。作者以苏秦比苏明府,颂扬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最后抒写别情,盼再次相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魏都邻接燕国赵国,美女个个赛过芙蓉花。
淇水流趟,宛如碧玉,舟芙交通繁忙,日夜奔流。
青楼夹两岸而立,千家万户繁弦密鼓,歌声嘹亮。
天下称此为豪贵之都,游此每每与豪杰相逢。
你和洛阳苏季子一样,口齿流利,如剑戟森锋。
虽然还没有佩挂六国的相印,门前豪华轩芙如奔马飞龙。
家有黄金数千两,还有白璧好几双。
散尽万金,两袖清风潇洒自在而去,高歌吟赋还故乡。
落魄的时候都如此豪爽,谁不愿意跟从?
此处一别,远隔黄河淮河,云山杳杳千万重。
何时再见,更尽一杯酒,到时候再论心胸。

注释
题注: “明”,王本注:“缪本作‘少’。” “天下”二句,王本注“一作天下豪贵游,此中每相逢。” “六印”句,王本注“一作说秦复过赵。” “高歌”句,王本“还”下注“一作临。”句末注“缪本此下多合从又连横,其意未可封二句。”“魄”,王本注“缪本作‘拓’。”“何”,王本注“一作‘谁’。”“千重”,丛刊本作“千里”。句末王本注“一作云天满愁容。”
魏都:一作“魏郡”。唐时魏郡即魏州,属河北道。今淇水下游一带属当时魏州。
芙蓉: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西京杂记》:“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淇水:淇河。《尚书正义》:“河内共县,淇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县入河。”
青楼:豪华的楼房。也指妓院。
歌钟:伴唱的编钟。此指歌乐声。
苏季子:苏秦,字季子。
剑戟(jiànjǐ),泛指武器。
掉臂:甩动胳膊走开,表示无所眷顾。鲁褒《钱神论》“空手掉臂,何所希望。”
邛(Qióng),中国古州名,汉置临邛县,唐时治所曾在临邛(今邛崃),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
落魄:潦倒失意,放荡,不羁,豪迈不受拘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的夏天,李白离长安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畅游梁宋(开封商丘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此诗当写于李白从梁宋到幽蓟(幽州和蓟州)时。此诗写和苏明府于淇水分别。诗人笔下,淇水景色壮丽,女子姣美。当时的淇水下游当是天下较富庶的地方,水面千船竞发,岸上万芙争道。作者以苏秦比苏明府,颂扬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最后抒写别情,盼再次相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金陵白杨十字巷

:
白杨十字巷,北夹湖沟道。
不见吴时人,空生唐年草。
天地有反覆,宫城尽倾倒。
六帝馀古丘,樵苏泣遗老。

白杨十字巷,北夹湖沟道。
金陵的白杨十字巷,北边是引潮河道的入口。

不见吴时人,空生唐年草。
三国时期的吴国人事俱往矣,现在只有唐朝的草木青青。

天地有反覆,宫城尽倾倒。
天地变化巨大,吴国宫殿早已颓倒。

六帝馀古丘,樵苏泣遗老。
六朝古迹只剩下几个土包包,曾经的贵族现在已经是悲泣的樵夫和桑妇。

白杨十字巷,北夹湖沟道。
不见吴时人,空生唐年草。
天地有反覆,宫城尽倾倒。
六帝馀古丘,樵苏泣遗老。
  作者在凭吊古代遗迹时,看着斑驳的遗迹,诗人感叹世事无常,随着岁月的侵蚀,再如何雄伟的建筑,显赫的世家,都已经泯灭在时间的长河中了。不好,生字给人有动的感觉,给人一种草木生长的很旺盛的感觉,而更反衬出,吴地的衰败。而有字显然没有生字这么贴切,意境深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在石溪住久了开始思念端午时节的场景,在驿馆楼前观看开始行动的时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鼙鼓初击时似雷声,兽头吐威。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万人冲破齐声呼喊,跳跃着的浪花与飞鸟争先恐后。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多条船像龙一样的向前冲去,果然获得了锦标归来。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发机:开始行动的时机。

(pí)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鼙:古代军中所用的一种小鼓,汉以后亦名骑鼓。

冲波突出人齐譀(hàn),跃浪争先鸟退飞。
譀:吼叫;叫喊。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锦标:竞渡(赛龙舟)的取胜标志。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竞渡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

  颔联采用“鼙鼓、兽头”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画龙点睛,以点带面;颈联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

  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阿谀奉承的小人。万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开始风光的不一定始终风光,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脚踏实地。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归雁

: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你为何如此轻易的从潇水湘水那样美丽的地方回来呢?那里溪水澄澈,沙石明净,岸边还有青苔可以供你觅食,你何故不肯呆了呢。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大雁答道:湘灵之神在月夜弹的瑟曲调太伤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绝的曲调,不得不离开潇湘飞回到北方来。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0-641

(xiāo)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等闲:轻易、随便。苔,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shēng)清怨却飞来。
二十五弦:指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胜:承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0-641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这首《归雁》,虽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诗咏“归雁”,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飞到峰北就栖息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作者依照这样的认识,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湘江,又从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开头两句用的是倒置法。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认为它们飞到湖南衡阳县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飞,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向北返回。潇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气候很好,古人认为是大雁过冬的好地方,所以诗人想象归雁是从潇湘飞来的。大雁作为一种候鸟,每当春来,由南返北本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诗人偏要发问,连用两句设问,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这两句化用了湘灵鼓瑟的传说。古传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来有五十弦,因女神弹得声调凄怨,上帝令改为二十五弦。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并借助美丽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将湘神鼓瑟写得如此凄哀?大雁为什么“不胜清怨”呢?实际上诗人笔下的大雁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作者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诗人借助充满羁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又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短短四句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诗中的潇湘夜景和瑟声虽都是想象之词,但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却把雁写成了通晓音乐和富于情感的生灵了。这首诗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诗中没有直接说这种感受是什么。正因为没有明白说出,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这首七言绝句构思巧妙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17-2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淮上渔者

: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江浦风 一和:浦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江浦风 一和:浦浦风)
无边淮河白浪滚滚,白发渔翁以船为家。水边轻风阵阵,渔船随处飘流。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老渔夫刚刚钓得的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在荻花从中忙着吹火饮食。

参考资料:

1、 傅义.郑谷诗集编年校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第10页2、 乔继堂.国人必读唐诗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03:第366页3、 魏红霞.唐诗三百首: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05:第132页

白头波上白头翁(wēng),家逐船移江浦(pǔ)风。(江浦风 一和:浦浦风)
白头波:江上的白浪。白头翁:鸟类的一种,文中指白头发的老渔翁。逐:跟随,随着。浦:水边,岸边,或为风的“呼呼”声。

一尺鲈(lú)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dí)花中。
吹火:生火。荻:生在水边的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花呈紫色。

参考资料:

1、 傅义.郑谷诗集编年校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第10页2、 乔继堂.国人必读唐诗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03:第366页3、 魏红霞.唐诗三百首: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05:第132页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江浦风 一和:浦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这是一首描写淮河渔民生活的七绝诗歌,短短七言二十八个字便展示了一幅垂钓风情画。此诗情理兼备,意境高雅,一幅自然和谐、闲适安逸的垂钓图表现了渔者生活的乐趣。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描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渔父,以船为屋,以水为家,终日逐水而居,整年出没于江河水面,飘泊不定,饱受江风吹袭,为衣食而奔波劳苦。其中“白头波上白头翁”连用两个“白头”,是为了强调老渔父如此年纪尚飘泊打鱼,透露出作者的哀叹之意。写渔人之“渔”,表现了渔者搏击风浪的雄姿,洒脱、利落。“家逐船移江浦风”写渔人之“归”,对于渔人而言,家就是船,船就是家,故注一“逐”字,有一种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意味。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这两句生活气息浓郁,但于其中也隐隐透出一缕清苦的况味,渔人终日以渔为业,吃到鱼也并非易事。其中“一尺鲈鱼新钓得”写渔人之“获”,“新钓得”三字完全是一种乐而悠哉的口吻,其洋洋自得的神情漾然纸上。“儿孙吹火荻花中。”写渔者的天伦之“乐”,优美的自然环境烘托了人物怡然的心情。尤其是一个“吹”字,富有野趣,开人心怀,那袅袅升腾的青白色炊烟,那瑟瑟曳动的紫色获花,再加上嘻嘻哈哈、叽叽喳喳的稚言稚语,和着直往鼻孔里钻的鱼香,较为安定的王朝周边地区构成了一个醉煞人心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乔继堂.国人必读唐诗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03:第36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明月 一作: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销愁 一作:消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明月 一作:日月)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销愁 一作:消愁)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63-166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78-179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hān)高楼。
长风:远风,大风。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高楼:畅饮于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fā)
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俱怀逸(yì)(xìng)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明月 一作:日月)

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揽:摘取。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销愁 一作:消愁)
销:另一版本为“消”。

人生在世不称(chèn)意,明朝(zhāo)散发(fà)弄扁(piān)舟。
称意:称心如意。明朝:明天。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63-166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78-179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明月 一作: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销愁 一作:消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本诗是作者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千,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和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14-316页 .2、 郑国民 等 .语文(基础模块)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版 :第137-138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