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头戴红巾的卫士不住报说寒夜欲晓,尚衣官员给天子呈上了翠绿的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早朝的百官曙色中走进辉煌的宫殿,同万国使节向加冕悬旒的皇帝叩头。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初出的日光晃动着君王的雉尾掌扇,浮动的香烟飘向了皇上的衮龙袍绣。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罢朝后把天子的圣旨写在五色纸上,紫服玉佩的中书文官此刻纷忙不休。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千家诗全译:语文出版社,1987:87-88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7-308绛(jiànɡ)帻(zé)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qiú)。
绛帻: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
九天阊(chāng)阖(hé)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miǎn)旒(liú)。
九天:极言天之崇高广阔。古人认为天有九野、九重。此处借指帝宫。阊阖:天门,此处指皇宫正门。衣冠:指文武百官。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这里指皇帝。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gǔn)龙浮。
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衮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裁:拟写。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凤池:指凤凰池。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千家诗全译:语文出版社,1987:87-88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7-308这首诗利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别具艺术特色。
诗一开头,诗人就选择了“报晓”和“进翠云裘”两个细节,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这里以“鸡人”送“晓筹”报晓,突出了宫中的“肃静”。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翠云裘”是绣有彩饰的皮衣。“进”字前着一“方”字,表现宫中官员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诗人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表现场面的宏伟庄严和帝王的尊贵。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深邃伟丽;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大笔勾勒了“早朝”图的背景,气势非凡。“万国衣冠拜冕旒”,标志大唐鼎盛的气象。在“万国衣冠”之后着一“拜”字,利用数量上众与寡、位置上卑与尊的对比,突出了大唐帝国的威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如果说颔联是从大处着笔,那么颈联则是从细处落墨。大处见气魄,细处显尊严,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作者于大中见小,于小中见大,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日光才临,仙掌即动,“临”和“动”,关联得十分紧密,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傍”字写飘忽的轻烟,颇见情态。“香烟”照应贾至诗中的“衣冠身惹御炉香”。贾至诗以沾沐皇恩为意,故以“身惹御炉香”为荣;王维诗以帝王之尊为内容,故着“欲傍”为依附之意。作者通过仙掌挡日、香烟缭绕制造了一种皇庭特有的雍容华贵氛围。
结尾两句又关照贾至的“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件,所以说“朝朝染翰侍君王”,归结到中书舍人的职责。王维的和诗也说,“朝罢”之后,皇帝自然会有事诏告,所以贾至要到中书省的所在地凤池去用五色纸起草诏书了。“佩声”,是以身上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声音代人,不言人而言“佩声”,于“佩声”中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这首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这首和诗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盛唐人和诗不和韵”,于此可窥一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7-168
)
理世固轻士,弃捐湘之湄。
太平世道当然看不起学子才人,我们自然被抛弃流放到潇湘边上。
阳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
仿若太阳的光芒已普照四海,像敲石闪出的火花就毫无用处一样。
铩羽集枯干,低昂互鸣悲。
我们像被摧残了羽毛的鸟儿停在枯枝,高吟低唱相互应和,声声悲伤。
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
北方的黑云吹来了阵阵风寒,在这深秋季节,一片空寂荒凉。
君子尚容与,小人守兢危。
处境凶险,君子们更注重从容闲逸,小人们只是畏缩自保,战兢恐慌。
惨凄日相视,离忧坐自滋。
悲凄时,我们天天相互探视,忧愤之情又因此而不断滋长。
樽酒聊可酌,放歌谅徒为。
斟饮几杯酒,自己可以聊且忘忧,而纵情歌唱,那肯定别人决不会听赏。
惜无协律者,窈眇弦吾诗。
只可惜,眼下你这位调音知己不在,不能把我们的诗歌美妙地弹唱。
理世固轻士,弃捐湘之湄。
理世:治世,太平世界。理,避高宗李治讳而代替“治”字。固:本来,当然。弃捐:弃舍,遗弃。指不加任用。湄:水边。
阳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
竟:终, 完全。这儿是遍布的意思。溟:海。敲石:这儿指敲击石块以取火光。安:何,什么。施:为,用。
铩(shā)羽集枯干,低昂互鸣悲。
铩羽:羽毛被摧残脱落。铩,伤残。集:群鸟停聚在树上。
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
朔:北方。寂历:犹寂寥,冷寂空旷的样子。穷秋:深秋。穷,终尽,末了。
君子尚容与,小人守兢(jīng)危。
尚:崇尚。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兢危:小心畏惧。兢,小心谨慎。危,畏惧忧恐。守:保全。
惨凄日相视,离忧坐自滋。
离忧:忧愁怨愤。坐:因。自:自然地。
樽(zūn)酒聊可酌(zhuó),放歌谅徒为。
樽:盛酒器。聊:姑且。谅:确实,委实。徒:白白地。为:做事。这里指唱歌。
惜无协律者,窈(yăo)眇(miăo)弦吾诗。
协律:调正音律,使之协和。窈眇:美妙。 弦:琴弦。这儿用做动词,用琴弹奏。
此诗对朝廷权贵扼杀人才深表痛疾不平,对他们遭贬的悲惨境况深表同情,并表达了柳宗元与他们之间相互慰藉、坚贞不屈的知己友情。
首四句,为吴武陵这样横遭贬谪的人才而愤激不平。诗意是说,太平世道当然会轻视人才,把他们弃置在边荒的潇湘之边,正如敲石所击出的小小火花,在阳光普照之下毫无用处一样。这是柳宗元满腔愤怒而发出的控诉和辛辣讥讽。在权贵们看来,当时世道太平,阳光普照,根本用不着革新多事,有所作为,这是权贵打击摧残才士的无耻借口。他们竭力掩盖国事的矛盾、弊端和危机,仇视改革,排斥新秀,只知一味地谄谀奉承,沉湎享乐而不以为耻,其腐朽黑暗可想而知,根本没有太平盛世可言,当然也没有阳光普照。其实是权贵们害怕杰出人才参与朝政,有所作为,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和地位,所以对那些显露出才华而又不肯屈从的人才,横加指责和挑剔,一开始就进行无情的扼杀和摧残。这四句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反语讥讽,“理”实为乱,“阳光”实为黑暗。其次是隐喻,前二句与后二句构成比喻关系,但没有使用比喻词。
中间八句是对那些坚贞不屈而遭贬的人才的悲惨境况深表同情。诗人将他们比作一群“铩羽”的乌鸦,在寒冷的秋天中饱受风寒的迫害。它们无法逃避是因为乌鸦停集在枯干上,没有遮蔽和凭靠。这里,“穷秋”象征恶劣的时局,“风寒”比喻无情的迫害,而“枯干”比喻才士们没有坚固的政治基础。因为这种情况牵涉到柳宗元自己被迫害的原因,所以这儿只好隐晦一些,用象征手法来表现。可以参看柳宗元的《感遇二首》。同时,由于这些才士能坚持君子的品德,不为所屈,遭受的打击就更为无情,处境悲惨,忧愁日深。
最后四句,表达了柳宗元与这些遭贬才士饮酒赋诗,聊以自慰以及所结下的深厚知己之情。为了发泄悲愤,排遣苦闷,遭贬的才士只能以酒消愁,以诗抒怀。放声高歌,权贵们是不会听的,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欣赏理解。吴武陵北归之后,柳宗元感到少了一个知音,深表惋惜。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九曲(qū)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bǒ)自天涯。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自天涯:来自天边。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这首诗通俗易懂,常见诸儿童读物。刘禹锡写诗常借物抒情言志,牛郎和织女是天上的星宿名称,和高高在上、距己遥远的朝中之位相似。刘禹锡本在高处任职,由于谗言遭到贬谪下放的不公待遇,但诗人为苍生造福的社会理想永不改变。刘禹锡渴望回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位,有一番作为,纵然是恶浪频袭也不改入世的初衷。由此可见,诗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多么让人欣羡!这首诗用夸张等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气势大起大落,给人一种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一不留神就会落后于诗人的思路。
参考资料:
1、 郭亚丽.从《浪淘沙》九首看刘禹锡其人其诗[J].鸡西大学学报,2014,(7).
)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最近“我”心情闲散,寂寞不语,于是就携带着手杖去观赏山水。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芳草萋萋,碧绿如带,榆荚成串而缀,远远看去,像串串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捕鱼的围栏插入临岸的江水中,大鸟展翅高飞,直入云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我”要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2、 倪木兴 选注 .初唐四杰诗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32 .闲情兼嘿(mò)语,携杖赴岩泉。
嘿语:沉默。一作“嘿嘿”。携杖:拄杖。
草绿萦新带,榆(yú)青缀(zhuì)古钱。
萦新带:形容绿草繁生,漫延郊野,一片春色。榆:榆树。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有短梗,翅果倒卵形,称榆荚、榆钱。缀:连结。古钱:古代货币,此处借指榆荚,因榆荚形似小铜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鱼床:编竹木如床席大,上投饵料,沉入水中,供鱼栖息。鸟路:鸟道,高山小径。山烟:山中云雾。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平子:后汉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曾为河间相,仕途不得志,因作《归田赋》。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2、 倪木兴 选注 .初唐四杰诗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32 .此诗首尾绾合,章法整然。前六句写景,描绘了一派春日的田园景色,岩泉、绿草、榆钱,所见并未超出常人所及。后两句表现主题,从诗题的“还郊”而想到了张衡的《归田赋》,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不胜欣羡之情。
首联写明还郊的原因,开笔点题。嘿语,《周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嘿,通“默”。岩泉,山水。这里的“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向道合者,希望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
次联选择植物传神写照,富含情思。草绿萦新带,《太平御览》九九四引《三齐略记》:“不其城东有郑玄教授山,山下生草,如薤叶,长尺馀,坚韧异常,士人名作‘康成书带’。”榆青缀古钱,榆荚形状像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这两句诗观察、描写独具悟解,景象玲珑,清新隽永。
第三联转为描写动物的活动,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用动感极强的词“侵”、“人”来形容鱼、鸟在春天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万物的勃勃生机,提炼得生动准确。
第二、三联描绘出“幅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光图,表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并且融情人景,情景交融,设想灵巧,表达新颖,体现出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尾联与开头照应,组织得当。这里用张衡作《归田赋》的典故暗寓诗人想要回归田圆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
)
冰峰撑空寒矗矗,云凝水冻埋海陆。
峻峭的山和大地,都被冰雪(恶势力)所覆盖。
杀物之性,伤人之欲,既不能断绝蒺藜荆棘之根株,又不能展凤凰麒麟之拳跼。
(恶势力)杀物、伤人的恶性兴起,(我)既不能将他们连根拔起,也无法为百姓带来祥瑞。
如此则何如为和煦,为膏雨, 自然天下之荣枯,融融于万户。
如此一来,百姓便无安乐。可天下自然有法则,善恶兼存。善枯则恶荣,恶枯则善荣,待到善荣之日,万户必定能够愉快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