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飞何处栖,庐江小吏仲卿妻。
孔雀东南飞,飞到何处才休息?你就好像象那古时候庐江小吏焦仲卿的妻子。
为客裁缝君自见,城乌独宿夜空啼。
你贤惠啊,为路过你家的客人缝补衣服。可惜却像城墙树上的乌鸦孤独的鸣叫。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参考资料:
1、 滕浩选编.青少年古诗词读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5.01:第186页圭(guī)峰霁(jì)色新,送此草堂人。
圭峰:山峰名。位于陕西南鄂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峰。霁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蓝色。草堂:寺名。
麈(zhǔ)尾同离寺,蛩(qióng)鸣暂别亲。
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蛩:蟋蟀。
独行潭(tán)底影,数息树边身。
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数息:多次休息。树边身:倚在树上的身体。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烟霞:云雾之气,也指山水胜景。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脉之东支。
参考资料:
1、 滕浩选编.青少年古诗词读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5.01:第186页在秋雨初晴的时候,诗人送其从弟至天台问道。“蛩鸣”承“霁色新”,见出雨后之情形,“同离寺”则接次句而来。三、四句承上启下,一写送,一写别,由此过渡到“独行”二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上句写出堂弟孤寂地行走于潭边,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独的身影,在形影相吊的意境中给人以一种寂寞感;后一句写堂弟沿途的疲惫,致使他不断地靠在树边休息,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无家可依的悲苦。诗句对偶工巧,造语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这两句,是贾岛生平得意之语,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面上看,这两句承上离别而来,写自己的孤独。由于从弟离去,在潭边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随;几次歇息下来,也只有树木相伴,而从深层次来看,此联又体观了对佛禅的领悟。独行潭边,潭上之人与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价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开悟的事迹。而在树旁歇息,不过是色身而已。那么,离别之事不须看得太重。但禅家讲纳于境而不滞于境,到底未能泯灭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后说:“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恶和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他对堂弟的留恋之情。首联写明送别地点、对象及景色,颔联写送别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写离别,写气氛,烘托情感。颈联突出写别后诗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内在感受,是贾诗本色。尾联写别后相思意。诗层次清晰,写出送别全过程,语言质朴自然,抒情达意深挚浓郁,确可称为“平淡”。“独行”二句虽不一定“三年得”,但刻划人物心理状态却极为真切。
参考资料:
1、 张宏生,章利国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诗偈、书画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 第1版:第83页2、 张学文评著.离梦别魂 历代送别诗词大观:长征出版社,2007.1:第167页3、 马承五主编.唐宋名家诗词笺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4:第198-199页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红日倚靠在中间的山峰旁。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85-786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雄雄:气势雄伟。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qióng)跨,峰嶂(zhàng)亦冥密。
弯跨:跨于空中。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颇(pō)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mì)。
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清谧:清静、安宁。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jiǎn)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蹇:句首语助辞。跻:登。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85-786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诗句,全由首句“东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纵望、侧望、环望。整个黄鹤山几乎全被诗人望遍了。可以看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暗寓李白心向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过。“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人去楼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当年炼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炼丹的“金灶”,已满是烟尘和埃垢;注满玉液之潭,如今已一无所有;整个黄鹤山似乎都被一种清幽寂静的静的气氛所笼罩,一切是那样的神秘。“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一片荒凉冷寂的画面展现于读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丛生;庭园里,灵芝之类的药草,已经苍老枯萎。
从“颇闻列仙人”至“庭寒老芝术”是第二段,共八句。诗人扣紧有关黄鹤山的传说,描绘仙人飞升后的荒凉景象。写法仍从“望”字入笔,但却已经杂入许多虚无的幻想,浓化了全诗的气氛。
从“蹇予羡攀跻”至篇终是第三段。这一段写由黄鹤山的奇伟和有关仙人的传说所引起的向往之情。“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两句,毫无隐讳地抒写自己的仰慕与欣羡,诗人很愿攀援而上。诗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感情,原因在于“保闲逸”,亦即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过着闲逸的生活。“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两句,与一、二两段相呼应,说明,尽管诗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黄鹤山却是无与伦比、无可匹敌的。
总体来说,此诗经过实际的比较,诗人终于决定把黄鹤山做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从此永远结束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这里的“青松”代指黄鹤山,同时也象征看诗人坚韧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觉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诗人奔波流浪,怀才不遇的一生。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93-296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千里羁旅,多时离家,我禁不住回望故土,倦怠了游山玩水的兴致。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在山中寻找高高低低的戍道,远远近近可以听到泉水的声音。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山涧旁的草色丰富让人眼花,枝丫上的花朵繁多的让人叫不出名字。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但是即使在平麻,我的愁思何时才能停止。只有清肃的晚风和青猿凄厉的啼叫。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来源:《人民文学》 08年15期 《平麻晚行》诗校正与注解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怀土:怀恋故土。
高低寻戍(shù)道,远近听泉声。
戍:防守边疆。
涧(jiàn)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羁(jī)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羁心:亦作羇心,犹旅思,羁旅的愁思。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来源:《人民文学》 08年15期 《平麻晚行》诗校正与注解怀土和倦游情这样的词是典型的羁旅思乡的象征。连续三首诗,诗人多次运用百年和千里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交织进行的搭配,使得愁绪不仅仅弥漫在纸页上,更是充斥在整个空间里,并且随着第四维时间的推移更加的浓重。仿佛我们回到了那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看到诗人的衣带正飘动,感觉到诗人的思绪刚刚开始。百年,和千里,又运用的夸张的手法,洪造得了氛围。
戍道就是为了防守边疆而修的战道。王勃是非常渴望从戎报国的。在《滕王阁》中,他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柳宗元的《小石潭纪》中一段极其别致的描写:“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于是伐竹取道”。然而在此诗中,无论是心中的渴望还是自然的美景都无法吸引诗人,高低错落如何,远近鸣环又如何。作者在这里追对它们作了粗略的带过。
涧叶繁密到无法细分颜色,山花也无法辨名。照理说,已经是迷花倚石的境界了。然而,即使见到了仙境般的景色,这种景色,现在仅仅作为诗人羁心的反衬了。诗中,一个才分色和一个不辨名,是不着一色,而写尽风流。其妙处类似于希腊神话中,征战十年怨声连连的士兵看到海伦之后,心甘情愿的留学卖命。(呵呵,跑题了)。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只道,我的愁思到哪里才会结束。言下之义就是还乡。独在异乡,那种孤独和凄凉,日暮都会浮现和膨胀。柳宗元的小石潭竟然让他凄神寒骨。所谓的“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竟然变成“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来源:《人民文学》 08年15期 《平麻晚行》诗校正与注解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
雄光宝矿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
春卿拾材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
携笈归江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
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
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
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由于文章原因而没有考取功名,准备返回家乡吴江。我为他将要踏上归途感到伤心,可是没有钱买酒设宴来慰问他,又感激他的再三请求,于是创作一首诗歌赠送给他。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吴兴才人失意将归,哀怨春风无情,吹得桃花落满路,千里一片红。
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紫丝竹鞭已断裂,所骑骢马弱又小,家住钱塘,在遥远的东方还要往东。
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
带着一条条白藤交叉编成的书箱,里面是短小整齐的文稿,有如梵夹。
雄光宝矿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
为把闪闪发光的“宝矿”呈现给考官,你乘着小舟,掠过烟波来到京华。
春卿拾材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
考官们在光天化日之下选拔人才,却把“黄金”抛掉,“龙马”放弃。
携笈归江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
落第而归,重又带着书箱走进家门,是谁能体贴关怀而怜悯你?
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
我听说,大丈夫看重节操骨气,古人能做到失败三次也不泄气。
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请你等到下一年的那个时辰挥起长鞭,趁秋天的大好时光驱车再来应试。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17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
沈亚之:字下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和十年(815年)进士。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以书不中第:因为文章没有考取功名。其行:将要踏上归途。劳:慰问。勤请:再三请求。一解:乐府歌词一章称为一解。这里指的是一首诗。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mò)千里红。
吴兴才人:这里指沈亚之。桃花满陌:落红铺满田间的路。
紫丝竹断骢(cōng)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紫丝竹:马鞭。骢马:青白色马。钱塘:旧县名,今并入杭州市。
白藤交穿织书笈(jí),短策齐裁如梵(fàn)夹。
书笈:书箱。梵夹:佛经。
雄光宝矿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
宝矿:金银宝石。一叶:小船。
春卿拾材白日下,掷(zhì)置黄金解龙马。
拾才:选取人才。掷置:抛弃。解龙马:放走骢马。
携笈归江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
劳劳:体切宽慰的意思。
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
重心骨:以有志向有骨气为重。古人三走:用典故鼓励沈亚之不要灰心。摧捽:挫折。
请君待旦事长鞭(biān),他日还辕(yuán)及秋律。
事长鞭:执鞭打马。事,使用。还辕:再来。辕,车。秋律:秋天。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17文人沈亚之,元和七年以书不中第,返归于吴江。吾悲其行,无钱酒以劳,又感沈之勤请,乃歌一解以送之。
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
紫丝竹断骢马小,家住钱塘东复东。
白藤交穿织书笈,短策齐裁如梵夹。
雄光宝矿献春卿,烟底蓦波乘一叶。
春卿拾材白日下,掷置黄金解龙马。
携笈归江重入门,劳劳谁是怜君者。
吾闻壮夫重心骨,古人三走无摧捽。
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沈亚之落第还家,李贺写诗进行宽慰,这本是一般性的应酬之作。但是由于诗人的切身之痛,对科举制的体察,所以发出愤激之词,痛斥主考官有眼无珠,在光天化日之下“掷置黄金解龙马”可谓是字字珠玑,铿锵有力。
此诗以七言歌行体写成,十六句三次换韵,形成四句一段的结构特征。
开头四句写沈亚之下第“出都”。因下第,怀才不遇,故曰“怨”。桃花千里红,固然写眼前景,亦以此反衬内心之悲。
次四句追写沈亚之初次应试入京的情景。五六二句极赞其“书”之精,诗意与“书不中第”相对应,以突现礼部选材之不公。七八二句谓沈亚之远涉烟波,怀“雄光宝矿”之才华,上献春卿。
再次四句写礼部官员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辨优劣,致使沈亚之下第,重入家门。这四句获得清人姚文夑的极度赞赏。
最后四句则寄予厚望,鼓励朋友振作精神他日再试。诗为送别之作,需要为落第之友着想,因而“携笈”二句表示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
诗中“古人三走”的典故用得贴切自然,画龙点睛。诗人慨叹沈亚之下第,其实就是慨叹自己下第,他慰勉沈亚之,也有自慰之意。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