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尉迟将军新庙

:
周室既板荡,贼臣立婴儿。将军独激昂,誓欲酬恩私。
孤城日无援,高节终可悲。家国共沦亡,精魂空在斯。
沉沉积冤气,寂寂无人知。良牧怀深仁,与君建明祠。
父子俱血食,轩车每逶迤。我来荐蘋蘩,感叹兴此词。
晨光上阶闼,杀气翻旌旗。明明幽冥理,至诚信莫欺。
唯夫二千石,多庆方自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02篇诗文

猜你喜欢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动,将军在夜色中连忙开弓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mò)在石棱(léng)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

  “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 “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2、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96-6974、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0-4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恨不 一作:何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恨不 一作:何不)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2-323页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这里是诗人的自喻。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rú)
缠绵:情意深厚。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襦:短衣、短袄。

妾家高楼连苑(yuàn)起,良人执戟(jǐ)明光里。
高楼连苑起:耸立的高楼连接着园林。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起:矗立着。良人:旧时女人对丈夫的称呼。执戟:指守卫宫殿的门户。戟:一种古代的兵器。明光:本汉代宫殿名,这里指皇帝的宫殿。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用心:动机目的。如日月:光明磊落的意思。事:服事、侍奉。拟:打算。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恨不 一作:何不)
何不:一作“恨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2-323页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恨不 一作:何不)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载于《全唐诗》卷三八二。下面是国学大师、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钱仲联先生与苏州大学文学院徐永端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言情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

  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此诗词浅意深,言在意外,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全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委婉曲折而动人。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58-75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中荣橘柚

: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
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橘柚怀有坚贞的品性,受自然的使命生长在炎热的南方。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
茂密的林中,叶绿下耀眼的是那橙黄的果子,成熟的果实在岁末还散发阵阵芳香。

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
不同的品质以淮河为界,漫天飞舞的雪花滞留在北国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手攀橘柚枝条叹息什么呢?双目凝望着北面的熊、湘两山。

橘柚(yòu)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贞质:坚定不移的本质。受命:受大自然的命令。炎方:南方,此谓永州。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yú)芳。
朱绿:指橘柚树的果实和叶子红绿相映。馀芳:橘柚的果实到了年末还散发出香味。

殊风限清汉,飞雪滞(zhì)故乡。
殊风:指长江南北土风各异。清汉:银河,借指淮河,传说橘至淮北就变成了枳。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熊与湘:熊,熊耳山,在河南卢氏县南;湘,湘山,一名艑山,即现在的君山,在洞庭湖中。

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
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
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
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

  柳宗元对屈原的思想和品格十分敬仰,在长期的贬黜生活中,他以屈原为楷模,决心追随前烈。由于相同的经历,屈原作品里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他思想上引起了强烈共鸣。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他的作品常常提到屈原,并善于化用屈赋的词语、典故。《南中荣橘柚》这首诗就借用了《橘颂》里的典故,表示自己与屈原一样赞赏并保持橘树那种“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抒发了被贬永州的感慨。

  诗的前面四句对橘柚进行热情赞颂。“橘柚怀贞质,受命此炎方。”开头两句化用屈原《橘颂》里的诗句:“后皇嘉树,桔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橘柚生长在南方,就适应了这里的水土,不能迁移,像是接受上天的使命;它们始终保持着坚贞不屈的节操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密林耀朱绿,晚岁有馀芳。”三四句从上面两句对橘柚内质的赞美转到对外形的描绘。果实成熟的季节,金黄的橘子在密密的树叶里显露出来,红绿相映,色彩斑烂,特别耀眼。橘柚四季长青,郁郁葱葱,不怕严寒,经冬不衰,到一年将尽的时候还散发出香味。“晚岁有馀芳”句与张九龄《感遇》诗:“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意思相同。

  橘柚受命江南,不可北移,可作者受命之地本在北方。诗的后面四句,由橘柚的“受命不迁”引发自己被迫南来的感慨。“殊风限清汉,飞雪滞故乡。”由于地理的原因,长江南北气候不同,风俗有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现象只有北方的故乡才有。柳宗元出生并长期生活在长安,那里本是自己的出生之地,是自己踏上人生道路,实现济世抱负的用武之地。他也像橘柚一样,具有受命不迁的品性,可自己却不能像橘柚那样生活在原来的出生之地,而被贬谪至“风俗绝不相同”的南蛮之地。“攀条何所叹,北望熊与湘。”在思归不能,万般无耐之中,只能手攀橘柚枝条凝望长江边的熊耳山和湘山发出声声叹息。故乡只可望而不可及,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一种长久积郁心中的不平和怨愤。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两岸青山夹着洛水,船顺水向东航行,东南方向的山谷开阔,洛水与黄河相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稀疏的树木远在天边隐约可见,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想起了几年前出现在伊河边的孤零零村落,眼前是雨霁初晴,一只孤雁在朔风中向南方飞去。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

参考资料:

1、 李志敏.唐诗名篇鉴赏.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1422、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716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huò)大河通。
豁:大洞,此指两山交界处的深谷。大河:指黄河。

寒树南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南微:南稀,因距离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样子。乱流:指众多的河流。

孤村几岁临伊(yī)岸,一雁初晴下朔(shuò)风。
伊岸:伊水畔。

为报洛桥游宦(huàn)侣,扁(piān)舟不系与心同。
洛桥:洛阳洛河上之天津桥。游宦侣:在外地作官的朋友。扁舟:小船。

参考资料:

1、 李志敏.唐诗名篇鉴赏.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1422、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716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逗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之感慨,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于此可见一斑。

  颔联为传诵千古的警句,人与树相互映衬:树已逢秋,人焉得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想起岁月不居,壮志蹉跎,这将何以为怀。这中间不仅极其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也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其表现手法真是高明之至。

  颈联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落中所见到的景象。粗粗一读,仿佛棼是随手拈来,漫不经心;细细品味,入深感是赋比结合,寓意深刻。“寒霈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即主簿的孤独、萧索的生活境遇;“暮茎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秋,又关合府下联之夕逢归,“远来舟”逗引出蓉下联的“逢归客”。真乃细针密线、友情景交融之佳句。

  尾联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忘旧情,仍然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会面以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诗外,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通观全篇,全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在逢遇一类题材的作品中,是独具一格的。

  这诗写景物有情思,有寄托,重在兴会标举,传神写意。洛水途中,诗人仿佛在赏景,实则心不在焉,沉于思虑。黄河的开阔景象,似乎惊觉了诗人,使他豁然开通,眺望起来。然而他看到的景象,却使他更为无奈而忧伤。遥望前景,萧瑟渺茫:昔日伊水孤村,显示出人民经历过多么深重的灾难;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知时而奋飞,济世于无望。于是他想起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期望,感到悲慨而疚愧,觉得自己终究是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济世之情,奋斗之志,都难以实现。这就是此诗的景中情,画外意。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9-6802、 乐云.唐宋诗鉴赏全典.武汉:崇文书局,2011:32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代迎春花招刘郎中

: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幸亏与松竹同处一起栽,不愿随着桃李花一时开。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杏园哪里敢妨碍你离去,没有花之时你再且看来。

参考资料:

1、 汪明启.白居易诗选:巴蜀书社,2000:105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38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

幸与松筠(yún)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松筠:松与竹。因其材质坚韧,经冬不凋,常用以比喻节操坚贞。

杏园岂敢妨(fáng)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杏园:园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郊大雁塔南。秦时为宜春下苑地。唐时与慈恩寺南北相直,在曲江池西南,为新进士游宴之地。

参考资料:

1、 汪明启.白居易诗选:巴蜀书社,2000:105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38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

  “幸与松筠相近栽,不随桃李一时开。”欲写迎春,却落墨于松竹、桃李,曲笔有致。松竹皆岁寒不凋、翠叶常青。迎春则能“带雪冲寒折嫩黄”(韩琦语),最先点缀春色。因而它友于松竹,与纷艳一时的桃李不能同日而语。自古来文士都视松竹为坚贞高洁的象征。陶潜谓:“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白居易则“植竹窗前,日日观照。”(《竹窗》)说迎春欣喜自得为松竹近邻,实是赞人的高风亮节、卓然独立。唐人爱牡丹,最不喜桃李。刘禹锡《杨柳枝词》道:“城东挑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更以桃花讽刺显赫一时的满朝新贵。白居易曰迎春花“不随桃李一时开”,是麻姑手搔到了刘禹锡心头的痒处。语似平易,实则痛快淋漓。

  “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看来。”杏园,据说那里是“花卉环周,烟水明媚”。唐代每年科举放榜后,新登进士多游宴于此(见《松窗杂录》)。这是个众芳斗撼 热闹非凡之处。然而迎春花却自有佳处,它先于群芳,应春傲然怒放。迎春花热情地邀请刘禹锡在桃、李、杏等花未开时,不妨来看一看。其超群拔俗的品格,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两句紧扣诗题“招”,极为贴切。“岂敢”二字下得遒劲、有力,“且”字用得玩皮、冷峻。联系刘禹锡的生平事迹看,这两句显然是借花喻人。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政治革新失败后,刘禹锡、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一一遭贬。十年后,刘、柳等应召人京,待起用。谁知刘禹锡不肯改悔,游玄都观时作《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讥刺权贵,因之刘、柳等又再度被谗毁、出贬。十四年后,刘禹锡仍然不易初衷,从洛阳一回到长安就旧地重游,并以诙谐、嘲笑的笔调作了《再游玄都观》。诗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不像是渡尽劫波人的口气,倒是有一种坚持立场、九死不悔的战斗精神和胜利后的豪放风度。这正是诗人笔下迎春花的气派。

  刘、白交往数十年,相知甚深。故此诗虽然只就普通的迎春花着笔,却点活了人物的神采,含蓄地写出了刘禹锡的政治倾向、铮铮铁骨和倜傥风流。此可谓是善于小中见大,超然物外。作为一首咏物赠人小诗,非莫逆至交者,写不得这么深致。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38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