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郊外院子里烟雾云霞蒸腾的春光,已被我早早欣赏到了。那青翠的松树和竹子,已经寄托了我多年的心愿。
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断裂的山崖,好像有图画的屏风。悬崖上飞流直下的山泉,发出了弹琴一样动听的响声。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南亭周围的草都长满了,由于花开叶茂,北院显得更幽深了。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不问世事,闲居有很多乐趣,可以尽兴饮酒赋诗。为了追求这种乐趣,我打算弃官归隐。
参考资料:
1、 倪木兴.初唐四杰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28-29页2、 马庆洲 李飞跃 郭金雪.初唐四杰:中华书局,2010年:37页烟霞(xiá)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郊园:城外的园林。即事,以目前事物为题材作诗。春旦:春天的早晨。旦,一作“早”。松竹:松与竹,喻坚贞的节操。故年心:多年的心愿。
断山疑画障,悬溜(liū)泻鸣琴。
断山:陡峭壁立的高山。画障:有图画的屏风。悬溜:山泉。泻:从上而下流。鸣琴:琴声,喻泉声。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南亭:南边亭子。开:一作“浓”。北院:北面的庭院。
闲居饶酒赋(fù),随兴欲抽簪(zān)。
饶:多。酒赋:指喜好饮酒赋诗。抽簪:谓弃官引退。古时作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故称引退为“抽簪”。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参考资料:
1、 倪木兴.初唐四杰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28-29页2、 马庆洲 李飞跃 郭金雪.初唐四杰:中华书局,2010年:37页这首描写春天的诗写得清新自然、开合有度。全诗不仅仅局限于客观地描写景色,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感受,正如刘勰所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首联表明诗人的心迹,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描写春天,吟咏春天。颔联描写春天的山景、山泉,用画障、鸣琴作比,用“疑”这个表示作者主观感受的词连接,说明两者之间极为相似。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色彩、声音的词语,但处处充满艳丽的颜色、动听的音乐;虽然是侧面描写,但比正面描写更能激发想象力,更加兴趣盎然。颈联转入正面描写春天的花草,用“合”、“深”二词渲染春天无处不在,春天的勃勃生机尽现眼前。尾联写诗人游春后的感受,与首联相照应,也抒发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想要回归田园的心志。
整体来看,全诗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首尾呼应,前后勾连。与其他只作正面描写的诗比起来,如唐代王涯的诗“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在绿波中”(《春游曲》),此诗更加含蓄新颖、耐人寻味。全诗通过描写迷人的满园春色,抒发了诗人想要弃官回归山园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 姜剑云.王勃集:三晋出版社,2008年:32-33页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
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斫美,常愿事仙灵。
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
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龙种生长在南岳衡山,孤傲的翠竹茂盛高耸。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上面是峰岭高峻挺拔,下面有烟雨幽暗朦胧。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夜里听到飞鼠的叫唤,白天乱耳有山泉淙淙。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春日和风正舒缓荡漾,洁白露水已清凉晶莹。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哀厉声响如击钟鸣奏,深密色泽被霜雪滋润。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岁寒天冷草木苦霜雪,修竹的光彩犹自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难道不饱尝凝冻凛冽?羞与春天的树木争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春天的树木有盛有衰,它的节梗却从不凋零。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初衷本愿与金石同类,永远保持本性的坚贞。
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没曾想会有伶伦先生,吹奏它学那凤凰之声。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
于是与云和之瑟配合,设乐合奏在九天之庭。
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美妙乐曲正千变万化,箫韶一曲也九奏而终。
信蒙雕斫美,常愿事仙灵。
确实靠的是雕刻的精美,愿意经常地侍奉仙灵。
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驱驰着青龙车驾驰骋,紫鸾笙抒发幽怨愤懑。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跟嬴台仙女结识交往,升天行一曲共奏齐吟。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手拉手儿直登上太阳,远游嬉戏又同到赤城。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
乐声中玄鹤翩翩起舞,五彩云断续弥布天空。
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永远地追随众仙而去,游历三山到仙都玉京。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65-71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东方左史虬:东方虬,武则天时为左史,当是陈子昂的朋友辈,生平不详。东方公:对东方虬的敬称。足下:敬称,称对方。古人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称“足下”,后专用于同辈之间的敬称。文章道弊五百年:道弊,这里指做文章的道理败坏了。五百年,从西晋初年至陈子昂生活的武则天时代计四百多年,五百年是大约言之。汉魏风骨:作者认为汉魏诗文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清新的风格骨力。文献有可征:意谓从存留下来的诗文可以得到证明。彩丽:谓诗文讲究文采华丽。兴寄:比兴寄托。耿耿:心中不安、放心不下的样子。一:在这里有语气转折的意思。解三:生平履历不详,当与陈子昂、东方虬为诗友。明公《咏孤桐篇》:明公,对东方虬的敬称。《咏孤桐篇》,东方虬所作诗篇。端翔:内容端直,气韵飞动。骨气端翔:指《咏孤桐篇》具有风骨之美。音情顿挫:音韵与感情都有抑扬顿挫之美。光英朗练:光彩鲜明,精练朗畅。有金石声:音韵铿锵,发声如击金石。“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二句:这二句的主语多解释为陈子昂,以为是陈子昂读诗后的感受是“洗心饰视,发挥幽郁”,意谓读了《咏孤桐篇》,使人有心目为之一新之感,并能使人抒发郁结于心的情感。也有人认为主语应是东方虬,陈子昂认为东方虬之所以写出《咏孤桐篇》,乃是因为他“洗心饰视,发挥幽郁”,即是因为东方虬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使他郁结于心的感情得以抒发。不图正始之音:不图,未料到。正始之音:指曹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等人的诗文创作,“正始之音”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复睹于兹:指再次在此看到了“正始之音”。兹,此,指东方虬《咏孤桐篇》。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因为陈子昂认为东方虬的《咏孤桐篇》有“建安风骨”,所以假使建安作者看到《咏孤桐篇》,一定会相视以为同志,而发出会心之笑。解君:指解三。张茂先:张华(-),西晋大臣,文学家。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西晋初,任中书令,加散骑常侍。惠帝时官至侍中、中书监、司空。有政绩。后为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所杀。何敬祖:何劭(-),西晋诗人。字敬祖。陈国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令、太子太师、尚书左仆射、司徒等官。能诗,《诗品》列入中品。东方生:指东方虬。感叹雅制:意谓受到东方虬《咏孤桐篇》诗的感动而作《修竹篇》诗。雅制,对别人作品的敬称,以别人的作品为文雅之作。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龙种:指良种竹。南岳:指衡山。五岳之一。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崇崒(zú):高耸貌。南朝梁沈约《效居赋》:“其为状也,则巍峨崇崒,乔枝拂日。”微冥:犹昏暗。唐杜甫《过南岳入洞庭湖》诗:“攲侧风帆满,微冥水驿孤。”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鼯(wú)鼠:鼠名。别名夷由。俗称大飞鼠。外形像松鼠,生活在高山树林中。尾长,背部褐色或灰黑色,前后肢之间有宽大的薄膜,能借此在树间滑翔,吃植物的皮、果实和昆虫等。古人误以为鸟类。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淡荡:水迂回缓流貌。引申为和舒。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金奏:泛指音乐或乐声。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阮咸》:“达音何用深,识微在金奏。”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岁寒:一年的严寒时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荣歇:犹荣衰。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金石:金和美石之属。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
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伶伦:本为上古乐工,此指识得良竹的乐工。学凤鸣:《汉书·历律志上》载: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从而,发明了黄钟十二律。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
云和瑟: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的统称。
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箫韶:泛指美妙的仙乐。九成:犹九阕。乐曲终止叫成。
信蒙雕斫美,常愿事仙灵。
雕斫:刻削,雕刻。南朝梁鲍照《山行见孤桐》诗:“幸愿见雕斲,为君堂上琴。”
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翠虬:青龙的别称。汉扬雄《解难》:“独不见翠虬绛螭之将登虖天,必耸身于苍梧之渊。”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嬴台女:指传说中秦穆公女儿弄玉。升天行:古代游仙诗。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赤城:传说中的仙境。北周庾信《奉答赐酒》诗:“仙童下赤城,仙酒饷王平。”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
玄鹤:黑鹤。《韩非子·十过》:“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
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玉京:泛指仙都。宋陆游《七月一日夜坐舍北水涯戏作》诗:“斥仙岂复尘中恋,便拟骑鲸返玉京。”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65-71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
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斫美,常愿事仙灵。
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
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这首诗的序文是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论,也是陈子昂对自己创作体会的总结,是他诗歌创作的理论纲领。陈子昂以汉魏诗歌为高标,痛责晋宋以来的浮靡文风,感叹“风骨”和“兴寄”的失落。令他惊喜的是,东方虬《咏孤桐篇》竟使汉魏诗歌的“风骨”与“兴寄”重新得到复归。他盛赞这篇作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可谓风骨朗健的佳作。陈子昂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遂挥毫写下《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寄赠给东方虬。可惜,东方虬的《咏孤桐篇》今已失传,但从陈子昂的行文来看,那自然是他诗作的同调,而且,陈子昂用以赠答的《修竹篇》的确也是一篇“风骨”与“兴寄”兼备的作品。
风骨和兴寄是唐诗两个重要的质素,也是后人评论唐诗的两个重要范畴。陈子昂所倡导的“风骨”虽然借自六朝人的成说,但又有他自己新的内涵,是指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那种昂扬奋发、刚健有力的美学风格。陈子昂所高标的“建安风骨”,恰是六朝浮靡诗风的缺失,因此,这对于扭转六朝以来柔弱、颓靡的文风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尤其对于树立唐诗那种昂扬奋发的气度和风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子昂所标举的“兴寄”也是来源于前人主要是汉人“美刺比兴”的观念,其含义就是指诗歌的比兴寄托。这也的确切中了六朝诗歌工于体物、专有形似的弊端。更值得指出的是,陈子昂“风骨”与“兴寄”并举,对唐诗未来的发展,比如实现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也埋下了伏笔。
陈子昂同时的人如卢藏用对陈子昂的意义已经有所认识,他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给予陈子昂以极高的评价,认为是“道丧五百年而得陈君”,对其代表作《感遇》诗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卢藏用的出发点不是诗歌的美学特质,而是儒家的政教观念,因此与陈子昂在诗歌史上的真正价值,与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对唐诗学的真正意义之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就总体而言,他的评价是客观的、中肯的,得到了后人的赞同。杜甫盛赞陈子昂“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新唐书·陈子昂传》肯定他“始变风雅”。当然,也有人对卢藏用的评价提出过质疑,如颜真卿、皎然等。明末胡震亨《唐音癸签》综合各种意见,仍然认为陈子昂“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此诗的序文阐述作者倡导“风骨”、“兴寄”的创作主张,因此,此诗向来被视为陈子昂文学思想的实践范例。
全诗正文共三十六句,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生长于南方的修竹品质纯美,实为自身道德、风节之写照。后一部分写修竹得伶伦赏识而得以加工成乐器,也是诗人屡次上书陈述治国方略之表徵。接着,修竹进而欲“升天行”,则是诗人亟欲施展抱负的愿望之表露。
第一部分即前十八句,主要介绍修竹的生长环境和优良质地。首二句,形象地概括了这一立意。“南岳”,即著名的五岳之一衡山。品质优良的修竹“龙种”产于此地。名山与物华聚集,一开篇就令人神往不已。“孤翠郁亭亭”,既从形色两方面描绘了修竹优美动人的姿态,也颂扬了它的卓然不群。衡山是万木葱笼的,但是,在诗人看来,它们与修竹相较,却有所逊色,所以特意以“孤翠”二字,以显其精。接下去,诗人分别写了修竹生长的自然条件和品性。“峰岭上崇崒”以下八句,紧承首句,描绘了修竹“生南岳”的情景。上有崇山峻岭,下有涧溪烟雨,突出了处境的幽僻;夜闻鼯叫,昼听泉鸣,渲染了四周的清静;春风舒缓,白露清凉,更衬出了氛围的洁净。正因为生长在这样优越的自然环境,所以修竹的“哀响”如同鸣金奏乐,“密色”仿佛受到了美玉的滋润。“岁寒霜雪苦”以下八句,上承第二句,表现修竹的品性。“含彩独青青”,照应了上文的“孤翠”,突出了修竹虽受严冬霜雪折磨却青绿如故的独特品质。接着,诗人由表及里,以“岂不厌凝冽”的反诘,转为深入析理。并继而以“羞比春木荣”作了解答。春天风和日丽,一切草木皆应时而发,竞相争荣。“羞比”表明了修竹傲岸不群,不趋时争荣,接着诗人通过“有荣歇”与“无凋零”的对比,揭示了修竹不屑与春木争荣的实质,又探本溯源,表现了它的志向:“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说明修竹的本性决定了它有如金石,坚贞不二,永不凋零。这段议论,诗人采用反诘、对比、比拟等手法,寓理于象,笔挟风力,使行文“结言端直”、“意气骏爽”(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显得尤为刚健有力。
第二部分即后十八句,写修竹被制成洞箫之后的功用及愿望。相传黄帝派乐官伶伦从昆仑山北的峡谷选取了优的竹子,砍做十二竹筒,按照雌雄凤凰的鸣叫声,为人类创制了十二音律。“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就是诗人大胆想象,对这一传说的化用。“不意”,相对前面的“始愿”这两字使全诗顿起波折,全篇的歌赞对象由修竹转向了洞箫。由于得到黄帝乐官的雕琢,修竹的制成品——管乐洞箫,得到了配合弦乐“云和瑟”在朝廷演奏的机遇。诗人用“遂偶”、“张乐”修饰这一机遇,意态恣肆,语调轻松,暗示洞箫得到赏识器重甚为欣快。“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生动地再现了它在朝廷的表演。能演奏“妙曲”和虞舜制作的《韶》乐,说明其音色优美动听。“方千变”、“亦九成”,形容演奏的乐曲甚多。“方”(刚才)和“亦”(又)两个副词的使用透露出了演奏的频繁忙碌。但是,洞箫并没有满足于此。“信蒙雕琢美,常愿事仙灵”,抒发了它报答知遇之恩,追求美好理想的心愿。从这两句开始到全诗结束,一变前面的第三人称,改用洞箫的口吻,绘声绘色地阐述了它“事仙灵”的心愿:伴随仙人驾翠虬,与仙女弄玉吟赏着美妙的乐曲《升天行》,携手登白日,戏赤城,入三山,游玉京,玄鹤在身边忽高忽低展翅起舞,彩云也在四周时断时续飘来飞去。在这里,诗人融合想象、拟人、夸张等多种手法,描绘了一个自由欢乐、光明美好的理想境界。这个境界虽然是虚幻的,却生动地表现了洞箫对美好理想的热切追求和昂扬向上的精神。
诗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修竹、洞箫人的思想感情,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又避免了频繁比兴,失于晦涩的弊病,较为显豁地透露了其中的寓意:名为咏物,实为抒怀。诗中修竹的品性、洞箫的理想和追求,实为诗人刚直不阿、不趋炎附势、坚贞不二的品格、美好的人生理想和昂扬奋发的精神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65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虫噪灯暗,我的家境是那样贫寒;夜寒药浓,我的身体是那样孱弱。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茕茕孓立、形影相吊,我是那样孤单;只有你,怜悯我这垂翅败落的苦鸟,不畏艰辛,与我作伴。
参考资料:
1、 李贺,《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ISBN:9787532525218。虫响灯光薄,宵(xiāo)寒药气浓。
薄:微弱。宵:宵夜。
君怜垂翅(chì)客,辛苦尚相从。
君:指巴童。垂翅客:诗人以斗败垂翅而逃的禽鸟自比。尚:还。
参考资料:
1、 李贺,《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ISBN:9787532525218。参考资料:
1、 李贺,《李贺诗歌渊源及影响研究》,李德辉,凤凰出版社,2010年10月,ISBN:9787550600157。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洁白的桂布好似白雪,柔软的吴绵赛过轻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云温。
桂布多么结实,吴绵多么松厚,做一件袍子穿,身上有云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早晨披着坐,直至夜晚;夜晚盖着睡,又到早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谁知道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抚摸着棉袍,起身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啊,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10-112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桂布:即唐代“桂管”地区(今广西一带)所产木棉织成的布,尚不普遍,十分珍贵。吴绵:当时吴郡苏州产的丝绵,非常著名。
布重绵且厚,为裘(qiú)有余温。
余温:温暖不尽的意思。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拥:抱,指披在身上。眠:睡。达晨:到早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严冬:极冷的冬天。支体:支同“肢”,支体即四肢与身体,意谓全身。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qūn)巡。
中夕:半夜。逡巡:走来走去,思考忖度的样子。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兼济: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独善:注重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安得:如何得到,期望马上得到。万里裘:长达万里的大袍。周:遍。四垠,四边,即全国以内,普天之下。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稳暖:安稳和暖。天下:全国。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10-112 .白居易主张诗文“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又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首诗完全体现了他的这种理论主张,既不为艺术而艺术,又不为自我而艺术。诗中反映出他能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激动人心。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白居易《与元九书》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白居易自谦称)虽不肖,常师此语……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这两句可视为白居易的抱负和志向,也可视为他希望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处世哲学。这是古代正直的、欲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
作品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情怀都是一致的。宋代黄澈在《巩溪诗话》中曾对两诗的优劣进行了论述。其实这大可不必区分优劣。两人都是面对自我处境的一种超越,只不过老杜并未愁苦于个人饥寒、白氏并未沉溺于个人饱暖而已,皆为难能可贵。无论自身寒暖,诗人心中念念不忘、重重忧虑的都是天下百姓。
作品艺术的高明之处在于,表面写的是“稳暖”,实质写的是“仁政”。或者说,“稳暖”只是其写实,“仁政”才是其虚拟,即意象创造。白居易在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被任命为河南尹,辖区就是洛阳城。后来,他又写了一首内容相近的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其中写道:“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同样表达了他的爱民激情,同时也蕴含着他的“仁政”理想。他在《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诗中说得异常明确:“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古代丝织品总名)亦非纩(细丝绵),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唐制:经五次考绩才可转官。意谓任满),与君展覆杭州人。”显然,白氏所谓“裘”,实乃“法度”、“仁政”的一种象征。不管是“盖裹周四垠”,还是“都盖洛阳城”,均要实施“法度”、推行“仁政”。作为封建官吏,他要维护的当然是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也给平民百姓带来一定益处。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一满园的菊花好似郁金黄,中间有一丛却雪白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8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2-193满园花菊郁(yù)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郁金黄:花名,即金桂,这里形容金黄色的菊花似郁金黄。孤丛:孤独的一丛。
还似今朝(zhāo)歌酒席,白头翁(wēng)入少年场。
白头翁:诗人自谓。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8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2-193此诗前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后两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题为“赋白菊”,诗开头却先道满园的菊花都是金黄色。“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这是用陪衬的手法,使下句中那白色的“孤丛”更为突出,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一点红色也就更加显目了。“满”“郁”与“孤”两相对照,白菊更为引入注目。“色似霜”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白菊皎洁的色彩。
更妙的是后两句:“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诗人由花联想到人,联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贴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由于诗人随时留心观察生活,故能迅速从现实生活中来选取材料,作出具体而生动的比喻。这一比喻紧扣题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句“白头翁人少年场”,颇有情趣。白菊虽是“孤丛”,好似“白头翁”,但是却与众“少年”在一起,并不觉孤寂、苍老,仍然充满青春活力。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8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