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杂咏十九首。西阳亭

:
隔林残日照孤亭,玄晏先生酒未醒。
入夜莫愁迷下路,昔人犹在逐流萤。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陆希声

陆希声

陆希声,字鸿磬,自号君阳遁叟(一称君阳道人),唐代苏州府吴县人氏。博学善属文,昭宗(八八八至九零四)时召为给事中,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太子太师罢。六世祖陆元方在武周时期,两度出任宰相。家世有书名,六世伯父柬之以草书高天下。五世祖陆象先为唐睿宗时宰相,爵位兖国公。其高祖父陆景融曾任工部尚书,博学工书,至希声一出,遂能复振家法。其曾祖陆涓为唐朝诗人,曾任阳翟令其祖父陆孟儒官至苏州司士参军。其父陆翱为唐朝诗人,《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 25篇诗文

猜你喜欢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这首诗的主旨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
垂丝百尺挂雕楹,上有好鸟相和鸣,间关早得春风情。
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是时君王在镐京,五云垂晖耀紫清。
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
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茝若听新莺。
新莺飞绕上林苑,愿入箫韶杂凤笙。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东风已吹绿了瀛洲之草,宫中的紫殿和红楼,在春色里显得格外的美丽。

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
龙池之南的柳色才着半绿,远望似一片绿烟;柳条在春风中袅娜,拂着壮丽的城墙。

垂丝百尺挂雕楹,上有好鸟相和鸣,间关早得春风情。
春天的游丝高高地挂在雕梁画柱上,上面有美丽的小鸟在间关和鸣,好像它们已早知春天的消息。

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春风将间关的鸟语吹入云中,给千家万户都带来了春天的声音。

是时君王在镐京,五云垂晖耀紫清。
这时君王正在京城的宫廷之中游乐,天上有五彩祥云笼罩。

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
仪仗在阳光的照耀下出了金宫,玉辇绕着花丛而行。

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茝若听新莺。
先到蓬莱岛去看仙鹤跳舞,又过茝若宫去听黄莺唱歌。

新莺飞绕上林苑,愿入箫韶杂凤笙。
黄莺在上林苑中飞鸣而去,但愿他的歌声能与凤笙一起,奏出一曲箫韶之乐。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250页2、 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详注.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97年:103-104页

东风已绿瀛(yíng)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瀛洲:兴庆宫内的瀛洲门,见《唐两京城坊考》卷一。

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niǎo)(nuó)拂绮城。
萦烟:烟气缭绕。绮城:城墙之美称。指兴庆宫东倚长安城墙之夹城。

垂丝百尺挂雕楹(yíng),上有好鸟相和鸣,间关早得春风情。
雕楹:即雕梁画柱。楹,柱子。间关:鸟鸣声。

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是时君王在镐(hào)京,五云垂晖(huī)耀紫清。
镐京:西周的都城。在今西安市。此处代长安。五云:五色祥云。这里指皇帝所在地。紫清:此指天空。

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
仗:指皇帝出行的仪仗。玉辇:帝后所乘之辇车。玉辇,美称。

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茝(chǎi)若听新莺。
蓬莱:指大明宫内太液池中之蓬莱山。太液池在蓬莱宫之北。茝若:汉殿名,在未央宫中。

新莺飞绕上林苑,愿入箫韶杂凤笙(shēng)
上林:汉代苑林,在长安西北。箫韶:舜乐。即圣人之乐。凤笙:笙有十三簧管,排列之形似凤。故云凤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250页2、 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详注.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97年:103-104页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
垂丝百尺挂雕楹,上有好鸟相和鸣,间关早得春风情。
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
是时君王在镐京,五云垂晖耀紫清。
仗出金宫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行。
始向蓬莱看舞鹤,还过茝若听新莺。
新莺飞绕上林苑,愿入箫韶杂凤笙。

  这首诗共十七句,有四层意思,层层相接,旋萦递进,依次写来。

  开头“东风”以下四句,写长安城初春景象。东风吹拂,宫苑草绿,殿楼生春,柳色半青,萦烟袅娜,拂城似锦,好一派欣欣向荣的境界。诗人描绘意境,充分利用了自然界的色彩,如绿草、紫殿、红楼、柳青等,构画了色彩斑烂的初春景象;“绮城”句一出,满城春色,尽收眼底。诗人又用以拟人手法,写得春情洋溢,如风绿春草、殿楼觉好、烟柳拂城等,动人心扉,倍感真切。

  接下“垂丝”五句,写新莺春声。垂柳挂柱,莺鸟和鸣,春风知情,卷声入云,万户皆春声,好一番春日声情。诗人依题写意,开头写柳色初青,接写新莺百啭,由境出莺,莺境相合。前是绮城春景,后是万户春声,声景相融,此番意境,有画有音,有光有响,即声色并举。诗人写新莺百啭,声情结合,以情写声,如好鸟和鸣,间关早得春风之情,春风知情,将鸟声撒向万户,万户皆春声。人鸟春声,皆因情生,动人之处,在于声情相融。

  “是时”以下六句为第三段,写皇帝出游。五云垂晖,太平之象;皇帝出宫,仗随日转;天回玉辇,绕花徐行;始看鹤舞,继听新莺,呈现出一副龙仪非凡的游春气派。既然是奉诏侍赋,少不了对帝王的称颂。诗人没有直接写帝王本人如何仪态非凡,而是采取烘托的笔法,描述皇帝春游的隆重仪止和心兴。五云垂晖,日转绕花,看鹤听莺,令人感到皇帝仪同天日,兴同世人,而不失尊贵高雅之趣。

  最后一段两句,写莺绕宜春苑,扣题作结。皇帝听莺,新莺知情,飞绕林苑,愿把自己的歌声汇入肃然高雅的箫笙之乐。

  全诗四段,诗意衔接细密,始有柳烟拂绮城,继有垂丝百尺挂雕楹;前有春风卷声入云,万户春声,后有五云垂晖,君王春游心动;上有听莺鸣啭,下有新莺飞绕,诗意衔接,丝丝人扣,层层相生,如行云流水,自然晓畅,表现了诗人巧妙的构思和艺术手法。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227-22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
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
天上星宿的将星动了,汉家营地上的柳条青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万里征途刁斗声声鸣响,三军将士迅速越过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辞别帝宫全忘了身家,立功报国定要夺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哪里肯学那些书生之辈,终老窗前死啃一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2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8-139

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
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xíng)
刁斗:古代行军用具。斗形有柄,铜质;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三军:军队的通称。井陉:古关名,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井隘北井隆山上。秦汉时为军事要地。

忘身辞凤阙(què),报国取龙庭。
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书生:读书人。古时多指儒生。间:一作“中”。老:一作“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2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8-139
天官动将星,汉上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天官”,即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因此称天官。“将星”,《隋书·天文志》说,天上有十二个天将军星,主兵象;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把它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井陉”,即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一个“出”字,点出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前后呼应。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凤阙”,汉代宫阙名,在建章宫东,因为其上有铜凤凰而得名,此处借汉说唐,用以泛指宫廷。“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这首送别诗,写得意气风发、格调昂扬,不作凄楚之音,表现了青年王维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16-1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贾客词

:

五方之贾,以财相雄,而盐贾尤炽。或曰:“贾雄则农伤。”予感之,作是词。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
眩俗杂良苦,乘时知重轻。
心计析秋毫,捶钩侔悬衡。
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
徼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
高赀比封君,奇货通幸卿。
趋时鸷鸟思,藏镪盘龙形。
大艑浮通川,高楼次旗亭。
行止皆有乐,关梁似无征。
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

五方之贾,以财相雄,而盐贾尤炽。或曰:“贾雄则农伤。”予感之,作是词。
全国各地的商人以财富比高低,盐商尤其厉害。有人说:“商人势大就伤害农民。”我有感于此,作了这首诗。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
商人没有固定去的地方,哪儿有利就到哪去。

眩俗杂良苦,乘时知重轻。
好坏掺杂蒙骗普通人,抓住时机牟取暴利。

心计析秋毫,捶钩侔悬衡。
秋毫之末放在心上,制造假秤故弄玄虚。

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
再微小的事物都不会丢弃,财富一日多似一日。

徼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为了求福祈祷水神,为了求财参拜佛寺。

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
妻子戴着镂花金镯,女儿佩着串珠缨络。

高赀比封君,奇货通幸卿。
巨额财富可比诸侯,贿赂受皇上宠幸的官僚专用奇货。

趋时鸷鸟思,藏镪盘龙形。
抓时机迅猛如鸷鸟,收藏钱串盘如龙蛇。

大艑浮通川,高楼次旗亭。
巍峨货船河里行走,店铺比那高楼还要高。

行止皆有乐,关梁似无征。
行走停留皆伴歌舞,关卡津梁不把税收。

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
为什么农夫辛辛苦苦,忍饥受寒一年到头?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M].哈尔滨市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1982,40-45.2、 俞平伯著. 唐诗鉴赏辞典 新1版[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367.

五方之贾(gǔ),以财相雄,而盐贾尤炽(chì)。或曰:“贾雄则农伤。”予感之,作是词。
贾客:商人。五方:东、西、南、北、中,指全国各地。以财相雄:拿财产来比高低。炽(chì):盛、烈、厉害。是:指示代词,这、此。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
利并:牟利。

(xuàn)俗杂良苦,乘时知重轻。
眩:看不清,这里是蒙骗的意思。俗:指社会上的普通人。重轻:重利和轻利。偏义复词,指重利。

心计析秋毫,捶钩侔(móu)悬衡(héng)
心计:心里盘算。秋毫:鸟兽在秋天长出的绒毛,指极细小的东西。捶:锻打。钩:秤钩。衡:秤杆。

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
锥刀:锥尖刀刃,指细小的事物。转化:转手买卖。

(jiǎo)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徼:求取。波神:水神。化城:佛教迷信术语,指菩萨以神力化成的城郭,这里指佛寺。

妻约雕金钏(chuàn),女垂贯珠缨(yīng)
约:佩戴。钏:手镯。贯珠缨:串珠的缨络。

高赀比封君,奇货通幸卿。
封君:有封地封爵的诸侯。通:贿赂。幸卿:受皇帝宠幸的官僚。

趋时鸷(zhì)鸟思,藏镪(qiǎng)盘龙形。
趋时:迅速地抓住有利时机。镪:成串的钱。

大艑(biàn)浮通川,高楼次旗亭。
艑:船。 通川:水路要道。旗亭:店铺。旗亭本是星名,又叫市楼。古人认为市楼星主市聚交易,所以也称店铺为旗亭。

行止皆有乐,关梁似无征。
梁:桥,指水路道口。

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
何为:为什么。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M].哈尔滨市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1982,40-45.2、 俞平伯著. 唐诗鉴赏辞典 新1版[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367.

五方之贾,以财相雄,而盐贾尤炽。或曰:“贾雄则农伤。”予感之,作是词。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
眩俗杂良苦,乘时知重轻。
心计析秋毫,捶钩侔悬衡。
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
徼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
高赀比封君,奇货通幸卿。
趋时鸷鸟思,藏镪盘龙形。
大艑浮通川,高楼次旗亭。
行止皆有乐,关梁似无征。
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

  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豪商富贾唯利是图、牟取暴利的种种手段和官商勾结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高资比封君”的商贾的鄙夷,对“辛苦事寒耕”的农夫的同情。这首诗共有二十二句,可以分成四个段落。

  “贾客无定游,所游唯利并。”两句是第一段。这段总写了商人的唯利是图。诗人只用十个字,既指出了商人的游无定所,又点明了商人游为利并,非常深刻地揭露了商人唯利是图的本质。

  第二段共有八句,具体地描述了豪商富贾牟取暴利的种种手段。

  《贾客词》中所披露的奸商牟利的手段有三:其一是“眩俗杂良苦,乘时取重轻”。这可以概括为“以次充好”。其二是“心计析秋毫,捶钩侔悬衡”。这可以概括为“短斤少两”。其三是“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这可以概括为“倒手转卖”。奸商就是用各种手段牟取暴利,使他们的财富与日俱增的。然而商贾是贪婪无厌的。

  “微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他们乞求神明保佑发大财,念念不忘的唯有一个“利”字而已。这段纯用白描手法,没有丝毫的修饰,没有半点儿夸张,使人感到非常真实,非常自然。这八句诗中,没有一个字眼可以算作是对奸商的鞭挞的。诗人只是不厌其详地描写了商人牟利的手段。然而读者所感觉的却是诗人把奸商牟利的手段描写得越详细,对奸商的揭露就越深刻。诗人是用奸商自己的行动把奸商鞭挞得体无完肤的。这八句诗,虽然没有一个字眼可以算作是表达诗人的感情的,但是字里行闻无处不充满着诗人对奸商的无比憎恨。

  第三段共有十句,详细地描绘了豪商大贾富逾王侯,穷奢极侈的生活和官商勾结,豪商肆行无阻的情景,揭露了官商勾结造成的危害。

  “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以商贾妻女装束的华丽,烘托了商贾的富豪。“高资比封君,奇货通幸卿”,一石二鸟,既讲明了豪商富贾家居“奇货”,资财无比,如何豪富,又揭出了他们致富的诀窍是以“奇货”通融“幸卿”。因为官府庇护豪商,所以豪商多有不法。奸商在官府的庇护下,象老鹰一样贪婪,使出一切手段抓钱,钱串子如条条盘龙,数也数不清。他们的巨大货船,航行在水路要道。他们的店铺高过高楼大厦。他们不论是行是止,时时都有歌舞音乐伴随,各地关卡,都不征收他们的税务。商之所以巴结官,是为了借助于官的“势”;官之所以庇护商,是为了捞点儿商的“财”。这对官商勾结的揭露非常深刻。

  第四段是最后两句,紧接前段,在大肆铺陈豪商富贾如何奢华之后,提出了“农夫何为者”的发问,把“辛苦事寒耕”的“农夫”和“行止皆有乐”的“贾客”加以比较,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对商贾的鄙夷和对农夫的同情,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农夫和贾客的比照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有此一笔,这首诗便不同凡响,无此一笔,这首诗则了无新意。

  这首诗所反映的“四方之贾,以财相雄”、“贾雄则农伤”的情况是真实的。这首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篇,对豪商富贾给予了无情的鞭笞,对茹苦含辛的农夫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M].哈尔滨市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1982,40-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偶书

: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世间纷繁复杂多如牛毛的事便开始一件件发生。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很多不平之事发生在周围,心里充满了愤怒,于是不断对它们进行抨击,但不平事太多,多得把胸中那把与不平之事相抗争的“刀”都渐渐地磨损了。

日出扶桑(sāng)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扶桑:神话传说中的大树。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sǔn)胸中万古刀。
野夫:草野之人,指诗人自己。处:一作“事”。磨损:一作“磨尽”。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三百九十五。下面是原扬州大学教授李廷先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诗风粗犷,立意奇警的抒怀诗。奇就奇在最后一句:“磨损胸中万古刀。”

  诗中说,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便一一发生。韩愈也有“事随日生”的诗句,意思相同。当时正是唐代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外族侵扰的混乱时期。诗人经常看到许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压,贫穷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当这种时候,诗人便愤懑不平,怒火中烧,而结果却不得不“磨损胸中万古刀”。

  作者是个富有正义感的诗人。《唐才子传》说他在少年时期“尚义行侠,旁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更改志从学。”这位年少时因爱打抱不平而闹过人命案的人物,虽然改志从学,却未应举参加进士考试,继续过着浪迹江湖的生活。他自幼形成的“尚义行侠”的秉性,也没有因“从学”而有所改变,而依然保持着傲岸刚直的性格。只是鉴于当年杀人亡命的教训,手中那把尚义行侠的有形刀早已弃而不用,而自古以来迭代相传的正义感、是非感,却仍然珍藏在作者胸怀深处,犹如一把万古留传的宝刀,刀光熠烁,气冲斗牛。然而因为社会的压抑,路见不平却不能拔刀相助,满腔正义怒火郁结在心,匡世济民的热忱只能埋藏心底而无法倾泻,这是十分苦痛的事情。他胸中那把无形的刀,那把除奸佞、斩邪恶的正义宝刀,只能任其销蚀,听其磨损,他的情绪十分激愤。诗人正是以高昂响亮的调子,慷慨悲歌,唱出了他自己的心声。

  这首诗用“磨损的刀”这一最普通、最常见的事物,比喻胸中受到压抑的正义感,把诗人心中的复杂情绪和侠义、刚烈的个性鲜明地表现出来,艺术手法十分高妙。在唐代诗人的作品中,还没有看到用“刀”来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新奇的构思和警辟的比喻,显示了刘叉诗歌的独特风格。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