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西邻新居兼乞酒

:
一首诗来百度吟,新情字字又声金。西看情有登垣意,
远望能无化石心。河汉期赊空极目,潇湘梦断罢调琴。
况逢寒节添乡思,叔夜佳醪莫独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鱼玄机

鱼玄机

鱼玄机,女,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唐懿宗年号,860—874)中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后被京兆尹温璋以打死婢女之罪名处死。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鱼玄机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有《鱼玄机集》一卷。其事迹见《唐才子传》等书。 54篇诗文

猜你喜欢

长干行二首

: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在门前折花做游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你骑着竹马过来,把弄着青梅,绕着床相互追逐。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未尝 一作:尚不)
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怎么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十六岁时你离家远行,要去瞿塘峡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猿声 一作:鸣)
五月水涨时,滟滪堆不可相触,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传到天上。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门前是你离家时徘徊的足迹,渐渐地长满了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绿苔太厚,不好清扫,树叶飘落,秋天早早来到。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八月里,黄色的蝴碟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长风沙。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想当初我在深闺的时候,不曾见识烟尘。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可嫁给长干的男人后,整天在沙头等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五月南风吹动的时候,想你正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八月西风吹起的时候,想你正从扬子江出发。

去来悲如何,见少别离多。
来来去去,聚少离多,悲伤几何?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什么时候到湘潭呢?我最近天天梦见那里大起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昨夜又见狂风吹度,吹折了江头的大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江水淼淼,昏暗无边,夫君啊你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我将乘坐浮云骢,与你相会在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鸳鸯嬉戏在绿蒲池上,翡翠鸟儿绣在锦屏当中。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李红。
自顾自怜才十五岁多,面容正如桃花一般嫣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哪里想到嫁为商人妇,既要愁水又要愁风。

参考资料:

1、 付刚,阎琦主编 .中国文学作品选 :中华书局 ,2007年6月北京第1版 :310-311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86页 .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未尝 一作:尚不)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抱柱信:典出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十六君远行,瞿(qú)塘滟(yàn)(yù)堆。
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猿声 一作:鸣)
天上哀:哀一作“鸣”。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迟行迹:迟一作“旧”。生绿苔:绿一作“苍”。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忆妾(qiè)深闺(guī)里,烟尘不曾识。
忆妾深闺里:妾一作“昔”。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沙头:沙岸上。风色:风向。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下:一作“在”。巴陵:今湖南岳阳。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发:出发。扬子:扬子渡。

去来悲如何,见少别离多。

湘潭(tán)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湘潭:泛指湖南一带。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miǎo)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淼淼:形容水势浩大。

好乘浮云骢(cōng),佳期兰渚东。
浮云骢:骏马。西汉文帝有骏马名浮云。兰渚:生有兰草的小洲。

(yuān)(yāng)绿蒲上,翡(fěi)翠锦屏中。
翡翠:水鸟名。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李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参考资料:

1、 付刚,阎琦主编 .中国文学作品选 :中华书局 ,2007年6月北京第1版 :310-311 .2、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386页 .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两首》就是其中杰出的诗篇。

  长干是地名,在今江苏南京。乐府旧题有《长干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二载有古辞一首,五言四句,写一位少女驾舟采菱、途中遇潮的情景。与李白同时的崔颢有《长干曲》,崔国辅有《小长干曲》,也都是五言四旬的小乐府体,所描绘的都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男女青年的生活场景。这些诗歌内容都较简单。李白《长干行》的篇幅加长了,内容也比较丰富。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这是两首爱情叙事诗。第一首诗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里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第二首诗与第一首诗同是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第二首诗恰似第一首诗中的少妇风尘仆仆地划着小船来到长风沙的江边沙头上等候久别的丈夫。此诗在描述女子情感脉络上非常细密柔婉,像是山林中的清泉涓涓流畅而又还回曲折,给读者留下数不清的情韵,把少妇的闺怨描写得淋漓酣畅。这首诗中,诗人用“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两句便将女主人公的身世交代得清清楚楚。“五月南风兴”以下四句交代了诗中丈夫的行踪。“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则表现了她对夫婿安危的深切关怀,最后,“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江。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以少妇感怀身世的方式将满腔离愁别恨渲染得恰到好处。这首诗将南方女子温柔细腻的感情刻画得十分到位。全诗感情细腻,缠绵婉转,步步深入,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也属诗歌艺术的上品。

  但是,与第一首诗相比起来,第二首诗显得要稍逊一筹。第二首诗与其他描写闺怨题材的诗一样,是从少妇时期入手, 而第一首诗却别出心裁,偏偏从童年时期的两小无猜写起,李白在此诗中打破了陈规,自出机杼。它通过描绘出的一副副生活场景 ,精心渲染环境气氛,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生鲜自然,显示出完整性和独创性。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几乎显示了女主人公的一部性格发展史。这些是第二首诗所没有达到的艺术高度。

  透过第一首诗典型化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典型的商人小妇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赞美这首诗是最贴切不过了,相形之下,第二首诗略显平庸,一则在于它的遣词用句没有前者的创新性,二者它的叙述方式没有摆脱掉其他相同题材诗歌的影子。它更加注重愁怨的描写,而第一首的最后两句“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则带有一丝脱离封建礼教的解放色彩。因此,第一首诗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饱满,更令读者喜爱。

  《长干行二首》的风格缠绵婉转,具有柔和深沉的美。商妇的爱情有热烈奔放的特点,同时又是那样地坚贞、持久、专一、深沉。她的丈夫是外出经商,并非奔赴疆场,吉凶难卜;因此,她虽也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但并不是摧塌心肺的悲恸。她的相思之情正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这些内在的因素,决定了作品风格的深沉柔婉。

参考资料:

1、 裴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年2月版 :第352-354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32-133页 .3、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239-240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农家

: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半夜里就喊起孩子们,趁著天刚破晓,赶紧去耕田,瘦弱的老牛有气无力,正拉著犁在田里艰难地走着。。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一般人不知道种田人的辛苦,就以为田里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长成的。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léi)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时人:当时的人。将谓:就以为。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这首诗反映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苦。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人”无知的批评。后两句与李绅《悯农》诗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意思相似,但感情更加强烈,有相当的批判力度,过去常用来讥讽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谋生艰难、耽于吃喝玩乐的人们。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

:
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
得罪岂怨天,以鱼陷网目。
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
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
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
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
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
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
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
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
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
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
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
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
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
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
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

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
黄口小雀易为人们的罗中之物,白龙化鱼被渔者射中眼目。

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
获取罪罚难道可以怨天?正是愚笨使我陷进纲目。

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
鲸鲵般凶残不义的叛军尚未翦灭,野狼般罪恶难赎的反逆忽降又屡屡翻覆。

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
山河倾颓悲如楚囚相对,心怀忠情何由在秦庭痛哭,求得救兵以解国难?

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
幸遭逢玄宗、肃宗两位明主,我也分别两次遭到迁谪贬逐。

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离开家国一路愁苦上夜郎,投身流放于荒谷僻壤。

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
幸而半道遇赦,逢凶化吉消解了艰难险顿,鸟儿出笼飞向广阔开朗的天空。

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
遥望远方欣喜收复失地的胜利,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的功绩哪里可相比?

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
天子入蜀西巡剑阁,太子驻守扶风一带。

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
所居之地均为关健险要之地,扬拍开襟之间遍揽天下英雄。

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
回纥兵出自西方月窟,如雷震撼破敌于雄关之东。

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
朝廷大军左扫右荡,不久便收复了洛阳宫城。

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
回转车舆杀入西京长安,要席卷天下打通六合。

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
叱咤风云开创帝业,双手成就天地之功。

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
皇帝大驾返还长安,二位圣上如同红日忽然再上中天。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
玄宗让出皇帝宝位,斩蛇剑传国玺永传无穷。
“一朝”句:指玄宗让位给肃宗。剑玺(xǐ):汉时,皇太子即位,中黄门以斩蛇宝剑授玺皇帝大印。

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惭愧啊我不曾为平叛贡献秋毫之力,还会想起我这矍铄之老翁?
矍(jué)铄(shuò)翁:《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年六十请求出征,井当场披甲上马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矍铄,老而强健貌。此李白以马援自比。

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
射猎者羡慕的是什么呢?仰头看那高飞云中的长鸿远游无祸。
弋者:射鸟的人。慕:亦作“篡”。篡,取。冥鸿:高飞的鸿雁。

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
不再学剑反去学仙求道烧炼丹砂,守着丹炉有两位玉童作伴。
学丹砂:即指求道学仙。

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
遥遥寄言息夫子啊,晚岁志在登陆方丈、蓬莱这两座海上仙山。
方蓬:方丈、蓬莱,海上二仙山。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1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4-436

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
“黄口”句:《孔子家语》载: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小雀嘴黄,故称小雀为黄口。“白龙”句:《说苑》载: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

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
鲸(jīng)鲵(ní):喻凶残不义之人。翦(jiǎn)灭:消灭。豺狼:一作“豺虎”。屡翻履:指史思明已降又叛。

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
“悲作”句:此借为国事而悲伤。《世说新语·言语》:“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山河之异乎?’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揪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何日”句:《左传·定公五年》载:吴兵入楚,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人门七日。“此指诗人为国事心怀忠愤,志在救亡,有如申包胥。何日:一作“何由”。

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
二明主:指唐玄宗和唐肃宗。两迁逐:李白在玄宗时为供奉翰林,被谗遭逐;肃宗时又被流放夜郎。

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去国:离开朝廷或故乡。

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
屯蒙:艰难蒙晦。《易·屯卦·象》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易·蒙卦·象》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
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重新建立汉朝。

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
“天子”句:指安、史乱起,玄宗西迁入蜀。剑阁:栈道名,在今四川剑阁东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储皇:太子。指肃宗。扶风:属陕西凤翔。

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
“扬袂”句:指肃宗所处地方十分险要。袂(mèi):袖子。北辰:天子之位。

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
胡兵:指请来助战的回纥之兵。月窟:指西方。古以月的归宿处在西方,故称。

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

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
咸京:原指秦代京城咸阳。此用以借指长安。六合:天地上下四方。

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

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
两日:指玄宗、肃宗。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
玄宗让出皇帝宝位,斩蛇剑传国玺永传无穷。
“一朝”句:指玄宗让位给肃宗。剑玺(xǐ):汉时,皇太子即位,中黄门以斩蛇宝剑授玺皇帝大印。

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惭愧啊我不曾为平叛贡献秋毫之力,还会想起我这矍铄之老翁?
矍(jué)铄(shuò)翁:《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年六十请求出征,井当场披甲上马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矍铄,老而强健貌。此李白以马援自比。

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
射猎者羡慕的是什么呢?仰头看那高飞云中的长鸿远游无祸。
弋者:射鸟的人。慕:亦作“篡”。篡,取。冥鸿:高飞的鸿雁。

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
不再学剑反去学仙求道烧炼丹砂,守着丹炉有两位玉童作伴。
学丹砂:即指求道学仙。

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
遥遥寄言息夫子啊,晚岁志在登陆方丈、蓬莱这两座海上仙山。
方蓬:方丈、蓬莱,海上二仙山。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1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4-436
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
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
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
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
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
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
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
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
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
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
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
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
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
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
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
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
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

  第一段(篇首十二句)陈述被放的遭遇,抒发救国的忠愤。李白讨逆爱国,无辜被刑,实为冤屈。只因时机乖违,怨谁难辨。此诗开头四句即言其得罪并不怨天,他以黄口小雀易为罗者所得、白龙化鱼偶为渔者所刺的典故为喻,说明自身被祸当归咎自身,这里以一“愚”字自责不明智、不识时务。其实当时永王东巡至李白获释这一过程事态之翻覆,非人所能预料。但他对安史作乱是非常痛恨的,直以“鲸鲵”“豺狼”呼之,谴责其多行不义,一“屡”字谓其作恶多端。正是因为安史之乱,使他又在肃宋朝坐累远流,“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二句,可见其遭逐仓皇之状。但李白虽一再遭逐并不沉溺于个人的不幸之中,“悲作楚地囚,何由秦庭哭!”襟怀非常广阔。他痛哭的是,身为楚地的囚徒,多么可悲,不能像申包胥为救楚国而赴秦庭大哭七天七夜。他自比申包胥,愿效一片救国之忠心。

  第二段(篇中从“半道雪屯蒙”到“剑玺传无穷”)叙述光复两京的经过,抒发诗人的欣喜之情。前四句承上段写他在艰难的流放途中欣闻收复两京。他举出汉代的光武中兴,意谓光武尚须东迁,如今李唐王朝大势颇好,不须迁都,理当光复长安,非光武可比,字里行间已含喜悦之感,一“欣”字为此段的基调。这二十句一气贯下,历数光复长安的事迹,先言明皇幸蜀之时,有太子(储皇)驻兵扶风,支撑局面,继承帝位,延揽群雄。郭子仪率官军与回纥军共讨叛贼,前后夹攻,几经鏖战,平息国难,收洛阳,入咸京,席卷天下,成就大功。谓“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是对肃宗的溢美之辞。后言肃宗迎明皇还长安,明皇亲授传国玺与肃宗,以“两日忽再中”盛称与皇儿于乱后团聚之喜庆。“大驾”四句皆祝愿之辞。这一段,李白当时据传闻写成,考之《旧唐书》中《郭子仪传》与《肃宗纪》,事与史正相吻合。诗中不仅切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而于对平息安史之乱的赞颂与对唐王朝复兴的祝愿之中,又表现出李白关心国事的热情。这里,李白并未为区区一己得救而自喜,却为社稷“中兴”而欢欣。

  第三段(篇末八句)感叹为时所弃,并以归隐的幻想表示对现实的不满。这一段扣住诗题的第三层意思:“书怀示息秀才”。李白肯与息秀才言承恩放还的身世和光复两京之大事,剖心相告,无疑其人亦为李白的志同道合者。他所表白的心迹是极为复杂的。前二句“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显然由前段对社稷“中兴”的热烈赞美陡然跌落为自伤身世的浩叹。李白已年近六旬,当此国家复兴之际,自愧不能效秋毫之力,一“愧”字便含积极用世之念。他并以矍铄翁自比。《后汉书》载:“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卷五四《马援传》)李白欲效马援,颇怀老骥伏枥之志,是何等勇气。一年之后,李白有作《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亦见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谁念”二字,意谓不为时所重,无由鼓力,是怨愤之言。这二句分量很重,既有济世的热望,又有失意的苦闷。“积蓄万古愤,向谁得开豁?”(《赠别从甥高五》)亦同此意。欲进不能,无可奈何,由对执政者的失望与不满,进而产生弃剑学道、避祸远游的幻想,言如鸿高飞冥冥薄天,令弋者无以取之。“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二句,照应篇首“以愚陷网目”之意,记取隐身网罗之教训,遁迹方篷,高飞远祸。这里不是表示退隐的决心,而是以退隐的呜咽写其慷慨进取之志,力透纸背,感人至深。关于李白的隐退,历来被人误解,《旧唐书》说他“飘然有超世之心”,这种超世说一直成为论者的话题,他的游仙好道之作向为人所重视,他的仙风道骨向为人所赞赏。但这位“诗仙”的毕生经历与全部作品却表明他积极面世的人生态度,始终一贯。他曾明白地表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这两句诗正可以作为“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二句的注脚。

  这是一首以史笔写成的政治抒情诗。诗的主旨在于表明诗人怀有坚贞的报国之志,年虽老而志未衰,并为大志未酬深感不满。他能够做到:刚遇赦得释,便议论国家政治,可见李白面向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是十分积极的。李白在晚年,由于安史之乱把他推入现实矛盾的旋涡,他投笔从戎,对平息边将的叛乱,恢复社会的安定、消除苍生的灾难,寄予极大的关注,使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同于安史乱前那些从个人出发的抒怀之作,而更多是从社会出发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矛盾,因而他晚年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丰富的社会内容。而艺术风格也不似青壮年时期诗歌那样“壮浪纵恣”(元稹语),而表现为沉着顿宕。这首咏怀之作,恰好体现了其后期诗歌的特点与风格,无疑是其一篇代表之作。

  李白晚年这类诗歌可以与杜甫同期作品媲美。惜乎长期以来论者与史家未予应有的重视,人们主观地以为:杜甫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安史之乱后,而李白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安史之乱前。因而李白与杜甫虽同经历过安史之乱,于杜甫为其中年,故以为重要:于李白为其晚年,则不予重视。这种重中年轻晚年的意识,掩没了李白晚年不朽诗篇的光辉。李白晚年的坎坷身世与光辉诗篇当与杜甫等同视之。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4-436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50-35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早雁

: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324-13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5页 .

金河秋半虏(lǔ)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秋半:八月。虏弦开:指回鹘南侵。云外:一作“云际”。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莫厌潇(xiāo)湘少人处,水多菰(gū)米岸莓(méi)苔。
莫厌:一作“好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324-1325页 .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5页 .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此诗通篇为咏物体,前四句写大雁惊飞,影过皇城,鸣声回荡在长安城上空。言外之意是:不知是否能引起皇宫中统治者的关注?后四句安慰大雁:胡骑尚在,你们到春天时也不要急于北飞,潇湘之地也可以觅食。此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明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这是非常含蓄的怨刺方法。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诗人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问题是: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更像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它们的归宿是:“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莫厌”二字,耽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75页 .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082-1083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再经胡城县

: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去年首经路过胡城县城,城里的百姓人人喊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到如今县官升官穿红袍,这红袍原是百姓血染成。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46-148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67-268 .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fú),便是生灵血染成。
县宰:县令。朱绂:系官印的红色丝带,然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生灵:生民。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46-148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67-268 .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题目是“再经胡城县”,诗人自然会由“再经”而想到“初经”。写“初经”的见闻,只从县民方面落墨,未提县宰;写“再经”的见闻,只从县宰方面着笔,未提县民,这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如果听信封建统治阶级所谓“爱民如子”之类的自我标榜,那么读到“县民无口不冤声”,只能设想那“冤”来自别的方面,而不会与县宰联系起来;至于县宰呢,作为县民的“父母官”,必然在为县民伸冤而奔走号呼。读到“今来县宰加朱绂”,也准以为“县宰”由于为县民伸冤而得到了上司的嘉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诗人在写了“初经”与“再经”的见闻之后,却对县宰的“朱绂”作出了“便是生灵血染成”的判断,这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

  结句引满而发,对统治者的揭露与鞭挞不留余地,这与常见的含蓄风格迥乎不同。但就艺术表现而言,诗中却仍然有含而不露的东西在,因而也有余味可寻。“县民无口不冤声”既然是“去岁”的见闻,那么县民喊的是什么冤以及喊冤的结果如何,诗人当然记忆犹新,但没有明写。县宰加朱绂“既然是“今来”的见闻,那么这和县民喊冤的结果有什么联系,诗人当然很清楚,但也没有明写。而这没有明写的一切,这就造成了悬念。最后,诗人才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诗人没有明写的一切,就都见于言外,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县宰未加朱绂之时,权势还不够大,腰杆还不够硬,却已经逼得“县民无口不冤声”;如今因屠杀冤民而赢得了上级的嘉奖,加了朱绂,尝到了甜头,权势更大,腰杆更硬,他又将干些什么,诗人也没有明写,然而弦外有音,有很强的震撼力。

  全诗构思巧妙,诗人描写了他两次路过胡城县的见闻,把这两次见闻写进诗中,构成对比,使主题更加鲜明醒目,这一对比,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朝廷的忠奸不分,官吏残暴无耻。害民的官吏反而高升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就在这对比中表现出来了。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末的刘鹗在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中,写山东巡抚玉贤因害民升官的诗句“血染顶珠红”便是从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脱化而出的。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46-148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67-26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