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出门

:
天迷迷,地密密。
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
毒虬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
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天迷迷,地密密。
天迷迷,地密密,公无出门。

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九头熊虺会吞噬人的灵魂,严霜大雪几乎会把人骨折断。

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凶恶的狗呀,听谁使唤?闻嗅跳蹿,要把人掀翻。佩兰客,品高行端,可它们要舔舐足掌精髓,却偏把你挑选。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
只有天帝指令它们乘轩升天,手持玉星宝剑,倚靠黄金横木,它们才会意足心满。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
我虽然跨着大马,却无能归还,因为历阳湖波汹涌如大山。

毒虬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
剧毒角龙抖动蛇身花纹,张开大嘴如血口大盘;狻猊以虎豹为餐,猰貐以人肉为食。它们狂乱地吐着谗涎,等待把佩兰客送到嘴边。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
鲍焦吐枣而死,是因为无能自食其力吗?颜回年少鬓白,是因为呕心沥血吗?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
颜回之死并非血气衰竭,鲍焦之死并非违背天意。

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
天公无道,贤才早陨;之所以会这样,是昭昭上天遭到肆意吞噬。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天道公明还怕你不信,那你就看看屈原。在先王庙,在公卿祠,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伟谲诡,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作《天问》,抒发情思。

参考资料:

1、 李贺,《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天迷迷,地密密。

熊虺(huī)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熊虺:传说中食人魂魄的九头毒蛇。

(sǒu)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嗾:唆使狗的声音。狺狺:狗叫声。索索:内心不安的样子。这里指狗向前闻嗅的模样。佩兰客:指品德高尚的人。出自《楚辞·离骚》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è)
帝:天帝。乘轩:乘车,坐车。玉星点剑:镶嵌于事的宝剑。轭: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横木。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
历阳湖:麻湖,在今天安徽和县。

毒虬(qiú)相视振金环,狻(suān)(ní)(yà)(yǔ)吐馋涎(xián)
虬:有角的龙。这里指巨大的毒蛇。狻猊:狮子。猰貐:传说中吃人的怪兽。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bìn)毛斑。
鲍焦:周代隐士,传说中他非自己种的粮食不吃,非妻子制的衣服不穿。后来饿在山中,吃枣子,受人责问,于是呕吐而死。出自《风俗通》。颜回:孔子的弟子。31岁就逝世了。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

天畏遭衔(xián)啮,所以致之然。
衔啮:咀嚼。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呵壁书问天:屈原遭谗言被流放后,见楚国先王庙公卿祠上画着天地山川神灵等奇崛的景象,于是,写下了《天问》,对壁呵责,抒写胸中的愁思和满腔的悲愤。

参考资料:

1、 李贺,《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迷迷,地密密,公无出门。
九头熊虺会吞噬人的灵魂,严霜大雪几乎会把人骨折断。
凶恶的狗呀,听谁使唤?闻嗅跳蹿,要把人掀翻。佩兰客,品高行端,可它们要舔舐足掌精髓,却偏把你挑选。
只有天帝指令它们乘轩升天,手持玉星宝剑,倚靠黄金横木,它们才会意足心满。
我虽然跨着大马,却无能归还,因为历阳湖波汹涌如大山。
剧毒角龙抖动蛇身花纹,张开大嘴如血口大盘;狻猊以虎豹为餐,猰貐以人肉为食。
它们狂乱地吐着谗涎,等待把佩兰客送到嘴边。
鲍焦吐枣而死,是因为无能自食其力吗?颜回年少鬓白,是因为呕心沥血吗?
颜回之死并非血气衰竭,鲍焦之死并非违背天意。
天公无道,贤才早陨;之所以会这样,是昭昭上天遭到肆意吞噬。
天道公明还怕你不信,那你就看看屈原。在先王庙,在公卿祠,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伟谲诡,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作《天问》,抒发情思。

译文
熊虺:传说中食人魂魄的九头毒蛇。
嗾:唆使狗的声音。
狺狺:狗叫声。
索索:内心不安的样子。这里指狗向前闻嗅的模样。
佩兰客:指品德高尚的人。出自《楚辞·离骚》
帝:天帝。
乘轩:乘车,坐车。
玉星点剑:镶嵌于事的宝剑。
轭: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横木。
历阳湖:麻湖,在今天安徽和县。
虬:有角的龙。这里指巨大的毒蛇。
狻猊:狮子。
猰貐:传说中吃人的怪兽。
鲍焦:周代隐士,传说中他非自己种的粮食不吃,非妻子制的衣服不穿。后来饿在山中,吃枣子,受人责问,于是呕吐而死。出自《风俗通》。
颜回:孔子的弟子。31岁就逝世了。
天畏二句:老天生怕颜回、鲍焦他们被怪兽吃掉,所以才让他们早死。
衔啮:咀嚼。
呵壁书问天:屈原遭谗言被流放后,见楚国先王庙公卿祠上画着天地山川神灵等奇崛的景象,于是,写下了《天问》,对壁呵责,抒写胸中的愁思和满腔的悲愤。

参考资料:

1、 李贺,《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贺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206篇诗文

猜你喜欢

鹧鸪

: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温暖时节鹧鸪在平野嬉戏彩翼同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像。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黄昏时烟雨中从青草湖边迅疾飞过,落花时节躲在凄冷的黄陵庙里哭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禁不住泪湿衣袖,佳人刚一唱起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就黯然低垂。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相互相应,它们栖息在苦竹深处红日已经偏西。

参考资料:

1、 李朝东.初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51-52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27-428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49

暖戏烟芜(wú)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戏:嬉戏。烟芜:烟雾弥漫的荒地。锦翼齐:彩色的羽毛整齐。品流:等级,类别。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雨昏:下雨天空阴沉。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祭祀娥皇、女英的庙。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

游子乍(zhà)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乍闻:刚听到。征袖:指游子的衣袖。征,远行。翠眉:古时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的眉。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湘江阔:宽阔的湘江。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苦竹:竹的一种,笋味苦。日向:一作“春日”。

参考资料:

1、 李朝东.初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51-52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27-428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49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流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它的叫声民间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首联是说,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只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像。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西晋崔豹《古今注》)。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起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的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

  “雨昏流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颔联是说,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流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流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的伤感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流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像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两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颈联是说,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的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流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颈联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的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了。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尾联是说,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声此起彼伏, 同是不幸遭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最后一联,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和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篇终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相思之愁。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诗家要称他“郑鹧鸪”了。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427-428页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56-1157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峨眉山

: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蜀国有很多仙山,但都难以与绵邈的峨眉相匹敌。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试登此峨眉山周游观览,其绝特奇异的风光景致哪里能全部领略。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青苍的山峰展列于天际,色彩斑烂如同出自画中。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飘然登上峰顶赏玩紫霞,恰如真得到了修道成仙之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我在云间吹奏玉箫,在山石上弹起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我平生素有修道学仙的愿望,自此以后将结束世俗之乐。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我的脸上似已充满烟霞之气,尘世之牵累忽然间已消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倘若遇上仙人骑羊子,就与他相互携手凌跨白日。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64-765 .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miǎo)难匹。
邈:渺茫绵远。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周流:周游。绝怪:绝特怪异。

青冥(míng)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青冥:青而暗昧的样子。

(líng)然紫霞赏,果得锦囊(náng)术。
泠然:轻举貌。锦囊术:成仙之术。

云间吟琼(qióng)箫,石上弄宝瑟。
琼箫:即玉箫,箫的美你。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微尚:指学道求仙之愿。

烟容如在颜,尘累(léi)忽相失。
烟容:古时以仙人托身云烟,因而称仙人为烟容。此处烟容即指脸上的烟霞之气。尘累:尘世之烦扰。

(tǎng)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骑羊子:即葛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64-765 .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难安可悉?
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此诗为五言古体,全篇十六句可分四段,每段四句。用入声质韵,一韵到底。四段的首句,皆用平声字作结,在音调上有振音激响的作用。虽是一首五言古诗,但在结构层次上是非常严整的。

  首段“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难安可悉?”四句突出峨眉山在蜀中尤为名胜,无与伦比,为登览游山,伏下线索。接着写初到名山、亲历奇景。“周流”说登览游赏当遍及峨眉古迹名区。“试登览”即初次登临。“绝难”指峨眉山岩壑幽深,群峰险难,阴晴变化,景象万千。“安可悉”极言峨眉山深邃,林泉胜迹,难以尽觅。

  第二段首二句“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具体写峨眉山之高峻磅礴,秀丽无俦,奇光异彩,分列杂陈。让人感到一登峨眉山,顿入清境,仿佛置身于图画之中。后二句“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进一步写登山以后的感受。言登临峨眉山,沉浸于丹霞翠霭之间,心与天和,似能参天地之奥秘,赏宇宙之奇观,得到了仙家的锦囊之术。

  第三段“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接着描述诗人在这样的山光掩映,云霞飘拂的景象下面,欢快无极。弄琼箫于云霄,响彻群峰;弹宝瑟于石上,声动林泉。怡情于物外,乃得偿平生之夙愿。“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说明诗人早已绝情荣利,不慕纷华,在漫游峨眉,饱览山光之际,快慰平生,欢情已偿。

  末段前二句“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云烟万态,晴光霞影,呈于眉睫之前,大略指峨眉山顶的“佛光奇景”。在晴光的折射之下,人影呈现于云影光环之间,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尘世百虑因而涤尽。末二句“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骑羊子”,指峨眉山传说中的仙人葛由,传说他骑着自己刻的木羊入山成仙。诗人说:假如得遇骑羊子葛由,亦当与之携手仙去,上凌白日,辞谢人间。

  陆文华《诗酒李太白》中说,此诗极写峨眉之雄奇无匹,真令人有人间仙境之感,这就难难诗人会飘飘然有出世之思了。他甚至幻想能遇到仙人葛由,跟着他登上绝顶,得到成仙。当然,当时的李白实际上并不想出世,他有着远大的抱负,正想干一番经国济世的大业,峨眉奇景只是暂时淡化了他的现实功利心。不过,由此也不难看出,名山之游对李白超功利审美情趣的形成有着不容低估的影响。

  此诗写寻仙访道,虽然是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更多的则是李白追求纯真善美,反对虚伪丑恶的表现。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6-1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西塞山怀古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98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9-6313、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0-131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3

王濬(jùn)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àn)然收。
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今逢:一作“从今”。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98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9-6313、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30-131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3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632、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24-82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同崔邠登鹳雀楼

: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guàn)雀楼西百尺樯(qiáng),汀(tīng)洲云树共茫茫。
鹳雀楼:唐代河中府的名胜。北周宇文护所建,楼高三层,原在山西蒲州府西南(今永济县),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因鹳雀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后为河水冲没。西:一作“南”,一作“前”。汀洲:水中小洲。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箫鼓:箫与鼓。泛指乐奏。魏国山河:指大好河山。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为:一作“知”。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风烟:一作“风尘”。起:一作“是”。思归:一作“思乡”。远目:远望。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洲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此诗开头四句由傍晚登临纵目所见,引起对历史及现实的感慨。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时候,面对寥廓江天,往往会勾起对时间长河的联想,从而产生古今茫茫之感。这首诗写登楼对景,开篇便写河中百尺危樯,与“蜂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王昌龄)、“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等写法异曲同工。以“高标出苍穹”(杜甫)的景物,形成一种居高临下、先声夺人之感,起得气势不凡。此句写站得高,下句则写看得远:“汀洲云树共茫茫。”苍茫大地遂引起登览者“谁主沉浮”之叹。遥想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祀后土”,曾作《秋风辞》,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洲鼓鸣兮发棹歌”之句。(《汉武故事》)所祭后土祠在汾阴县,唐代即属河中府。上溯到更远的战国,河中府属魏国地界,靠近魏都安邑。诗人面对汀洲云树,夕阳流水,怀古之幽情如洪波涌起。“汉家洲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一联,将黄昏落日景色和遐想沉思溶铸一体,精警含蓄。李益生经战乱,时逢藩镇割据,唐王朝出现日薄西山的衰败景象,“今日山川对垂泪”(李益《上汝州郡楼》),不单因怀古而兴,其中亦应有几分伤时之情。

  后四句由抚今追昔,转入归思。其前后过渡脉络,为金圣叹所拈出:“当时何等汉魏,已剩流水夕阳,人生世间,大抵如斯,迟迟不归我为何事耶?”“事去千年犹恨速”一句挽结前两句,一弹指间,已成古今,站在历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则又不然,应是“愁来一日即为长”。“千年犹速”、“一日为长”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此联因而成为精警名言。北宋词人贺铸名作《小梅花》末云:“遗音能记秋风曲,事去千年犹恨促。揽流光,系扶桑,争奈愁来一日却为长!”就将其隐括入词。至此,倦游思归之意已水到渠成。“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非春已可伤,何况春至。无怪乎满目风烟,俱是归思。盖“人见是春色,我见是风烟,即俗言不知天好天暗也。唐人思归诗甚多,乃更无急于此者”(金圣叹语)。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09-41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彩书怨

: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相聚的时间总是很短很短,期待的时问总是很长很长。秋天又来了,满江的红叶向洞庭湖悠悠飘去,而你却在迢迢的万里之外。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秋夜长,相思更长;只有寒露带给凄凉,只有月儿与我为伴。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真想弹奏一曲热闹的江南采莲曲,把它封在信中一封又一封地往蓟北寄去。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信中没有写别的,只是写了长久以来的相思与惆怅。

参考资料:

1、 张明叶著.中国历代妇女诗词选: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第90页2、 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 一:线装书局,2002.01:第129页3、 仉凤峨选析.历代女性诗词曲精粹: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1:第72页4、 缪钺 ,张志烈主编.唐诗精华:巴蜀书社,1995.06:第100页5、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3页6、 云葭,青黎著.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206页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yú)
彩书怨:一名《彩毫怨》。彩书:即帛书,指书信。叶下:秋至之征。初:一作“秋”。馀():不尽的,未完的。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píng)虚。
锦屏:锦绣屏风,这里指天空。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jì)北书。
江南曲:乐府曲调名。这里代指歌咏游乐之曲。贪:急切。封:这里有“写”的意思。蓟北:蓟州(今河北蓟县)以北一带地方,此泛指东北边地。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书:信。怅:惆怅。

参考资料:

1、 张明叶著.中国历代妇女诗词选: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第90页2、 萧枫,桑希臣编.唐诗宋词元曲 一:线装书局,2002.01:第129页3、 仉凤峨选析.历代女性诗词曲精粹: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1:第72页4、 缪钺 ,张志烈主编.唐诗精华:巴蜀书社,1995.06:第100页5、 龚旭东编著.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3页6、 云葭,青黎著.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206页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该诗写思妇怀念丈夫的怨情,虽然寄寓了作者对唐中宗的思念,但不是实写自己,而是摹想之作。思妇住在江南洞庭湖边,丈夫远在蓟北。这样安排构思巧妙。首句既点明时令和地点,又化用楚辞“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中间两联对仗极工,末联点题。钟惺评此诗曰“高浑”,实为唐诗佳作。

  首联点明了地点、时间和主题,即深秋时节对夫君的怀念。头一句“叶下洞庭初”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炳娟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蓣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句意,点明时节,又借屈原诗中盼湘女水神来的吉日之意,暗含盼夫早归的宿愿。第二句“万里余”,言丈夫离去之远,愈远则念愈深,一个“思”字统领全篇。

  颔联实写思妇之怨,以“被冷”、 “屏虚”写出“怨”的高潮。用“香被冷”和“锦屏虚”来反映生活的富丽和心情的空虚与苦闷,“露浓”天寒又无人共衾则“香被冷”; “月落”夜深,锦屏中仍空虚无人,闺房孤寂,自然由“思”而生怨。

  颈联则进一步虚写所“思”,加深了那个“怨”字。《江南曲》本不是此诗必不可少之词语,但为了给“蓟北书”找配偶,就想到了“欲奏江南曲”一句,由此足见她对法之灵妙。其思情之深、其怨绪之烈,力透纸背。

  尾联束收全篇。“无别意”表达除了相思以外,也表达了她对丈夫的关心。“久离居”表达了作者的惆怅心情。其“怨”其“思”,昭然若揭。

  该诗通过描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场景,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带有一定的政治色色彩。全诗深沉开阔,自然真挚,清丽含蓄,对仗工整,富有情味。

  这首诗克服了初唐诗歌情感贫乏的弊端,初唐宫廷诗在将近百年的情感沉寂,开始了绵长、深情而又精彩的情感表达。从这一角度讲,堪为“宫廷诗的自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