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俞观光
寒窗读书吻正悲,坐闻剥啄走启扉。冲风闻冻至者谁,俞子访我由剡溪。
相逢把臂话移时,妇人惊笑群儿痴。俗物病我不可医,眼明求此珊瑚枝。
朝来赠我《天马》诗,忽然掉头去莫羁。鼻头气息干虹霓,讵能折腰向小儿。
文章技痒聊娱嬉,策勋圣处今毋迟。繄我爱子莫助之,临岐踯躅徒嗟咨。

寒窗读书吻正悲,坐闻剥啄走启扉。冲风闻冻至者谁,俞子访我由剡溪。
相逢把臂话移时,妇人惊笑群儿痴。俗物病我不可医,眼明求此珊瑚枝。
朝来赠我《天马》诗,忽然掉头去莫羁。鼻头气息干虹霓,讵能折腰向小儿。
文章技痒聊娱嬉,策勋圣处今毋迟。繄我爱子莫助之,临岐踯躅徒嗟咨。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
挣破了那庄周的梦境,来到现实中,硕大的双翅驾着浩荡的东风。把三百座名园里的花蜜全采了一个空。
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
谁知道它是天生的风流种,吓跑了采蜜的蜜蜂。
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翅膀轻轻搧动,把卖花的人都搧过桥东去了。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
庄周梦:庄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有《庄子》一书。据说他曾梦见自己化为大蝴蝶,醒来后仍是庄周,弄不清到底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一采一个空:一作“一采个空”。
谁道风流种,唬(hǔ)杀寻芳的蜜蜂。
谁道:一作“难道”。风流种:一作“风流孽种”,风流才子,名士。唬杀:犹言“吓死”。唬,一作“諕(huò)”。諕:吓唬;杀:用在动词后,表程度深。
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shān)过桥东。
轻轻飞动:一作“轻轻搧动”。一本“轻轻”后还有“的”字。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先生我喝得醉了,仆童好好地搀扶着。
有诗便写,无酒重赊。
有诗马上就写,没有酒喝就再去赊。
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
山声小调想要唱一些、那些俗事咱不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且向青天借一些松间的明月,陪伴俺度过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豪杰。
长安城里这时候春梦非常热。多少英雄豪杰,
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
一天过后明天早晨的明镜中就白发如雪,那么点几的乌纱帽实在难遮。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
多少可怜的人,星星大个县官也不能舍,晚年则才想着要出家入什么白莲社、等到你加入白莲社,
比及眉未攒,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腰也经过多少次地向人折,一切都已经晚了迟了许多。看看,那才是抛弃乌纱帽的陶靖节。
参考资料:
1、 李伯钦编;崇贤书院释.图解元曲三百首:黄山书社,2016.03:第234页2、 毕宝魁,尹博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现代出版社,2015.06:第349页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三棒鼓声频:元代时令小调,所属官调不明,元散曲中仅曹德有出一曲。曲调弄三叠,构成急促的三棒鼓声。先生:指陶渊明。
有诗便写,无酒重赊(shē)。
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豪杰。
长安:指京城。春梦热:借用“黄粱一梦”典故,意谓京城里在朝百官此刻正做耆飞黄腾达的美梦。
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
乌帽:指官帽。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
庐山社: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创建佛门白莲社。
比及眉未攒(zǎn),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参考资料:
1、 李伯钦编;崇贤书院释.图解元曲三百首:黄山书社,2016.03:第234页2、 毕宝魁,尹博著.元曲三百首译注评:现代出版社,2015.06:第349页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天净沙·为董针姑作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天净沙·为董针姑作《全唐诗》有朱绛的《春女怨》:“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朱绛存诗仅此一首,却因末句巧妙的构思留名诗坛。本曲也多少受到了这首小诗的影响。
“玉纤”与“春葱”、“远山”与“眉峰”本属于同一类概念,诗人将它们分拆开来,间以“屈损”、“压损”的词语,“损”是无复旧貌的意思。这样的安排,便带上了一种昔今对照的意味,较之直言“屈损春葱”、“压损眉峰”,更觉婉曲深沉;而“玉纤”、“远山”的拈出,也暗示出主角董针姑的年轻柔美。针姑是对针线女子的称呼,因其飞针走线,所以作者先从其“春葱”寓目入手。所以起首两句,展示了一名年轻女子一边擢弄着纤纤素手做针线活,一边愁眉紧蹙、似有无限心事的形象。
第三句承上启下。“闲愁万种”是对“屈损”、“压损”的小结,“早是”则为领起下文留出了地步。“闲愁”究竟是为了什么作者没有讲,也不易讲,因为平平地叙述解释,难以与上文楚楚动人的愁态匹配平衡。妙在诗人抓住了一个小小的镜头,让这位针线女子停住了手,“绣针儿不待穿绒”。绒即“茸”,是刺绣专用的丝线,因其茸散可以分擘而得名。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听到了门外的卖花声,这无疑是春天来临的信号。诗人在句前加上了一个“忽”字,显示了董针姑此前一直沉浸在愁思之中。猛然意识到春天,不禁停止绣作,于是这其间的感春、伤春、怀春、惜春,自怜青春,自念人生,这种种的意境便俱在读者意中了。这较之朱绛的“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中”显然更为含蓄、隽永,有青出于蓝之妙。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天净沙·为董针姑作参考资料:
1、 李雁,吴冰沁注评.元散曲经典品读:蓝天出版社,2015.01:第16页参考资料:
1、 李雁,吴冰沁注评.元散曲经典品读:蓝天出版社,2015.01:第16页这首小令的题材和趣味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它袒示了早期散曲的“俚曲”的胎记,其所表现出的风趣活泼,也是一目了然的。作者于煞有介事的交代背景后,安排了床上翻身、“压扁沈东阳”的可笑情节,可谓出奇制胜。“交颈效鸳鸯”、“锦被翻红浪”、“雨歇云收”等都是说唱文学中用得烂熟的文字,所谓“强作斯文语”,只要举一则明人模仿元人语言风格所作的《小桃红·西厢百咏》为例,就不难体会到这一点:“高烧银烛照红妆,低簇芙蓉帐。倒凤颠鸾那狂荡,喜洋洋,春生翠被翻红浪。”(《雨云欢会》)而“偌长偌大,偌粗偌胖”,那就更是百分之百的通俗口语。这一切诚如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所说,“常言俗语,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喜剧情节和俚语俗言,可说是元代谐谑性散曲的两大要素。
中国戏剧源于俳优表演,因而带着特有的娱乐性。到了元代的杂剧,仍保留着净、丑的角色,插科打诨也成为元杂剧风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种欣赏习惯,对元散曲应当说有直接的影响,致使谑乐也成为散曲的一项审美内容。散曲与杂剧互相间的交互、影响,注意的人不多,却是客观存在的。
参考资料:
1、 李雁,吴冰沁注评.元散曲经典品读:蓝天出版社,2015.01: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