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回渡黄河,凯旋收兵。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4-176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wèi)桥。
大汉句: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大汉:汉朝,实指唐朝。中策:中等之策。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燕支,亦作焉支。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名,因产燕支草得名。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妇女用以化妆。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境。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hàn)海寂无波。
萧条:平静之意。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4-176“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此诗一开篇借用汉武帝历史典故、借汉喻唐的修辞手法,以铺叙方式描绘出一幅大汉无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战况非常危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无中策”、“犯渭桥”起烘托气氛之意,点明题旨,升华主题,为下文作铺垫。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紧扣上文,主要介绍战况相当危急,战事一触即发,讲述匈奴驻扎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以“秋草绿”“一何骄”突显匈奴趁草茂马壮之时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长安。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描绘一幅战将们受命西征、报家为国的壮丽景致,明写汉军战将西征,横行阴山,实则写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出征平定突厥离叛之事。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借用汉使骠骑将军的典故,写汉军征途所向无前,恃勇锐冲锋出战,大败匈奴军,让匈奴人叫苦连天,暗寓出诗人歌颂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与此同时,以借古鉴今为警戒,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讲述汉军渡黄河、临瀚海、战胜休兵后,胡汉人民处处平安无事,突显出战争残酷与和平民安的鲜明对比,抒发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描绘出一幅平息匈奴侵犯、百姓安乐如瀚海无波的景致,而“萧条”、“清”、“寂”、“无波”点染出边塞秋景,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萧煞悲凉之意,起到照应上文,着重渲染出诗题“塞”,渲染气氛,制造声势。“犯渭桥”、”“征西极”、“乐事多”,是全诗的脉络。
此诗声声实在,句句真情。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又充溢着边塞秋景萧煞悲凉之意,表达出诗人对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匈奴离叛的祝颂之意,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论李白的黄河绝唱: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在房屋北边的菜园锄豆完毕,又从东边田地里收割黄米归来。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在这月圆的秋夜,恰与老友王处士相遇,更有星星点点的秋萤穿梭飞舞。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1-2页 .北场芸(yún)藿(huò)罢,东皋(gāo)刈(yì)黍(shǔ)归。
处士:对有德才而不愿做官隐居民间的人的敬称。北场:房舍北边的场圃。芸藿:锄豆。芸,通“耘”,指耕耘。藿,指豆叶。东皋:房舍东边的田地。皋,水边高地。刈(割。黍:即黍子。单子叶禾本科植物,生长在北方,耐干旱。籽实淡黄色,常用来做黄糕和酿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yíng)飞。
萤:萤火虫。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1-2页 .作者王绩由隋入唐,诗风朴实自然,一洗齐梁华靡浮艳的旧习,在唐初诗上独树一帜。这首描写田园生活情趣小诗,质朴平淡中蕴含着丰富隽永诗情。颇能代表他艺术风格。
前两句写农事活动归来。北场、东皋不过泛说屋北场圃家东田野并非实指地名。“东皋”暗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诗句点明归隐躬耕身分。芸(通“耘”)藿就是锄豆,它和“刈黍”一样都是秋天农事活动。这两句平平叙述没有任何刻画渲染,平淡到几乎不见有诗。但这种随意平淡语调和舒缓从容节奏中透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习惯和一片萧散自得、悠闲自如的情趣。王绩归隐生活条件优裕。参加“芸藿”、“刈黍”一类田间劳动,只是他田园生活一种轻松愉快的点缀。这种生活所造成心境和谐平衡,是下两句所描绘“秋夜喜遇”情景的背景与条件。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带着日间田野劳动后轻微疲乏和快意安恬,怀着对归隐田园生活欣然自适,两位乡居老朋友在宁静美好的秋夜不期而遇了。这一个满月之夜,整个村庄和田野笼罩在一片明月辉映之中,显得格外静谧、安闲、和谐。穿梭飞舞着星星点点秋萤,织成一幅幅变幻不定的图案。它们的出现,给这宁静安闲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动意致和欣然生意,使它不致显得单调与冷寂。同时这局部流动变幻又反过来更衬出了整个秋夜山村宁静安恬。这里对两相遇场面没有作任何面描写也没有一笔写“喜”字,但透过这幅由溶溶明月、点点流萤所组成山村秋夜画图,借助于“相逢”、“更值”这些感情色彩浓郁词语点染诗人那种沉醉于眼前美好景色中快意微醺,那种心境与环境契合无间、舒适安恬以及共对如此良夜幽景,两位朋友别有会心微笑和得意忘言情景都已经鲜明地呈现读者面前了。
以情驭景,以景托情,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选取“北场”、“东皋”、“秋月”、“夜萤”这不同方位的四景对诗人逢友的兴奋心情进行点染,但每景又都饱含着诗人喜悦的情愫。前两句描绘在满载劳动的喜悦中与好友相逢的场景,有喜上加喜的意味蕴含其中。后两句写天公作美,友人得团聚,以喜庆之景来烘托遇友之喜,使诗歌境界弥漫着一种欢快的氛围。
王绩不少诗篇尽管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羁束不满却又往往表现出遗世独立、消极隐遁思想。他名篇《野望》同样不免有这种消极倾向。这首小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美以及对这种美的心领神会,色调明朗富于生活气息。他诗有真率自然、不假雕饰之长但有时却过于率直质朴而乏余蕴。
这首诗则既保持朴素自然优点又融情入景,不经意地点染出富于含蕴意境。从田园诗发展上看,陶诗重写意,王维田园诗则着意创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王绩这首诗不妨看作王维田园诗先声。从诗中还可以看到陶诗影响,但它从整体上说已经属于未来诗歌发展时代作品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4页 2、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1-2页 .
)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我亲自种植黄柑二百株,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多少年才能闻到那像喷雪般白色的花香?又是谁来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实呢?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5-462、 吴汝煜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4-926手种黄柑(gān)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yú)。
黄甘:即黄柑。柑的一种。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郭璞注:“黄甘,橘属而味精。”城隅:城角。多指城根偏僻空旷处。《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jīng)州利木奴。
楚客:指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对桔树的美质作了热情的赞颂。皇树:即橘树。木奴:指柑橘的果实。唐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绿粽新菱实,金丸小木奴。”“不学”句:说的是李衡种柑谋利的事。据《水经注·沅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于武陵(今湖南常德县)龙阳洲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这句话是从反面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喷雪:形容白花怒绽。垂珠:悬挂的珠串。这里比喻柑果。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坐待:渐渐地等待。宋苏轼《滕县时同年西园》诗:“人皆种榆柳,坐待十亩阴。”滋味:美味。《吕氏春秋·适音》:“口之情欲滋味。”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45-462、 吴汝煜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24-926苏东坡曾说柳宗元的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能做到“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此诗正是这样一首好诗。
诗题点明写作时间是在贬官柳州时期。诗的内容是抒发种柑树的感想。开头用叙事语泛泛写来:“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
关于自己对柑橘树怀有如此深情的原因,诗人这样说:“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原来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事见《太平御览》果部三引《襄阳记》)心交古贤,寄情橘树,悠然自得,不慕荣利,诗人的心地是很淡泊的。然而透过外表的淡泊,正可以窥见诗人内心的波澜。屈原当年爱橘、怜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曾作颂以自勉。今天自己秉德无私,却远谪炎荒,此情此心,无人可表。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柑橘树,才是自己的知音。这一联的对偶用反对而不用正对,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分别灌注到两个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既做到形式上的对称,又做到内容上的婉转曲达,并能引起内在的对比联想,读来令人感到深文蕴蔚,余味曲包。
接着,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实:“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由于柑树已经成了诗人身边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写他对于柑树的怜深望切,就愈能表现出他的高情逸致,表现出他在尽力忘怀世情。这一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这毕竟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他不禁向自己的心灵发问道:这幼小的柑橘树究竟要过多久才能开花?将来由谁来摘它的果实?言外之意是: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呆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
尾联本可以顺势直道胸臆,抒发感慨,然而诗人仍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语:“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字面的意思是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但这是托词,实际上的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清人姚鼐说:“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甘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唐宋诗举要》卷五引)
这首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这是形成“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其妙处,借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叫做:“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全诗言淡意远,韵味深厚。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925-926页
)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傍晚的烟波笼罩在宽阔的江面,路过金陵已经是落叶纷纷的深秋时节。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叫声高亢的塞北大雁飞过楚地湖泽,深深浅浅的红树中间依稀看到了扬州城。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夜晚石桥上灯火阑珊好似星光闪烁的银河,城外河中游船上的桅杆就像天上星斗。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今日市场朝廷风俗已不似以往繁华,已不需开口询问当年的迷楼在何处。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扬州:即今江苏省扬州市。江横渡阔:表现了江面的阔大。烟波晚:傍晚的烟波。
嘹(liáo)唳(lì)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嘹唳:雁叫声。塞鸿:从塞北飞来的鸿雁,雁于秋深南飞。楚泽:指扬州一带的湖泊,古代楚地包括湘鄂江浙一带地区。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qiáng)近斗牛。
水郭:江水绕扬州城而过,所以叫“水郭”。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斗牛:星宿名,即斗宿、牛宿,这里泛指天上星斗。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市朝:交易买卖的场所叫市,官府治事的处所叫朝,市朝风俗变指扬州的社会风气已经改变。迷楼:隋炀帝下扬州时兴建的宫室。遗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