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我在白田渡见到不少老人,他们都在歌颂你的事迹。
制锦不择地,操刀良在兹。
说你治理政务游刃有余,不挑三检四。
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
全县都风闻你的清廉,朝廷也都知道你的治理业绩。
浮人若云归,耕种满郊岐。
外乡的人都来你县安居,到处开垦耕种。
川光净麦陇,日色明桑枝。
小麦田垄绿油油的犹如水浪,桑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生机昂然。
讼息但长啸,宾来或解颐。
有人来打官司,你就大声吼叫制止;有宾客临门,你就欢笑个不停。
青橙拂户牖,白水流园池。
你自己在庭院种橘橙,门窗外摇曳,引来的清水浇灌园田。
游子滞安邑,怀恩未忍辞。
游荡在外的我,暂居在安邑,蒙受着你的关怀与恩爱,真不忍心跟你辞别。
翳君树桃李,岁晚托深期。
托您的荫蔽,希望你向朝廷推荐推荐。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句践,争博勿相欺。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像高渐离一样在燕市击筑饮酒,像荆轲一样在易水上弹剑悲歌。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应结识像燕太子丹这样的爱贤之士,要结交像并州侠士一般的朋友。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少年身负壮志,将来自有奋发激烈之时。
因击鲁句践,争博勿相欺。
若再遇到像鲁勾践这样的侠士,应该事先自报家门,若有争博之时,请多多包函,幸勿相欺啊。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在长安金市之东,五陵的贵公子骑着银鞍白马,满面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他们在游春赏花之后,最爱到哪里去呢?他们常常笑入到胡姬的酒肆中饮酒寻乐。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9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55-60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15-217击筑(zhù)饮美酒,剑歌易水湄(méi)。
“击筑”句:用高渐离事。筑:一种古代的弦乐器。其状似琴而大。头安弦。以竹击之,故曰筑。湄:岸边。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燕太子:名丹,燕王喜之太子。并州儿:并州一带重义气轻生死的青年男子。儿,指年轻人。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句践(jiàn),争博勿相欺。
击:一作“声”。鲁句践:人名,赵国之侠客。争博:因赌博而相争。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ān)白马度春风。
五陵:本指汉朝五个皇帝的陵墓所在,为当时豪家贵族的聚居地。此泛指家居长安的豪贵之家。金市:唐代东都洛阳有金市。此系指长安西市,因可兑换金银,故名。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sì)中。
胡姬:泛指当时西域及外国的少女。当时长安多有胡人开酒肆者,店中多胡姬歌舞侍酒。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9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55-60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15-217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句践,争博勿相欺。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尽管专门吟咏少年的诗数量不及模山范水、状物言志之作,但这类诗大都写得富有诗味,颇具特色。李白的《少年行二首》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第一首用五古的形式,迹近咏史,实是抒情,写一个少年的信念和追求。诗开头运用荆轲的典故,表现少年对荆轲事迹的向往和憧憬。对英雄人物的追慕,是青少年们所共有的心理特征。整首诗从易水饯饮落笔,但不脱不粘,若即若离,从对荆轲的身世感慨跳跃到对自己的身世感慨,把由荆轲身上所焕发出来的豪情壮志,注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凝结成一种激扬奋发的豪情与坚定的人生信念:“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接着写鲁句践。鲁句践是战国时代的人,和当时的荆轲在邯郸下棋赌博,最后却互相争吵起来。这里仍然以荆轲的故事抒情达意,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少年的心理特征。
第二首用七绝的形式,描摹刻画,情态毕露。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任气逞能的豪侠少年形象。“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说明他的家世豪贵,生活豪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显示其豪放、倜傥、爽朗、率真,展示其无限的青春活力。在春风得意之际,这些五陵侠少驰骋着骏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出入于花海酒肆,无拘无束,在欢歌笑语中忘怀了一切,不知什么叫时光与金钱,不知什么是愁苦与忧思。这里没有明显的是非褒贬,也没有暗示出什么微言大义。这些青少年,是幸福的。从这些青少年的身上,似乎可以让人感受到盛唐的国威给这些时代的幸运儿带来的狂欢与激情,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其中倾注的人生理想。
李白的《少年行二首》,刻划的是豪爽倜傥的少年形象,因而,诗中写少年紧扣其个性特点下笔。敲打着乐器喝着酒,背着宝剑唱着歌,骑着白马踏着落花,风流豪爽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从中,读者不难窥见任气逞能的少年李白的影子。这是李白对自己年轻时候的一种回忆,也只有李白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全诗语言豪迈俊爽,寓刚于柔,刚柔并济,浑然天成。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55-60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15-217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世俗的人互相结交需要以黄金为纽带,黄金用得不多,交情自然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纵然口头上暂时承诺了什么,实际上他的心就如路人一样冷漠。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唐诗宋词名家鉴赏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第87页2、 周青云.《历代诗词曲精选》: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2:第200页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世人:指世俗之人。
纵令然诺暂(zàn)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纵令:纵然,即使。然诺:许诺。然:答应,信守。悠悠:平淡隔膜、庸俗不堪的样子。行路心:路上行人的心理。
参考资料:
1、 张傲飞.《唐诗宋词名家鉴赏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第87页2、 周青云.《历代诗词曲精选》: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2:第200页“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揭露出金钱对人情世态的“污染”。黄金一直是古代社会的硬通货,而金钱换“友谊”的事情无论古今都不乏其例。早在西晋,鲁褒就深刻地指出:“舟车上下,役使孔方。凡百君子,同尘和光。上交下接,名誉益彰。”(《钱神论》)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形象地勾画出长安壁主人虚情假意的笑脸和冷漠无情的心。“然诺”是信义的标志,金钱是欲望的化身,道德和欲望之间的沟壑永难填平,这是作为社会动物的人本然而终极的顽疾。“悠悠行路心”正指向这个本性,“悠悠”两字,形容“行路心”,十分恰当地表现出这份本性长久而自然地生长于世人心中。这样一种看似平淡的口气,对人的讥刺不露骨而能达到鞭挞入骨的效果。
文学是社会的一画镜子。这首诗言浅意深,富有哲理意义,反映了唐代社会世态人情的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626页2、 乐云.《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11:第198页3、 张绪平.《中国诗词专题鉴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1:第154页4、 于至堂.《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出版社,2009.05:第138页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你乘着一叶扁舟溯新安江而上,到这偏僻的地方来看望我;一路之上,在白云之下、山岭之间的迢迢水道上艰难地盘桓。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我多么想将这简陋的茅屋打扫干净,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我的房前屋后已生满碧绿的青苔,枯黄的树叶也落满了在我的院落。
参考资料:
1、 张在军,张德艳 .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五年级)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年06月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shē)。
孤舟:孤独的船。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云山:高耸入云之山。赊:遥远。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柴门:原指用荆条编织的门,代指贫寒之家;陋室。这里借指作者所住的茅屋。远客:远方的来客。青苔:苔藓。黄叶: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贫家:穷人家。谦称自己的家。
参考资料:
1、 张在军,张德艳 .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五年级)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年06月 .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孤舟相访至天涯”则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江行,带有一种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和途次之艰辛。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者角度,体贴他爱婿的心情,企盼与愉悦的情绪都在不言之中了。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最难行。次句说“万转云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而打听的结果,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
刘长卿在前两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著迹,运用入化。后两句则进而写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企盼、愉悦之意,而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显得多么亲切,更使人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的名句,也表达了同样欣喜之情。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挚动人。
将杜甫七律《客至》与此诗比较一番是很有趣的。律诗篇幅倍于绝句,四联的起承转合比较定型化,宜于景语、情语参半的写法。杜诗就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客至的喜悦,主人的致歉与款待一一写出,意尽篇中。绝句体裁有天然限制,不能取同样手法,多融情入景。刘诗在客将至而未至时终篇,三四句法倒装(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使末句以景结情,便饶有余味,可谓长于用短了。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 .唐诗鉴赏大辞典 :中华书局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8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