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桃花

: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一株盛开的桃树,花枝斜垂在水面上,因为被茂盛的松竹遮蔽,开放得晚一些。

非因斜日松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若不是倾斜的夕阳透入林中,还没办法发下它,不过也只有我这样喜欢寻幽探胜的闲人,才会过来一探究竟。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可惜这棵桃花长得不是地方,就像出生寒门的人才容易被忽视,贫穷人家的女儿总是比常人要迟些才能出嫁。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可怜这桃花在这春意正浓的时候,快要凋零了也没有享受到春光和游人的赏识,今天机缘巧合被我发现,就折一枝回去欣赏。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87-188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3-194

一树红桃亚拂(fú)池,竹遮松荫(yīn)晚开时。
亚:通“压”。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无由见:没有办法看见。

寒地生材遗校(jiào)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寒地生材:这里指出身寒门的人才。校:通较,比较,较为。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春深:春意浓郁。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87-188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3-194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这首诗借景言情,情因景生。正是晚放的“一树红桃”触发了诗人的创作机缘,才使他生发出那么深长的联想与感慨。它不仅描绘了“春深欲落”的“晚开”桃花的冷清与孤寂,而且通过对桃花的怜惜和咏叹,抒发了诗人的珍爱人才之情。

  “一树红桃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先勾画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满树桃花,红艳似火,它的枝桠伸向池塘的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翠竹掩映,青 松遮盖,它虽然远离百花又开放得较晚,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个性。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是从首联描写转人三联议论的自然过渡。诗人感叹,这美丽的花只因偶然的机缘才被人发现,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观赏不到这“一树红桃”;若不是作者自己是一个投闲置散的人,就不会知道在这“竹遮松荫”的幽静之处,还会有艳丽动人的桃花。

  “寒地生材遗较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是诗中的警句,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把警策的议论和形象化的比喻结合起来,既显露出锐利的讽谕,批判的锋芒,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因为生长在贫寒的地方,便容易受到冷落和轻视,花木是这样,人亦如此。作者用贫家女儿的迟嫁,这一常见的社会现象,生动譬比,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识别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不应因为家世贫寒,便弃而不用,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广为搜罗,这正是诗人要抒写的真正思想。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便紧紧承接着第三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对桃花的怜惜与珍爱。他独具慧眼,折取一枝,这种与众不同的惜花之情,正反映出诗人对人才问题不同流俗的见解。

  前人论白居易之诗时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陆时雍《诗镜总论》)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富有情味,他所运用的语言大都浅显平易,接近口语,但又十分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以便使通俗的字句,表达出深厚的情致。这首诗中的“一树红桃桠拂池”、“贫家养女嫁常迟”等诗句,既自然流出,不觉晦涩,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显然经过了诗人的选择、提炼和艺术加工。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3-194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87-18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株盛开的桃树,花枝斜垂在水面上,因为被茂盛的松竹遮蔽,开放得晚一些。
若不是倾斜的夕阳透入林中,还没办法发下它,不过也只有我这样喜欢寻幽探胜的闲人,才会过来一探究竟。
可惜这棵桃花长得不是地方,就像出生寒门的人才容易被忽视,贫穷人家的女儿总是比常人要迟些才能出嫁。
可怜这桃花在这春意正浓的时候,快要凋零了也没有享受到春光和游人的赏识,今天机缘巧合被我发现,就折一枝回去欣赏。

注释
亚:通“压”。
无由见:没有办法看见。
寒地生材:这里指出身寒门的人才。
校:通较,比较,较为。
春深:春意浓郁。
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87-188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3-19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首诗借景言情,情因景生。正是晚放的“一树红桃”触发了诗人的创作机缘,才使他生发出那么深长的联想与感慨。它不仅描绘了“春深欲落”的“晚开”桃花的冷清与孤寂,而且通过对桃花的怜惜和咏叹,抒发了诗人的珍爱人才之情。

  “一树红桃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先勾画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满树桃花,红艳似火,它的枝桠伸向池塘的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翠竹掩映,青 松遮盖,它虽然远离百花又开放得较晚,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个性。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是从首联描写转人三联议论的自然过渡。诗人感叹,这美丽的花只因偶然的机缘才被人发现,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观赏不到这“一树红桃”;若不是作者自己是一个投闲置散的人,就不会知道在这“竹遮松荫”的幽静之处,还会有艳丽动人的桃花。

  “寒地生材遗较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是诗中的警句,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把警策的议论和形象化的比喻结合起来,既显露出锐利的讽谕,批判的锋芒,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因为生长在贫寒的地方,便容易受到冷落和轻视,花木是这样,人亦如此。作者用贫家女儿的迟嫁,这一常见的社会现象,生动譬比,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识别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不应因为家世贫寒,便弃而不用,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广为搜罗,这正是诗人要抒写的真正思想。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便紧紧承接着第三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对桃花的怜惜与珍爱。他独具慧眼,折取一枝,这种与众不同的惜花之情,正反映出诗人对人才问题不同流俗的见解。

  前人论白居易之诗时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陆时雍《诗镜总论》)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富有情味,他所运用的语言大都浅显平易,接近口语,但又十分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以便使通俗的字句,表达出深厚的情致。这首诗中的“一树红桃桠拂池”、“贫家养女嫁常迟”等诗句,既自然流出,不觉晦涩,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显然经过了诗人的选择、提炼和艺术加工。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3-194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87-18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29年(唐宣宗大和三年)在长安作,是由桃花晚放连想到寒士易弃深深感叹之作。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87-18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612篇诗文

猜你喜欢

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

:
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
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飖开。
披襟有馀凉,拂簟无纤埃。
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回。
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
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
虽非沧溟阻,难见如蓬莱。
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
君位日宠重,我年日摧颓。
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

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
檐边树木微微摆动,原是怡人凉风自西南而来。

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飖开。
灯盏随之轻晃,青烟腾起,火光微灭。碧色帷幔亦缓缓飘摇而开。

披襟有馀凉,拂簟无纤埃。
我敞开衣襟,凉气充盈周身,心觉舒畅无比。轻拂竹席,未见有一丝纤尘沾染。

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只愿恼人的酷暑褪去,不惜任由光阴渐催人老。

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回。
河水入秋便逐渐显得清浅起来,月亮要等到午夜才会徘徊于水天之间。

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
这时不论是起身行走或是坐卧,身体和心都倍感舒适。

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
我心有所怀的(你)啊,身处在浚都那旌旗围绕的楼台上呢。

虽非沧溟阻,难见如蓬莱。
虽并未隔着大海那般遥远,可要相见却太难。

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
蝉鸣迎来了节气的变更,替我送信给你的飞雁却还迟迟未归。

君位日宠重,我年日摧颓。
你日渐位高权重,我却日渐衰老颓唐。

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
再无法趁秋风起时,月色之下你我共同举杯畅谈人生了。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公羽一木译注

(niǎo)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
袅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红缸(gāng)(fēi)微灭,碧幌(huǎng)飘飖(yáo)开。
红缸:亦作“红釭”。灯盏的别称。碧幌;绿色的帏幔。

披襟有馀凉,拂簟(diàn)无纤埃。
披襟:敝开衣襟。簟:竹席。

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péi)回。
裴回:亦作“裵回”。彷徨。徘徊不进貌。

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

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

虽非沧溟阻,难见如蓬莱。

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

君位日宠重,我年日摧颓。

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公羽一木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
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苍崖渺难涉,白觉忽欲晚。
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
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
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丹丘遥相呼,顾我忽而哂。
遂造穷谷间,始知静者闲。留欢达永夜,清晓方言还。

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苍崖渺难涉,白日忽欲晚。
没有与你约定,我去寻幽去了,兴致勃勃,不觉路远。云崖苍苍很攀登,时间过得飞快,马上就到黄昏。

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
还没有玩遍三四座山,山路弯弯,已经历千万转。深山寂寂只闻猿声哀愁,走着走着就见云收雾散。

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
高松上挂着佼好的月亮,空空的山谷里一派清秋肃穆。溪壑深幽有千年积雪,崖石断裂,寒泉石上流。

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丹丘遥相呼,顾我忽而哂。
峰峦秀丽直插中天,登极顶四望,目不暇接。元丹丘隔山遥遥相呼,突然朝我大笑起来。

遂造穷谷间,始知静者闲。留欢达永夜,清晓方言还。
只有造访了这幽幽的山谷,才知道什么叫静者安闲。整夜都非常欢乐,直到拂晓才告别回家。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寻幽无前期,乘兴不觉远。苍崖渺难涉,白日忽欲晚。

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

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流。

峰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丹丘遥相呼,顾我忽而哂。
中天:半天也。

遂造穷谷间,始知静者闲。留欢达永夜,清晓方言还。
穷谷:深谷也。永夜:长夜也。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赋得自君之出矣

: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自从你离开家乡远行,我再不去动破旧织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想念你犹如天边圆月,一夜一夜减弱了光辉。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7-58

自君之出矣(yǐ),不复理残机。
君之出矣:夫君离家。之,助词,无实际意义。矣,了。不复:不再。理残机:理会残破的织布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思:思念。满月:农历每月十五夜的月亮。减:减弱,消减。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7-58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此诗是赋得体,无论是赋诗得题,还是赋诗得句,总之是拟作。自六朝至唐代,拟此者代不乏人。诗人拟之,自是一次学诗演练。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良人离家有多久,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

  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而在这里,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夜夜减清辉”,写得既含蓄婉转,又真挚动人。比喻美妙贴切,想象新颖独特,使整首诗显得清新可爱,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宿云际寺

: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自云绕山山路幽深,禅门弟子远来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僧熟路踏苍苔归寺,鹿在林踩红叶有声。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高阁燃清香生静境,夜堂鸣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自从紫桂岩前告别,不见南能直到如今。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页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东峰弟子:犹言东山弟子,即禅门弟子。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称东山法门。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qìng)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南能:指禅宗南宗惠能六祖。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页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温飞卿本出身名门,又颇有才气,但由于他恃才逞气,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一生坎坷,漂泊潦倒。在他的一生中,喜与禅僧来往,诗集中有不少这类诗作。温庭筠曾任襄阳巡官,并曾在江淮一带长期游处,使他颇受南宗禅的影响。在广东罗定县西南有云际山,该诗中所写之云际寺或坐落于该山之上。云际寺里有一位僧人,温庭筠以前曾结识过。分手之后,这位僧人回到了云际寺。或许是两人有深契,这次,温庭筠以一名禅门弟子的身份远远地寻他而来。尽管他已走了很远的路程、尽管他已爬了很高的山峰,但眼前的一幅幅美丽淡雅而又含蕴深远的图画,使他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苍苔上本没有路,但寺僧熟悉这里的一切,他踏着苍苔归去。落叶本是无声,但由于山林静谧,小鹿嬉闹踏着落叶发出了“沙沙”响声。这两个细节写出了寺僧、小鹿在这座寂静的山林里的自在。以一种自然的融洽为背景,作者写禅僧的参禅生涯:燃起清香、鸣起疏磬,由此而进入清静的禅境。见到这一切,作者不由将久不见面的这位南方禅师比作惠能。不过,该诗所写的是温庭筠这位才子眼中的禅僧,他与南宗慧能的禅风是有区别的。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11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有悲往事

: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当年由金光门这条路,去投奔凤翔,长安西郊,到处是安史叛军正作乱。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直到如今想起来,仍叫人心惊胆颤,有人神魂尚未招回,依然诚恐诚惶。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我拜近得左拾遗,回到了京畿地方,贬我华州掾,这旨意难道出自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算了吧,我这庸才已逐日衰老鬓苍,告别长安,驻马回望千门宫殿檐房!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07-108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87-1883、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10-212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此道:指金光门。昔归顺:指至德二载投奔凤翔时,长安西边的胡骑正甚繁乱。归顺:指逃脱叛军归凤翔,投奔肃宗。正:一作“骑”。胡:这里指安禄山部队。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破胆:丧胆,惊骇。未招魂:指活人的神魂,意谓推想叛军占据时,臣民神魂惊散之常,应有未招而不归之魂。未,一作“犹”。

近侍归京邑(yì),移官岂至尊(zūn)
近侍:指拜左拾遗。侍,一作“得”。京邑:指华州,因系畿县,距京城长安不远。移官:调动官职,指由左拾遗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岂至尊,难道出自皇帝之意。岂,一作“远”。

无才日衰老,驻(zhù)马望千门。
千门:原指宫中的门户,这里借代宫殿,形容其建筑宏伟,门户很多。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07-108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87-1883、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10-212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首联扣题,从“悲往事”写起,述说往日虎口逃归时的险象。“胡正繁”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当时安史叛军势大,朝廷岌岌可危;二是说西门外敌人多而往来频繁,逃出真是太难,更能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无限忠诚。颔联“至今”暗转,进一步抒写昔日逃归时的危急情态,伸足前意而又暗转下文,追昔而伤今,情致婉曲。章法上有金针暗度之效。

  颈联转写今悲,满腔忠心却遭外贬,本是皇帝刻薄寡恩,是皇帝自己疏远他,可诗人却偏说“移官岂至尊”,决无埋怨皇帝之意,故成为杜甫忠君的美谈。但若仔细体会,杜甫在这两句中还是含有怨艾之情的,只不过是说得婉曲罢了。尾联在自伤自叹中抒写眷恋朝廷不忍遽去的情怀。感情复杂而深婉,虽然写得很含蓄,实际是在埋怨肃宗。

  这首诗追忆了当年九死一生从胡尘中间道逃往凤翔的情景,痛定思痛,感慨万千。当年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悯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本以为从此可以效忠王室、裨补国政,谁知却因正直敢言了遭奸按诽傍,天子疏远,从政一年多就被贬斥。诗人内心的怨望很深,却以“不怨之怨”的委婉笔法写出。篇末抒发自己眷念京国的深情,更加衬托出统治者的黑白不辨、冷酷无情。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五):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07-1082、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210-21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