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萌坑岭

:

雨过郊原绿倍添,竹舆行处倦厌厌。翠垂松叶沾衣袖,红绽花枝映帽檐。

石涧水香麋麝过,林梢露重蝶须黏。嫩晴天气催农务,麦饭新尝似蜜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舒頔

舒頔(dí)(一三○四~一三七七),字道原,绩溪,(今属安徽省)人。擅长隶书,博学广闻。曾任台州学正,后时艰不仕,隐居山中。入朝屡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终老于家。归隐时曾结庐为读书舍,其书斋取名“贞素斋”。著有《贞素斋集》、《北庄遗稿》等。《新元史》有传。 104篇诗文

猜你喜欢

人月圆·春日湖上

:
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
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
小楼还被门前青山阻碍了去路,因为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看到遥远的楚天。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那人如玉般,不知道在何处吹着箫。门前朝朝暮暮与我相对的,只有毫无情意的秋月和按约而至的春潮。心事忧愁不定,似飞花一般,双眉紧锁不展,恰如残柳。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余曲主编.元曲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7:2912、 (元)关汉卿等著;素芹注释.元曲三百首注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9:1393、 黄克主编.中国古典韵文精选文库·元曲精选(第一、二、三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02月:492
小楼还被青山碍(ài),隔断楚天遥。昨宵(xiāo)入梦,那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cháo)。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shāo)
人月圆:曲牌名。此词调始于王诜,因其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中原音韵》入“黄钟宫”。曲者,小令用。有幺篇换头,须连用。碍:遮挡。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有信春潮:潮水有涨有落,其去来都有定时,称为“信潮”。飞花:飘飞的落花。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余曲主编.元曲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7:2912、 (元)关汉卿等著;素芹注释.元曲三百首注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9:1393、 黄克主编.中国古典韵文精选文库·元曲精选(第一、二、三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02月:492
小楼还被青山碍,隔断楚天遥。昨宵入梦,断人如玉,何处吹箫?门前朝暮,无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飞花心事,残柳眉梢。

  “小楼”两句,写从小楼远望。西湖到处是青山,故作者在楼上远望时,被层叠的青山隔断了视线,不能望见遥远的“楚天”。这两句,情调有点惆怅,不但通过意象来表现,而且通过一个“还”字强调出来。“还”字有“又”和“仍”的意思,就是说,本来想眺望远方,不料又被青山妨碍了,不能达到目的;这就显出了懊恼之意。曲文一开头就笼罩了一层低沉不快的情绪绪,从而为下面只体的叙述抒情定下了基调。

  “昨宵入梦”三句为叙事,是说断位如花似玉的美人,昨天晚上进入到自己的梦境中来了,但她现在却不知在什么地方。这里借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又惆怅的梦境。说它美丽,是因为美人入梦,必有许多旖旎温馨,说它惆怅,是因为醒后相忆,不知她身在何处。这种别后酌“分明又向华胥见”(姜夔《踏莎行》),是曾令许多文人才士难堪的,张可久自不能例外。如果回过头来看,就会对开头两句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原来,所谓“遥断楚天遐”,实寓两地分离,同“断人”的关系被隔断之意;而“青山”之碍,就可能包括人事的因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技巧,于此可见。

  “门前朝暮”三句,沿着前篇的情感之流继续发展,叙述断段时间的生活:朝朝暮暮同自己相对的,只有“秋月”与“春潮”而已,非常寂寞,无聊。然而还不止此,“秋月”而曰“无倩”‘,“春潮”而曰“有信”,这就增加了数倍的感伤色彩。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词,有句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埋怨秋月的无情,这里的“无情秋月”,即用其意。唐代李益《江南曲》有“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埋怨潮来有信,人归无期,这里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因此,这三句在叙事写景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是浓厚的。

  “看看憔悴”二句,结合暮春景物特征,借“飞花”与“残柳”,喻心绪的惆怅,形容的憔悴,“飞花”无定著,像心境的摇曳不定,“残柳”有亏缺,像双眉的皱损败残,这说明作者很善于形容。

  这首曲,借暮春景物以抒发怀人的愁思,重在抒情而不是写景,而在情感的表达上又显得形象而含蓄,体现了张可久散曲典雅蕴藉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辞典编辑组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8202、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334-33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沉醉东风·有所感

:
羊续高高挂起,冯苦苦伤悲。大海边,长江内,多少渔矶?记得荆公旧日题:何处无鱼羹饭吃?
羊续高高挂起,冯苦苦伤悲。大海边,长江内,多少渔矶?记得荆公旧日题:何处无鱼羹饭吃?
羊续做官,把送来的生鱼在庭前高悬;冯依人,为吃不上鱼而弹铗悲叹。大海旁边,长江里面,有多少渔人垂钓的矶岸。我记起王安石当年曾言,江湖隐居,哪里会吃不到鱼羹饭!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沉醉东风·有所感
羊续高高挂起,冯(huān)苦苦伤悲。大海边,长江内,多少渔矶(jī)?记得荆公旧日题:何处无鱼羹(gēng)饭吃?
羊续:东汉人。汉灵帝时任庐江、南阳二郡太守,为官廉正。同僚曾送他一条鱼,他推受不了,就挂在庭前。后来人们再要送鱼,他指着悬挂未动的鱼,示意无心收受。冯: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的门客。荆公:北宋王安石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鱼羹饭:以鱼羹做成的饭,借指江湖隐士的饭食。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沉醉东风·有所感
羊续高高挂起,冯苦苦伤悲。大海边,长江内,多少渔矶?记得荆公旧日题:何处无鱼羹饭吃?

  本曲共有四首,除末二句语句不变外,其余三首的起首分别是:“流水桃花鳜美,秋风莼菜鲈肥。”“鲲化鹏飞未必,鲤从龙去安知。”“藏剑心肠利己,吞舟度量容谁。”可见诗人的“有所感”,是从“鱼”上生发的。当然用意不在于谈饮食文化,其“所感”的内容还是社会的人事。

  本篇起首使用羊续、冯两则与鱼相关的典故,“高高挂起”与“苦苦伤悲”相映成趣。两人的态度虽截然不同,但一为官吏,一为门客,都是仕途上的人物,在失去自由身这一点上又有共同之处,所以这两句都是铺垫,用来与接下的三句形成对照。在第三、四、五句中,未出现具体的人物,因为“多少渔矶”,隐于江湖的渔翁人数太多了。作者采用问句的形式,暗示“大海”、“长江”无处不可隐居,从而引出了末尾两句的感想。言下之意,羊续高高挂起是为官清廉,冯苦苦伤悲是怀才不遇,他们都比不上那些散隐各地的无名渔翁。利用“鱼”的内在联系,引出用世、出世的优劣比较,这种构思是颇为新奇的。

  “荆公”即王安石。张光祖《言行龟鉴》:“介甫(王安石)在政事堂,云吃鱼羹饭。一日因事乞去,云世间何处无鱼羹饭。”但这是元人编的书,从他本人的《临川集》以及相关的宋代笔记中,找不到他“题”过这样的话。只见清人顾栋高《王荆国文公遗事》引《上蔡语录》,谓王安石“作宰相只吃鱼羹饭,得受用底不受用,缘省便去就自在”。《上蔡语录》为宋儒谢良佐的语录,同书还有王安石因荐人未遂,拂袖便辞去宰相职务的记述,可见都是出于传闻。徐再思小令《朝天子·常山江行》中,也有“得闲,且闲,何处无鱼羹饭”的曲句,看来已成为元代流传的习语,归于荆公名下,大概就同“杜甫游春”、“孟浩然寻梅”等一样,属于约定俗成。“鱼羹饭”在古人诗文中倒是出处颇早。五代李珣《渔歌子》:“水为乡,蓬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南宋戴复古《思归》:“肉糜岂胜鱼羹饭,纨绔何如犊鼻裨。”刘克庄《郑丞相生日口号》:“江湖不欠鱼羹饭,直为君恩未拂衣。”从这些例句中显而易见,“鱼羹饭”代表着“江湖”的“常餐”。推其本原,这三字实同西晋张翰那则思鲈鱼莼羹而决然辞官的著名典故(参看前选张可久《人月圆·客垂虹》注③)有关系,对于在官者来说,“何处无鱼羹饭吃”,也就是随时随地都不妨急流勇退、挂冠回乡的意思。

  小令语言严谨,寓味深长,堪称当行。《录鬼簿续编》载时人对周德清有“天下之独步”的高度评价,想来就是对这样的作品而言。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沉醉东风·有所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一枝花·咏喜雨

: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
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
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
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
都渰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为国为民,我鞠躬尽瘁、沥血呕心,求来了这一场雨,宝贵得如玉如金。老百姓空盼了好几年,今天终于把大地滋润。干枯的庄稼绿色新。春天回来了,使万物欣欣,令我高兴;逃荒的百姓,仍颠沛流离,使我遗恨。老百姓呆不住了便抛家别业,灾民们受不了时才离乡背井。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
我恨不得,把遍地野草都变成茂密的庄稼,让河底沙石都化做澄黄的金珠。

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
直到家家户户都生活得富足,我也算没有糟踏国家的俸禄。

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眼睁睁看着天灾成害无所助,让我只急得白发长满了头颅。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
多谢老天爷的扶持帮助,老百姓从此没有哀叹处。

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
但愿这大雨一连三天不停住,哪怕下得街道成了五大湖,

都渰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大水淹没了所有大路,也还洗不尽老百姓这几年受过的苦!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zhān)(rú),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祈雨:古代人们祈求天神或龙王降雨的迷信仪式。值玉值金:形容雨水的珍贵。沾濡,浸润,浸湿。省:通“醒”。焦枯:指被干旱焦枯的庄稼。恨流民尚在途:指雨后旱象初解,但灾民还在外乡流浪逃荒,作者心中引为憾事。当不的:挡不住。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shū)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
翻腾:这里是变成的意思。菽粟:豆类和谷类。

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
天禄:朝廷给的俸禄(薪水)。

眼觑(qù)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没是处: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雪满头颅:愁白了头发。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
赤子:指平民百姓。罢叹叶:再不必为久旰不雨叹息了。

只愿得三日霖(lín)(yín)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
霖霪:长时间的透雨。

都渰(yān)了九衢(qú),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渰:同“淹”。九衢:街道。犹自:依然。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祈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
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
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尾声]青天多谢相扶助,赤子从今罢叹吁。
只愿得三日霖霪不停住,便下当街上似五湖,
都渰了九衢,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

  作者官居高位时直言敢谏、与时不合,便中流涌退、回家隐居。朝廷几次征召,他都不出来。但为了关中百姓大旱之苦,他却高龄出仕。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救济灾民,夜晚向天祈祷,白天出外赈灾,整日辛劳,有时因念百姓疾苦而痛哭不已,四个月后便病倒去世了。关中一带百姓哀痛如失父母。作者因此受到人民的景仰和赞扬,被历史公认为好官。

  好官为百姓而死,坏官把百姓整死。因此中国人有赞扬好官的传统。但好官确实太少了,而且越来越少。

  人民永远记得为他们而死的好官,但也不会忘记整死无辜百姓的坏官,因为他们还要亲手把其中最坏的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去。

  套曲 〔一枝花〕《咏喜雨》,是他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 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久旱逢雨的喜悦心情,表现其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的关心。感情深挚,语言朴实无华。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形象的比喻的运用,为作品增色不少,艺术效果尤为显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普天乐·西湖即事

:
蕊珠宫,蓬莱洞。青松影里,红藕香中。千机影锦重,一片银河冻。缥缈佳人双飞凤,紫萧寒月满长空。阑干晚风,菱歌上下,渔火西东。
蕊珠宫,蓬莱洞。青松影里,红藕香中。千机云锦重,一片银河冻。缥缈佳人双飞凤,紫萧寒月满长空。阑干晚风,菱歌上下,渔火西东。
西湖的景色仿佛人间仙境。在青松影里,有一座蕊珠宫;在红藕香中,有一个蓬莱洞。空中一片片云朵像千机织成的彩锦,天上一道长长的银河像冰一样明亮皎洁。一对佳人双双骑着飞凤,吹着紫箫向寒月、长空飘逸而去。这时候,晚风轻拂着阑干,只听得到处是采菱人所唱的歌,只看见四面是渔船上的灯火。

参考资料:

1、 赵玮.张可久西湖散曲略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
(ruǐ)珠宫,蓬莱洞。青松影里,红藕(ǒu)香中。千机云锦重,一片银河冻。缥(piāo)(miǎo)佳人双飞凤,紫萧寒月满长空。阑(lán)干晚风,菱(líng)歌上下,渔火西东。
蕊珠宫:道教传说中的仙宫。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千机云锦重:形容天上的云和彩霞像织女用织机织出的千重云锦。缥缈:隐隐约约。紫箫:古人多截紫竹制箫笛,故称紫箫。

参考资料:

1、 赵玮.张可久西湖散曲略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
蕊珠宫,蓬莱洞。青松影里,红藕香中。千机云锦重,一片银河冻。缥缈佳人双飞凤,紫萧寒月满长空。阑干晚风,菱歌上下,渔火西东。

  中国民间早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这首曲子首尾写现实中的西湖景色,中间展开瑰丽的想象,把人们引入仙境,云锦遍布,银河倒映,仙女飞升,月下吹箫。读者既可看到西湖月夜的清丽、飘渺,又可产生如临人间仙境之感。

  此曲在写作手法方面很有特色。一、富有想象力。作者拥有非同凡响的想象力。“缥缈佳人双飞凤,紫萧寒月满长空。”湖上的箫声引起作者的遐想。前句写作者隐约地好像看到萧史与弄玉这一对佳人乘着飞凤长空飘逸而去,这是虚写。后句写湖上的萧声与天空的寒月引起诗人的遐想,这是想象丰富多彩。二、虚幻与现实、古与今的交杂。虚景:蕊珠宫——天宫、蓬莱洞——海上仙山;实景:青松——钱塘十景之一、红藕——西湖十景之一。镜头从虚幻的仙境转移至地面的真实情景。精致美妙与仙府的奇异美景融为一体。三、善用修辞。曲中用了比喻、夸张和衬托手法。“蕊珠宫”是道教传说中的天宫,“蓬莱”则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作者把西湖的美比喻成美不胜收的天宫和仙山,让人联想到西湖的美。“千机云锦重”,形容天上的云和彩霞象织女用织机织出的千重云锦,幻想与现实相融合,使西湖夜景更加柔媚动人。阵阵晚风给人带来湖面的清凉,使人舒适而惬意、满意。上下菱歌打破了西湖寂静,更显出四周的安恬。“千机云锦重”是形容晚霞之多之美“,一片银河冻”乃是形容银河的冷清。此两句乃是数目上的衬托。一个形容多一个形容冷清,无形中增强了画面所表达的感情色彩。四、引用典故。引用箫史、弄玉的故事。箫史善吹箫,秦穆公将喜爱吹箫的女儿弄玉嫁给他。数年后,弄玉乘凤、箫史乘龙,升天而去。(见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五、押韵。除了“缥缈佳人双飞凤”和“阑干晚风”,其他的韵脚相同。六、对仗工整。 对仗是用对称的字句或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内容更鲜明有理,让读者有深刻的印象。如“蕊珠宫,蓬莱洞”“青松影里,红藕香中”。另外,全曲语言华丽,风格典雅,用字雅正,全篇散曲皆是。其语言充满华丽美,语句精炼,词语配搭恰当,手法熟练,具备本身的典雅风格。 在内容上也很有特色,一、以景托情。作者选用了阑干、菱歌、渔火来概括西湖秋夜之美。作者通过星星点火的鱼货,时断时续的晚风,上上下下的菱歌,把秋夜西湖的静,表现得十分生动传神。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幻觉的交错。视觉——青松影里,看见青色的松树倒影在湖里。听觉——缥缈佳人双飞凤,紫箫寒月满长空,听到日夜游湖人的箫声应起了。嗅觉——红藕香中,嗅到湖上荷花飘来的阵阵清香。触觉——阑干晚风,晚风吹来,触到诗人的肌肤。 幻觉——缥缈佳人双飞凤,紫萧寒月满长空,作者幻想仿佛看见了两位佳人骑着飞凤,披着清冷的月光向广寒宫飞去。

  此曲是咏西湖夜景的名篇,很有特色。想象丰富多彩,比喻新颖独特,幻想与现实相融合,使西湖夜景更加柔媚动人。这种把想象和现实结合起来的写法,与李商隐的《碧城》诗、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831-8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水仙子·春风骄马五陵儿

:
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
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

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
春风轻拂五陵子弟骑着马儿游逛,正是西湖三月风和日暖之时,到处莺花盛开,管弦弹奏的乐声在湖上飘荡。不是知音不要到这里来,尽情地唱歌、饮酒、吟诗。

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
阵雨过后,春山妩媚得好像西施颦眉,柳絮纷飞远看有如垂柳托着烟霭,好像西施蓬松的鬓发,美丽的西湖啊,就像睡足初醒的西施那样娇柔。

参考资料:

1、 李世前,李朝辉.元曲三百首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23

春风骄马五陵(líng)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yīng)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
五陵儿:指豪贵子弟。五陵,指长安郊外五座汉代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和平陵,为豪富聚居之地区,因建陵时迁豪富与其地故得名。管弦触水:指管弦弹奏的乐声在湖上飘荡。管弦,管乐和弦乐。莺花市:指莺啼花开的春色迷人之处。

山过雨颦(pín)眉黛,柳拖烟堆鬓(bìn)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
颦眉黛:形容远处的雨后春山,好像西施皱着的青黑丽眉。鬓丝:鬓发。

参考资料:

1、 李世前,李朝辉.元曲三百首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23
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
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

  写西湖之春的诗词曲可谓汗牛充栋,然此曲别是一番情调。前三句写西湖繁华,抓住了游人在春风暖日中徜徉之感受,突出一个“闹”字,管弦、莺歌,更有花团锦簇;“不知音”二句乃言西湖春景之“宜”,即所谓“宜晴宜雨”,“宜酒宜诗”等等一西湖无时不美,无处不美;

  最妙自然还在末三句,作者感受之细微与独到,是极饶创造性的。特别是末句,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春之西湖与睡足了的西施醒来之比并,真可谓神来之笔,大可玩味。

参考资料:

1、 任中敏,卢前;王星琦注评 .元曲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