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羊

: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谁说你们没有羊?一群就有三百只。谁说你们没有牛?七尺高的有九十。你的羊群到来时,只见羊角齐簇集。你的牛群到来时,只见牛耳摆动急。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有的奔跑下高丘,有的池边把水喝,有的睡着有的醒。你到这里来放牧,披戴蓑衣与斗笠,有时背着干粮饼。牛羊毛色三十种,牺牲足够祀神灵。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你到这里来放牧,边伐细柴与粗薪,边猎雌雄天上禽。你的羊群到来时,羊儿小心紧随行,不走失也不散群。只要轻轻一挥手,全都跃登满坡顶。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牧人悠悠做个梦,梦里蝗虫化作鱼,旗画龟蛇变为鹰。请来太卜占此梦:蝗虫化鱼是吉兆,预示来年丰收庆;龟蛇变鹰是佳征,预示家庭添人丁。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12-414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85-388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chún)。尔羊来思,其角濈(jí)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尔:指放牧牛羊者。三百:与下文“九十”均为虚指,形容牛羊众多。维:为。犉:大牛,牛生七尺曰“犉”。思:语助词。濈濈:一作“戢戢”,群角聚集貌。湿湿:摇动的样子。

或降于阿(ē),或饮于池,或寝或讹(é)。尔牧来思,何蓑(suō)何笠,或负其餱(hóu)。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阿:丘陵。讹:同“吪”,动,醒。牧:放牧。何:同“荷”,负,戴。蓑:草制雨衣。餱:干粮。物:毛色。牲:牺牲,用以祭祀的牲畜。具:备。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jīn)矜兢(jīng)兢,不骞(qiān)不崩。麾(huī)之以肱(ɡōnɡ),毕来既升。
以:取。薪:粗柴。蒸:细柴。雌雄:“飞曰雌雄”,此句言猎取飞禽。矜矜:小心翼翼。兢兢:谨慎紧随貌,指羊怕失群。骞:损失,此指走失。崩:散乱。麾:挥。肱:手臂。毕:全。既:尽。升:登。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zhào)维旟(yǔ)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zhēn)溱。
众:蝗虫。古人以为蝗虫可化为鱼,旱则为蝗,风调雨顺则化鱼。旐:画有龟蛇的旗,人口少的郊县所建。旟:画有鹰隼的旗,人口众多的州所建。大人:太卜之类官。占:占梦,解说梦之吉凶。溱溱:同“蓁蓁”,众盛貌。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12-414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85-388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第一章描述所牧牛羊之众多,开章劈空两问,问得突兀。前人常指“尔”为“牛羊的所有者”,不妥:“所有者”既有牛羊,竟还会有“谁”疑其“无羊”,那是怪事。倘指为奴隶主放牧的奴隶,则问得不仅合理,还带有了诙谐的调侃意味。奴隶只管放牧,牛羊原本就不属于他。但诗人一眼看到那么多牛羊,就情不自禁高兴地与牧人扯趣:“谁说你没有羊哪?看看,这一群就是三百!”极为自然。劈空两问,问得突兀,却又诙谐有情,将诗人乍一见到众多牛羊的惊奇、赞赏之情,表现得极为传神。

  许许多多牛羊集聚在一起,气象很壮观。倘若运用“羊来如云”“牛聚如潮”来比拟,当也算得形象了。但此诗作者不满足于此类平庸的比喻,他巧妙地选择了牛羊身上最富特征的耳、角,以“濈濈”“湿湿”稍一勾勒,那(羊)众角簇立、(牛)群耳耸动的奇妙景象,便逼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这样一种全不借助比兴,而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梅尧臣语)的直赋笔墨,确是很高超的。

  第二、三章集中描摹放牧中牛羊的动静之态和牧人的娴熟技艺,堪称全诗写得最精工的篇章。“或降”四句写散布四近的牛羊何其自得:有的在山坡缓缓“散步”,有的下水涧俯首饮水,有的躺卧草间似乎睡着了,但那耳朵的陡然耸动、嘴角的细咀慢嚼,说明它们正醒着。此刻的牧人正肩披蓑衣、头顶斗笠,或砍伐着柴薪,或猎取着飞禽。一时间蓝天、青树、绿草、白云,山上、池边、羊牛、牧人,织成了一幅无比清丽的放牧图景。图景是色彩缤纷的,诗中用的却纯是白描,而且运笔变化无端:先分写牛羊、牧人,节奏舒徐,轻笔点染,表现着一种悠长的抒情韵味。方玉润《诗经原始》叹其“人物并处,两相习自不觉两相忘”,正真切领略了诗境之幽静和谐。待到“麾之以肱,毕来既升”两句,笔走墨移间,披蓑戴笠的牧人和悠然在野的牛羊,霎时汇合在了一起。画面由静变动,节奏由缓而骤,牧人的臂肘一挥,满野满坡的牛羊,便全都争先恐后奔聚身边,紧随着牧人升登高处。真是物随人欲、挥斥自如,放牧者那娴熟的牧技和畜群的训习有素,只以“麾之”二语尽收笔底。

  全诗至此,已将放牧中的诗情画意写尽,收尾就很难。若还是从牛羊身上落笔,则不见好处。此诗收尾之奇,正在于全然撇开牛羊,而为放牧者安排了一个出人意外的“梦”境:在众多牛羊的“哞”“哶(即咩)”之中,牧人忽然梦见,数不清的蝗子,恍惚间全化作了欢蹦乱跳的鱼群;而飘扬于远处城头的“龟蛇”之旗(“旐”旗),又转眼间变成了“鸟隼”飞舞的“旟”旗——诗人写梦,笔下正是这样迷离恍惚,令人读去,果真是个飘忽、断续的“梦”。接着的“大人占之”几句,读者无妨将它读作画外音:“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随着占梦者欣喜的解说,充塞画面的鱼群和旟旗,即又幻化成漫山遍野的牛羊(这正是放牧者的“丰收”年景);村村落落,到处传来婴儿降生的呱呱喜讯(这正是“室家”添丁的兴旺气象)。诗境由实变虚、由近而远,终于在占梦之语中淡出、定格,只留下牧人梦卧时仰对的空阔蓝天,而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这由实化虚的梦境收束,又正有梅尧臣所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之妙。

  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诗不借比兴而全用赋法,只要体物入微、逼真传神,一样能创造高妙的诗境。此诗不仅描摹精妙,而且笔底蕴情,在展现放牧牛羊的动人景象时,又强烈地透露着诗人的惊异、赞美之情,表现着美好的展望和祈愿。一位美学家说:“使情趣与意象融化到恰到好处,便是达到最高理想的艺术。”不必说《小雅·无羊》就一定达到了这种“理想”境界,但也已与此境界相去不远。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12-414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85-38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谁说你们没有羊?一群就有三百只。谁说你们没有牛?七尺高的有九十。你的羊群到来时,只见羊角齐簇集。你的牛群到来时,只见牛耳摆动急。
有的奔跑下高丘,有的池边把水喝,有的睡着有的醒。你到这里来放牧,披戴蓑衣与斗笠,有时背着干粮饼。牛羊毛色三十种,牺牲足够祀神灵。
你到这里来放牧,边伐细柴与粗薪,边猎雌雄天上禽。你的羊群到来时,羊儿小心紧随行,不走失也不散群。只要轻轻一挥手,全都跃登满坡顶。
牧人悠悠做个梦,梦里蝗虫化作鱼,旗画龟蛇变为鹰。请来太卜占此梦:蝗虫化鱼是吉兆,预示来年丰收庆;龟蛇变鹰是佳征,预示家庭添人丁。

注释
尔:指放牧牛羊者。
三百:与下文“九十”均为虚指,形容牛羊众多。维:为。
犉(rún):大牛,牛生七尺曰“犉”。
思:语助词。
濈(jí)濈:一作“戢戢”,群角聚集貌。
湿湿:摇动的样子。
阿(ē):丘陵
讹(é):同“吪”,动,醒。
牧:放牧。
何:同“荷”,负,戴。蓑(suō):草制雨衣。
餱(hóu):干粮。
物:毛色。
牲:牺牲,用以祭祀的牲畜。具:备。
以:取。薪:粗柴。蒸:细柴。
雌雄:“飞曰雌雄”,此句言猎取飞禽。
矜(jīn)矜:小心翼翼。兢(jīng)兢:谨慎紧随貌,指羊怕失群。
骞(qiān):损失,此指走失。崩:散乱。
麾(huī):挥。肱(ɡōnɡ):手臂。
毕:全。既:尽。升:登。
众:蝗虫。古人以为蝗虫可化为鱼,旱则为蝗,风调雨顺则化鱼。
旐(zhào):画有龟蛇的旗,人口少的郊县所建。旟(yǔ):画有鹰隼的旗,人口众多的州所建。
大人:太卜之类官。占:占梦,解说梦之吉凶。
溱(zhēn)溱:同“蓁蓁”,众盛貌。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12-414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85-38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第一章描述所牧牛羊之众多,开章劈空两问,问得突兀。前人常指“尔”为“牛羊的所有者”,不妥:“所有者”既有牛羊,竟还会有“谁”疑其“无羊”,那是怪事。倘指为奴隶主放牧的奴隶,则问得不仅合理,还带有了诙谐的调侃意味。奴隶只管放牧,牛羊原本就不属于他。但诗人一眼看到那么多牛羊,就情不自禁高兴地与牧人扯趣:“谁说你没有羊哪?看看,这一群就是三百!”极为自然。劈空两问,问得突兀,却又诙谐有情,将诗人乍一见到众多牛羊的惊奇、赞赏之情,表现得极为传神。

  许许多多牛羊集聚在一起,气象很壮观。倘若运用“羊来如云”“牛聚如潮”来比拟,当也算得形象了。但此诗作者不满足于此类平庸的比喻,他巧妙地选择了牛羊身上最富特征的耳、角,以“濈濈”“湿湿”稍一勾勒,那(羊)众角簇立、(牛)群耳耸动的奇妙景象,便逼真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这样一种全不借助比兴,而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梅尧臣语)的直赋笔墨,确是很高超的。

  第二、三章集中描摹放牧中牛羊的动静之态和牧人的娴熟技艺,堪称全诗写得最精工的篇章。“或降”四句写散布四近的牛羊何其自得:有的在山坡缓缓“散步”,有的下水涧俯首饮水,有的躺卧草间似乎睡着了,但那耳朵的陡然耸动、嘴角的细咀慢嚼,说明它们正醒着。此刻的牧人正肩披蓑衣、头顶斗笠,或砍伐着柴薪,或猎取着飞禽。一时间蓝天、青树、绿草、白云,山上、池边、羊牛、牧人,织成了一幅无比清丽的放牧图景。图景是色彩缤纷的,诗中用的却纯是白描,而且运笔变化无端:先分写牛羊、牧人,节奏舒徐,轻笔点染,表现着一种悠长的抒情韵味。方玉润《诗经原始》叹其“人物并处,两相习自不觉两相忘”,正真切领略了诗境之幽静和谐。待到“麾之以肱,毕来既升”两句,笔走墨移间,披蓑戴笠的牧人和悠然在野的牛羊,霎时汇合在了一起。画面由静变动,节奏由缓而骤,牧人的臂肘一挥,满野满坡的牛羊,便全都争先恐后奔聚身边,紧随着牧人升登高处。真是物随人欲、挥斥自如,放牧者那娴熟的牧技和畜群的训习有素,只以“麾之”二语尽收笔底。

  全诗至此,已将放牧中的诗情画意写尽,收尾就很难。若还是从牛羊身上落笔,则不见好处。此诗收尾之奇,正在于全然撇开牛羊,而为放牧者安排了一个出人意外的“梦”境:在众多牛羊的“哞”“哶(即咩)”之中,牧人忽然梦见,数不清的蝗子,恍惚间全化作了欢蹦乱跳的鱼群;而飘扬于远处城头的“龟蛇”之旗(“旐”旗),又转眼间变成了“鸟隼”飞舞的“旟”旗——诗人写梦,笔下正是这样迷离恍惚,令人读去,果真是个飘忽、断续的“梦”。接着的“大人占之”几句,读者无妨将它读作画外音:“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随着占梦者欣喜的解说,充塞画面的鱼群和旟旗,即又幻化成漫山遍野的牛羊(这正是放牧者的“丰收”年景);村村落落,到处传来婴儿降生的呱呱喜讯(这正是“室家”添丁的兴旺气象)。诗境由实变虚、由近而远,终于在占梦之语中淡出、定格,只留下牧人梦卧时仰对的空阔蓝天,而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这由实化虚的梦境收束,又正有梅尧臣所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之妙。

  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诗不借比兴而全用赋法,只要体物入微、逼真传神,一样能创造高妙的诗境。此诗不仅描摹精妙,而且笔底蕴情,在展现放牧牛羊的动人景象时,又强烈地透露着诗人的惊异、赞美之情,表现着美好的展望和祈愿。一位美学家说:“使情趣与意象融化到恰到好处,便是达到最高理想的艺术。”不必说《小雅·无羊》就一定达到了这种“理想”境界,但也已与此境界相去不远。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12-414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85-38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歌咏牛羊蕃盛的诗,旧说似无异议。至于《毛诗序》指实其当“宣王”中兴之时的“考牧”之作,则又未必。诗之作者大抵为熟悉放牧生活的文士,诗中的“尔”,则是为贵族放牧牛羊的劳动者。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85-38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南风歌

: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

南风之薰(xūn)兮,可以解吾民之愠(yùn)兮。
南风:东南风,又称薰风(薰是清凉温和的意思)。愠:含怒,怨恨,忧愁。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fù)吾民之财兮。
时:适时,及时,合时宜的。阜:丰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南风歌》相传为舜帝所作。《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古今乐录》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明初,晋王朱(木冈)展扩太原城,新增修大南门,取《南风歌》之意,原南门命名为承恩门,即辛亥革命后的首义门,新南门命名为迎泽门。

  此诗前两句始见战国尸佼的《尸子·绰子篇》,全诗始出三国魏王肃收集编撰的《孔子家语·辩乐解》。《孔子家语》是王肃伪托之作,今人因而怀疑《南风歌》也是后人伪作。舜为传说人物,其“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很可能是小说家笔法。不过据考证,《南风歌》自战国后已广为人知。今人逯钦立指出:“《史记》已言歌《南风》之诗。冯衍《显志赋》又云咏《南风》之高声。步骘《上疏》亦言弹五弦之琴,咏《南风》之诗。俱证《尸子》以后,此诗传行已久。谓为王肃伪作,非是。”(《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王力则从音韵学的角度指出:此诗“以‘时’‘财’为韵,这种古韵也决不是汉以后的人所能伪造的”(《汉语诗律学》)。当然,这首句式整齐、诗语明朗、抒情优美的《南风歌》,也不可能是舜帝时代的原作,而是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和润色的。

  全诗四句,但情思复杂。它借舜帝口吻抒发了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因为,清凉而适时的南风,对万民百姓的生活是那样重要,那样不可缺少。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这是就苦夏的日常生活而言。赤日炎炎,暑气如蒸,百姓怎能无怨?而南风一起,天气转凉,万民必有喜色。所谓薰风兼细雨,喜至怨忧除。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就是表达了这种情怀。“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清凉的南风可以解民之愠,适时的南风则可以阜民之财,由日常生活转而到收成财物,诗意更进一层。《礼记·乐记》曰:“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可见,“南风”的“阜民之财”比之“解民之愠”更为重要,也更为令人祈盼。因此,前人大都从这方面来阐释诗旨。司马迁说:“《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史记·乐书》)王肃也说:“《南风》,育养民之诗也。”概言之,《南风》之歌,即赞颂“南风”煦育万物、播福万民的恩泽之歌。

  善读诗者,当悟诗外之旨。其实,先民们对“南风”的赞颂和祈盼,也正反映了他们在自然力面前的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热烈虔诚的赞颂里,潜藏着忧郁无奈的心情。不过,由于对“南风”的赞颂和祈盼,是通过拟想中的舜帝口吻表达的。因此,经后世儒家诗评家的阐释,“南风”逐渐具有比兴之意,并成为帝王体恤百姓的象征意象;历代诗人也常以“南风”来称颂帝王对百姓的体恤之情和煦育之功。在古代诗歌语词中,“南风”是最具美颂色彩的意象之一。

  在艺术形式上,诗句错落,诗节对称;押韵讲究,重章复唱;辞达而意显,声曼而情婉,这是《南风歌》的主要特点。这种类似楚辞格调的艺术特色,同它在流传过程中得到加工润色的“第二重创作”,有着密切关系。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九歌·湘夫人

: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 一作:渺渺)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 一作:渺渺)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参考资料:

1、 曹明纲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64-7682、 黄寿祺 梅桐生.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37-403、 肖复兴 梁士朋 .中学生必背优秀诗文.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8-11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miǎo)眇兮愁予。
帝子:指湘夫人。舜妃为帝尧之女,故称帝子。眇眇:望而不见的样子。愁予:使我忧愁。

(niǎo)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 一作:渺渺)
袅袅:绵长不绝的样子。波:生波。下:落。

登白薠(fán)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薠:一种近水生的秋草。骋望:纵目而望。佳:佳人,指湘夫人。期:期约。张:陈设。

鸟何萃(cuì)兮蘋(pín)中,罾(zēng)何为兮木上。
萃:集。鸟本当集在木上,反说在水草中。罾:捕鱼的网。罾原当在水中,反说在木上,比喻所愿不得,失其应处之所。

(yuán)有芷(zhǐ)兮澧(lǐ)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沅:即沅水,在今湖南省。澧:即澧水,在今湖南省,流入洞庭湖。芷:即白芷,一种香草。公子:指湘夫人。古代贵族称公族,贵族子女不分性别,都可称“公子”。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chán)(yuán)
荒忽:不分明的样子。潺湲:水流的样子。

(mí)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yì)
麋:兽名,似鹿。水裔:水边。此名意谓蛟本当在深渊而在水边。比喻所处失常。

朝驰余马兮江皋(gāo),夕济兮西澨(shì)
皋:水边高地。澨:水边。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腾驾:驾着马车奔腾飞驰。偕逝:同往。

筑室兮水中,葺(qì)之兮荷盖;
葺:编草盖房子。盖:指屋顶。

(sūn)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荪壁:用荪草饰壁。荪:一种香草。紫:紫贝。坛:中庭。椒:一种科香木。

桂栋兮兰橑(liáo),辛夷楣兮药房;
栋:屋栋,屋脊柱。橑:屋椽(chuán)。辛夷:木名,初春升花。楣:门上横梁。药:白芷。

(wǎng)薜荔兮为帷(wéi),擗(pǐ)(huì)(mián)兮既张;
罔:通“网”,作结解。薜荔;一种香草,缘木而生。帷:帷帐。擗:掰开。蕙:一种香草。櫋:隔扇。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镇:镇压坐席之物。疏:分疏,分陈。石兰:一种香草。

(zhǐ)(qì)兮荷屋,缭(liáo)之兮杜衡。
缭:缠绕。杜衡:一种香草。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wǔ)门。
合:合聚。百草:指众芳草。实:充实。馨:能够远闻的香。庑:走廊。

九嶷(yí)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九嶷:山名,传说中舜的葬地,在湘水南。这里指九嶷山神。缤:盛多的样子。灵:神。如云:形容众多。

捐余袂(mèi)兮江中,遗(wèi)余褋(dié)兮澧(lǐ)浦。
袂:衣袖。褋:《方言》:禅衣,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褋”。禅衣即女子内衣,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这时古时女子爱情生活的习惯。

(qiān)(tīng)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杜若:一种香草。远者:指湘夫人。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骤得:数得,屡得。逍遥:游玩。容与:悠闲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曹明纲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64-7682、 黄寿祺 梅桐生.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37-403、 肖复兴 梁士朋 .中学生必背优秀诗文.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8-11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 一作:渺渺)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祇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她像慈爱的母亲,哺育着楚国世世代代的人民。人们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使人感到亲切可近,富有人情味。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揠苗助长

: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
  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然后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参考资料:

1、 《精彩谜语》(中州古籍出版社)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
  闵:同“悯”,担心,忧虑。长:生长,成长。揠:拔。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谓:对,告诉。其人:他家里的人。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趋:快步走。往:去,到..去。槁:草木干枯,枯萎。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寡:少。耘苗:给苗锄草。非徒:非但。徒,只是。益:好处。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参考资料:

1、 《精彩谜语》(中州古籍出版社)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鼓钟

: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敲起乐钟声铿锵,淮水奔流浩荡荡,我心忧愁又悲伤。遥想善良的君子,深切怀念永难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敲起乐钟声和谐,淮水滔滔不停歇,我心忧愁又悲切。遥想善良的君子,德行正直且无邪。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敲起乐钟擂起鼓,乐声回荡在三洲,我心悲哀又难受。遥想善良的君子,美德传扬垂千秋。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敲起乐钟声钦钦,又鼓瑟来又弹琴,笙磬谐调又同音。配以雅乐和南乐,籥管合奏音更真。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96-498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49-451

鼓钟将(qiāng)将,淮水汤(shāng)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敲击。将将:同“锵锵”,象声词,形容钟声响亮。汤汤:大水涌流貌,犹荡荡。淑人君子:美德之人。淑:善。怀:思念。允:信,确实。一说为语助词。

鼓钟喈(jiē)喈,淮水湝(jiē)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喈喈:象声词,形容钟声和谐。湝湝:水流貌,犹“汤汤”。回:邪。

鼓钟伐鼛(gāo),淮有三洲,忧心且妯(chōu)。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伐:敲击。鼛:一种大鼓。三洲:淮河上的三个小岛。妯:因悲伤而动容、心绪不宁。犹:已。一说假借为“訧”,缺点、毛病。

鼓钟钦(qīn)钦,鼓瑟鼓琴,笙(shēng)(qìng)同音。以雅以南,以籥(yuè)不僭(jiàn)
钦钦:象声词,犹“将将”。磬:古乐器名,用玉或美石制成,有孔穿绳索悬于架上,敲击发声。以:为,作,指演奏、表演。雅:原为乐器名,状如漆筒,两头蒙以羊皮。引申为乐调名,指天子之乐,或周王畿之乐调,即正乐。南:原为乐器名,形似钟。引申为乐调名,或说指南方江汉地区的乐调。籥:乐器名,似排箫。古代羽舞时边吹籥,边持翟羽舞蹈。僭:超越本分,此训乱。不僭,犹言按部就班,和谐合拍。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96-498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49-451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这是一首描写贵族欣赏音乐会发念古幽情的小诗。诗人是在淮水之旁或三洲之上欣赏了这场美妙的音乐会。他听到了演奏编钟,锵锵作响;淮河之水,奔腾浩荡。但诗人在此时忧心且伤感起来,原来他怀念那些古代的好人君子,而对当今世风日下颇为不满。

  连续三章都是反复表达此种情绪,诗人的道德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非常强。一场音乐会激起了他的思古之幽情。

  最后一章,诗人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会里了:编钟鸣响,琴瑟和谐,笙磬同音,相继演奏雅乐南乐,加之排箫乐舞,有条不紊。令人读之,有如置身其中,身临其境。

  此诗记录了钟、鼓、琴、瑟、笙、磬、雅、南、籥等多种乐器共同演奏的场面。前三章写耳闻钟鼓铿锵,面对滔滔流泻的淮水,不禁悲从中来,忧思萦怀,于是想到了“淑人君子”。对他的美德懿行心向往之。卒章描写钟鼓齐鸣、琴瑟和谐的美妙乐境。如果透过字面上的这些意思来探究其深层的涵义,则会令人感到无从索解,因而朱熹在《诗集传》中也只能说:“此诗之义未详”,“此诗之义有不可知者。”

  其实诗人是有感而发的,这种感慨折射出他对国运、时代的忧思。从诗的卒章来看,他所听到的不是一般的音乐,而是“雅”“南”之类的周朝之乐,这些音乐与周朝的辉煌历史联系在一起。诗人身处国运衰微的末世,听到这种盛世之音,自然会感慨今昔,悲从中来,从而会有追慕昔贤之叹。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96-498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49-45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旱麓

: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弟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瞻望那边旱山山底,榛树楛树多么茂密。和乐平易好个君子,求福就凭和乐平易。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圭瓒酒器鲜明细腻,金勺之中鬯酒满溢。和乐平易好个君子,天降福禄令人欢喜。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老鹰展翅飞上蓝天,鱼儿摇尾跃在深渊。和乐平易好个君子,怎会不去培养青年。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清醇甜酒已经满斟,红色公牛备作牺牲。用它上供用它祭祀,用它求取大的福分。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柞树棫树那么茂盛,百姓砍来焚烧祭神。和乐平易好个君子,神灵要来把你慰问。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葛藤一片到处长满,蔓延缠绕树枝树干。和乐平易好个君子,求福有道不邪不奸。

参考资料: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4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1-5343、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北京:中华书局,2015:595-598

瞻彼旱麓(lù),榛(zhēn)(hù)(jǐ)济。岂(kǎi)(tì)君子,干(gān)禄岂弟。
旱麓:旱山山脚。旱,山名,据考证在今陕西省南郑县附近。榛楛:两种灌木名。济(济:众多的样子。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君子:指周文王。干:求。

瑟彼玉瓒(zàn),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瑟:光色鲜明的样子。玉瓒:圭瓒,天子祭祀时用的酒器。玉圭做柄,柄的一端是勺,用以舀秬鬯。黄流:黄,用黄金制成或镶金的酒勺;流。用黑黍和郁金草酿造配制的酒,用于祭祀,即秬(jù)鬯(chàng)。攸:所。

(yuān)飞戾(lì)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鸢:鸷(zhì)鸟名。即老鹰。戾:到,至。遐:通“胡”,何。作:作成,作养。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骍(xīn)牡:红色的公牛。介:求。景:大。

瑟彼柞(zuò)(yù),民所燎(liǎo)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瑟:众多的样子,与第二章的“瑟”字不同义。柞棫:栎(lì)树与白桵(ruí)树。郑玄笺:“柞,栎也;棫,白桵也。”燎:焚烧,此指燔柴祭天。劳:慰劳。或释为保佑。

莫莫葛藟(léi),施(yì)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莫莫:同“漠漠”,众多而没有边际的样子。葛藟:葛藤。施:伸展绵延。条枚:树枝和树干。回:奸回,邪僻。

参考资料: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4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1-5343、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北京:中华书局,2015:595-598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云:“《旱麓》,受祖也。周之先祖世修后稷、公刘之业,大王、王季申以百福干禄焉。”三家诗义同。关于“受祖”的意思,唐孔颖达疏云:“言文王受其祖之功业。”清魏源《诗古微》说是“祭祖受福”。而宋朱熹《诗集传》以为此诗内容是“咏歌文王之德”,其《诗序辨说》又谓“《序》大误,其曰‘百福干禄’者,尤不成文理”。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既斥《毛序》所说为“梦呓”,又不满《诗集传》“语殊泛泛”,认为“此盖祭祀受福而言也”,“上篇(指《大雅·棫朴》)言作人(《大雅·棫朴》第四章有“周王寿考,遐不作人”之句),于祭祀见一端;此篇言祭祀,而作人亦见其极盛”。而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将此诗视为一首“歌颂周文王祭祖得福,知道培养人才的诗”。

  此诗全篇共六章,每章四句,以“岂弟君子”一句作为贯穿全篇的气脉。首章前两句以旱山山脚茂密的榛树楛树起兴,也带有比意。毛传解曰:“言阴阳和,山薮殖,故君子得以干禄乐易。”郑玄笺云:“林木茂盛者,得山云雨之润泽也。喻周邦之民独丰乐者,被其君德教。”他们从君与民两方面申说,讲得都很透辟。后两句“岂弟君子,干禄岂弟”,如郑玄笺所说,意为君主“以有乐易之德施于民,故其求禄亦得乐易”,也就是说,因和乐平易而得福,得福而更和乐平易。前事之因适为后事之果,语有深意。

  第二章起开始触及“祭祖受福”的主题。“瑟彼玉瓒,黄流在中”两句,玉之白与酒之黄,互相映衬,色彩明丽,由文字而产生的视觉效果极佳,因此姚际恒评之为“华语”(《诗经通论》)。

  第三章从祭祀现场宕出一笔,忽然写起了飞鸢与跃鱼,章法结构显得摇曳多姿。“鸢飞戾天,鱼跃在渊”,表层语义极其明晰,但深层语义则不易索解。郑玄笺云:“(鸢)飞而至天,喻恶人远去,不为民害也;鱼跳跃于渊中,喻民喜得所。”但在注《礼记·中庸》所引这两句诗时,他竟又说:“言圣人之德,至于天则鸢飞戾天,至于地则鱼跃于渊,是其明著于天地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讥之为“随文解释”。而王氏书中认可的代表《鲁诗》说的汉王符《潜夫论·德化》则解释为:“君子修其乐易之德,上及飞鸟,下及渊鱼,罔不欢忻悦豫,又况士庶而不仁者乎。”(释下面的“遐不作人”之“人”为“仁”)因为既然王氏认为《大雅·棫朴》“遐不作人”一句中的“作人”是“作养人材”的意思,那么此诗中的“遐不作人”句自然说的也是培养人才之事,不当另释“人”为“仁”。“鸢飞戾天,鱼跃在渊”,实际上说的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意思,象征优秀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因此下面两句接下去写“岂弟君子,遐不作人”,也就是说和乐平易的君主不会不培养新人让他们发扬光大祖辈的德业。

  第四章在第三章宕出一笔后收回,继续写祭祀的现场,“清酒既载”与第二章的“黄流在中”断而复接,决不是寻常闲笔。这儿写的是祭祀时的“缩酒”仪式,即斟酒于圭瓒,铺白茅于神位前,浇酒于茅上,酒渗入茅中,如神饮之。接下去的“騂牡既备”一句,写祭祀时宰杀作牺牲的牡牛献飨神灵。有牛的祭祀称“太牢”,只有猪、羊的祭祀称“少牢”,以太牢作祭,礼仪很隆重。

  第五章接写燔柴祭天之礼,人们将柞树棫树枝条砍下堆在祭台上作柴火,将玉帛、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缕缕烟气升腾天空,象征与天上神灵的沟通,将世人对神灵虔诚的崇敬之意、祈求之愿上达。对于这样的君民,昊天上帝与祖宗先王在天之灵自然会有“所劳矣”,自然会赐以“景福”。

  于是最后一章,在第一章、第三章之后三用比兴,以生长茂密的葛藤在树枝树干上蔓延不绝比喻上天将永久地赐福给周邦之君民。葛藟之“莫莫”与榛楛之“济济”,一尾一首两用叠字词,也有呼应之妙。最后一句“求福不回”,一般有两解:或解作求福“不违背先祖之道”(郑玄笺),或解作“求福不以邪道”(高诱注《吕氏春秋·知分》所引此诗)。

  此诗通篇弥漫着温文尔雅的君子之风。这和祭祀的庄严仪式是相匹配的。从自然风物描写来看,既有“榛楛济济”,也有“莫莫葛藟”,一派风光。从祭祀场面来看,既有玉瓒黄流,又有清酒骍牡,色彩斑斓。从诗人内心来看,既有“福禄攸降”的良好祝愿,又有“遐不作人”的强烈期盼。诗章虽短,但内涵颇丰。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1-534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北京:中华书局,2015:595-59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