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 其八十六

:

大家装著斗时宜,独自寻常拂淡眉。为染浅黄衫子色,金盆添水看鹅儿。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圭

(571—639)唐太原祁人,字叔玠。王僧辩孙。幼孤,性雅淡,少嗜欲,安于贫贱,交不茍合。隋时为奉礼郎。入唐,为太子李建成中舍人。太宗素知其才,召拜谏议大夫。圭每推诚纳忠,多所献替,太宗多纳其言,迁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贞观二年任侍中,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魏徵等同知国政。能推人之长,有自知之明。因故贬同州刺史。官终礼部尚书。卒时,太宗素服举哀,悼惜久之。谥懿。 98篇诗文

猜你喜欢

哭晁卿衡

: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日本友人晁衡卿,辞别长安回家乡,乘坐帆船远去东方回蓬莱群岛。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卿如同明月沉大海一去不返,思念你的心情如同苍白的云彩笼罩着云台山。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18页 .

日本晁(cháo)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晁卿衡:即晁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又作安陪仲麻吕)。公元717年(日本灵龟二年,唐开元五年),来中国求学。改姓名为朝衡。朝通“晁”。卿:尊称。帝都:指唐朝京城长安。蓬壶:指蓬莱、方壶,都是神话传说中东方大海上的仙山。此指晁衡在东海中航行。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明月:喻品德高洁才华出众之士,一说是月明珠,此喻晁衡。沉碧海:指溺死海中。白云:据说有白云出自苍梧入大梁。苍梧:本指九嶷山,此指传说中东北海中的郁州山(郁洲山)。相传郁州山自苍梧飞来,故亦称苍梧(见《一统志》)。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18页 .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八十四。下面是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常振国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

  “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代京都长安,诗用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

  “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之后更是微妙。“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山,以扣合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与“绕”字相应。同时,“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亦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他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同上联中对征帆远航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既显得自然而贴切,又令人无限惋惜和哀愁。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苍梧,指郁洲山,据《一统志》,郁洲山在淮安府海州朐山东北海中。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诗人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诗忌浅而显。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李白的诗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在这首短诗中,读者也能体味到他所特有的风格。虽是悼诗,却是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自然而又潇洒。李白用“明月”比喻晁衡品德非常纯净;用“白云愁色”表明他对晁衡的仙去极度悲痛。他与晁衡的友谊,不仅是盛唐文坛的佳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的美好一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63-363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

: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林中有我空寂的僧舍,阶下是那连绵的终南。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高卧在绳床之上,放跟望天地之间。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浮云处处幻灭,飞鸟几时飞还。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问义时天人相接,无心间世界清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有谁知这真正的隐者,让我们兄弟追随相伴。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5页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青龙寺:位于长安之东南,《长安志》:“南门之东青龙寺,本隋灵感寺,582年(开皇二年)立。”青龙寺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之地。空寂舍:僧人所住的房子。《维摩经》:“毕竟空寂舍。”鸠摩罗什日:障蔽风雨,莫过于舍;灭除众志,莫过于空。空为理宗,以为常宅也。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六合:天地四方。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飞鸟何时还:这一句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句意。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大隐者:不拘归隐形式而心意真正隐遁的隐者。王康琚诗云:“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5页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诗人王缙出生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家庭。其母、其兄及其本人佛教信仰极深。然而王缙一生又一直做着大官。如何解决这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王缙找到了一条途径,即做一个不拘外在形式、而求心灵解脱的大隐者。这首游青龙寺的诗作便表现这种倾向。青龙寺,原本是远离长安城的一个清静之所,但王缙却不写它的僻静。诗中先是烘托隐者的气度,然后以浮云与飞鸟写世界的喧嚣,再写这位大隐者由于得道而与天地相通,既然他无心于人事,那不论他身处何方,都会是清静的境界。王缙借昙壁上人写出自己的理想。这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信仰态度,它使世人想起六祖慧能对佛教修持方式所提出的革新主张:“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游子吟

:
故枥思疲马,故窠思迷禽。
浮云蔽我乡,踯迷游子吟。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
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淫。
一为浮云词,愤塞谁能禁。
驰归百年内,唯愿展所钦。
胡为不归欤,坐使年病侵。
未老霜绕鬓,非狂火烧心。
太行何难哉,北斗不可斟。
夜静星河出,耿耿辰与参。
佳人夐青天,尺素重于金。
泬寥群动异,眇默诸境森。
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
立身计几误,道险无容针。
三年不还家,万里遗锦衾。
梦魂无重阻,离忧罔古今。
胡为不归欤,辜负匣中琴。
腰下是何物,牵缠旷登寻。
朝与名山期,夕宿楚水阴。
楚水殊演漾,名山窅岖嶔。
客从洞庭来,婉娈潇湘深。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
下有碧草洲,上有青橘林。
引烛窥洞穴,凌波睥天琛。
蒲荷影参差,凫鹤雏淋涔。
浩歌惜芳杜,散发轻华簪。
胡为不归欤,泪下沾衣襟。
鸢飞戾霄汉,蝼蚁制鳣鱏。
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临。
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
层城登云韶,王府锵球琳。
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

故枥思疲马,故窠思迷禽。
用旧的马槽想念已日渐老去的马儿,迷路的鸟儿想念自己的巢穴。

浮云蔽我乡,踯躅游子吟。
天上浮云遮蔽了家乡,远离家乡的游子还在痛苦徘徊。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
悲痛不已一直不愿前行,那天边的层云已渐渐积聚厚重的得挡住了东边的高山。

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
接待客人的厅堂寂静无声,簌簌而下的落叶仿似绵绵不休的秋雨。

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淫。
远行的游子想到旅途艰难,所以悲痛难绝。

一为浮云词,愤塞谁能禁。
仅仅一首以浮云而做的词,又怎能表达其中的忧思郁闷呢。

驰归百年内,唯愿展所钦。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只盼望自己能一展所长。

胡为不归欤,坐使年病侵。
为什么现在还不能归去呢,因为常年病痛无法出行。

未老霜绕鬓,非狂火烧心。
还未年老双鬓却已斑白,只是因为心中忧思太多。

太行何难哉,北斗不可斟。
越过太行山有多困难呢,美酒连那酒杯都不能斟满。

夜静星河出,耿耿辰与参。
寂静夜晚星河满天,就像黎明时那般明亮。

佳人夐青天,尺素重于金。
心中佳人相隔万里,一纸书信重于千金。

泬寥群动异,眇默诸境森。
天气晴朗各种动物们都出来觅食,在那一望无际的森林里随处可见。

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
因少有人来石阶上已长满青苔,不时传来的蟋蟀声更让人觉得凄冷萧瑟。

立身计几误,道险无容针。
想要立足以展才能,却始终不得机会,道路险阻不容有一点闪失。

三年不还家,万里遗锦衾。
三年了还不能回到故乡,安定无忧的生活仿佛已与我有千里之遥。

梦魂无重阻,离忧罔古今。
在梦里总能毫无困阻的回去,离思忧愁的心情是不分古今的。

胡为不归欤,辜负匣中琴。
为什么现在还不能回去呢,让我如何能对得起这匣中之琴。

腰下是何物,牵缠旷登寻。
腰下的植物不知是和品种,总是想攀附着身子往高处爬。

朝与名山期,夕宿楚水阴。
与山峦一起等待清晨,与江河一起迎接傍晚的到来。

楚水殊演漾,名山窅岖嵚。
湖面水波荡漾,崇山峻岭连绵不绝。

客从洞庭来,婉娈潇湘深。
从远方来到此处,无法了解这江河有多深。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
柑橘柚子生产于南方,南飞的大雁只留下秋天的声音。

下有碧草洲,上有青橘林。
下方芳草绵延不尽,上边的橘林正当茂盛。

引烛窥洞穴,凌波睥天琛。
拿着火烛探寻那幽深洞穴,那奔腾的波涛好似天然的珍宝。

蒲荷影参差,凫鹤雏淋涔。
香蒲与荷花纵横交错,那些才出生不久的野鸭、白鹤幼鸟也被淋的浑身湿透。

浩歌惜芳杜,散发轻华簪。
放声高歌为那甘棠惋惜,用簪子轻轻的挽起散发。

胡为不归欤,泪下沾衣襟。
为什么还不回去呢,心中愁苦泪流满面,不禁打湿衣衫。

鸢飞戾霄汉,蝼蚁制鳣鱏。
鸢鸟极度渴望飞上那遥远天河,渺小的蝼蚁也可以制住比它强大的大鱼。

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临。
国家正值强大繁荣时期,好似被日月照耀那般耀眼。

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
君主虽然知道重视贤臣,但还是有很多有识之士被埋没而无法施展抱负。

层城登云韶,王府锵球琳。
王宫中的音乐未曾停止,王府环佩声不觉。

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
正因为我希望能为国尽力,所以更加应该劝诫君王啊。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故枥思疲马,故窠(kē)思迷禽。
枥:马槽。窠:昆虫、鸟兽的巢穴。

浮云蔽我乡,踯(zhí)(zhú)游子吟。

游子悲久滞,浮云郁东岑(cén)
岑:小而高的山。

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lín)
秋霖:秋天所下的大雨。

艰哉远游子,所以悲滞淫。

一为浮云词,愤塞谁能禁。

驰归百年内,唯愿展所钦(qīn)

胡为不归欤,坐使年病侵。
胡:为什么,何故。

未老霜绕鬓(bìn),非狂火烧心。
烧心:心急如焚;烦恼。

太行何难哉,北斗不可斟。
北斗:北斗七星排列成斗勺形,因以喻酒器。

夜静星河出,耿(gěng)耿辰与参。
耿耿:明亮貌。辰:同“晨”,清早。

佳人夐(xiòng)青天,尺素重于金。
夐:远。尺素:这里指书信。

泬寥(liáo)群动异,眇(miǎo)默诸境森。
泬寥:指晴朗的天空。群动:各种动物。眇默:悠远;空寂。

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zhēn)
苔衣:泛指苔蘚。寒砧:指寒秋的捣衣声。砧,捣衣石。诗词中常用以描写秋景的冷落萧条。

立身计几误,道险无容针。
立身:立足;安身。

三年不还家,万里遗锦衾。

梦魂无重阻,离忧罔(wǎng)古今。
罔:无,没有。

胡为不归欤(yú),辜负匣中琴。

腰下是何物,牵缠旷登寻。
牵缠:纠缠。登寻:登高寻觅。

朝与名山期,夕宿楚水阴。

楚水殊演漾(yàng),名山窅岖嵚(qīn)
演漾:水波荡漾。窅:深远。岖嵚:形容山势峻险。

客从洞庭来,婉娈(luán)潇湘深。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
遗:余,留。

下有碧草洲,上有青橘林。

引烛窥洞穴,凌波睥天琛。
凌波:奔腾的波浪;波涛。天琛:天然出產的珍宝。

蒲荷影参差,凫(fú)鹤雏(chú)淋涔(cén)
蒲荷:香蒲与荷的合称。淋涔:水流滴貌。

浩歌惜芳杜,散发轻华簪(zān)
浩歌: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胡为不归欤,泪下沾衣襟。

(yuān)飞戾(lì)霄汉,蝼蚁制鳣(zhān)(xún)

赫赫大圣朝,日月光照临。

圣主虽启迪,奇人分湮沈。

层城登云韶,王府锵(qiāng)球琳。
层城:指京师;王宫。云韶:黄帝《云门》乐和虞舜《大韶》乐的并称。后泛指宫廷音乐。球琳:球、琳皆美玉名。亦泛指美玉。

鹿鸣志丰草,况复虞人箴。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悲陈陶

: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理慷慨阵亡。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3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7-68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3-264

孟冬十郡(jùn)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孟冬:农历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野旷(kuàng)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旷:一作“广”。清:一作“晴”。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血:一作“雪”。仍唱:一作“捻箭”。都市:指长安街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tí),日夜更望官军至。
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都人:长安的人民。回面:转过脸。“日夜”句:一作“前后官军苦如此”。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32、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7-68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63-264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读者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从这首诗的写作,说明杜甫没有客观主义地展览伤痕,而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他根据战争的正义性质,写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现出他在创作思想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1-45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苦辛吟

: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田中耕种的男儿,终日劳作腹长饥。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
窗下穿梭的女子,手里织布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我愿燕赵的美女,个个都变成丑妇。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一笑再也不值钱,自然能国强家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21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11-412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81-782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垅:田地分界的埂子,这里泛指田地。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
下:一作“前”。抛:一作“掷”。

我愿燕赵姝(shū),化为嫫(mó)母姿。
燕赵姝:燕赵的美女,泛指天下美女。燕赵多美女,故称。嫫母:相传为黄帝的妃子,很有贤德,但相貌很丑。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一笑:封建统治者为博取美女的欢心,不惜一掷千金,故有“一笑千金”之语。钱:一作“金”。肥:富裕,富有。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21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11-412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81-782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九。下面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助理、古籍室主任林东海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寒,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糜费;两相对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全诗用的是对比手法,不仅前半首和后半首将下层与上层情况作了鲜明的一般性对照,而且前半首与后半首又分别用了不同的特殊对比手法,具体表现下层和上层的情况:前半首用的是“推理对比”,后半首用的是“转化对比”。

  前四句说: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情理本应如此,而实际却正相反,情理与实际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情理并非直接表现出来的,只写出条件,由读者推理,然后与实际情形对照,可称之为“推理对比”。这种对比,读者会对不合理现象发出“岂有此理”的感叹,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动人,颇有艺术效果。

  推理对比,早就有此传统。《淮南子·说林训》说:“屠者藿羹,车者步行,陶者缺盆,匠者狭庐,为者不得用,用者不肯为。”这里就包含了推理对比。这手法在诗歌中普遍运用,如孟郊《织妇辞》“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杜荀鹤《蚕妇》“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都是表现用者不肯为,为者不得用。宋张俞《蚕妇》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首诗历来脍炙人口。它之所以能如此耐人寻味,也正在于采用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推理对比手法。表现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不合理现象,多用此法。《苦辛吟》就用此法表现了食、衣两方面的不合理情况。

  后四句说:我希望燕地赵地的美女,都变成面目丑陋而德行贤惠的嫫母;那么,她们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样值钱,也就再不至于有一笑千金的挥霍现象了。这样于国于家都有利,都会好起来。古时传说燕、赵(在今河北省)出美人,这里以美人之锦衣玉食,一笑千金,典型地表现出上层生活的糜费;诗人对此现象十分不满,因而浪漫地提出这样的假设:但愿有朝一日,燕、赵所出美人,转化为黄帝的妃子嫫母:貌美转化为貌丑,无德转化为有德,笑值千金转化为笑不值钱。到那个时候,社会上富者穷奢极侈、贫者衣食无着的现象,也许可望有所改变吧。诗人驰骋想象,从现实的境界转化为理想的境界。巧妙地用两种境界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手法可称之为“转化对比”。诗人有意通过浪漫的想象来构成这种转化对比,借以批判上层社会的腐败。

  转化对比也是传统的对比手法,“沧海桑田”是自然界的转化对比,通常被用来说明古今人事转化的对比;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则是直接表现古今人事的转化:“吴宫花草”变为“幽径”,“晋代衣冠”成了“古丘”,这也是一种转化对比。此诗通过想象中的转化,来构成转化对比,在艺术效果上同样能使所表现的形象鲜明而又突出,能使所抒发的感情宛转而又强烈,富有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林东海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69-12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